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3.00 KB
- 文档页数:2
病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几种常见的病毒疾病的症状、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知道病毒的结构、特点、种类,明确病毒是生物。
(3)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知道病毒的两面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积极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辨别出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症状,知道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病毒的结构构、特点、种类,明确病毒是生物。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构、特点、种类。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大家准备好你们收集的有关病毒的资料,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收集到的。
(学生交流收集的方法。
)2.请思考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涉及了病毒的哪方面问题。
(学生简单交流。
)3.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大家主要搜集了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病毒》吧。
(二)交流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症状、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请大家说一说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将学生交流汇报的资料展示:例如,非典(SARS)、流感、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禽天花(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猪瘟、鸡瘟、水稻黄斑病、烟草花叶病、病毒性肝炎……)2.我们思考一些这些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学生观察流感(教师播放《流感》视频)、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疾病的症状,讨论这些典型的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措施。
教师听完汇报演示下面几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症状和主要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措施:(1)流感(流行性感冒)。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一章的内容。
本章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内容旨在是学生了解微生物世界、认识生命现象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对病毒这一特殊的生命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传染病、免疫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说出病毒的种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认识病毒与宿主的关系以及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繁殖方式。
2.病毒与宿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和寄生性。
2.掌握病毒生命周期的复杂性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微生物的概念,对细菌、真菌等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病毒这一特殊微生物的了解可能较少,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3.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的繁殖过程。
【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病毒的微观结构和生命周期动画,增强直观性。
2.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病毒引起的疾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采用智慧教室等多媒体手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很多资料、图片,视频,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微视频《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2.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布置学习任务:(1)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2)利用网络等手段,找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具体实例。
3. 上课前搜集整理学生作业,并选取典型拍照以备上课展示。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寄主范围、传播途径及致病方式。
2. 掌握病毒的繁殖机制。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结构、寄主范围、传播途径及致病方式2. 病毒的繁殖机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病毒的基本结构、寄主范围、传播途径及致病方式。
2. 病毒的繁殖机制。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2. 实验演示法3. 讨论法五、教学准备1. 录制好的病毒视频或图片资料2. 一些病毒的实物或幻灯片图片六、教学过程1.引入病毒是人类历史上最难以战胜的疾病之一。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病毒的基础知识,了解它的寄主范围、传播途径及致病方式。
2.知识点讲解2.1 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体的微生物,在结构上,病毒主要由外壳(nothing)和核心基因组成。
2.2 病毒的寄主范围病毒有着极广泛的寄主范围,它可以感染人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2.3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空气飞沫、病患排泄物、口腔分泌物、血液等。
2.4 病毒的致病方式病毒可以通过破坏宿主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方式导致疾病。
2.5 病毒的繁殖机制病毒是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和生存的,它需要借助宿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和分裂。
3.案例分析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分析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预防与治疗方法。
4.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病毒的基本结构、寄主范围、传播途径及致病方式,还介绍了病毒的繁殖机制。
同学们要时刻注意自我防护,养成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遵守防疫措施,共同打赢疫情防控的战役。
七、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答题,安排小组活动和针对学生进行考试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对于病毒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一节病毒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说出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组成。
2.观察噬菌体繁殖过程示意图,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示意图。
3.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5.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6.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知道了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是由病毒引起的,对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有亲身经历,对艾滋病毒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预防措施等也有所了解,为利用讨论、交流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铺垫。
由于病毒十分微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因此学生对病毒的认识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课选择自主自学、合作探究、知识整合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生一起体验知识的生成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对事物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化害为利,为人类拥有健康的生活服务。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和相关图片。
学生:学生收集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5分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无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过渡语】:你听说过“手足口病”“禽流感”“艾滋病”吗?这些疾病传播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你知道这些令人生畏的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现在医院的输液室里人满为患大家知道是哪些病毒在作怪呢?据有关专家统计,人类和动物所患的传染病60%都有由病毒引起的。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病毒》含反思教案:《病毒》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大班科学活动第二章《认识身体》第四节《病毒》2. 详细内容:介绍病毒的基本特征,如病毒的结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病毒的结构和传播途径。
2. 重点: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病毒模型、病毒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感冒、流感等疾病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利用PPT展示病毒的结构,讲解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病毒的传播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4. 动手制作:让学生根据病毒的结构,用彩笔、剪刀和胶水制作病毒模型。
5. 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病毒模型,并介绍其结构、特点和预防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病毒的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病毒结构图2. 病毒特点3. 病毒传播途径4. 预防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画出病毒的结构,并简要描述其特点和传播途径。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病毒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实践操作方面仍有待加强。
今后需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疾病,如细菌、真菌等,提高防范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病毒的基本特征展开,包括病毒的结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这些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图片、模型等教具和学具来进行辅助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共有三条,分别是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探究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病毒教案(精选2篇)病毒教案篇1第一节病毒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支配的课程,目的是使同学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熟悉,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洁的一类生物。
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本节课在培育同学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对于病毒的熟悉是具有肯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熟悉。
由于病毒的形态非常微小,所以同学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肯定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同学的生活常识来增加对病毒的感性熟悉,引导同学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亲密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殊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育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觉过程,认同科学的进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相关。
教学重点: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预备: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觉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同学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人类的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同学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