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3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言语:言语是把语言符号按照语言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具体的内容的。
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
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专门讲解虚词。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词诠》: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
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
《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
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
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
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
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
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
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
《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称;笺,是表识的意思。
16.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义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17.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8.“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这部选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着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着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後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着,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1/10後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着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於古代的“小学”。
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
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
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後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陕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
後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
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後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
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
”35、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36、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
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
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2/10(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
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
”(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
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
(3)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
(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
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
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1)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
(2)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
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3/10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5)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
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
11、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
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12、重要的训诂专着:(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着,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着,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3)字母: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
(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总结的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
(5)守温字母: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6)五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类,即五音。
(7)七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半舌、半齿七类,即七音。
(8)清浊:即清音和浊音,是传统音韵学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
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
7、有关“韵”的几个概念:(1)韵母:不论声调是否相同,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即为一个韵母。
(2)韵: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
(3)韵类: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为一个韵类。
(4)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5)韵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韵摄。
(6)韵目:即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8、四呼:清代学者根据发音时唇部的状态和韵头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开、合、齐、撮四呼。
9、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的韵母。
10、合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
11、齐齿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齐齿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