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上池的断层解剖与CT图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2.54 KB
- 文档页数:2
===========(1)鞍上池层面鞍上池位于层面中央,呈星形。
多数有六个角,呈六角星状。
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侧的前外测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角通大脑角池及环池,后角连大脑脚间池。
鞍上池内容纳重要结构。
其前部为漏斗和视交叉,视交叉外侧可见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
本层面可显示WiLLis环的大部分。
鞍上池前方为大脑半球额叶底部。
两侧方为颞叶,外侧裂池为额叶和颞叶的分界。
后方为中脑大脑脚,中脑背侧有一对隆起,为下丘。
四叠体池环绕下丘的表面。
小脑幕呈“八”字向后张开,附于乙状窦。
小脑幕的前方为颞叶,后方为小脑半球及蚓部。
小脑蚓与枕骨之间为枕大池。
==============(2)第三脑室下部层面中脑位于此层面中央,中脑腹侧见大脑脚。
在MRT2加权像上可见位于大脑脚底的黑质和红核,左右各一并对称。
黑质在前,呈卵圆形。
红核在后,呈圆形。
它们均呈低信号。
中脑背侧可见中脑导水管及上丘。
上丘后方为四叠体池。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间为裂隙状的第三脑室下部。
第三脑室的前方为侧脑室前角下部及大脑半球额叶。
两侧方见尾状核和豆状核。
前连合在层面近中部横行,形似自行车车把,将前方的纵裂池和后方的第三脑室隔开。
在MRT2加权像上观察前连合最佳。
大脑外侧裂呈横置的“T”型,颞叶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为岛叶。
覆盖岛叶的大脑组织称为岛盖;侧脑室下角居颞叶内,呈弧性裂隙影。
侧脑室下角内测为海马所在。
小脑幕呈“V”形向后附于窦汇,其间为小脑蚓部及小脑上池。
=============(3)松果体层面第三脑室呈纵行裂隙状,位于层面中央。
它与前方的室间孔、穹隆及室间隔构成中线结构。
室间孔居穹隆与背侧丘脑之间,它连接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自中线向外依次可见如下结构:侧脑室、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外侧裂、颞叶。
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之间,呈“﹤”形,尖端朝内侧。
大脑髓突及脑回横断面表盘定位的影像解剖学研究结果通过脑横断层标本与其相应的CT图像对照观察,确认并命名CT图像中自大脑髓质发出的诸髓突,再据髓突反向追踪相应的脑回,从而实现在CT图像上据大脑髓质的髓型对脑回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按规定套用表盘,用表盘的时针方向描述髓突并定位脑回。
选取典型层面的CT图像,将借助表盘定位脑回的观察结果简述如下。
平大脑顶部层面(图1)大脑顶部层面的特点是大脑髓质尚未出现,所见到的条索状低密度影都是脑沟。
由于该层面脑沟清晰而髓质又未出现,故该层面采用脑沟定位脑回。
在大脑半球中部相当于2点位处有呈内外方向的较长低密度影为中央沟,其前、后分别有与其平行的中央前、后沟,三沟间密度略高的皮质影分别为中央前、后回(1点位和3点位)。
中央前沟以前是额上回(11~12点位),中央后沟以后相当于4~7点位处的不整形沟回都属顶上小叶。
半球内侧相当于8~11点位处为中央旁小叶。
平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图2)大脑半球中央的髓质增多成半卵圆中心。
自半卵圆中心中段向外发出两支平行的髓突为中央前、后回髓突,其中中央前回髓突方向在2点位;中央后回髓突方向在3点位。
向内发出的扣带回髓突在8~11点位。
自前段向前内发出的髓突(11~12点位)是额上回髓突,向前外发出的髓突(12~1点位)属额中回髓突,向外发出的髓突(1~2点位)属额下回髓突。
自后段向后外发出顶上小叶髓突(3~5点位),自后段向后发出的大髓突干(5~6点位)是楔叶髓突,向后内的分支为楔前回髓突(6~7点位)。
平帆间池层面(图3)两侧丘脑之间的三角形低密度区为帆间池。
帆间池层面由于许多新结构出现而将半卵圆中心髓质分隔成额叶髓质、顶枕叶髓质、内囊、外囊和最外囊等。
其中额叶髓质是半卵圆中心前端向下的延续,顶枕叶髓质是半卵圆中心后端的向下延续。
由额叶髓质向前内发出的髓突(11~12点位)为额上回髓突,向前外发出的髓突(1~2点位)为额中回髓突,向外发出的髓突(2~3点位)为额下回髓突。
简述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鞍上池居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问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cT图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①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组成前角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伸向大脑与中脑之间,延续为环池;后角是脚间池。
鞍上池的前界是额叶直回,后界是大脑脚底,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主要有视交叉、视束、颈内动脉、漏斗或垂体柄、乳头体,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等。
②五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桥池组成,后方是脑桥基底部,池内有视交叉、颈内动脉、垂体柄、鞍背和基底动脉末端等。
③四角形鞍上池的扫描层面较高,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环池不显影,池内有视束、视交叉、漏斗和乳头体等。
简述小脑幕的横断层解剖特点:小脑幕在横断层面上的形态可因层面高低不同而有差异,①在经窦汇以上的横断层面上,小脑木和大脑镰后端连成“Y”形,由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交接处是自前上斜向后下,因此层面偏高时小脑幕被切得少,而大脑镰被切得多,两者连接成长“Y”形;当层面偏低时则呈宽“Y”形。
②在经窦汇的横断层面上,大脑镰已消失,小脑幕直接与后方的窦汇相连成“V”形。
“V”形和“Y”“杯口”内的脑实质为幕下结构,主要是小脑上蚓和小脑上池;“杯口”之外是幕上结构,主要为脑枕叶。
③在经窦汇以下的横断层面上,小脑幕呈“M”(“双峰”)形,随层面下移则呈“八”形。
“双峰”形好似一对并列的山峰,两峰之间的脑实质为幕下结构,两峰以外为幕上结构。
“八”形以前的脑实质为幕上的大脑枕叶,“八”形以后的结构是幕下的小脑。
简述颅脑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应用:由于临床应用的目的不同而存在多种横断层基线,按照不同基线所获得的同一高度的横断层标本或图像上的结构亦存在差别。
①眶耳线或眦耳线,即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l临床影像上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