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皱免烫剂,无甲醛防皱剂,形态记忆整理树脂,洗可穿抗皱整理剂,免烫树脂整理剂
- 格式:docx
- 大小:68.53 KB
- 文档页数:9
面料涂层,抗皱整理和免烫纺织品整理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
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阻燃防污以及遮光反射等特殊功能。
按化学结构分类1.聚丙烯酸酯类(PA):又叫ac胶涂层,是目前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涂层,涂后可增加手感,防风,有垂感。
pa白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白色的丙烯酸树脂,能增加布面的遮盖率,不透色,并使布面颜色更鲜艳。
pa银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银白色胶,使织物具有遮光,防辐射的功能,一般多用于窗帘、帐篷、服装。
2.聚氨酯类(PU):涂后织物手感丰满,有弹性,表面有膜感。
pu白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白色聚氨酯树脂,作用基本同pa白胶,但是pu白胶涂后手感更丰满,织物更有弹性,牢度更好。
pu银胶涂层,基本功能同pa银胶涂层。
但pu涂银织物具有更好的弹性、更好的牢度,对于帐篷等要求高水压的面料,pu涂银相对pa 涂银更好。
3.聚氯乙烯类(PVC):以玻纤布、玻棉布、化纤布为基布,以特殊工艺涂覆而成,主要性能特点:具有防水、阻燃、防霉、防寒、防腐蚀(简称三防布、五防布);耐老化;防紫外线;易清洗;耐高温(180度〉、保温性好等特点。
4.有机硅类:有机硅高弹涂层,又叫纸感涂层。
对于薄型棉布很适合做衬衣面料,手感丰满,很脆又富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回弹性,抗皱。
对于厚型的面料,弹性好,牢度好。
5.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类1. 溶剂型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烘燥快,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易着火,需要溶剂回收装置、且回收费用高的缺陷。
2. 水系型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不燃、安全,成本低、不需回收,可制造厚涂产品,有利于有色涂层产品的生产,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烘燥慢,在长丝织物上粘着较难。
防皱整理1引言防皱整理最早是用于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
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以模仿毛织品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折皱整理。
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的衡量方法很多,例如取一定尺寸的矩形布条,使之对折,并用重锤压一定时间,然后去压,并设法使折缝两侧的一-翼与地面保持垂直,待回复一定时间后,测定折缝两翼间的夹角,称为折皱角或回复角,也有用回复角或两翼间最大距离对180°,或试样原长的百分率来表示织物的防皱性,称为回复度。
织物的回复角越接近180°或两翼间的距离越接近试样原长,防皱性越好。
由于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在衣用织物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除了具有洗后不易起皱的特性外,对经一定温度压烫后的服装所产生的折缝,也不会因为洗涤而消失。
为了使棉织物能具有合成纤维织物的这种优良性能,于是在防皱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棉织物免烫(或称“洗可穿”)和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天然蛋白质纤维如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弹性,虽然都比纤维素织物优良很多,但是与合成纤维的织物相比,不论是真丝织物还是羊毛织物在湿弹性和耐久定型性能,以及湿、热条件下的防皱性都不如合成纤维。
