荣昌缠丝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穿桩——缠丝拳的搏击练功法编者:缠丝拳是运用缠丝劲以柔克刚的拳术。
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称缠门、缠丝门、残门等,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第一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拳派。
网络配图穿桩也称“打桩”,是在找不到人对练的情况下,选用数棵树木或不倒翁式拳靶为假想敌,人与器材相结合,模拟实战搏击的练功法。
穿桩功能够助学拳者提升单打、反击群攻的实战技能和心理素质。
一、器材据前辈讲述练穿桩功,首选饭碗口粗、树表皮软的树木,两树相距一步之遥的几棵树。
如果住宅附近没有适用的树林,也可在住房外面空地上,埋牢固六根小碗口粗、高与人等的木桩,桩脚要稳固,再设置形如人手臂的两桩手,在桩身的拳击高度位置绑上厚层的旧布条,以预防手脚打桩时受伤。
现在,居住环境或健身房有条件的,可用数个不倒翁拳靶练穿桩,见“穿桩功示意图”。
二、功法学拳进入“随身随步”之后,再练穿桩功为宜。
第一阶段,练习准确性打桩。
心法:练功者站立桩前,全神贯注,进入实战状态,把树木或拳靶当成敌方活人,练功才会更有效。
方法:先打一棵树木或拳靶,要掌拳变换,全身整劲,练发长劲、寸劲、穿透力等。
主要体会拳脚击打拳靶的距离感,感受拳掌有明显功力的准确击打为目标。
达到第一阶段的要求之后,再练打多棵树木或拳靶。
第二阶段,练习随机性穿桩。
方法:练功者运用拳势动作,打几棵树木或拳靶,模拟多人围攻你的状态。
此时,综合运用缠丝拳拳法,随机性拳打、掌推、肩靠、肘击、膝顶、脚踢等,转身要还捶。
树木或拳靶受力必然会激荡,犹如敌手在攻击你。
此时,练功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前照后,施展吞、吐、浮、沉、闪、展、腾、挪等,灵活规避树木或拳靶的荡击,找准进攻的有利位置和时机,迅速做出反应,进步打、退步打、追步打、连续打等,在桩群中活步进退、环绕穿行,操练肩肘拳掌指,臀膝脚劲力,手眼身法步。
体会拳法与步法的灵活配合,感知穿桩功深层次的含义。
三、功效穿桩功练至转身换步轻灵,打击准确,拳法自然,练功者能够快速穿过桩群,自身不受伤,功即告成。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09.28
•【字号】渝府发[2009]94号
•【施行日期】2009.09.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通知
(渝府发〔2009〕9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经遴选审核,《巴文化传说》等9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予公布。
附件: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附件:
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97项)。
【每天老照片】--1万-888--荣昌缠门燕山客居峨眉武术的发展史略严格意义上的“峨眉武术”,是指产生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
而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战国时期,“白猿公”司徒玄空模仿山猿,创编出武术套路“峨眉通背拳”,并创编了“猿公剑法”。
而司徒玄空本人,也因此成为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到了汉魏时期,道教已传入峨眉山。
道士们居洞穴炼道术,创出旨在“天、地、人合一”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并不含技击目的。
但后来,这种养生功夫还是融入武术之中,成为武术中的一部分。
之后的隋末唐初,峨眉山吸纳了少林高僧云昙,开始在峨眉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外家拳法与功法。
