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对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影响分析及野生动物通道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3
鹤大高速公路靖宇保护区段野生动物通道设计
王云;王德民;关磊;王新军;孔亚平
【期刊名称】《吉林交通科技》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鹤大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鹤大路")穿越了靖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该保护区被纳入了东北虎保护的九大优先区之一,在高速公路沿线至少有9种中大型兽类活动,包括3种国家级保护物种。
结合高速公路穿越保护区路段的桥梁和涵洞设置,从工程设计(栅栏、动物小道、交通工程)、环境设计(植被、地形、水体)和管理措施三个角度阐述了动物通道设计要点。
鹤大路野生动物通道设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自然保护区路段野生动物通道专项设计。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王云;王德民;关磊;王新军;孔亚平
【作者单位】[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2]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长春1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66
【相关文献】
1.公路建设前期野生动物生境调查技术研究--以鹤大高速公路为例 [J], 关磊;王云;孔亚平;朴正吉;徐伟
2.鹤大高速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对策与措施 [J], 赵琨;李劲松;霍长顺;谢志儒;姜
硕;
3.京新高速公路哈腾套海保护区段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研究 [J], 张相锋; 郭锋; 彭阿辉; 董世魁; 陈冬勤; 温璐
4.京新高速公路哈腾套海保护区段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研究 [J], 张相锋; 郭锋; 彭阿辉; 董世魁; 陈冬勤; 温璐
5.公路建设前期野生动物生境调查技术研究——以鹤大高速公路为例 [J], 关磊;王云;孔亚平;朴正吉;徐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桥梁建设对湿地类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以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发布时间:2023-02-06T01:29:52.62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7期作者:曹晓[导读] 桥梁建设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穿越已经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曹晓南京国环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210000摘要:桥梁建设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穿越已经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势必对保护区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
以某高速公路跨越黄河桥梁建设工程为例,调查分析其对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类似工程建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对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物种/种群、主要保护对象及栖息地、生物安全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轻微可控的。
该工程对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为:BI=51.77,影响程度为中低度,说明工程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目前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目前各地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为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保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制定了高速路网相关发展规划。
由于黄河在河南省穿境而过,河南省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跨越黄河。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在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而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带[1-2]。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在黄河流域设立有多处自然保护区。
跨越黄河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在某些情况下会涉及已经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将不可避免的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对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措施尽量减轻影响[3]。
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死亡威胁巨大,施工、运营两阶段以栖息地侵占、生境切割、噪声、光污染等为其具体表征,相关制度、体系、保护区、野生动物通道等措施减少了相应的影响,但野生动物生态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科学,对其认知并提出问题解决方式需要不断的总结、积累。
文章从规划、生境、噪声、防撞等角度总结相关问题及措施经验,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工作重心。
关键词: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随着十三五及一带一路规划理念的推进,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道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大发展阶段。
道路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问题日趋严重[1],期间如何实现道路工程与野生动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成为问题的核心。
