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7-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1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7)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将实际问题用分数进行表示,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概念,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将实际问题用分数进行表示。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际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并通过操作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运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
2.准备分数的运算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分数运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表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图片,上有3个苹果,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苹果的分配情况。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例如,讲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运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例如,给出一些分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分数进行解决,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分数概念。
例如,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解决方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7)-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其应用。
2.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分类。
3.掌握分数的简便计算方法,通过练习能熟练掌握。
二、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其应用。
2.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及分类。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分数的比较1.引入:通过分数的大小比较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讲解: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大小进行大小比较,并结合练习题讲解如何计算和比较分数的大小。
3.实践:通过自主完成小组内的分数比较的小合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2.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1.引入:通过课前作业和讨论引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分式大小的概念和应用。
3.实践: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己设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情境应用,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计算。
3. 分数的简便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常见分数的简便计算。
2.讲解:讲解分数的简便计算方法,为学生讲解如何化约分数,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在讲解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例进行讲解。
3.实践:通过课后的自主练习,为学生提供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式本节课主要采取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工具和教学环节1.教学工具:PPT、板书、游戏、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2.教学环节:引入、比较练习、贴标签、实践演示、帮助互帮、总结。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小组合作、个人发言、课堂练习成绩。
2.课后评估: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其中以小组讨论和实践为主要组织形式,并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继续深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前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例题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3.准备一些小礼品,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果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两个同分母的分数,例如:34和24,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和。
然后,教师解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接着,教师呈现一些同分母分数加法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
操练(15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2)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二)(2)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分数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我们会通过实例来深化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包括分数的比较、分数的相加减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于分数的比较和分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比如苹果、糖果等,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分数的卡片,用于孩子们的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例引入:我会拿出一些苹果,让孩子们分苹果,然后用分数来表示每个人分到的苹果的数量。
2. 分数的理解:我会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概念,比如分一个苹果,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3. 分数的比较: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分数,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
4. 分数的运算:我会教孩子们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板书,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分数表示下面的物品的数量。
1. 一本书,分成了3份。
2. 一块蛋糕,分成了4份。
答案:1. 一本书,分成了3份,每份是1/3本书。
2. 一块蛋糕,分成了4份,每份是1/4块蛋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同时,我也会找一些相关的资料,看看是否有更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例引入环节对于实例引入环节,我选择苹果作为教学工具的原因是它非常直观且易于操作。
通过将一个苹果分成几份,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分数的产生过程。
这种亲身体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绘制图形来理解分数的概念。
2.能够通过练习掌握分数的数值大小比较方法。
3.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认识分数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分数的数值大小比较方法。
2.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概念讲解告诉学生,分数是一种表示数量比例的方法,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图形认识分数教师提供常见的一些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在白板上绘制图形,然后将图形分割成2、3、4等不等分的部分,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 图形被分割成了几份? - 每一份代表什么? - 所有份数加起来等于几?三、数值大小比较方法1.相同分母的比较方法:比较分子的大小。
2.相同分子的比较方法:比较分母的大小。
示例:•比较 1/3 和 1/4 相同分母,比较分子:1/3 > 1/4,所以 1/3 大于 1/4。
•比较 2/5 和 4/5 相同分母,比较分子:2/5 < 4/5,所以 2/5 小于 4/5。
•比较 2/3 和 3/4 不同分母,通分后比较:8/12 和 9/12,因为 9/12 > 8/12,所以 3/4 大于 2/3。
四、分数的应用1.用分数来表示比例。
2.用分数来表示时间。
3.用分数来表示百分数。
示例:•一辆汽车开了 6 小时,其中有 2 小时是开在高速路上,用分数表示这个比例。
解法:用 2/6 或 1/3 来表示这个比例。
•上午一节课是 40 分钟,下午一节课是上午的 5/4,下午课程结束的时间是多少?解法:先计算下午一节课的时间: 40 分钟× 5/4 = 50 分钟下午课程结束的时间是:上午结束时间 + 50 分钟。
•有 420 个人参加了一个活动,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 2/5,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解法:男生的人数为420 × 2/5 = 168,女生的人数为 420 - 168 = 252,所以女生占总人数的 3/5。
主备人: 审核人: 教 者: 第 周 第 课时 单元第 课时课 题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8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
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41块) (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21) 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个性化意见(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21。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21吗?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21。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21吗?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21。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实例和练习。
2.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3.教学道具:用于演示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分水果、分享食物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实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分数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和加减法运算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主要包括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具体章节内容有:1. 分数的比较大小: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2. 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2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几个苹果?2. 讲解分数的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3. 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直接相加减分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先通分,再相加减分子。
