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合学
- 格式:doc
- 大小:53.01 KB
- 文档页数:11
和合学是21世纪人类最高的价值张立文【专题名称】新思路【专题号】C8【复印期号】2001年05期记者:我们认为,先生提出“和合学”,是试图实现新理论形态的转生,“和合学”的核心范畴是“和合”,其所依傍解释的文本是《国语》等,与以往有别。
请问,和合学与当代学人提出的中体西用、返本开新、创造性转化、抽象继承、综合创新等比起来,有何异同?张立文:和合学的提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是为了回应三大挑战:一是现代化的挑战。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哲学的主题,前贤与时人提出了不少主张,这些主张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学术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偏颇,主要是这些主张只涉及进路的方法,这些进路和方法又受时代和各人价值观的制约,没有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学说来承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和合学”就是“综合创新”的方法的落实和担当。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是存在的。
自唐至宋初,对儒、释、道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希望能够整合三教思想,直到宋代程颢提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这个自家体贴出来的“理”,即是儒、释、道三教整合创新之“新”,它使兼容并蓄的方法有了“安顿处”,从而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时代。
过去是儒、释、道,现在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合学的提出,就是想将融合落在实处。
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中国哲学要与世界接轨,如何接轨?与世界接轨不是要用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哲学,更不能把中国哲学当成西方哲学的注脚。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就是因为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
与世界接轨是中国哲学获得转生的契机,而不是由此化解、消灭中国哲学。
“和合”即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转生。
这种转生既不是某一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教文化)的转生,也不是机械的、简单的转生,而是“融突”和合的转生。
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启示中国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最早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尚未联用。
到春秋时期,二字得以联用并举,孔子、老子、墨子都提出了各自对和合的不同看法,因此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谓和指的就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的是结合、融合、合作。
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补互济达到统一、和谐,简言之就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
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谐。
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各方利益,减少社会摩擦,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和合文化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思想,我不能一一列述,举例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和合,生态平衡,天人和一;人与社会,人与人和合,群我和谐;人自身和合,形神合一,身心平衡;国家与国家和合,以邻为善,和平共处。
一、人与自然和合,生态平衡,天人和一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农业国家,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合。
孟子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我们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要取物有限、顺天择时。
恩格斯也曾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近年的天气状况不断恶化,雾霾、沙尘威胁着我们生存的环境,构建生态和合,我们做的真的不够。
让我们爱护自然,让自然保护我们。
二、人与社会,人与人和合,群我和谐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注重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的,古有五伦、十义、三纲六纪、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和合文化最初源自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合文化贯穿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和合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
和合文化倡导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和合文化形成了人们相互关心的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等,形成了“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理念。
这种和谐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谐、稳定,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中国和合文化对社会规范、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合文化倡导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注重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利他,提倡“仁爱”、“礼义”、“孝悌”,强调人们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兄弟,注重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品格。
这种和合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孝悌忠恕、礼义廉耻的社会风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
中国和合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合文化提倡君臣父子、官民上下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各尽其责,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天下观念和“仁政”、“德治”等政治理念。
这种政治理念和社会组织形式,为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稳定和长久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且在王朝更替的历史变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的团结统一。
第四,中国和合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理念”,提倡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之和合的哲学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和合学内涵2.1和合思想的起源与转化学界考证普遍认为,“和合〞起源于中国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华始祖伏羲时代的“河图八卦〞和大禹时代的“洛书五行〞两个神话传说。
而大约 3000 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一思想被简约地概括为“和〞,“合〞字那么在商周时期出现于甲骨文上。
春秋时,分开的“和〞、“合〞二字开始“和合〞联用。
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历经“阴阳〞到“和〞再到“和合〞的开展过程,“和合〞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在春秋时期根本形成。
[8]而传递了“和为贵〞思想的“和合〞文化在当今形成的学说体系和合学,那么是由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先生所开创的哲学理论形态。
它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和创新,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
张立文介绍,他的和合学开始构思于1987年,在1988年写作的?新人学导论?中,初次提出人的“自我和合〞问题,1989年,他撰写了?从宋明理学到和合学?一文,随后他连续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明确提出了构建和合学的问题。
其中,1993年10月,张立文在?理学的演变与理学的超越?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和合学的定义。
1995年,张立文的?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设想?一书竣稿,并于次年出版。
该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思想体系。
此后,?和合与东亚意识?(2001年)、?中国和合文化导论?(2001年)、?和合哲学论?(2004年)等书相继出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先生的和合学体系。
[9]张立文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0]也就是“和生万物〞。