因此,近20年来,对真丝织物的免烫整理和羊毛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折皱形成的原因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形成。
纤维的弯曲可看作与直棒的弯曲一样,中心区域不受影响,外层受到拉伸,而内层受到压缩。
纤维内个区域,随所受应力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变形。
拉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相反,但导致纤维中基本结构单元的变化是相似的。
当外力除去后,随纤维的品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复。
经过研究发现纤维从弯曲状态中的回复性能,与它的拉伸回复性能有这某种对应关系。
树脂整理棉、丝、毛等天然纤维,具有稀释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一直是人们服用消费的主要纤维产品。
但是,天然纤维有易缩水、起皱、洗涤后易产生皱折等缺陷,无法满足人们对服装面料美观舒适、保养方便等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树脂整理主要是免烫整理,又称耐久压烫整理、免烫整理、洗可穿整理及形状及已整理等。
如今,树脂整理技术还用于服装整理的定褶、固色、成衣染色等方面。
树脂整理除用于棉织物、粘胶纤维织物外,还用于涤棉、涤粘等混纺织物的整理,以提高织物防皱防缩性能。
目前,树脂整理产品可用于制作衬衫、裤料、运动衫、工作服、床单、窗帘和台布等。
树脂整理工艺根据纤维素纤维含湿程度不同,即在干态(不膨化状态)、含潮(部分膨化状态)、湿态(全膨化状态)时与树脂初缩体的反应,有下列几种树脂整理工艺。
干态交联工艺此工艺是织物浸轧树脂工作液,烘干后在纤维不膨化状态下焙烘交联。
其主要工艺条件为:pH4.5~8,140~160℃,焙烘2~5min。
整理后的织物干湿抗皱性均很高,也很接近,断裂强力及耐磨度损失均较大,形态稳定性及免烫性均很好。
我国现在采用的普通树脂整理、耐久性电光、轧纹整理等多采用干态交联法。
其工艺流程如下:浸轧树脂液→预烘→热风拉幅烘干→焙烘→皂洗→后处理(如柔软、轧光或拉幅烘干)。
含潮交联工艺交联反应时,要求控制织物含湿量(轧工作液后烘至半干,棉织物6%~8%,粘纤织物9%~15%),pH1~2,放冷后打卷堆放6~18h,然后水洗、中和、洗净。
此工艺制成品强力降低较小,但能保持优良的“洗可穿”性能。
由于使用了强酸性催化剂,所以对于不耐酸的染料有影响。
并且要有控制含潮率设备,否则重现性差。
温度较高时,纤维素纤维有可能受损伤,此工艺较少使用。
湿态支联工艺织物浸轧以强酸为催化剂的树脂工作液后,在往复转动的情况下反应1~2h,然后打卷,包上塑料薄膜以防干燥,再缓缓转动16~24h,最后水洗、中和、洗净、烘干。
由于织物在充分润湿状态时进行交联反应,织物有很高的湿抗皱性,但干抗皱性能提高不多,而耐磨、断裂强度的下降率低于含潮交联工艺。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倪玉婷 马会英(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160)[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棉织物防皱整理从传统方法到新型纳米技术的发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关键词] 棉织物防皱;纤维素交联;树脂整理;无甲醛整理;纳米技术1 引言防皱整理,也被称为易护理性,耐久压烫整理,耐折皱性,洗可穿性,免烫性等。
也就是说,织物洗涤后只需稍加熨烫或不需熨烫,在穿着过程中具有防皱性能,近几十年防皱棉织物的需求量倍增。
棉是一种富含羟基的纤维素纤维。
其中40%的纤维由紧密排列的长链分子在晶区组成,其余的则由在无定形区松散排列的长链分子组成。
无定形区分子由氢键联结且松散地排列,这有助于纤维的柔韧性。
当纤维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和扭转时,无定形区的分子可以在纤维中自由移动,大分子的氢键发生形变或断裂导致结构单元的位移,并在新的位置形成新的氢键从而导致折皱产生。
折皱最终可能恢复或形成永久折皱,这要视外力作用时间和大小而定(图1)。
图1 棉纤维维折皱的形成2 树脂整理树脂整理是通过保持棉织物弹性来赋予织物防皱性的方法。
树脂整理过的织物受外力发生扭转,外力去除后分子链回到原来位置(图2)。
图2 折皱恢复机理2.1 脲醛树脂(U F 树脂)脲醛树脂是由尿素和甲醛经缩合反应制成的树脂,简称U F 树脂。
脲醛树脂使纤维间产生交联来赋予织物抗皱性,它可以形成一个抵抗大分子链横向变形的三维聚合物晶格从而增强折皱回复能力。
尿醛树脂不像表面涂层处理,它赋予织物防皱性但不会使它硬挺变脆。