后来,峨眉山僧人便以此拳法为基础,结合佛教修习禅观之法,吸收道家养生功和民间狩猎功防技艺,融合一体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僧门武技风格,特点是巧、快、灵、动,主要流传于峨眉、新都、洪雅、荣昌、云阳、雅安、内江等地。
巴渝:峨眉道家武学与巴子拳艺史学研究表明:宋代以前,以峨眉山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宗教活动以道教为主,早期主要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以修炼铅汞外丹和符篆为主。
其实铅汞制品都是有毒的,因颜色看起来大异寻常,先人以为是仙丹,着实毒死了不少的人。
不过古时有些道人很乐观,执着地认为死了就是升仙了,肉体腐败之余灵魂已在天界享福。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明白点的老道起过疑惑之心,不欲享受仙丹福分。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
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和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
缠丝拳名师林国彬荣昌县
传承情况简介
林升阳号国彬,一九0二年农历六月六日生于荣昌县清流镇,故于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三日享年八十六岁,葬于荣昌县昌元镇红岩坪村。
早年以裁缝为生,精湛的缝纽手艺小有名气,中老年时期以看风水和医务为业,以专治腸胄和妇科病为专长,为人称道。
他是缠丝拳一代宗师周吉祥得意弟子。
传缠丝拳套路八路:一路练步、二路连成、三路十八栏、四路十二时辰、五路肘桩、六路滚桩、七路总桩、八路遁龙桩。
传缠丝拳内功:一指劲。
传缠丝拳器械:三拦棍。
林国彬传第一代弟子:周权衡、叶昌模、林凤章、刘大华、李官星、何思全等。
周权衡传第二代弟子:唐泽贵、唐光国、扬凡、胡世模、唐洪孝、黄洪生等。
叶昌模传第二代弟子:叶嗣华、叶嗣富、唐克星、邱兴元、易中焰、代传德等。
何思全传第二代弟子:王方勇、李国明、莫显军、何焜炼等。
叶嗣华传第三代弟子:叶建洪等。
林国彬侄子林国章、弟子何思全口述。
刘才忠整理撰写。
2010-12-8。
缠丝拳——巴渝武术一枝秀峨眉通背缠丝拳,巴渝武术一枝秀!作为一项具有完整意识形态的体育活动,武术涵容了中国古典哲学、论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武术以其独特的技击美、节奏美、劲力美、形神美、动作美等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范畴,反映了东方古典艺术的神韵。
更以“仁”与“和谐”的武德思想形象而执着地丰富着中华传统美德。
一、荣昌——缠丝拳之乡在地处两江交好的重庆,活跃着一脉忠实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武术流派——缠丝拳。
由于传人和地域的不同,缠丝拳有缠丝、蚕丝、蚕闭、残字门、化门等不同称谓。
行拳中各地打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演练中已看不到什么缠丝拳的味道了。
几年前,笔者有幸得睹缠丝名宿唐新知身手,并听他老人家说:“顾其名,缠者、丝者,环绕圈圆之势;闭者、蚕者,束缚困敌之期。
”才能直观而准确地理解到缠丝拳的基本特点。
缠丝拳强调轻灵柔顺、圆活连绵、恬淡优游、曲蓄善变。
其行拳如蚕之吐丝、人之游水,大圈小圈顺逆缠绕,犹如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绝。
荣昌蔡系缠丝高手谢奕奎曾边比划演示边说:“缠丝拳两手十字互旋,阴阳相渗,前后刚柔互补。
”前不久在荣昌双河的一次缠门聚会中,各系好手互相交流切磋,显示了荣昌缠丝巨大的潜在力量。
其中据蔡系周泰昌坐下首徒宋文华介绍:“一个成熟的缠丝拳手行拳时应有‘灵如猴、柔如带,游如穿花劲如潮;掌如磁、腕如丝,臂如金刚绕飞絮’之效。
”又说:“初习缠丝拳,应注意双脚成长三形,圆裆合膝,多用高马步以求轻快灵动。
所谓缠丝无步被人跌,后脚空洞全身虚。
”缠门于天沛老夫子曾说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
要求随身随势,随步变异自身重心,高低随形,纵横因势。
讲究‘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