他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合文化代表着一种理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和合文化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与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中和不仅体现了对和谐、平衡、和睦的崇尚,而且还涉及宇宙、伦理、宗教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思想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和合文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它在中国文化中深入根植,并在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从那时起,和合文化已影响着几代中国人,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了许多和合文化元素。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暇无人花落去”的诗歌,表达了对清闲和平原野的憧憬,以及对和谐自然、人生的细腻感受,是和合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这首诗概括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它表达了一种平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精神,让读者产生深思。
和合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和合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性的美德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实践,例如,黄河文明及其后的封建社会。
在此期间,中国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慈爱、互助和自我约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和合文化也对中国画、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追求和谐的平衡美,强调富有情趣和个性化。
中国园林建筑同样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造型、构造和空间感。
艺术是传达人类与周围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合文化在中国艺术中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全球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鼓励人们寻求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发掘人与环境之间的共存方式。
由于和合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对人类思想进步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和合文化是一种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它给予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多元化的价值。
中和思想开启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和建筑之路,对广大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哲学和审美追求,尤其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合作、和谐、团结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旨在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一、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中国和合文化是指“和”与“合”这两个概念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其中,“和”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总体准则,指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关爱、尊重、体谅的心态和行为。
而“合”则指不同因素、部分、个体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的共生性的融合和联合,同时还指一种在一定条件下的达成共识、共同合作的过程和结果。
中国和合文化强调的是一种不同层面的统一,包括个体与社会统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以及物质与精神、道德法规的统一等。
中国和合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
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
中国和合文化强调“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相互信任、关爱、支持与帮助,这种价值观念从古至今流传,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
2.和谐方略的思想理念。
中国和合文化在追求一种和谐、平衡、稳定的发展方略上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王朝都是十分重视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对社会稳定的追求,对社会冲突的化解,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都离不开和谐方略的思想理念。
3.尊重、信任、体谅他人的人际关系。
中国和合文化强调尊重、信任、体谅他人,强调人类之间的共生共存,认为只有强调尊重他人,才能够获得和谐共生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这种价值观念使得中国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更容易寻求沟通、合作和和解。
4.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国和合文化认为,自然与人类共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能够对自然进行过度破坏,重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强调的中
庸之道、阴阳平衡、一物推众等思想。
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
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而被世界一致称誉。
和合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平衡和谐、一体双重、包容多元、立身世界。
和合文化看待世
界的角度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和处理事物,注重的是事物之间的关联、相互作用和辅助;
从微观角度来看,和合文化注重事物的内在相互作用,以“一物推众”的观念来把握事物
间的整体性、共性和变化性。
和合文化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作品如《左传》、《周易》、《诗经》等,这些名作都具有很强的哲学思想性与文学性,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
发展。
同时,和合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包容多元性,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信仰、思想学说、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都受到和合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和合文化的影响不仅在文化艺术上,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和合文化
强调的“中庸立身”的思想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寻求平衡和谐,从而避免了两极分化和冲突。
和合文化提倡“包容多元”的思想,鼓励人们在彼此不同的文化信仰和观念上取得共识,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可以看出,中国和合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
今天,中国正面对新的文化互动和交流的挑战,和合文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更
是人们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应当寻找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智慧。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对中国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进行浅析。
一、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理念,其内涵十分丰富。
和合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在和合文化中,和谐包含了许多维度,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等。
和合文化强调的是以和谐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状态。
和合文化的内涵还包括了一种辩证的思想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主张的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相对平衡的状态。
这种辩证的思想方式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和合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的思想观念中,也体现在中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中。
和合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合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团结、和谐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
和合文化使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友好的关系。
在家庭中,和合文化促使家庭成员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在社会中,和合文化使人们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倡导着一种互助互利的伦理观念。
在国际关系中,和合文化使中国人更加注重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倡导的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
