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 格式:doc
- 大小:324.00 KB
- 文档页数:3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教学目标: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地图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爱吃哈密瓜吗?见过青藏高原上的牦牛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有关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找出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以及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
西北内陆干旱的原因?(1)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太行山等等;(2)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抵达——“春风不度玉门关”;(3)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东西经度大,离海洋远。
活动(1)西北地域天气干旱,但其干旱的程度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植被和土壤方面。
西北地区:东→西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寒的青藏地区】西北地域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而“高”、“寒”就是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天下屋脊”之称。
一、读图,找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东——横断山区北——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南——喜马拉雅山二、世界屋脊及高寒气候1.为什么成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最高的高原。
2.天气特点:高寒天气,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8~20摄氏度,夏季气温8~18摄氏度,降水分配不均匀。
活动:1.拉萨和成都大致在同一纬度上,两者年内气温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引发的2.(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本。
(2)因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高山上冰雪融化,冰雪融水汇聚,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深入和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特征和地域差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的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特征、地理分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细节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直观地感受这两个地区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地理环境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2.难点: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材料。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地理分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然后,展示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等。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弱,对于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资源状况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
2.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征。
3.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案例分析题目。
3.准备好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4.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一节介绍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的课程。
本节内容共有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第二课时主要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理解这两个地区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特征,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地位、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等知识点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这两个地区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特殊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教学难点: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地位、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理解青藏地区因“高”生“寒”,导致了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的独特性,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4.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寻找因果关系,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查找资料提高信息搜索的目的性、筛选能力、组织能力。
3.通过联系时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同时更进一步理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藏羚羊、野驴”的保护等知识的介绍,树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环境意识。
3.通过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及交通的影响。
难点:青藏地区的“高”和“寒”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一、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二、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三、青藏地区的河流特征四、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五、青藏地区的珍稀动物和生态特征六、青藏地区的民族与宗教七、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八、青藏地区的交通建设九、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业布置】一、选择1.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是()A.黄河B.珠江C.长江D.澜沧江2.青藏高原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高,原因是()A.水源充足B.光照强C.热量丰富D.土壤肥沃3.柴达木盆地最著名的矿产是()A.钾盐B.石油C.铁矿D.铅锌矿4.“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位于()A.准噶尔盆地B.柴达木盆地C.塔里木盆地D.河西走廊。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这两个地区的独特之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东部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2.难点:对西北和青藏地区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东部地区地理知识。
然后提问:“请大家猜一猜,我国哪个地区被称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图和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西北地区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
课题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授课时间主备人万国瑛授课人[班级审核人
第一阶段预学案目
标
导
航
[
来
源
:Z*xx*]
学
习
目
标
个性
修改
教
学
重点
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
难点
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自主预习:
在书上p14图中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界线
说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预习自测:
第二阶段教学案预习反馈:
分析西北地区自西向东的植被变化情况?
说说新疆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说说西北和青藏地区有哪些特色畜种?
交流展示:
说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什么差异?
(提示:从气温、降水、农业、畜牧业和地形几个方面入手)
精讲点拨:
通过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学习,试着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或
相似点),从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
达标测试:
1.填空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引起的。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业生产为主。
(3)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低,发展了农业;西北地
区因,发展了农业。
个性
修改
第三阶段
检测案
判断题
(1)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地势无关。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
性都很大。
(3)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