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闺怨诗的文化阐释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闺怨》鉴赏闺怨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题材,通常用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这种诗歌形式于唐代首次出现,盛行于宋代。
闺怨主要以女子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表达女性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情感和不满。
本文将对一首闺怨诗进行鉴赏,以展现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闺怨》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诗中忧思悠悠,妇人犹自含羞。
第一句“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用意于表现女子关在闺房之中,只能透过窗纱观赏窗外的明月与花影,而无法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
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也象征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第二句“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用意于强调女子内心的相思之苦,她多次思念着心爱的人,却无人可倾诉,只能将寂寞与惆怅藏于心中。
峨眉指女子的双眉,寂寞峨眉则象征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三句“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暗示女子的幽梦缠绵,她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思之痛。
青袍与断肠花合为一体,则表达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追求带来的伤痛。
最后一句“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则集中了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深情思念,她的心被牵动,几丝愁思一直执着于她的心头,悲伤已经成为她家中最常见的景象。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展示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
这首《闺怨》采用了清新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抓住了女性内心的痛苦,以及她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们的哀怨情感。
诗歌以苦、孤、悲为主旨,表现出了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长期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总之,《闺怨》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心路历程,通过深情款款的文字和形象感染读者。
它是对女性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女性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所受压抑的体现。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启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性。
唐代女子闺怨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衍生注释:- “辽西”:在唐代是边疆征戍之地。
这里指女子的丈夫戍边的地方。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围绕闺中女子对远在辽西的丈夫的思念展开。
情感十分细腻,充满了深切的思念和哀怨。
表现手法上,构思巧妙独特。
女子不是直接倾诉思念,而是通过赶走黄莺儿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细节入手。
为什么要赶走黄莺儿呢?因为它的啼叫会惊醒自己的美梦,而在美梦中自己本可以到辽西与丈夫相见。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将女子思念却又无法与丈夫相见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的语言简洁明快,用“打起”“莫教”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女子的动作和心理,短短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闺怨图。
作者介绍: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他仅以此诗留名后世。
从这首《春怨》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能将女性微妙的心理通过独特的诗句表述出来,可见其对生活捕捉和对情感把握的精准性。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古代文化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述唐代诗歌中女子的情感表达。
老师说道:“唐代有一首特别有趣的闺怨诗叫《春怨》,大家看这个女子啊,为了能在梦中见到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连树上啼叫的黄莺儿都要打跑,就怕黄莺儿惊了自己的梦,这思念得多深呐。
”几个学生听了不住点头,对唐代闺怨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子二:小敏和小红在讨论爱情中的等待。
小敏说:“古代女子等丈夫的那种苦,咱们现在都很难体会啦。
你看唐代有个女子,丈夫去了辽西打仗,她能咋办呢?就靠着梦里相见呢。
就像《春怨》里写的,听到黄莺叫都紧张得不得了,那小小的鸟儿一叫,梦没了,就不能去辽西见丈夫了,真让人心疼。
”小红听了,也不禁感叹古代爱情的不易。
例子三:一位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古装电视剧,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表现女主角思念出征的丈夫。
