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民俗风情
- 格式:docx
- 大小:19.79 KB
- 文档页数:3
我的家乡传统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地方历史、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
在我的家乡,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每一项都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家乡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春节庙会在我家乡,春节庙会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一年之中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
庙会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之间举行,吸引着数不清的游人前来观光和参与其中。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年菜和年糕,观看到狮舞、龙舞等精彩的表演,还可以参与各种游戏和摊位活动。
整个庙会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氛围,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来新年。
二、龙船竞渡龙船竞渡是我家乡传统的水上民俗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举行。
这项活动以竞渡龙船为主题,吸引着无数观众和参与者。
竞渡队伍通常由二十多人组成,划动着竹篙,配合着锣鼓的节奏,以最快的速度划行在河流中。
观众们沿岸欢呼加油,气氛热烈非凡。
同时,传统的龙船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装饰着五彩斑斓的龙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龙船竞渡已经成为我家乡一项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
三、传统婚礼在我家乡,传统的婚礼仪式凝聚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
新郎需要骑上装饰华丽的大红缨马,由骑婆伴着引导,一路上品味着家乡的美景和温情。
同时,新娘则坐在豪华装饰的大轿中,由花轿队伍护送。
而在婚礼现场,亲友们会进行传统的祭拜仪式,并合奏一曲动听的二胡独奏,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美好祝福。
这样的传统婚礼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时光,感受到了浓郁的家乡文化。
四、庙会狮舞庙会狮舞是我家乡另一项备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每庙会时节,狮舞队伍从各个村庄前来,队员们化身为狮子,随着鼓乐的欢快节奏,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表演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舞蹈。
狮舞被视为一种狮子附身拥护农田和家宅的仪式,也被认为可以驱灾辟邪,给人们带来好运。
在庙会上观看狮舞,不仅能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浓厚乡土气息。
五、祭祀活动在我家乡,祭祀活动一直是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民俗风情,独特魅力家乡是一个位于中国南方的小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魅力。
首先,家乡的传统节日庆典令人难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整个家乡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
人们会穿上盛装,整齐划一地排队拜访亲友,相互祝福新年快乐。
街道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此外,还有龙舟比赛、草地滚球等传统活动,使得节日更加热闹非凡。
每个家庭都会备办丰盛的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
这些传统节日庆典不仅展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龙灯舞。
龙灯舞是家乡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人们会排练各种形式的龙灯舞,以祈福和庆祝。
龙灯舞队伍由数十人组成,手持五彩斑斓的龙灯,在夜晚中起舞。
龙灯在舞动中显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创造力和才华,也成为了家乡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此外,家乡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独特的魅力。
剪纸是家乡最重要的手工艺之一,它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花鸟虫鱼的造型,还是祝福寓意的文字,都展示了家乡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蜡染则是一种传统的染色技艺,人们用蜡在布料上绘制图案,然后进行染色,形成独特的色彩层次。
陶瓷是家乡的特产之一,精美的陶瓷器具经过烧制而成,既实用又具有观赏价值。
最后,家乡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有许多传统的特色小吃,如米粉、豆花、肠粉等。
这些小吃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配料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特别是米粉,它是家乡最有名的小吃之一,由细腻的米粉和各种配料组成,既营养又美味。
此外,家乡还有许多地方菜肴,如酸菜鱼、红烧肉等,以其鲜香可口而闻名于世。
这些美食代表了家乡的味道和独特的烹饪技艺,吸引着许多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
家乡的传统习俗人们常说,家乡是一束久远的灯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家乡,是那个承载着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的地方,而众多传统习俗便是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记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的传统习俗。
一、春节:辞旧迎新,喜气洋洋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我家乡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热闹的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将忙碌地进行大扫除,以祈求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也寓意着辞旧迎新。
此外,我们还会贴春联,门神等喜庆的红纸剪纸,将大红灯笼挂在门前,用以驱除疾病和不祥之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除夕夜,全家人会坐在一起,共同分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同时欣赏烟花爆竹,传递着喜庆和希望。
二、端午节:包粽又道真情端午节是我家乡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我们会制作美味的粽子,以纪念屈原。
虽然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各异,但他们都透着希望和美好。
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是一种亲情和温暖的象征,也传承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
此外,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传统活动,这是一项有趣又富有竞争性的运动。
龙舟竞赛现场,人们欢呼雀跃,观看比赛,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这一天,人们不仅享受着美食,也感受到了团结与和谐。