4. 例题讲解:5. 随堂练习:6. 应用题解答: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7个苹果,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几个苹果?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直接相加减分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先通分,再相加减分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 5/8 < 3/8 < 1/2(2) 4/7 + 2/7 = 6/7,3/9 1/3 = 2/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明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如约分、通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2. 分数的基本性质3. 分数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分数的意义。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讲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被等分后的部分。
3. 分数的基本性质:讲解分数的约分和通分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4. 分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数的比较、分数的加减等。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的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3. 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1. 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在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概念。
3. 在讲解分数的应用时,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
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约分和通分,这是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知道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
- 学生能够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分数。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 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分数。
2.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2. 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分数的意义。
3. 小组合作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练习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步骤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介绍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分数的意义,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1/4。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写分数,如1/2、2/3等。
步骤三:小组合作(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步骤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读写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和感受。
步骤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小组合作,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读写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主备人: 审核人: 教 者: 第 周 第 课时 单元第 课时课 题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8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
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41块) (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21) 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个性化意见(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21。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21吗?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21。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21吗?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21。
(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1来表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1。
2.教学例2。
谈话:如果村长要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猴妈妈、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出示6个桃图,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交流反馈学生分出的图形,指名说说是怎么分的,并解释31表示什么意思。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77页“试一试”题目,谈话:那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把一些物体和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7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1份,每个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2题:让学生填写分数,说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根据分数,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
然后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再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2)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21和31。
(3)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主备人: 审核人: 教 者: 第 周 第 课时 单元第 课时课 题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例3,“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事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题目:(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12朵花,每3朵一束,可以分成几束?(3)10个蘑菇,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 让学生口答,说说计算列式的理由。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谈话: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36个蘑菇。
(出示教材第78页例3情境图)提出问题:这篮蘑菇的31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2)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这个性化意见篮蘑菇的31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圆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更好。
(3)学生汇报。
方法一: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 ,平均分成3份,31是2个 。
方法二:联系分数的含义: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方法三: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1份,是2个。
提问: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得出:6÷3=2(个) (4)比较方法。
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试一试。
出示问题:这篮蘑菇的21是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适时表扬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6÷2=3(个)”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摆一摆,说一说,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摆一摆。
先摆8个 ,拿出它的21;再摆12个 ,拿出它的21。
提问:都是拿出 的21,为什么个数不一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整体的21所表示的物体个数不同。
(2)分一分,完成第2题。
读题后,要求学生先画竖线分一分,再独立填写算式。
提问:12个草莓的31和12个草莓的41哪个多? 师小结:同一个整体的31和41的个数也不同。
2.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主备人: 审核人: 教 者: 第 周 第 课时 单元第 课时课 题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内容 教材第80~83页,例4,“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2.通过练习,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出示小猴图)还记得它们吗,上一次我们在小猴子分桃子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
谈话: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让学生图上分一分,涂一涂。
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31) 引导:一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一份是31,2只小猴取走这盘桃的个性化意见几份?(2份)是几分之几?(3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31。
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31,2个31是32。
2.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51,2份就是2个51,是52;3份就是3个51,是53;4份就是4个51,是54。
(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就是这些桃的102,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
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思考:把灯笼和鱼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几条鱼,应该把这样的几份图上颜色。
然后让学生涂一涂。
3.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32和65。
提问: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拿出这样的几份?(指名上台演示)说一说: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几? 4.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线段图,说说把这条线段图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独立填空,最后指名汇报答案。
5.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9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几角是1元?(10角)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元的101,即1角)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主备人: 审核人: 教 者: 第 周 第 课时单元第 课时课 题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内容 教材第83~84页,例5,“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认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