编剧灵机一动说:“咱们可以加入《春怨》这首诗啊。
当女主角在院子里看到黄莺儿的时候,就自言自语或者内心独白这几句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高水淋 陕西理工大学摘 要: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闺怨诗,这些诗作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思妇形象,并在诗歌中表现了她们对久戍难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难以排解的忧愁和痛苦。
在这种情感的表达中,诗人选取了不同的意象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其中,寒月、寒衣、寒梦、寒砧四个意象十分具有代表性。
这四个意象或单独使用,或互为组合,共同表现了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关键词:意象;寒梦;寒衣;寒月;寒砧;闺怨作者简介:高水淋(1991.12-),女,汉族,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074-02随着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将士感情等,边关将士家中思妇的生活和情感纳入了描写的范畴之中,甚至有不少女性诗人直接参与到边塞诗的创作之中,如陈玉兰、李冶、裴羽仙等。
这类以征人之妇为主要人物的诗歌,我们统称为边塞闺怨诗。
与商人妇、游子妇相比,征人妇在诗歌中往往会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些诗歌中,为了表现征妇们思念丈夫、担忧丈夫的心绪,诗人们大多都会采用各式意象,在这些意象中,寒月、寒衣、寒砧、寒梦四个意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闺中的妻子思念丈夫的情绪可以通过这几个意象得到很好地展现。
一、思君千里送寒衣唐朝前期所实行的府兵制,要求征人自己准备衣服、马匹、兵器等。
据史书载:“往在河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1]1891。
但随着不断的征战,衣物必然有破损,这便就有了对征衣的需求;同时,边关距内地甚远,冬季御寒也是一个问题。
“征人之妇牵挂远方的亲人,在天寒之前制衣、捣衣、寄衣,便成为她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成为唐代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2]191。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简介《闺怨》这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翻译/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赏析/鉴赏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
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
这里指边疆从军。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明代顾逼涝唬“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王昌龄《闺怨》赏析: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一、作品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2、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3、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翠楼:特指妇女居处。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三、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四、作品赏析1、文学赏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唐代边塞闺怨诗的文化阐释
【摘要】闺怨诗大致分为商人之妇的闺怨、游子之妇的闺怨和征夫之妇的闺怨,最后一种反映社会内容最为深刻,通常被称为边塞闺怨诗。
唐代边塞闺怨诗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有相当比例的捣衣、送衣、寄衣诗,诗中思妇情感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时代盛衰的轨迹。
同时,对唐代边塞闺怨诗的解读还能给我们其他多方面的启示,这对我们了解唐代妇女形象及她们的心路历程,甚至唐代广阔的社会现实都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唐代;边塞闺怨诗;文化阐释
一
总体来说,闺怨诗大致分为商人之妇的闺怨、游子之妇的闺怨和征夫之妇的闺怨,最后一种反映社会内容最为深刻,通常被称为边塞闺怨诗。
唐代边塞闺怨诗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唐代,尤其是初盛唐是高度自信的时代,怀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然而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定居型的生活方式,人们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当戍边远征建功立业与爱情家庭、个人幸福相冲突时,常常会给征人和思妇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因此边塞闺怨诗自然产生。
唐代的驿道交通很发达,但交通工具仍是车、马、驴、驼等。
士兵从内地翻山越岭到边塞,一身戎装,转战南北,不可能携带眷属。
在唐代初期,士兵戍边有一定的期限,因此,士兵有盼归之日,思妇有迎夫之期。
但是,随着边将的日益腐败和内地征兵的困难,戍边士兵如期归乡变得越来越难。
甚至连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认:“长征兵无有还期,人情难堪。
” [1]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杨炎传》载:“旧制,人丁戍边者,蠲其租庸,六岁免归。
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边将怙宠而讳,不以死申,故其贯籍之名不除。
至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丁籍且存,则丁身焉往,是隐课而不出耳。
” [2]戍卒远死边塞,家庭还要遭受苛政勒索之苦,生活陷入困境,思妇处于绝望,成为边塞闺怨诗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