使用低分子量的尿素和甲醛的初缩体使整理剂容易渗透到纤维中。
脲醛树脂的缺点包括:干燥时释放过量的游离甲醛,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性,整理的织物拉伸强度受损,并且树脂耐洗性及储存稳定性差且有氯损。
活性树脂的发展消除了这些问题,它们与纤维素纤维的羟基发生反应形成交联,增强了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或耐久压烫性。
2.2 DM DHEU 树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尿树脂(DM DHEU)是随后发展起来的一种N-羟甲基试剂,主要用于传统抗压整理剂的抗皱棉织物。
织物免烫性概述【摘要】:论述研究了免烫性的必要性,织物皱痕产生的原因。
对织物的免烫性和抗皱性作了原理上的比较,并用示意图说明。
采用测定织物湿折痕回复性的测试方法来评定织物的免烫性。
利用拧绞法、落水变形法和洗衣机洗涤法3种方法,通过5级评级确定免烫性的等级优劣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2方面对影响织物免烫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整理工艺方面,介绍了运用较广的甲醛捕捉剂,以降低免烫整理中产生的有害甲醛。
【关键词】:免烫性抗皱性拧绞法落水变形法洗衣机洗涤法天然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织物是人们喜爱的2种面料。
例如棉、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服装穿着舒适,但在穿着过程中易起皱,且皱痕不易消除,水洗熨烫后才恢复外观。
又如毛织物丰满、挺括、保暖好,广泛用于礼服、西装面料。
但羊毛纤维具有特殊鳞片包裹结构,尤其在潮湿、高温、和外力作用下,极易产生毡缩现象,这使得毛织物服用时不能方便用水洗涤,增加了消费者的护理难度。
[1]1.免烫性的含义织物的免烫性,又称洗可穿(wash and wear),一般是指织物经过洗涤后,即使不熨烫或稍加熨烫,也很平挺,形状稳定,具有良好的抗皱性。
免烫性是指洗涤并干燥的抗皱性。
抗皱性的含义是指织物抵抗由于揉搓挤压而引起的弯曲变形的能力[2]。
织物产生抗皱的根本原因是织物的塑性变形而形成折痕。
而免烫性的机理主要是洗涤和干燥后,纤维的非均匀性膨胀产生的折痕。
如图1所示,纤维在水中收到水分子的挤压,同时纤维本身吸水膨胀。
而抗皱性的含义是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如图2所示。
这也就说明抗皱性好的织物,其免烫性却未必好。
织物在水中或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待外力撤除后,由于纤维发生了永久性变形而导致折痕的产生。
因此免烫整理要求整理剂能够渗透到纤维内部,不能仅在纤维表面作用。
整理的目的是提高织物的湿比较。
2.免烫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如果从抗皱整理第一个专利发表(1926年申请,1929年发表)算起,正好它已走过了80多个年头了。
多元羧酸无甲醛免烫整理工艺因素探讨高介平田恬朱镇方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原载:第七届全国印染后整理论文集【摘要】本文选用氧化锌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进行那纯棉织物多元羧酸防皱免烫整理,初步探讨影响整理效果的工艺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无甲醛免烫整理多元羧酸氧化锌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工艺影响因素引言随着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对纺织品和纺织化学品在穿着和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重视。
人们对服装的要求除了追求穿着舒适和料理简便外,非常重视纺织品的安全性。
纯棉高支府绸用作高档的衬衫面料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其易皱、易缩水,为了提高纯棉高支府绸的产品档次,对其进行无甲醛免烫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用于织物防皱免烫整理的防皱整理剂品种较多,目前大多应用的是酰胺和甲醛的初缩体,特别是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2D)及其衍生物,这类防皱整理剂整理后的织物,虽然有较好的防皱免烫效果,但整理后的织物上含有游离甲醛,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国际上对织物含游离甲醛残留量的标准越来越严。