力由大地借,劲自腰腿喷。
轻柔似作茧,哼哈力随声。
心意气身手,浑圆一团神。
’”于系高手郑应辉回忆说,老夫子八十余岁时,在他家木板阁楼上行拳,楼下几乎感觉不到响动.....二、缠丝拳的源流缠丝拳的祖师一般认为是清嘉庆年间江西人黄益川。
缠丝拳一代宗师周吉祥坎坷人生神奇的缠丝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朝雍正年间,由江西武师王一川传入,流传于重庆市荣昌县、大足等地。
缠丝拳其独特的技法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内功练功方法,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深受百姓喜爱和武林人士的练习。
荣昌缠丝拳于二0 0九年被重庆市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缠丝拳历代门徒众多,名师豪杰辈出,该拳能在巴蜀大地广为流传,这与缠丝拳一代宗师周吉祥在荣昌县传授缠丝拳是分不开的。
周吉祥是大足县邮亭镇人,大约生于1890年,以贩牛为生(俗称牛偏儿),少年时代因贩牛走南闯北常年在云贵川三省奔波,为防匪患,先拜闵书庭为师学习缠丝拳,周吉祥长年在外闯荡江湖,见多识广,聪明好学的他,一学就会是习武的奇才,闵师爱惜人才,怕耽误周吉祥的习武天份,特向周吉祥推荐龙水镇缠丝拳高手陈锡之(学名陈世福)外号陈毛娃,继续深造学习缠丝拳。
周吉祥经过多年贩牛生涯的拼搏,在青年时代已有了较多的积蓄,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田地,在邮亭一带成了知名的地主,用所置田地三年的租金作为拜陈锡之为师的费用,在此也看出他习武的决心和恒心,应正了“穷不习武,富不教书”的民间说法。
在龙水镇拜师的时候,陈师询问周吉祥习武的情况,要周吉祥随意攻击他,周吉祥施展自己所学武功,去攻击陈锡之,但在瞬间周吉祥被陈锡之一闭掌打在客栈内天井对面,尽管他被打伤,却惊喜万分自言自语到:“这才是学武功的”,对陈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刻苦向陈锡之学习缠丝拳艺。
周吉祥数月后得知,陈锡之兄长陈香国(书名陈世新)也是缠丝拳的高手,在龙水大桥卖烟为生。
为了得到陈香国的信任,每天早晨请陈香国吃早餐,并帮摆烟滩协助卖烟,数月真诚相处,感动了陈香国并同意教他武功,自此周吉祥白天跟陈香国、晚上跟陈锡之学习缠丝拳,在两位师傅的培养下练成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周吉祥在武术上有了名气后,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当地军阀的团长要他去任武术教官,当时兵匪一家做尽了坏事,他不同意任教官。
荣昌传统体育非遗
摘要:
1.荣昌非遗简介
2.传统体育在荣昌非遗中的地位
3.荣昌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介绍
4.荣昌传统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5.结论
正文:
荣昌,位于我国重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其中,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占据了重要地位,展现了荣昌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传统体育在荣昌非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又承载了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
荣昌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包括武术、龙舟、舞狮、棋类等,为人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荣昌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荣昌武术、荣昌龙舟、荣昌舞狮等。
