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 格式:docx
- 大小:14.25 KB
- 文档页数:4
简析对于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摘要】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
本文从民间文学的内涵界定以及民间文学的价值,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简析民间文学内涵价值认识民间文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劳动人民自主创造的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并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形成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
它既表达了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习俗习惯,又能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这些作品中往往还包含广大人民对社会现状、人生观念的态度,对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审美情趣的体现,对宗教、科学文化的记载等,对后世研究民间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民间文学是在民众中产生、流传的。
关于“民众”,中外学者的观点各异。
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众”就是“社会群体”,由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爱德华·泰勒从进化论的角度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三个阶段,他认为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野蛮人或半开化人;20 世纪后半期,国际民间文学界对民众提出了新的观点,美国的阿兰·邓迪斯指出,民俗学中的“民众”可以是任何两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是与“官方”相对的,指民众之间,主要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民间文学是与人类社会基本同步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作为学术名词,民间文学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使用的一种表述。
关于民间文学的概念、范畴、内涵等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其中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最具权威性。
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世代百姓口耳相传,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相比,特性鲜明。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旅游正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民间文学不仅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身也蕴涵有丰富的价值。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旅游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赋予民间文学新的意义,使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云南陆良爨文化为例,探讨民间文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价值。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爨文化;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民间文学在陆良旅游业开发中的价值;最后总结陆良民间文学的发展前景。
二、陆良民间文学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价值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以诗歌、传说、神话、戏剧、谚语、谜语等组成。
民间文学是一部口传的社会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民间文学中窥见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
民间文学曾经不是系统理论分析过的一门学科,它只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用来反映现实、表达意愿、抒发情感的口头语言,它具有朴素真实夸张离奇等特征,在陆良,民间文学就是老辈人说的“谱白话”、“款嘴”(聊天、讲故事的意思),那这样一些土得掉渣、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在经历了新时期的变革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体现的价值也更加深刻,下面将详细举例说明民间文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起到怎样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爨文化作为陆良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比如说具有陆良特色的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在陆良主要分布于龙海山区,关于他们的来历有一个洪水神话: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天君决意发洪水淹没道德败坏的人们。
奥玛和俄童姐弟俩良心好,天君派天神去凡间解救他们。
洪水涨来时,天神变为一条大鱼托起他俩,逃脱了灾难。
后在天神的旨意下婚配成亲,传下了人种。
据说兄妹成婚后,生下一块肉瘤,砍成六块撒向四方,撒在坝区的为白彝,撒在深山的为黑彝。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说明:以下选题仅供参考,学生选题不能雷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第一类:汉语言文字类1、某地(如安顺市、普定县等)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报告;2、也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3、××(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4、汉字的发展与未来5、虚词和汉语的语法形式6、汉字简化问题的探讨(汉字回到繁体,还是坚持简化)7、网络语言研究(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8、广告语言与传统文化9、同音词在语言交际中作用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11、先秦某一专书的状语研究;12、《说文解字》的某一部首(如“木"部)的语义场研究1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4、某一部专书的语言现象研究15、×××县×××地的方言(词汇、语义、语法)研究16、初中(高中)语文中古文教学研究--以《×××》为例17、《×××》(某一部专书)的注释商榷18、“×"(某个虚词)的语法化过程探析19、(某一部首、某个)汉字和汉文化20、诗经中的特殊语法。
21、古书中的偏义复词22、古书中特殊的句式现象研究1、简述语言的社会性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体现2、新词初探3、从诗词欣赏看汉字的韵律美4、浅论修辞手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古今汉语语法比较6、简论繁体字的存在价值7、音位――汉语语音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8、浅说语境9、浅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0、试论语言的间接表达11、屯堡方言调查12、复句简说13、成语中的大学问14、《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15、浅论汉语中的岐义现象16、怎样学习多义词17、汉语语法中两种析句方法的比较18、简论汉语学习与写作的关系19、汉语学习方法简论20、浅论标点符号于语言表达的关系21、网络语言特征初探22、浅论语句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23、新闻流行词语的特点及其规范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25、成语活用浅析26、标点符号的特殊功用浅析27、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8、浅谈文章标题的语言艺术29、谈浅广告用语的含蓄30、口语停顿的修辞功能31、汉语错别字浅析32、歇后语漫谈33、×××作家(作品)语言风格初探34、校园流行语浅析35、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与弊36、人名、地名与修辞37、新辞格初探38、浅谈对偶的基础39、汉语幽默表达艺术40、汉语姓氏(姓名)表达的社会意义41、浅论语序与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42、浅谈语音(文字、词语)推敲的艺术43、简述数量词语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44、张爱玲小说比喻艺术之研究45、浅论汉语表达的委婉艺术46、浅论文章修改的修辞意义47、手机短信中修辞手法的运用48、汉语问候语及其社会意义49、猜谜――汉语字词的另类作用50、略论修辞的交际效果51、xxx方言调查52、社会用字调查53、汉语语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54、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病句修改55、多音字浅谈56、浅谈双关修辞格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7、公益广告的间接表达艺术58、简论汉语幽默的表达艺术59、中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语言和思维的作用60、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语言的影响61、汉语语词意义的转变和发展62、汉字简繁问题的探讨-—汉字应该回到繁体63、排比句初探64 