本文以道路工程造成野生动物致死问题为切入点,总结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危害,进而提出现阶段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旨在通过文章的归纳总结为今后的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提供相应借鉴。
1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1.1野生动物致死问题日趋严重
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道路工程所导致的野生动物死亡数量巨大。
距统计,荷兰每年有约1519只兽类与6513只鸟类、澳大利亚每年则有548万只蛙类和爬行动物因道路工程建设、运营致死,且致死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1]。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道路工程已经逐步替代人为猎杀成为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首要原因[2]。
著名的。
高速公路对董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影响作者:溪波杜志勇赵勇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04期摘要:指出了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生态资源,尤其是在保护区内通过的路段,对野生动物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通过样方调查法,评估穿越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京港澳公路对该地野生动物的影响。
调查结果发现:公路建设前后,鸟类、兽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物种数量无显著变化。
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行期,野生动物均可通过高架桥穿越公路。
基于研究数据,未发现京港澳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高速公路;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044-041 引言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至信阳(豫鄂省界)段改扩建工程采用在原路基础上由双侧加宽、单侧加宽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组成。
灵山互通式立交以北路段走向与老路相同,灵山互通式立交以南段局部新建分离式路基。
工程起于驻马店驿城区西王坡村,途经确山、明港、信阳东,至于罗山县铁铺镇九里关。
路段全长136.848 km,跨驻马店、信阳两地市,其中驻马店市境长58.299 km,信阳市境长78.549 km[1]。
京港澳高速公路穿越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长28.186 km,共布设涵洞122道、天桥5座、高架桥34座、隧道1道。
其中现有涵洞56道、天桥4座、高架桥18座、通道1道;改扩建工程新增涵洞66道、天桥1座、高架桥16座。
本研究根据京港澳高速公路信阳段改扩建工程穿越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段的生态环境来布设监测样方,以评估京港澳高速公路施工期、运行期对沿线野生动物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2.1 保护区概况董寨位于河南省南部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西段罗山县境内。
所属地区属大别山一桐柏主体山系,地势特征总体南、西部较高,东、北部较低,最高峰王坟顶海拔为828 m。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秦岭一淮河一线南部、北亚热带向北暖温带过渡的分界线上,因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均气温为15℃,年总降水量平均为1209 mm,无霜期227d;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口]。
线性工程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影响评价与保护对策胡继平;刘阳;杨筱【期刊名称】《林草政策研究》【年(卷),期】2022(2)1【摘要】天然气管道等线性工程会对沿途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中以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外输管道为案例,将途经的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评价线性工程对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该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数(EI)为0.139,表明工程对评价区总体影响较轻微。
其中,对栖息地影响评分为0.248,对野生动物影响评分为0.165。
根据打分标准和规范可知,该项目实施对这一区域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影响,对栖息地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栖息地的占用和连通性的阻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该区域野生动物迁徙活动。
结合施工方案和现状评估得出,对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的潜在影响是暂时且有限的,随着施工期结束以及实施保护和减缓措施,这类影响会逐渐消失。
建议不断优化线性工程的施工方案,尽量减少影响,避开鸟类的迁徙期和繁殖期,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线性工程对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减小土地破碎化,同时与保护区签订相关生态补偿和日常监管协议。
研究可为线性工程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72-78)【作者】胡继平;刘阳;杨筱【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相关文献】1.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对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影响分析及野生动物通道设计2.基于生态行为与栖息地选型的珍稀野生动物影响及保护研究3.基于生态行为与栖息地选型的珍稀野生动物影响及保护研究4.输变电工程对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价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速公路压覆野生动物资源评估报告
简介
本评估报告旨在评估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的压覆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方法
本次评估采用了以下方法:
1. 野生动物调查:通过野外考察和监测数据收集,记录高速公
路周边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2. 栖息地评估:对高速公路周边的栖息地进行评估,包括植被