其中,荣昌武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荣昌龙舟竞技历史悠久,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荣昌舞狮则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丰收的愿望。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荣昌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开展非遗普查、挖掘、整理工作,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
此外,荣昌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工作,通过开设非遗培训班、组
织非遗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总之,荣昌传统体育非遗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荣昌缠丝拳的保护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的研究作者:黄潇潇蒋科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荣昌缠丝拳的研究,理解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设想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他人优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高校体育教育对荣昌缠丝拳进行普及,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荣昌缠丝拳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人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面对这些灿若繁星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宣传、保护与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荣昌缠丝拳的历史起源据《四川武术大全》、《巴渝武术》记载,流行于荣昌县的缠丝拳又名蚕闭门、缠丝门等称呼,缠丝拳以缠绕化解为本,行拳如蚕之吐丝,连绵不断,有近3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该拳于清雍正年间,道教传人杨立三在江西以龙门派道家的武功和伤科为基础,吸少林及峨嵋之所长,以内家拳拳理功法为依据,以缠丝劲功理为核心,以蚕之吐丝、蛇鹤相斗和引进落空为基础编创套路,创立的一门自成体系的拳种。
缠丝拳作为内家拳传到近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有着丰富而完善的思想,它既经历了市井白丁纯正古朴地参悟,也赢得了武林儒士的文化蕴养。
二、荣昌缠丝拳的发展现状及致弱的原因1.荣昌缠丝拳的发展现状2009年被重庆市政府批准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缠丝拳历代传人众多,名师豪杰辈出,缠丝拳一代宗师姚玉堂、周吉祥、郑山吉在传播和发展缠丝拳中各具特色,并驭齐驱。
其传人荣昌近代缠丝拳名师们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习,在掌握缠丝拳精髓的同时,又兼习多种拳术并融会贯通使缠丝拳的风格各异,其门徒遍及巴蜀大地,为缠丝拳的传承、传播及弘扬功不可没,令人敬佩。
2.荣昌缠丝拳的致弱原因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多元化,更多的人追求新、奇、异。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到了清代,“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已有逾百个,缠丝拳即是其中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有缠门、缠丝门、残门等多种称谓,有近300年的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亦较为丰厚。