坚持汉字的简化第二类:文学类(一)古代文学方向1、民间运用对联的习俗2、屯堡村民的祭祀风俗3、安顺的石头文化艺术4、苗族蜡染图纹的特征5、布依族的铜鼓文化6、安顺民间说唱艺术7、《氓》与《谷风》中的女性形象8、《离骚》中的屈原形象9、富于传奇美的冯谖10、阴险伪孝的郑伯11、苏秦与鲁钟连的形象比较12、《史记》中的项羽与刘邦13、刘兰芝的悲剧性美14、宋江的两面性格15、《左传》中的委婉语16、《战国策》的故事化手法17、原始神话的夸张与写实18、古神话在《九歌》中的作用19、《战国策》的外交技巧20、文辞清美的抒情小赋21、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22、柳永词的语言特征23、汉大赋的成就与不足24、《史记》、《汉书》之比较25、《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26、《史记》的记人叙事艺术27、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28、《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2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30、《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31、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2、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33、曹操与诗文革新34、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5、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6、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37、比较曹丕、曹植文学观的异同38、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39、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0、曹植诗风的衍变41、论“魏晋风度”42、论鲍照的七言乐府43、初唐四杰的地位44、论李白的山水诗45、论李白的自由精神4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47、论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48、论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异同49、论李贺诗的怪诞50、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51、论白居易的新乐府52、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3、杜牧的史论诗54、论韩愈散文的特点55、唐传奇的审美风格56、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57、唐传奇的叙事特征58、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59、唐传奇的抒情特征60、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1、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62、唐代散文家研究63、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64、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65、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66、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67、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68、论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69、元代散曲的情感趋向70、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71、《三国演义》:悲剧意识/战争描写艺术/叙事特征/人物论72、《水浒传》:作者与成书/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人物论73、《西游记》: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学意蕴/戏剧色彩与幽默风格74、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5、“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经商题材与文人心态/冯梦龙的俗文学观76、论公案小说的价值定位77、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78、明代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文成就79、《聊斋志异》:痴情女性/书生形象/花妖狐媚与人物塑造80、从《聊斋》看中国民间信仰81、《儒林外史》:戏剧形式与悲剧内涵/讽刺艺术82、《红楼梦》:悲剧意义与文化内涵/妇女观/梦幻与色空/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宝玉论/钗黛比较/续书与改编得失论83、《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谈84、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85、论某一地方戏86、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二)现当代文学方向1、论张恨水《啼笑因缘》中的爱情模式2、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3、《孔乙己》的叙事艺术4、试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5、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6、论艾青诗歌的忧郁色彩7、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8、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倾向9、胡适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10、论郭沫若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11、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论林徽因的小说创作13、论丰子恺散文的宗教思想14、沙汀小说的语言特点15、论夏衍的戏剧创作16、试析丁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17、解放区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18、早期的封建复古派19、郁达夫身边小说的特征20、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1、从《论语》看孔夫子的悲情2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乐观23、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4、从孟子的书生气看中国的“士”及“知识分子”25、禅在中国艺术中的体位26、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27、论杨绛的小说28、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29、论汪曾祺的小说30、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31、革命样板戏重评32、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33、论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34、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5、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36、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7、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8、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39、评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现象40、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41、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42、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4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44、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45、评迟子建的小说46、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47、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48、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49、论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50、网络文学的当代发展初探(三)外国文学方向1、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2、希腊悲剧研究3、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研究4、论福斯塔夫形象的审美意义5、海明威研究.6、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发布时间:2021-12-21T02:51:03.22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0期作者:梁定发[导读] 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梁定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103摘要: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以表现勤劳民众生活和思想趣味的口头传播语言文字艺术[1]。
它的重要艺术体裁包含了散文体的神话故事、传奇民间故事、民俗寓言和段子等,韵文体的民俗歌曲、小说诗、史诗和谚语,与韵散体紧密结合的民俗说唱、民俗戏剧等。
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围绕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了解社会事物为主题,以展示劳动人民的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法、审美趣味,及其对社会各类客观事物的评论为重要题材,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重点刻画对象,具有表现社会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关键词:民间文学;功能;价值一、民间文学的相关特征(一)口头性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撰写、口头传播的基本特征。