类型、食物来源以及水源等因素。
3. 监测技术:应用动物追踪技术、红外相机等手段对野生动物
活动进行监测。
结果
根据调查和评估,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压覆程度较大,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
地破坏和迁徙路径断裂等问题。
2. 高速公路周边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包括狍、野猪、松鼠等多
种物种。
3. 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事故和生境破坏
两方面。
建议和措施
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构建野生动物通道:在高速公路附近建设野生动物通道,提
供安全的迁徙路径。
2. 设立警示标志: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相关警示标志,提醒驾
驶员注意野生动物出没。
3. 加强监测和保护:定期监测野生动物数量和栖息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结论
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覆影响。
为保护野生
动物资源,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建设野生动物通道、设置
警示标志等,以增强保护意识和降低野生动物与道路交通的冲突。
道路对陆栖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影响
胡忠军;于长青;徐宏发;王淯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05(24)4
【摘要】道路网络为大多数景观所共同具有的空间特征,在增进社会财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学后果。
就道路对陆栖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影响进行了综述。
道路交通导致动物死亡,已成为野生脊椎动物死亡的首要原因;阻碍动物个体在同种种群间的交流以及在互补性资源间的周期性迁移;迫使森林内部种、边缘敏感种主动回避道路栖息地;导致道路区域栖息鸟类繁殖下降;有利于小型物种沿道路边缘扩散,造成生物入侵。
道路区域为一种特殊的边缘,对一些边缘物种以及其它被吸引过来的动物来说是一种死亡陷阱。
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会导致孤立的小种群问题。
【总页数】5页(P433-437)
【关键词】道路;交通;陆栖动物;生态学影响
【作者】胡忠军;于长青;徐宏发;王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保护与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
【相关文献】
1.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J], 陈践
2.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J], 吴杨;;
3.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J], 吴杨
4.道路交通建设对野生动物影响及保护措施 [J], 张洪峰; 苏丽娜; 胡罕; 刘艳; 车利锋; 吴晓民
5.不同类型道路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沙鼠分布的影响 [J], 汪沐阳;吉晟男;邵长亮;徐文轩;陈晨;杨维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平高速公路选址方案对白头叶猴保护区的影响评价研究唐鹏飞
【期刊名称】《西部交通科技》
【年(卷),期】2024()3
【摘要】文章从保护白头叶猴保护区角度出发,在上平高速公路选址阶段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调查、软件仿真等方法评价了高速公路选址方案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并考虑未来因猴群数量增加可能出现的动物迁徙路径,提出了动物廊道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3页(P215-217)
【作者】唐鹏飞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
【相关文献】
1.某火电厂排放SO2对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初析
2.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3.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保护实践
4.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森林为师叶猴为友——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自然教育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10-11-10接受日期:2011-03-24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0318221009;200831879917;200831822156);吉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2008-1-2;2008-1-29);河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Y-2010033-2)作者简介:孔亚平(1976 ),女,硕士,副研究员,从事道路生态学研究,E-mail :ypkong@163.com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angyun80314@vip.sina.com 致谢: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朴正吉高级工程师对本文进行润色,在此表示感谢!DOI :10.3969/j.issn.1000-7083.2011.06.029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域研究进展孔亚平,王云*,张峰(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具有多要素、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景观生态学之父、美国哈佛大学Richard TT Forman 教授提出“道路影响域”概念。
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域研究是道路影响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道路生态学发展实际,提出两点建议:以生态敏感区域为案例(如吉林省长白山区、内蒙古草原区、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和高原湿地区),深入探索道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域研究的学术空白领域;结合生态敏感区域道路建设实际,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道路建设实践,指导生态敏感区域道路建设,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交通建设服务。