中国和合文化的当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合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和合文化使我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社会和谐。
浅析中国和合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它主张人际关系中的和谐共处、互敬互爱、宽容包容、相互帮助,以及尊重自然、从善如流、敬畏和感恩大自然的思想。
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中国影响深远,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也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下面就从和合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合文化主张和谐、包容、深情相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合”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包含了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协调的深刻内涵。
中国和合文化主张人际关系中的和谐共处,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协助,在社会生活中要体谅和帮助他人,在家庭中要和睦相处,在国家中要团结一心。
和合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抱有感恩之心,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
和合文化还主张人与自己的内心和谐共处,主张对自己的内心要有宽容、理解、平衡的态度。
中国和合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和合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的社交交往中,中国人注重和谐相处,讲究“以礼相待”,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丰富的礼仪。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和合文化的影响导致中国人重视和谐共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在价值体系中践行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原则。
在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中,和合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国人的道德素养中,中国人重视孝道、仁爱、礼貌,主张善良守信,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修养。
除了对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合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和合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合文化传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和谐,增进社会的团结,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中,也有不少和合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古代的礼制就是在和合文化的指导下,约束和管理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秩序。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摘要】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其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价值观念与21世纪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互动关系。
本文首先探讨了和合学对当代科技的启示,指出和合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其次分析了和合学对21世纪文化价值的影响,强调和合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探讨了21世纪科技发展对和合学的挑战,以及在文化挑战下的和合学传承。
最后讨论了和合学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强调了和合学在21世纪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结论指出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指导。
【关键词】和合学、21世纪、文化价值、科技、启示、影响、发展、挑战、传承、融合、互动关系1. 引言1.1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的关系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而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合学与21世纪的文化价值和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和合学对当代科技的启示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科技虽然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和合学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种理念对于我们正确利用科技、保护环境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和合学对21世纪文化价值的影响在于强调人文关怀、情感共鸣。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时代,和合学的理念有助于我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情能力。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也给和合学带来了挑战。
新兴科技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与和合学所倡导的平和、理性的生活态度存在一定的冲突。
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合学的传统价值观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和合学王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2000年在会见香港各界人士时指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和合’,强调团结。
”他还指出,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提倡“和合”,强调团结。
…… 惟团结才能稳定,惟团结稳定才能发展稳定。
那么,和合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请看——张立文教授创建的和合学自问世以来,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一书,作者对和合学的基本理念又做了进一步的浓缩和诠释。
和合与和合学: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
作者认为,“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作者还进而提出和阐明了和合五义与和合学五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和合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规范,将和合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来研究。
通过对和合、和合五义的阐释,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和合学是包括诸子系统的巨系统的文化结构,具有体、用两方面的内容。
就体而言,其体系结构的路径是地、人、天或天、人、地,可以由下而上,也可以由上而下,它是天上地下的宇宙空间次序。
就用而言,是使体的和合学转换为用的和合学,使和合学理论原理进入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各个层面。
作者根据和合学原理的“八维”和合,构想并提出了和合学八类新学科分类系统,并以此八类新学科来分析论证和合学之用。
作者关于和合学及其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建构,不仅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思想文化的本质概括或提升,而且适应了时代形势的发展和文化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因而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冲突与回应:寻求化解矛盾冲突之道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面临诸多共同的冲突和挑战。
作者将这些冲突和挑战,概括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五大冲突。
这五大冲突关系着人类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站在21世纪文化战略的高度,为化解现代人类面临的这五大冲突,依据和合学的理论,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文化原理,呼吁共存共荣,多元互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文明按其自身的特性存在和发展;强调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和爱人爱物的仁爱精神,认为人类只有把一切关系都建立在"爱"的根基上,才能化解冲突,实现和合,不断获得提升。
宽容和爱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
没有宽容,就没有合作,就没有多样性;没有爱,就只有仇恨和破坏。
人类要进一步文明和发展,就应有更多的宽容和爱。
而宽容和爱正是和合学的核心精神。
作者提出的和合学的五大文化原理,既触及到人类文明的内核,又具有现实针对性。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冲突的世纪,未来的21世纪应该是和合的世纪。
预计它将对人类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五大冲突发挥积极的作用。