三、中秋节:月圆人团圆,月饼情浓浓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我家乡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这一天,我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月兔。
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它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每一块月饼都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此外,我们还会赏月,通常在月儿最圆的时候,全家人会相约前往户外,聚在一起观赏月亮,一边欣赏月光,一边品味着月饼的甜美。
四、元宵节:花灯照花彩,民俗气息浓元宵节是我家乡最富有活力和热闹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我们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然后在家门前或公共场所展示。
这些灯笼以其形状独特、工艺精细而闻名。
在夜幕降临之际,各种灯饰点亮,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放天灯、猜灯谜,并参加灯谜比赛。
元宵节,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道花灯都流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民俗风情,乡土文化家乡,是我心中最温馨的地方。
这个位于中国南方的小城镇,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
首先,我想描述一下家乡的传统节日——春节。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贴上福字,喜气洋洋地准备过年。
在除夕晚上,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夜幕降临,烟花绽放,人们在欢呼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过年期间,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比如猜灯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
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家乡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十五的时候,村里就会举办赶花会活动。
人们会用竹篾编制出各式各样的花车,然后在花车上摆上鲜花和水果,一起欣赏、比赛。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互动交流,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另外,在家乡还有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剪纸。
每当过年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就会拿出自己的剪刀和纸,手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如福字、花鸟、动物等等。
这些剪纸作品精美绝伦,寓意深刻,是家乡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节日和民俗文化,家乡还有许多特色美食,比如河粉、米粉、腊肉、臭豆腐等等。
这些美食不仅口味独特,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让人们无法抗拒。
最后,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乡土文化——南音。
南音是家乡传统的音乐形式,以古朴自然、清新秀丽、婉转动听为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广场上,总能听到南音的美妙旋律。
这种音乐不仅是家乡的代表性文化,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这些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温馨和亲切,更加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到乡村的魅力。
家乡的民俗风情作文咱们这儿,要说民俗风情,那可是数不胜数。
记得小时候,每逢年节,家乡的街头巷尾就热闹非凡。
这时候,奶奶总是拉着我,一边走一边念叨:“这民俗,那风情的,可都得记在心里啊。
”走在路上,忽见一个老头儿挎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纸。
他见我们来了,便笑着说:“姑娘啊,这彩纸可都是我亲手做的,保准儿能给你的年画添彩。
”奶奶听了,便笑眯眯地买了几张。
我看着老头儿灵巧的手指,心中不禁感叹:这民俗,真是妙不可言。
走着走着,又到了一个布摊子前。
摊主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人,他看着我们,哼了一声:“小丫头片子,想买什么?可别忘了,我这布,可是正宗的民间刺绣。
”奶奶笑着回道:“老兄,你这刺绣做得真好,我们买几件带回去,也让城里的小孩子开开眼。
”中年人瞪大了眼睛,摇摇头:“不行不行,我这刺绣,可都是传家宝,不能随便卖。
”奶奶哈哈一笑:“那好吧,就买两件,让孙子给你做个宣传。
”就这样,我和奶奶买下了两件刺绣,满载而归。
一路上,奶奶给我讲起了家乡的民俗。
她说:“这刺绣,可是咱们家乡的瑰宝,代代相传,寓意着吉祥如意。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小吃店。
老板是个年轻的姑娘,模样俊俏。
她见我们来了,热情地招呼道:“奶奶,您又来了,今天的糖葫芦可好吃啦!”奶奶笑着点了个头,我又买了一串糖葫芦。
那糖葫芦晶莹剔透,红彤彤的,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开。
吃着糖葫芦,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民俗:糖葫芦,寓意着生活甜如蜜。
夜幕降临,我们回到了家。
奶奶拿着刺绣,给我讲起了那些年她的往事。
她说:“这刺绣,可是我年轻时学的手艺,如今老了,再也做不了那么多。
”我听着奶奶的讲述,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这民俗,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家乡的记忆和情感。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城市。
每当想起家乡的民俗风情,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我想,这民俗,就像家乡的一缕阳光,永远照耀在我的心田。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精选101篇)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精选101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篇1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东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
而我的家乡——河南的一个小县城里,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上演一场十分热闹,盛大的民俗表演。
元宵节这天,我们中原人既要吃元宵,又要吃饺子,不仅寓意团团圆圆,还寓意招财进宝。
元宵节这天早上一大早,我们就开始煮元宵,一个个元宵像一个个又白又胖的小精灵,在锅里游来游去。
吃元宵要趁热吃,不然凉了也就寓意团团圆圆“凉了”。
吃完元宵,就是整个元宵节的高潮了,虽然比春节晚上了十五天,但人们的兴趣依然不减,毫不逊色于春节。
人们早早的来到观看民俗表演的指定地点,等待着队伍的来临。
民俗表演里的队伍有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等等。
人们边走边表演,舞龙的在空中变换着各种姿态,犹如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更有“双龙戏珠”等等;舞狮的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逗着两边行人,一会儿眨眨眼,俨然一个真狮子,威风凛凛;踩高跷的脚踩半人多高的高跷,就像平常人一样行走自如,还能翻跟头,踩高跷的脸上还画着各色的脸谱,红色的是关公,手里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白色的是曹操手里拿一把补刀。
还有花车表演,人们把车装扮成各种神话故事里的场景,上面站着相对应的神话人物,比如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等。