关键词:道路;野生动物;道路影响域;道路生态学中图分类号:F540.3;S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83(2011)06-0986-06Review on Road-effect Zone of WildlifeKONG Ya-ping ,WANG Yun *,ZHANG Feng(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 ,Ministryof Transport ,P.R.China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 complicated and profound and char-acteristic by multi-factors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 variety.Based on view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father of landscape ecology ,professor of Harvard University ,Richard TT Forman provided the conception of “Road-effect zone ”.Road-effect zone of wildlif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road-effect zone research.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lobal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and provided two advices based on developing condition in China :taking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 as case study ,such as Changbai Mountain area in Jilin province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highland wetland area ,deeply research the effect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 wildlife to fill with the vacant research field on road ecology in China ;applying the result for practice to guid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to better protect roadside wildlife ,and service for the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 words :road ;wildlife ;road-effect zone ;road ecology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速度也逐渐加快,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对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影响分析及野生动物通道设计陈兴龙, 史晓雪, 崔宝军, 郑志华(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摘要:通过分析白冠长尾雉生物学习性和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征,确定了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范围,包括重点分布区和季节迁移活动区;然后根据工程方案分析可能对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产生影响的路段以及工程已设计的桥梁作为动物通道的可利用性;对于连续的长路基段,为保证两侧生境的联通提出了增设动物通道的要求,并对动物通道的位置、长度、高度和生物诱导等提出明确要求,最大限度的减缓项目建设对白冠长尾雉的影响。
关键词:高速公路;白冠长尾雉;栖息地;动物通道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9-0009-02DOI:10.16647/15-1369/X.2017.09.005Impact of expressway re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project on habitat for reed-white-crowned pheasants and design of wildlife channelChen Xinglong, Shi Xiaoxue, Cui Baojun, Zheng Zhihua(Chin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200000,China)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ite-tailed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and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ngzhai bird nature reserve, the habitat range of the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was determined, including the key distribution area and the seasonal migration area.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analysis, Reef pheasant habitat affected sections and the bridge has been designed as an animal passageway availability; for continuous long roadb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abitat connectivity on both sides of the proposed additional animal passage requirements, and the animal passage Location, length, height and biological induction, put forward explicit requirement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the white-tailed Pheasant.Key words: Highway; White-tailed pheasant; Habitat; Animal passage原京港澳高速公路信阳至九里关段在设计期间,董寨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工程走行于董寨自然保护区西北片的东侧,仅在终点附近约190m穿越董寨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连接带,不穿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2001年6月,董寨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后的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至46800hm2,现有京港澳高速公路信阳至九里关段的线位变成从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穿过。