本文选择1,2,3,4-四羧酸丁烷(BTCA)和聚马来酸为抗皱主体,以氧化锌包覆纳米二氧化钛固体超强酸为催化体系的性能和应用工艺作一些探讨。
一、无甲醛免烫整理剂多元羧酸无甲醛整理剂用于棉织物整理,在60年代中期就有人研究。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Welch、Andrews BAK、Yang等人研究用磷酸盐作为多元羧酸与纤维素分子之间发生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免烫性能有所提高,耐洗牢度得到改善,即使在碱性条件下洗涤,酯键也不易水解。
这一突破促使多元羧酸作为无甲醛整理剂的开发和研究取得了进展。
多元羧酸的品种较多,已研究用于织物的有十多种,其中研究得最多,整理效果最为突出的是1,2,3,4-四羧酸丁烷(BTCA)。
BTCA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免烫(抗皱)整理的技术进步与现状杨栋樑一、前言纺织品的化学整理工艺开发,似乎一开始就与甲醛的工业化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整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使用合成的化学品;二是整理效果的耐久性;三是能赋予纺织品新的服用功能。
纺织品最早应用的化学品是甲醛与酚或脲反应的初缩体,由它们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经热处理生成热固性树脂。
从而提高了再生纤维素织物的抗皱性和尺寸稳定性,由此叩开了纺织品化学整理的大门。
诚如1926年英国TBL公司申请的第一个防皱整理专利中明确提出:酚醛和脲醛两种初缩体要在纤维素纤维的内部缩聚成树脂,这可能是抗皱整理最初命名为树脂整理的由来。
由于酚醛初缩体整理后会产生色变,使其推广应用受到制抑(仅适用深色)而逐渐被淘汰了。
粘胶织物经树脂整理后,不仅抗皱性获得了很大的改进,其强力不但未受到损伤,甚至还有所提高,特别是湿强力,增强了粘胶织物服用性,以致粘胶织物的树脂整理,受到人们关注。
可是,棉织物经树脂整理后,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强力损伤,但这不是树脂整理的化学反应造成的损伤。
在最初的专利曾提及:在棉织物进行树脂整理之前须经丝光(即膨化处理),有助于保持强力,这是棉织物树脂整理的前处理工艺中不可缺少的工序,甚至有人建议液氨处理来进一步使棉织物获得更良好的膨化效果。
由于众多客观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纺织品树脂整理的发展是很缓慢的,战后才获较迅速的发展。
其中,与初缩体的稳定性不良有关,尽管当时已有商品供应,但在欧洲一些工厂还是用原料自行配制的初缩体进行粘胶织物树脂整理。
醚化改性的商品化是解决初缩体稳定性关键措施之一。
当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对粘胶织物树脂整理兴趣正浓厚时,棉花生产大国的美国农业部所属南方研究中心,集中一批化学家,从事于棉织物抗皱整理的研发,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防皱整理棉织物的产量也获得了迅速增长,例如1955年为6亿码,到1961年一跃而至20亿码。
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性能更好的新抗皱整理剂商品,其中环脲类双官能团交联剂对棉织物防皱整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催生了防皱整理的交联理论的诞生。
在合成纤维进入人们生活后,其洗后快干和基本不皱的特征,立刻成为时尚服装的风向标;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希望服装洗后的缝线和褶裥平整保持性和漂白产品经氯漂后,引起的吸氯泛黄和氯损等问题,相继成为防皱整理持续发展必须一一予以解决的技术关键。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化学整理科技人员和纺织化学品供应商共同努力,纺织品的防皱整理成功地跨越了一道道技术障碍,不断扩大了化学整理的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化学整理纺织品家族,而原来树脂整理也随之不断更名为抗皱整理、免烫(或洗可穿、易打理)耐久压烫等名词。