唐代边塞闺怨诗有相当比例的捣衣、送衣、寄衣诗,此类诗可谓唐代边塞闺怨诗的特色。
边塞闺怨诗中思妇情感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时代盛衰的轨迹。
唐代早期的边塞闺怨诗,反映的思妇及其生活环境多是优裕豪华的,充满一股富贵气息。
丈夫从军戍边,多是为了求取功名。
当时依据各家财产将家庭经济分为九等,钱穆说:“根据当时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只有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给他正式当兵……募招上中等人家壮丁籍为府兵。
”
[3]
唐代早期征夫从戎戍边的热情也感染了思妇,受时代气氛熏染,思妇的情感基本上是愁而不哀,贯穿其中的主线仍是“思人”。
王昌龄《闺怨》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可知丈夫当初走向边塞,闺妇的态度是积极支持,而丈夫走后闺妇心中并无愁苦,然而春风和煦之时夫妻不能共享春光,在这特定的时间里,她才悔意顿生,其实在理性上她未必就有悔意。
因为从当时情况来看,立功封侯不仅是男性追求,也是女性渴望男性追求的事。
唐汝询《唐诗解》说:“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
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
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
” [4]
唐代后期的边塞闺怨诗反映的闺妇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已经不能顾及狭小的闺阁和单纯的夫妻之情了。
在皮日休的《卒妻怨》中,戍卒之妻挣扎在死亡线上,丈夫死在边塞,家中缺衣少食,生活的艰辛与唐朝前期闺妇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
唐代后期的边塞闺怨诗反映的是闺妇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最初级
的渴求。
从前期的豪华富贵和盼夫封侯,到后期的生活窘迫和盼夫生还,思妇生活和情感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
前期边塞闺怨诗,诗人多用《折杨柳》《梅花落》《有所思》《秋夜长》《春闺》《捣衣篇》等诗题,可是到了后期,诗人却经常用《征妇怨》《征
妇叹》《卒妻怨》等诗题,边塞闺怨诗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思妇的情感和生活是一个时代的指示器,通过思妇这个社会角色,我们可以窥见征人和边塞,通过征人和思妇,我们可以看到边塞的巨大变迁和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轨迹。
三
阅读唐代边塞闺怨诗还能给我们其他多方面的启示。
唐代边塞战争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多方面的。
闺妇的生活孤独和情感痛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闺妇的特殊身份,边塞闺怨诗虽是委婉却又真实地反映了边塞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的声音向来十分微弱。
因此,这些以女性口吻写的反映女性声音的边塞闺怨诗,对于我们认识唐代妇女的家庭生活、情感历程以及她们对边塞战争的态度,都是弥足珍贵的。
唐代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虽然妇女仍然受到封建礼教束缚,但相对而言,妇女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唐代妇女不仅广泛参与社交和文化娱乐活动,而月还获得了与丈夫相对平等的地位。
中唐人张敖撰《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中收录了夫妻往复书信:
“自从面别,已隔累旬;人信劳通,音书继绝。
冬中甚寒,伏惟几娘子动止康和,儿女佳健。
此某推免,今从官役,且得平安,惟忧家内如何存济。
努力侍奉尊亲,男女切须教训。
今因使往,略附两行,不具一一。
”(《与妻书》)
“拜别之后,道路遥长,贱妾忧心,形容憔悴。
当去之日,云不多
时,一别已来,早经晦朔。
翁婆年老,且得平安,家内大小,并得寻常。
时候,伏惟某郎动止万福,事了早归,深所望也。
”(《妻答书》) [5]
从夫妻互致的两封书信中,可以看出当时夫妻地位是比较平等的。
唐代妇女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拘礼法,任情旷达,因此她们不仅直白自己的感情,也可以将自己的闺阁之事诉之于人。
有的思妇甚至还将诗上呈皇帝,祈求戍边丈夫归乡团聚,更可谓大胆任情。
据《全唐诗》卷七九九记载,张揆为边将,戍守边塞,十余年不归,其妻侯氏作回文诗,绣作龟形,以谐“归”音,上呈武宗皇帝。
武宗阅后为其真情所感,敕张揆还乡,并赐侯氏三百匹绢。
由于唐代诗人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及他们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唐代女性生活和情感跳出闺阁而走向社会,使得边塞闺怨诗内容丰富多彩。
这对我们了解唐代妇女形象及她们的心路历程,甚至唐代广阔的社会现实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于濆《古别离》说:“郎本东家儿,妾本西家女。
对门中道间,终谓无离阻。
岂知中道间,遣作空闺主。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
知子去从军,何处无良人。
” [6]青梅竹马并不能保证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在闺妇看来,丈夫从军并非为了备边,而是受功业心封侯志的驱使。
“何处无良人”,这只是闺妇对丈夫不念夫妻之情而追求功业说的一句气话。
立功与爱家,这志向与情感的矛盾看起来是
个人之事,其实蕴涵了深广的时代内容:从军赴边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形成和弘扬却是以牺牲无数家庭的幸福为代价的。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1731.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92.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70.
[4]唐汝询.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647.
[5]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9.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