看表演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到处人头攒动,从天上看,到处黑压压的一大片,就像是一条巨龙,盘踞在小县城里。
看完了民俗表演,还没完呢。
到了晚上,人们开始赏花灯,虽然比不上大城市里的花灯,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新疆古尔邦节)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家乡的风俗(新疆古尔邦节)】你们知道新疆有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吗?它就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在新疆过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夏季的6月22日或23日这一天就是古尔邦节哦。
古尔邦节的由来真是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在新疆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很多维吾尔族的农民。
有一年,天气太干旱了,庄稼都快要死掉了。
正当村民们担心重重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山谷里的一口古老的水井里涌出了清凉的泉水!这口井水不仅滋润了庄稼,也解了村民们的渴。
于是,村民们高兴极了,决定设立一个节日来庆祝这口救命的井水。
"古尔邦"在维语里就是"水井"的意思,这个节日因此而得名。
从那以后,每年的古尔邦节都会有许多精彩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歌舞表演、赛马、摔跤等民俗体育活动。
节日期间最让我期待的就是美味的古尔邦饭啦!古尔邦饭是用肉、米、干果和香料熬制的一种特色大锅菜,非常香喷喷哦。
吃完古尔邦饭后,大家就会坐在户外,一边欣赏精彩的表演,一边分享着对泉水的感激之情。
我最喜欢古尔邦节的一个环节就是赛马比赛。
赛马在维吾尔族是一项十分光荣的运动,能骑好马是勇士们的必修课。
比赛之前,骑手们会精心打扮骏马,给它们戴上漂亮的马铃铛和丝绸绕腿。
骑手们也会穿上节日盛装,戴上鲜艳的礼帽。
一声口哨将响起,骑手和马儿就会腾空而起,在戈壁滚滚的黄沙中纵马狂奔!我和其他孩子们总是最兴奋地为心爱的骑手加油呐喊。
赛马结束后,获胜者会得到别人馈赠的骄马和财物作为奖励。
除了赛马,古尔邦节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游戏呢。
我最拿手的是"抢肥羊"游戏,我跟小伙伴们总是抢着要为家人们赢得最肥美的那只羊。
还有套马铃、赛骆驼等精彩的表演项目。
晚上,大人们就会燃起篝火,围坐在火堆旁欢聚、歌舞。
我们孩子这时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些花样游戏了,比如藏猫猫、捉迷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0篇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你记得风俗好像没有几个,你们家乡的风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篇1)我的家乡在温州文成,这里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
“啪啪啪!轰轰轰!”又开始放鞭炮了。
我心想:这才几点呀就开始放,真惹人烦!我把被子盖到头上,继续睡大觉,以养足精神。
八点的时候,爸爸在我耳边轻声说:“今年祭祖也带你去,快起来!”听到这句话,我欣喜若狂,立刻掀开被子,穿上衣服,套上裤子,直奔卫生间开始洗漱。
洗完后,我和一群大人们开始出发去祭祖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黑漆漆的,只能依靠亮光看清楚一点点,四周都是砖瓦砌成的墙。
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放鞭炮,正当我拿着一卷鞭炮和打火机时,却被一个人打了一下。
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她说:“祭完祖之后才能放。
”听完,我露出无奈的表情,心想:真是太扫兴了!开始祭祖了。
我和长辈们拿起篮子里的杯子、碗和筷子,在桌上摆好,倒上酒,摆好水果和菜之后便开始祭拜。
我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弯下腰,跪在垫子上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念叨着:“我要有很多钱,大吉大利……”妈妈让我来烧纸钱,我先拿了一张,点燃后就放在盆里,然后迅速地把下一张铺开,盖了上去,重复几次后,火烧得越来越旺。
纸钱烧完后,就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放鞭炮。
我拿起一大卷鞭炮放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那根细长的引线,然后迅速地跑到屋里面。
“嘣啪!啪!啪啪!”白色的烟雾,就如同迷蒙的仙境一般。
一些胆小的孩子则依偎在妈妈怀里,耳朵被捂着,而有些大人们自己也闭着眼睛不敢看。
鞭炮放完后,还要把菜装到篮子里,再把倒过酒的杯子洗干净,一起放到里面。
这就是我们家乡与众不同的习俗——祭祖、放鞭炮。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篇2)我的家乡山西忻州过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蒸花馍。
花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过年,小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
我的家乡民俗风情的镇江镇江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素有“小南京”之称。
镇江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融汇了江南的温婉与北方的豪放,是我骄傲的家乡。
一、江南水乡的韵味镇江位于江南水乡的河网之间,河道纵横交叉,蜿蜒曲折。
河水清澈见底,沿岸屋舍倒映其中,美不胜收。
夏日的镇江,游人如织,沿河散步,在水乡的韵味衬托下,仿佛置身其中。
江边的老人们钓鱼嬉戏,孩子们在水中嬉闹,一派和谐安逸的画面。
二、传统节庆的热闹气氛镇江的传统节庆活动热闹非凡,各种民俗表演精彩纷呈。
每逢农历春节,大街小巷都会悬挂红灯笼,热闹非凡。
而渡江节是镇江最具特色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在江边燃放烟花爆竹,祈求平安顺利。
还有传统的婚礼仪式、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等活动,都是镇江民俗风情的鲜明体现。
三、古老建筑的历史传承镇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古老的建筑遗迹随处可见。
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山寺和古长江大桥。
金山寺建于唐朝,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圣地。
古长江大桥是中国最早的铁路桥,横跨长江,是当时铁路建设技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镇江的历史发展,也是家乡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食文化的诱人香味镇江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各种地方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镇江盐水鸭是著名的特色菜品,鸭肉鲜嫩多汁,色香味俱佳。
另外,镇江还有鸭油拌饭、鸭蛋黄酥、扬州炒饭等美食,各具特色,诱人的香味让人食指大动。
五、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镇江人热爱生活,注重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保持着历史的风貌,还有许多新颖有趣的活动诞生。
比如每年的镇江龙舟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继续着端午龙舟赛的传统,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家乡的魅力。
六、和谐发展的现代镇江如今的镇江,不仅保留着传统的民俗风情,更在现代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大大小小的公园广场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市中心的步行街熙熙攘攘,商业发达,极富活力。