1989年,缠丝拳载人地方武术志《四川武术大全》;2009年,重庆市政府渝府发( 2009)94号文件《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把“荣昌缠丝拳”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一、创拳概说缠门始祖杨德三生于清康熙年间,幼读诗书,嗜好少林武术,后闻武当拳法玄妙,于清雍正年间赴武当山,投师龙门高道,专攻太极拳多年,造诣颇深。
其后,他投军京城任朝廷禁军教头。
清雍正时期,朝廷为了巩固统治,大肆捕杀反清志士,残酷镇压民众的反清活动。
杨德三也因暗地参与反清活动而被人告密,遭朝廷缉捕。
他凭着高超的武功击退朝廷大内高手,逃出京城,漂泊于四川、江西等地。
为了避开追杀,杨德三只好隐姓埋名遁人道门。
在道观,他潜心钻研内外家拳法,感悟其中玄机奥妙。
杨德三把所学功夫与道教文化中的易理相融,广积太极拳理功法,兼容少林精华,以缠丝劲为本,研创开宗一门新武学——缠丝拳.缠丝拳内涵太极的阴柔,外显少林的阳刚,刚柔相济,内外家兼容。
因祖师是朝廷缉拿的钦犯,他隐姓埋名,隐居道观,身怀独门绝技,只在暗处单线秘传,缠丝拳在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
“六路短打要有路,八步缠丝要有步”。
祖师始创缠丝拳为八种步型,六个套路,就是门内常说的缠门“八步缠丝,六路短打”。
第六代名师姚玉堂在总结缠丝拳拳路结构经验的基础上,又创编了第七路平桩、第八路总桩。
因此,缠门内有“软八架”和“硬八架”之说。
软八架重于练形,硬八架重于练形与劲合一。
在当时的巴蜀武林界,姚玉堂一生鲜逢对手。
然而,在与四川富顺县地蹚拳名家、又称“地滚子”的刘青云切磋中,姚公拳腿争锋,刘师地滚蛟龙,最终,两人打了个平局,互生敬佩之意。
郑山吉宝珠桥上神功震慑武疯子重庆市大足县珠溪镇是有名的水乡古镇,自古以来它是大足县连接荣昌县,水陆路交通要道。
这里历史悠久,古迹堪多,人杰地灵,历史上英雄豪杰辈出,他们的传奇故亊,为神奇的古镇珠溪,增添了梦幻般的神秘感,并留给后人们无穷遐想。
缠丝拳一代宗师郑山吉,是珠溪古镇武术界典型代表。
郑国治(号山吉)1875年农历8月24日,生于大足县龙水镇八里甲杨岔冲老屋基,故于1 952年享年7 7岁,葬于龙水镇牛奶桥坝上,郑公在珠溪生活里留下的感人事迹,中华武术瑰宝缠丝拳,在古镇历史长河书卷中,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
一九三一年的端午节,大足县在宝顶举行了一届擂台生死赛,吸引了大足县众多武林高手前去参加比赛,缠丝拳高手郑山吉代表珠溪镇参加了比赛,他在擂台上以精深的缠丝拳武功,力克群雄,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决赛,决赛当天,出身贫寒的郑山吉,仅吃了两只烤红薯,就上擂台进行生死搏斗,擂台上他不畏惧强手,用所掌握的缠丝拳四歩桩绝技取胜,但不慎失手将擂主打死,在获得金章和奖金二十块大洋后,为避死者祸端,防仇家追杀,怱怱忙忙躲进贵州省深山老林,隐姓埋名数年,待擂台死者事情平息后,才回到家乡,从此过上平静的生活。
郑山吉到大足县宝顶打擂前,曾在珠溪镇宝珠桥上,显神功震慑武疯子一事,同样也留下了一段脍至人口的佳话。
一九三一年农历五月初二,是大足县珠溪镇赶场天,宝珠桥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们忙着买卖迎端午节的各种物品,一遍繁忙景象,上午十时许只见人们从镇里纷纷朝宝珠桥涌来,在众人簇拥下两位壮汉快步朝桥走来,身材高大而精廋中年人,是珠溪赫赫有名的缠丝拳高手郑山吉,山吉手擒住三十岁左右,身材魁梧满脸通红,口出酒气臭名远扬的郑蛮牛,蛮牛酒后时常仗蛮力惹事生非,是爱欺负百姓的武疯子,人们不愿招惹避而远之,此时郑公和蛮牛一起到宝珠桥来干啥呢?原来五月初一上午,珠溪镇街上宝珠茶馆,聚集了当地武术界精芵和袍哥头面人土,商议参加大足县宝顶擂台赛人选,因此次擂台赛是生死擂,因此大家格外慎重,反复商议,最后一致推选珠溪袍哥三爷(郑山吉),代表该镇参加擂台赛角逐,消息传出后大家奔走相告,郑蛮牛听到此事后,爱出风头的他,心中不平,有意耍想为难郑山吉,更主要为印证郑山吉功夫,在五月初二早上,用天生蛮力,硬将离镇最远的宝珠桥上石狮子(约三百斤),搬到了桥对面。
缠丝拳弟子功夫日日长恩师寿数岁岁增达摩祖师传打经书西蜀祖师黄益川传義门:开荣积累陈昌龙收集整理陈佳校对补充二0一0年十二月五日缠丝拳源流清嘉庆年间,江西人士黄益川传此技于四川——故人称西蜀祖师。