在纺织新产品开发中化学整理可算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之一。
本文拟对此项整理技术的进步作一回顾,并对目前几个新的免烫整理工艺作些介绍,以就教于同好,希不吝指正。
二、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交联的分布(一)棉纤维的结构棉纤维是棉籽表皮上细胞凸起生长形成的种子纤维,每根纤维就是一个细胞,其长度与宽度之比大约为2000:1。
棉纤维的生长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纤维细胞长向伸展的生长过程,形成内部充满原生质的薄壁细管,这就是初生胞壁;第二阶段是原生质不断转变成纤维素,沉积在管壁内,使细胞壁逐渐增厚,胞腔不断缩小,这就是次生胞壁。
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受昼夜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纤维素的沉积密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形成生长日轮,每层厚度大约为0.1~0.4μm。
成熟的、经空气自然干燥的棉纤维为呈“腰子”形截面的空心柱形体,其形态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棉纤维形态结构示意图1-胞腔;2-次生层(Sl,S2,S3);3-初生层;4-表层1、表层(角质层)由图1可见,棉纤维表面有一极薄的最外层,其主要组成为蜡质和果胶等,在棉纤维生长初期,它呈油状薄层,当初生胞壁形成时逐渐涸化。
2、初生层与表层相连的是初生胞壁,其壁厚大约为0.1~0.2μm,其中纤维素大分子呈网状组织,其重仅为纤维总重量的5%。
初生层的纤维素成分约为54%,其余为果胶、蜡质和含氮物质等。
3、次生层次生层是棉纤维的主体部分,约占纤维总重量的90%以上,其中纤维素含量约占95%。
经剧烈膨化后,可观察到它的横截面由26~40层生长日轮组成。
在生长日轮层中,原纤以螺旋形绕纤维轴排列,并会出现多次转折俗称原纤“走向”。
根据原纤走向,次生胞壁又可分为外层(S1)、中间层(S2)和内层(S3)。
若外层的各层为s型螺旋走向,则中间各层为z形螺旋走向,而内层各层又为S形螺旋走向。
4、胞腔在棉纤维生长过程中,管内原生质逐渐变成纤维素。
次生胞壁不断增厚,胞腔逐渐缩小。
在成熟的棉纤维中仅有很小的胞腔。
在纤维干燥后,原生质残渣干涸在壁上,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矿物和无机盐等。
(二)纤维素的微细结构及其反应性根据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棉纤维中纤维分子的原纤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原纤聚集体组成的。
约100个纤维素分子组成了基本原纤(elementary fibril),基本原纤是完全结晶的,尺寸为5~7nm,其截面中平均具有8~10个纤维素分子。
基本原纤通过氢键聚集组成微原纤,微原纤宽为10~30nm,厚度为宽度的一半,长约几微米,可在透射电镜中观察到基本上近乎平行的细丝状。
微原纤又组成原纤。
众多的原纤则组成聚原纤或称大原纤(约为100~120nm)。
原纤是纤维素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而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是取决于原纤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各原纤模型层次基础上的纤维素聚集态结构是十分复杂的。
一般认为,在纤维素的结构中包含结晶部分和无定形部分,结晶部分纤维素分子整齐排列成紧密和高度取向的微晶体,也称为结晶区;无定形部分就是非结晶区,在此区域中,大分子排列无序,而且彼此间距离也较远,结合力较差。
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面,无定形部分是由结晶部分延伸出来的分子链构成的,结晶部分和无定形部分是由分子链贯穿在一起的。
结晶部分赋予纤维一定的刚性和强度,而无定形部分则使纤维具有柔软性和吸水性,棉纤维的结晶度为70%,粘胶纤维的结晶度为40%~60%。
由一般光学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棉纤维中较粗大的原纤组织,通过电子显微镜还能观察到棉纤维中的微原纤组织。
X射线确定的结晶区就是电镜中观察到的微原纤。
微原纤整齐排列形成原纤。
原纤中也有少数大分子分支出去组成其他原纤,成为连续的网状组织。
原纤之间是由一些大分子联结起来形成的无定形区。