我的家乡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小城市,这里有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就会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场面,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在我的家乡,春节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比如,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会挂上红灯笼和年画,贴上对联,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美食,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除此之外,还有放烟花、拜年、看戏等传统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舞龙舞狮表演。
在这个时候,舞龙舞狮队伍会穿过城市的街道和巷道,表演出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和技艺,将新春的喜气洋溢地展现出来。
除了春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就是端午节。
在这个节日里,家乡的民俗文化尤为丰富多彩。
首先就是著名的龙船比赛。
这项活动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活动。
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组织起队伍,荡起龙船,在江河湖海上比赛划船速度。
除此之外,还有食粽子、挂菖蒲、赛龟等传统活动,都深受人们喜爱。
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就是祭祖活动。
每年清明节和中元节,家乡的人们都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祭拜和供品。
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也是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家乡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文化,如腰鼓舞、火把节、花灯节、水灯节、民间婚俗等等,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是家乡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总之,我的家乡是一个充满着独特民俗文化的地方,这些传统文化展现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家乡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去珍爱、传承和弘扬。
我家乡的民俗风情
我是一名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人,我家乡的民俗风情很有特色。
集中表现为建筑,饮食,山歌,酒俗。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客家人。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如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黄遵宪、叶剑英等杰出人物。
然后,我开始介绍我家乡的民俗风情。
一、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造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隐含着许多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
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
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
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
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
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
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二、饮食。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
客家人
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
的特色。
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
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
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来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
梅州,你一定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阔别家乡多年的海
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
一位九十
高龄的海外老华侨曾动情地说,尝尽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琼浆,都不如家
乡的农家菜好!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不难发现客家菜的“身影”,
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馆里,红焖肉、清水鲩丸、酿豆腐、盐焗鸡等客家菜
也颇受青睐……
三、山歌。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
石头浮起来。
”客家人能歌,在梅州青青的山梁上,潺潺的溪水边,广阔
的田野里,美丽的江堤畔,你经常可听到如天籁之音的客家山歌。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
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
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
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
不渝的优良品德。
“河唇洗衫刘三妹,借问阿哥哪里来?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在梅州,至今还广泛流传着歌仙刘三妹智慧斗
歌的故事。
生于嘉应州的近代著名维新变法先驱、外交家、诗界革命领袖
黄遵宪是客家山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他常常“引歌入诗”,认为“诗经
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知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而为之,反不
能尔,以人籁易为,以天籁难学也……念及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
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四、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酿”。
这种“酒酿”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
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
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
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
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
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
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
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
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民俗风情独具特色,源远流长。
客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
若有机会,去世界客都——梅州,旅游一次,绝对会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