西蜀祖師黄公益川十岁习武,四十三岁时下山。
游历名山大川,创一百零八式拳法。
演练时、拳法如春蚕吐丝缠绵不断,取春蚕吐丝自护之深意,将此拳命名为《缠丝拳》。
缠丝拳从此神妙脇传于后代。
西蜀祖师黄益川,生于康熙壬子年(1732年)冬月初十日,亥时。
卒于合川县。
葬于云门镇天星桥鸳鸯坟处。
歌曰:西蜀祖师黄益川祖师本是剑侠客、晓知神农百草决。
打医天下本不孬、济世神方数仁德。
黄益川传徒杨维善。
第一代传人:杨维善,字本元。
人称“杨白毛”。
生于庚辰年(1760年)正月初一日,子时。
居四川省下南道泸州纳溪人氏。
曾更名“醉金刚”游历江湖。
84岁后……卒于璧山县青木关。
葬于街旁左侧山头,墓向重庆朝天门。
序杨白毛先生讳维善,号本元。
泸州人,早年鬓白,人咸称白毛先生。
精武艺、得少林的派囊。
时曾作豪宦富商保镖客。
南北二京,江河两道,皆遍走焉。
来足邑时,年将七旬矣。
但见貌修长,清而微瘦,鬚如银丝,垂尺余而体健。
且轻坐不折腰,行不履地,老而洁白无垢,态相与晋接。
一望而知为有道士矣。
尤复神气肃穆,寡言笑。
不炫己长,不谈人短十。
余年来邑中,官宦绅耆及商贾士庶,到处留客径年,皆饮重重,无敢慢者。
当兴酣时、间举武艺,偶泄论之,不矜斗力、而神妙无穷。
稍得传者、辄能胜人,人不能胜己。
邑历讲武者,多无出其右者。
遗有打经书,存诸徒手。
噫、先生诚为武艺中之伟人欤。
至于精外科善医。
跌打损伤,疮毒杂症,尤其余事耳。
尝临症医,念谓人曰:尔辈当心记我方以济世,若抄录之则不言。
兹所传方因客徒刘生家,得见治效及散论诸方。
辄私囊之典特分巢四门,编而辑之。
虽未尽其擅长,然细节方中,论阴阳、分寒热、详表里、审虚实、认老少、识宜忌。
知其传授本高明,即此一斑可窥全貌也矣。
先生寿高八十有四至重庆开号。
缠丝劲在缠丝拳中的运用缠丝拳广积太极拳理功法,兼容少林技法精华,外显少林的阳刚,内含太极的阴柔,是以缠丝劲为本的拳术。
缠丝拳是被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的第一个门派。
一、缠丝劲原理在拳术运动中,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同一平面内沿弧线运动称为转,沿纵向或者横向螺旋或弧线运动称为旋。
上下臂的旋转称为滚动;身体的左旋右转称为转动。
缠丝劲就是武者以腰腹旋转为主,肢体螺旋运动,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一种内劲。
简而言之,螺旋劲运用在四肢就是缠丝劲,劲力要比直线性力强大。
缠丝劲特点:一是一种以人体腰腹旋转和肢体螺旋的运动,在动中转,转中动;二具有连绵不间断的特性;三是全身整体性协调而产生的内劲,而非表面化的硬功。
二、缠丝功的缠法缠丝功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搞懂了什么是出劲与入劲,缠法便迎刃而解了。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发表的《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一文对缠丝功的具体缠法就有描述。
首先,人体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同时腰转动,腹肌亦左旋右转,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
其次,由腰发出的劲,经脊背带动大小臂旋转,贯达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为逆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顺外缠丝。
下肢每一个完成式要求大腿带动两膝往外转,做到气沉丹田、圆裆,两腿虚实为三七比例,同时与上肢的缠丝动作相配合。
再次,缠丝劲达到手指之后,不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标,而是用带有缠丝劲的手和指缠住对方的肢体,发劲使对方跌败。
另外,只有做到身法之缠与眼法之缠相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按运动方式和人体部位分类如下:一按运动方式分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缠法:1、顺缠丝:顺缠为开,从根到梢,大指引领由内向外缠丝为攻击,呼气发劲,为离心力;2、逆缠丝:逆缠为合,从梢到根,小指引领由外向内缠丝为缠化,吸气蓄劲,为向心力;3、组合缠丝:是指顺、逆缠丝的综合运用;4、走化缠丝:主要是螺旋步、玉环步等步法盘旋,旋身进退,配合身手,退化、闪化、旋化或三化结合运用应敌。