虽然在个别时期也有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家,有文本收集笔录本,有电子本,但文本并非传播民间文学所必需的传播载体,是辅助性的传播载体。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书写、借助书面文本传播。
在个别时期,作家文学也采取了口头传递形式,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递形式对作家文学来说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到目前为止,人类内部的社会交流中仍然以口头语言形式为最普遍的工具。
(二)集体性集体性也确保了民间文学作品在群众之间的最高限度的自由流传。
例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都经过了众多人的再创造,已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汉族民间文学的杰作。
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的某些特征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创新,不断变化的。
同样,民间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家族承袭特点,可以世世代代流传。
精心整理201109考试批次《民间文学》大作业学生姓名李杰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例如西北山歌和纳西古乐的传承;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
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因素,而有所变异。
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
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
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
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得像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
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创造的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于学术或官方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传递他们的认知、信仰、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因此,民间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学是一种有机结合的文化形态,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说、神话、民间故事等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由于受到文化多样化的冲击,这些从前口耳相传的古老故事显得越来越珍贵。
其次,民间文学也是文化多元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和官方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代表性,其艺术风格活泼、热情、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包容性和生命力,反映出社会的多元性和生命的多样性。
这些多元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历史遗产之所在,让读者在阅读民间文学中获得了深深的情感体验。
再次,民间文学对于文化交流与互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传承形式,民间文学的国际性和普适性让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共享彼此文化之美,也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通。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和《妈祖传》就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普及性的佳作,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广泛欢迎和喜爱。
此外,民间文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形态。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龙应台的小说《雨神的微笑》,张大春的小说《他们正切腊肉》,以及著名景甜导演拍摄的《京城81号》等作品均含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元素。
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内容,同时也让民间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现象,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创造性和国际化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本土性的特点和历史遗产的价值对于当代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
民间文学是指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歌谣等。
在当代社会,民间文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传播,可以使后代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形象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感悟。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教育功能:民间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它通过故事、传说等形式,传递着诚实、勇敢、善良、勤劳等价值观,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4. 心理调适:在当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民间文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调适的方式。
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轻松、幽默、乐观的特点,能够让人们在阅读或欣赏中释放压力,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5. 旅游资源:民间文学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可以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学元素,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应该重视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109考试批次
《民间文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李杰
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
学号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层次专升本
民间文学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
它凭借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
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
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在其发展和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①口头性。
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
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
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
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
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
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
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
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
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
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
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
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
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以上几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
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
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
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
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
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
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
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艺术欣赏价值、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
总之,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学之一斑胡寄尘小说世界2:41923:4
2.中国民间文学论王楚文华北月刊3:11935:2
3.广东民间文学(民间的传说和歌谣)希三等粤风1:1-5193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