京港澳高速公路信阳至九里关段通车以后,交通量持续增长,通行能力下降,需要进行改扩建。
根据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高速公路改扩建将穿越该自然保护区,需要客观分析工程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白冠长尾雉带来影响,并提出野生动物通道设计方案。
1 白冠长尾雉的生物学习性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鸟类,是我国现有的4种长尾雉中尾羽最长的一种,被列入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冠长尾雉是一种典型的林栖性鸟类。
在豫南大别山区,多生活在海拔300~600m 的山区,喜在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
白冠长尾雉善于在地面行走,而飞翔能力不足。
在深山区,它常出没在松、杉、栎生长比较茂密,附近有小户人家的林缘和山涧小溪旁,生态环境清幽的缓山地带[1]。
白冠长尾雉为杂食性鸟类,但更喜欢动物性食物。
在春、夏、秋3季动物性食物来源丰富时,食物组分中动物性食物占主要,但亦有部分植物的种子、果实或幼嫩的枝、叶、芽。
冬季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白冠长尾雉白天多在地面活动觅食,晚上正常情况下多在位置较高、视野开阔的高大树木(一般在15~30m)上夜栖,而清晨于黎明天刚蒙蒙亮时便开始下树活动,而且夏季下树时间要较冬季为早,而上树夜栖时间要迟。
每年春季白冠长尾雉由冬季的集群活动逐渐分散成单独或成对活动,在豫南山区每年的三月份,开始发情和交配,3月下旬便有部分白冠长尾雉开始营巢产卵,4-5月为繁殖高峰期。
营巢地多选择在朝阳、高爽避风干燥的山坡中下部,安静而人畜不常去的林缘、路边灌木草丛中。
巢营于地面,一般较简陋,椭圆形飞浅坑状,铺垫物较少[2]。
2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面积中,适宜于白冠长尾雉栖息的面积约有8000hm2,其中混交林是主要森林类型,约7000hm2,其余1000hm2为落叶阔叶林。
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原国营罗山董寨林场所辖的6个林区,多为人工林;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铁铺乡的北庵村,朱堂乡的天桥村,涩港乡的董桥村,彭新乡的天竹村,山店乡的胡畈村、熊河村,多属集体经营的森林,为天然次生林。
上述区域已经被划为核心区和缓冲区[3]。
根据保护区管理局多年的观测和调查以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可按照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将保护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南部在鸡笼保护站和万店保护站,北部在白云保护站和灵山保护站的北部,平均每公顷有白冠长尾雉0.6-1.2只。
第二层次有三个区域,分别在二岭墩、花园、水竹坪、稻草湾、肖家湾、灵山南部等地,平均每公顷有白冠长尾雉0.1-0.5只。
第三个层次为星散分布实验区部分,或由前两个区域分布的种群季节性的迁移而来,种群密度较小,平均每公顷有白冠长尾雉0.01-0.1只,该区秋、冬季种群数量稍多,春、夏季种群数量较少。
除此之外,保护区其他区域也偶有零星的白冠长尾雉活动,平均每公顷有白冠长尾雉不超过0.01只。
拟建项目远离上述核心区和缓冲区,沿线主要在AK126-AK133一带还有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主要是偶尔由前述重点分布区的种群季节性的迁移而来,种群密度很小,每公顷白冠长尾雉不超过0.01只,该区主要为秋、冬季种群,基本没有春、夏季种群。
3 高速公路建设对白冠长尾雉的影响分析从分布区域上,海拔300~600m的混交林是白冠长尾雉的主要栖息地,这些区域基本上已经被划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拟建项目海拔高度仅在100-150m左右,由于工程沿途多村庄,远离这些区域,对白冠长尾雉的主要栖息地没有影响。
图1 拟建高速公路两侧3公里范围内白冠长尾雉适宜生境示意图根据对沿线野生动物和植被的实际考察和保护区的历史资料,拟建项目AK115+700-AK126段及AK133-AK136+271.259段沿线由于村庄密集,且为较宽阔的沟谷农田,不适宜白冠长尾雉栖息觅食,近年来均未在此段发现有白冠长尾雉的活动。
仅在拟建工程AK126-AK133附近森林植被较好、人为干扰较少的地段两侧山坡有白冠长尾雉分布的记录,主要是偶尔由前述重点分布区的种群季节性的迁移而来,种群密度较小,每公顷有白冠长尾雉不超过0.01只。
而且拟建项目沿线基本上为秋冬季种群,基本没有春、夏季种群,多为觅食时偶然经过此地,一般情况下不在该区营巢、产卵、孵化。
正常情况下,拟建项目在此段的施工会减少白冠长尾雉的栖息觅食范围,但不会对其繁殖产生影响[4-6]。
白冠长尾雉为地栖鸟类,其活动范围不超过3-4km2,因此从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可以看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已经形成了以两个核心区为中心的大种群和1个位于两个大种群中间的相对小的种群。
考虑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范围以及这三个区域之间的人为活动干扰带(由现有道路、村庄和农田组成),这三个种群之间物种交流基本上不存在。
另外,从拟建项目两侧3km范围内的植被分布情况分析,其中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以栓皮栎和麻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这些白冠长尾雉适宜生境在拟建项目AK104-AK109、AK121-AK122、AK126-AK133一带两侧是比较连续的(图1),其余路段基本上村庄较为密集,且为较宽阔的沟谷农田,不适宜白冠长尾雉栖息觅食。
其中AK104-AK109段是沿现有高速公路左侧加宽,现有高速公路的阻隔影响已经存在,本次改扩建不新增影响。
AK121-AK122段东侧白冠长尾雉适宜生境面积比较小,周边均为农田,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大。
拟建项目AK126-AK133段村庄较为稀疏,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是野生动物活动相对较多的区域。
另外,此段项目沿线山坡植被以马尾松林和栓皮栎林为主,适宜白冠长尾雉栖息觅食,其中在桃湾至上湾一带(AK131-AK133)曾发现过白冠长尾雉。
因此,拟建项目在AK126-AK133段可能会形成一道隔离带,使其生境破碎化,影响了两侧物种交流,对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
4 野生动物通道设计4.1 动物通道位置选择根据工程资料,拟建项目在AK126-AK133段共计有桥梁8座,长1040.32m,其中AK126+100处的李家湾高架桥、AK128+480的楼子周高架桥和AK129+070王家湾大桥下方均有乡村道路,且桥位附近有村庄,作为动物通道的可行性较低。
其余5处桥梁跨径均在20m以上,在施工期注意保持植被,施工后进行一些植物诱导设计,均可以作为白冠长尾雉的通道。
在对这些桥梁的分布进行考察后,发现其中有三处距离超过1000米的路基段,分别为AK127+154-AK128+388、AK129+123-AK130+458、AK130+743-AK13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