功夫志缠丝拳大师姚玉堂姚玉堂,名辛杰、号玉堂,生于公元1877年冬月16日午时,重庆府大足县三驱乡窟窿河桅杆坝倒石桥生长人氏,后移居珠溪镇。
仙逝于1947年9月14日,享年70岁,安息于重庆市荣昌县路孔镇恒升门前。
姚玉堂一生无嗣,但是,徒子徒孙及后学遍布五湖四海。
六十多年来,每年都常有人在他的墓前烧香祭拜,缅怀大师。
据前辈回忆,姚玉堂中等个子,晚年身材精瘦、美须飘逸、目光炯炯。
姚玉堂小时候聪明伶俐,却个矮体弱,父亲要他习武强身。
6岁起在本乡学拳,15岁后到大足宝顶拜师深造,成年时武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姚玉堂与学缠丝拳的张贵林是同乡拳友,张贵林引荐姚玉堂结识了缠丝拳名家何五堂之子何峻山,姚玉堂向何峻山提出想向何五堂学缠丝拳,何峻山答应了,随后,姚玉堂备好礼物与何峻山同行去大足县龙水镇何宅。
何五堂见识了姚玉堂的功底和习武天分,同意收徒。
由于年事已高,安排何峻山“带师授徒”,自己给姚玉堂指点窍要。
何五堂是缠丝拳宗师杨为善的高徒,功夫达炉火纯青之境,名振川东。
姚玉堂在何府学拳期间,常见有人来何府或是拜师,或是切磋,或是挑战,见识了何五堂的真功。
一天,有位名为“河南梁毡帽”的壮年武师到何府登门比武求教。
梁武师出招“黑虎掏心”,拳头生风直冲何五堂胸口,何五堂不偏不躲,梁手感打在棉花团上,力量顿消。
梁紧接“穿心腿”踢向何五堂的腹部,谁知何五堂旋身已至梁背后,右掌向他肩上一拍,梁的五脏六腑顿觉翻江倒海般难受,不能动弹。
过招之后,梁武师请求拜师,何五堂婉拒不收。
姚玉堂在何俯学艺六年,功成之后,仍以打鱼为业,闲时开始教棚。
民国初年,重庆府摆擂比武,姚玉堂赶去参赛,心想检验一下自己所学。
谁知报名时才知道是生死擂台赛,“初生犊不怕虎”,他毅然签下了生死文书。
不料姚玉堂与擂主决赛第一场,竟不慎掌毙擂主。
擂方势力强大,姚玉堂为了躲避对方追杀,有家不能回,漂泊到濑溪河流经荣昌县路孔河段上打鱼维持生计。
路孔镇距荣昌县城东八公里,是座历史文化名镇。
武当残字门宗师唐新知简介缠丝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它发源于武当山,是稀有民间拳种。
清朝雍正年间,由江西侠士王一川传入巴渝后,广泛流传于重庆市荣昌县等地。
荣昌缠丝拳2009年,被重庆市政府批准首批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拳种。
荣昌缠丝拳历代门徒众多,名师豪杰辈出,武当残字门宗师唐新知就是典型代表,老人家为缠丝拳的传播及发展立下了不巧功勋。
唐新知(号漱新山人),1912年生于大足县高升镇观音桥,故2002年农历9月25日,享年90岁,安息于荣昌县昌元镇红岩坪村。
爷爷自幼爱好书法、武术。
幼年在老家随舅公吴氏学习“三合拳”,由于天资聪颖,拳法超群,少年时期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实属武术奇才。
8岁就常为乡村写春联,10岁便能写文章,有[神童]之称。
少年时来到荣昌县城广荣斋向陈向清先生学习书法。
民国20年其书法作品,曾在成都、重庆等地展出,获得很高赞誉。
20世纪50到70年代,荣昌县城店铺的招牌书法大多出自老人之手。
为了生计,爷爷青年时代在荣昌县旧政府农业经济竒做文书,其间,闻大足邮亭铺周吉祥老拳师精湛卓绝的缠丝拳武功,遂拜其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刻苦研习缠丝拳,深得真传。
随后又跟薛表舅公学习太极拳,50年代,在荣昌县成立卫生协会期间,以武会友,结识了荣昌县河包镇少林寺俗家弟子王益东拳师,两人相互学习研讨拳术,生活相互关心,共同的爱好、兴趣、探索和相互敬重成了生死之交,唐新知掌握了[醉八仙]及[桩家棍]。
经过几十年潜心修练,爷爷掌握了缠丝拳精髄同时,将兼习[三合拳]、[太极拳][醉八仙]等多种拳术,融会贯通。
拳法风格自成一体,自立武当残字门,它以近身短打,攻防兼顾,身荘灵活,步履轻稳,沾手即打,见缝插针,变化无常,快捷巧狠,寸劲脆发,式式逼人,一招制敌为特色。
从此残字门名声远播,雄居武林。
爷爷著有[武当山六路短打残字门拳谱]及[正骨新篇]传给后人,其门徒遍及巴蜀大,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深受武林朋友的敬重和门人爱戴。