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由D-吡喃葡萄糖彼此连接而成的线型大分子,其化学式为C6H1005,化学结构的实验式为(C6H1005)n(n为聚合度)。
其分子结构为:纤维素结构式纤维素分子内葡萄糖基环中的氢原子和羟基分布在环平面的两侧。
每两个葡萄糖剩基环之间由氧原子相连,习称为苷键。
每个葡萄糖环上有三个自由存在的羟基,其中2,3位上是两个仲羟基,6位上是一个伯羟基,它们都具有一般醇羟的化学特性。
纤维索的超分子结构对于纤维的化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
纤维素分子链中既有紧密排列而成高侧序的结晶区,也存在着分子链疏松堆砌的无定形式。
大多数反应试剂只能渗透到纤维素的无定形区,而不能进入紧密的结晶区;纤维素的无定形区也称为“可及区”,故反应试剂可抵达纤维素羟基的难易程度称为纤维可及度。
未丝光棉中纤维素的可及部分为80%~9%,经丝光处理的棉纤维素的可及部分为14%~15%,粘胶短纤的纤维素可部分高达28%~30%。
在天然纤维素纤维中,葡萄糖环上的羟基可以与相邻分子上的羟基通过氢键相互缔合,从而束缚了部分羟基,限制了它的亲水性和反应能力;但经丝光后,不仅通过“去晶化”作用使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提高了水和化学药剂的可及度。
实际上是纤维素的晶格参数改变了,相互间扭转了一个角度,使部分羟基解除了氢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羟基,提高了纤维的亲水性和吸附能力。
纤维素的可及度,不仅受纤维素物理结构的状态所制约,而且也取决于与之反应的试剂分子的化学性质、大小和空间位阻作用。
小的、简单的及不含支链结构的试剂分子,能更有效地渗透到纤维素分子链段问,生成高取代度的纤维素衍生物。
具有庞大分子结构的试剂,只能抵达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结晶区表面。
另一方面,纤维素分子若被溶胀,分子内部分氢键被破坏,分子链段的运动自由度扩大,则能扩大反应试剂的作用范围。
(三)免烫整理的交联分布研究表明:棉织物免烫整理常用的是轧一烘一焙工艺,整理剂与纤维素的交联反应是在棉纤维呈干瘪状态下进行的,整理产品有很高的干抗皱性。
从电子显微镜观察:免烫整理后棉纤维经膨化处理的纤维截面超薄片,不再出现生长日轮,也不溶于纤维素溶剂的铜-乙二胺中,可推测在干态下交联时,主要在原纤层之间交联。
若棉织物在膨化状态下交联,能显著提高湿抗皱性,而对干抗皱性并不明显,但其纤维横面薄片经膨化后,仍可观察到生长日轮;由此推测,湿态交联可能主要发生在原纤层内。
由此免烫整理交联作用发生在微原纤间、微原纤的表面、无定形区的纤维素分子链间,以及原纤维间和原纤层间等;而微原纤间、微原纤表面、无定形区纤维素分子链之间以及原纤维间的交联主要提供湿抗皱性,另一方面,在原纤层间的交联主要提供干抗皱性。
三、抗皱(或免烫)整理技术的发展过程如果从抗皱整理第一个专利发表(1926年申请,1929年发表)算起,正好它已走过了80个年头了。
其间,随着化学工业的精细化工产品不断开发,生产出许许多多新的化学品,为催生纺织品化学整理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使之茁壮成长的可能性。
以下就抗皱整理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叙述于后[1-5]:(一)防缩防皱(或树脂)整理:尿素-甲醛(简称UF脲醛)能形成热固性树脂,早在1918年就由约翰(John)发现了[6]。
而人们使用尿素-甲醛等的初缩体和催化剂的溶液处理织物后,经高温焙烘,使初缩体在纤维上缩聚成热固性树脂和可能形成部分交联的内施法整理,并赋予织物具有抗皱和防缩的功能,这样的加工方法被称谓防缩防皱整理或俗称树脂整理。
实际上是织物浸轧树脂的前驱体(即初缩体)后,经热处理缩聚成树脂的过程。
最初,防缩防皱整理的对象主要是粘胶织物,因粘胶织物容易起皱变形,缩水率大,湿强力低,影响其服用性能。
经防缩防皱整理后,可以明显地改进服用性能,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
稍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三聚氰胺工业化生产后,三聚氰胺-甲醛(简称氰醛MF)初缩体很快就部分取代了脲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防缩防皱效果的耐洗性。
可是,不论是UF或MF应用在棉织物上,抗皱性能是可以提高的,但织物的强力和耐磨性会严重下降,还出现了由氯漂引起的有吸氯泛黄和氯损等问题。
直至1947年,二羟甲基乙烯脲(DMEU)新一代的抗皱整理剂问世,才使抗皱整理浸轧液的稳定性、整理织物抗皱性和耐洗性均有明显的提高,从此棉织物的抗皱整理才正式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