和合学理论凝结着历史的智慧,蕴涵着20世纪人类的痛苦教训,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和合文化:人类21世纪的文化构想和合学是对时代的呼唤和挑战作出的回应,更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战略思维和文化构想。
其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发展,把握人类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趋势。
由来已久的"中西之辩",尽管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争论,但是至今仍辩而不明,论而不决。
究其原因,除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辩论的各方诸派缺少一种全人类的战略眼光,未能贯彻和合的人文精神。
和合学以中华民族文化发世界化发展为空间性的战略基点,力求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和合诠释,把握人类文化历史性冲突、融合的理路、脉络和取向。
其二,立足现代文化,促成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转换。
现实社会是我们观察和思考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
由于长期受“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问题上,我们常常或偏向颂古讽今,或偏向是今非古,结果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对立。
从和合学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合体历史演进的两个历史阶段、两种历史形态。
它们彼此相继,前后承接,按照文化进步的时间顺序定向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近代演为"文化冲突"的大问题,实际上是东西方政治性的、经济性的冲突在中国文化系统内的射影。
人们简单地以为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将地域性的政治对抗转换为民族性的文化冲突,进而转换投射为文化系统内的时间观念冲突。
经过这样的运作,便给人们这样一个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根本上不是创造性转换,而是取舍式的西化!其三,立足20世纪文化发展的现实,预见21世纪文化进步的逻辑进程。
20世纪人类文化的发展,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维度上。
科学技术是20世纪人类文化的现实基础和集中代表。
尽管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无约束滥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21世纪的文化进步,只能是现代科技基础上的新发展、新完善。
这样,20世纪那些科技欠发展或落后的民族和地区,在21世纪将面临更强烈的挑战和更严峻的生存及发展的考验。
和合学对21世纪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的战略预测,既是和合学原理合乎逻辑规则的实践运用,又是和合人文精神合乎价值准则的理论选择。
它的主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和合精神;光大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人学与和合理想。
这就是和合学理论给我们每一个人所带来的有益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争论(诸如抽象继承、选择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论、综合创新论等等),凸现了同一个课题:文化整合。
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和合学"主张,并从哲理上系统阐发了这一学说,论述了和合之真及所蕴含的"融突论"的基本内涵;追究了和合学五义及融突论的根据;强调了理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和合学是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是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高价值。
一在此世纪之交之际,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的挑战、现代化的挑战和同一文化圈内部的挑战。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文化如何作出回应?归结到一点,便是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一百年来,中国人就如何或怎样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索,展开了中西文化各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主张。
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抽象继承,选择继承,宏观继承,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就中西文化的体用而言: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中西为体与中西为用,中西即体即用与非体非用;就传统文化的创新来说:有现代解释,客观解释,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与综合地创造;还有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论,全盘西化论,以及复兴儒学论,儒家文化第三期发展,返本开新论等等,莫衷一是,均有其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其合理的内涵和学术价值。
然而,尽管提出了这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种种主张,为什么中国仍然未能走向现代化?其中有政治的、制度的、经济的种种复杂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
但就这些主张的本身来说,都属于如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方法、手段问题,是一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谈资,而未能落到实处。
为什么会流于纸上谈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价值观的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理想问题。
譬如:什么应当批判或抛弃?什么应当继承或选择?中学应当以及为什么为体、西学应当以及为什么为用?解释和理解应当以什么为标准?创造性转化应当如何转化和转化出什么?综合创新以什么为新?新之所以为新?为什么彻底决裂?什么为全盘西化?如何全盘西化?复兴儒学应复兴什么?如何以及应怎样返本?返什么本?开什么新?等等。
价值是关系的概念,是指客体(自然、社会、他人和某种客体形式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变化)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冲突与融合)的关系。
人把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外部世界作为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对象,外部世界亦是具有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这种客体世界与人的主体需要的关系,称为价值关系。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
①价值评价标准取决于诸多因素,基本上有:一、人的需要和利益,它以各种方式反映在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中,成为评价标准的一个内容;二、客体现实情境的可能与不可能的形式,决定人的"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这表现为不同时代对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中的内容;三、价值理想的合理与不合理形式,决定人的"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
此三者的统一,便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基础。
然而,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利益与需要以及对客体可能形式、价值合理形式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判断什么是应予肯定的、继承的、有价值的精华,什么是应予否定的、批判的、无价值的糟粕,都会随历史朝代、民族国家、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出现种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评价。
这说明好与坏、肯定与否定、正价值与负价值、精华与糟粕的区分,一言以蔽之,即应否定什么,继承什么,均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
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方法与手段而言,与唐宋时期有某些相似处。
唐宋时面临着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中国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出现了释盛儒衰的情境。
宋代还面临唐末五代十国社会大动乱之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冲突的挑战。
当时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试图在兼容并蓄中使传统经学儒学与当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相适应。
然而,从唐到宋初的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对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作出积极回应,未能复兴儒学,以致韩愈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①的简单化作法,反衬出佛、道文化挑战的威胁下儒学的危机。
到宋初,虽然仍然实行兼容并蓄,但一些学者对佛道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
孙复说:"汉魏而下,则又甚焉。
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
……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
吁!"②孙氏重在从伦理道德上批判佛道所造成的破坏和失序,李觏则从富国强兵方面批判了佛道。
但是,他们的批判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学说和观念,并未使兼容并蓄的方法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