缠丝拳拳理阐释陈伯华/文拳谚云:“练拳需明理,理通拳法精”。
学习武术只学其技,不明其理,练拳不知要旨所在,易入岐途。
再则,学生不可能一辈子都有老师指教,明了拳理,就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和悟拳的能力。
拳道与书画同源,不明阴阳不可为书画,不明阴阳不能为拳法。
所以,拳术之道,理字为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即《周易》为群经之首,成书于西周之前,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研究易学的古典,书中涉及三项内容:哲学、修行学、占卜学。
《易经》指导人们要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探索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所期望的最大价值。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中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一分为二的哲学观,道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阴阳学说。
缠丝拳孕育于武当山,诞生于道门,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以阴阳学说哲理发微于拳理、融于拳功,因此,缠丝拳也是一门哲理拳。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的状态等,阴阳理论逐渐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宗教、武术、中医、哲学、历法、书法、建筑等各方面。
在历法方面,古代先哲将天地阴阳开合以一年论之,冬至到夏至为阳为开,夏至到冬至为阴为合。
以一日论之,子丑寅卯辰已六时为阳为开,午未申酉戌亥六时为阴为合。
人体也是阴与阳相互维系的整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同源,互为表理。
气、血、津三宝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持人的生命,若阴阳发生了偏差,阳盛伤神,神乃先天之本,因而对生命不利;阴盛伤气,气乃形体之根,根伤则形衰,人体就会失去阴阳平衡而发生病变。
缠丝拳运动就是力求把人体调节到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实现养生防卫之目的,可见,缠丝拳是遵道之易理进行运动。
行拳走架中的进退、虚实、顺逆缠丝都是与道之阴阳变化相合,阴阳理论通过攻防技艺实践得以体现。
拳法乃兵法,《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而取胜者,谓之神。
荣昌缠丝拳简介
荣昌缠丝拳二0 0九年被重庆市政府批准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缠丝拳历代传人众多,名师豪杰辈出,缠丝拳一代宗师姚玉堂、周吉祥、郑山吉在传播和发展缠丝拳中各具特色,并驭齐驱。
其传人荣昌近代缠丝拳名师蔡德泉(号仙溪老人)、于天沛、杨吉山(人称铁罗汉)、唐新知(号漱新山人)、林升阳(号国彬)、胡世泰(号纯武)、李世荣(号金顺)等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习,在掌握缠丝拳精髓的同时,又兼习多种拳术并融会贯通,使缠丝拳的风格各异,其门徒遍及巴蜀大地,为缠丝拳的传承、传播及弘扬功不可没,令人敬佩。
荣昌县境内练习缠丝拳的人数近万人,是本县练习人数最多的拳种。
荣昌缠丝拳的主要套路有练步、连铲、十八拦、十二时辰、小练桩、肘桩、平桩、转连、松身、四步桩、连成、半桩、跌桩、滚桩、滚龙桩、遁龙桩、总桩等。
主要器械有缠丝刀、缠丝七星剑、缠丝雌雄袖剑、缠丝双锏、缠丝单锏、铁尺、缠丝鞭杆、三拦棍、桩家棍、齐眉棍、扁担拳、板凳拳等。
主要内功功法有嗨字劲、一指劲、巴拿劲、金刚劲、捧水劲、混元桩功等。
荣昌缠丝拳协会于2010年1月成立,现有会员200于
人,有分会4个(路孔、古昌、仁义、双河)武馆4个(昌元海棠公园、观音桥、昌州街道板桥、双河街道沿河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