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1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概述工作面掘进地质是矿山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对工作面掘进地质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析,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二、工作面掘进地质类型工作面掘进地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岩层类型:工作面所在地区的岩层类型和性质对工作面掘进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岩层类型包括煤、矿石、岩盐等,需要根据不同岩层类型采取相应的工作面掘进方法和工艺流程。
2. 地层构造:地质中的断层、褶皱等地层构造对工作面的掘进和支护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地层构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案和支护措施。
3.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对工作面的掘进和支护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地下水的含量、流动方向等进行调查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作面掘进地质分析1. 地质调查:在工作面掘进前,对工作面所在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岩层类型、地下水等情况,为后续的掘进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工作面掘进方案选择: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作面掘进方案。
考虑工作面的布置、掘进方法、支护措施等因素,确保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
3. 地质灾害预测: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工程经验,对工作面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如煤层赋存、煤与顶板间的结构、断层活动性等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冒顶、片帮、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四、工作面掘进地质安全措施1. 工作面支护:根据地质条件和工作面掘进方案,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
常见的支护方式有钢支架、木支架、锚杆、锚网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瓦斯抽放:对于存在瓦斯的煤矿工作面,需要采取瓦斯抽放措施,减少瓦斯积聚,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3. 通风管理:合理的通风管理可以降低煤矿工作面的煤尘浓度和瓦斯浓度,减少火灾和爆炸的风险,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五、结论工作面掘进地质是矿山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第一章工作面地质条件第一部分工作面位置XX采区采煤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走向长600米,倾斜长90米,工作面地面标高+700~ +725米,工作面标高+132.2~+182.5米。
1、地面位置: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XXX以西700米,地表多为耕地,荒坡,无水体。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上部为xxxx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其余均未开采。
3、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XX采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对地面影响不大。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一、煤层简述:本工作面设计开采为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赋存总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一般0.4~14米,平均厚度5米,局部含碳质泥岩、泥岩,夹矸厚度0.1~0.8米,1~3层,含夹矸较少,结构较简单但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二、地质构造:区内无陷落柱及岩浆岩发育。
该工作面顶板较稳定,底板变化大,导致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该下巷掘进至F8点时曾揭露一条落差°5275<8正断层,产状07—F3点处揭示F15米的断层。
在5~3为在对其改造中又揭示一条同期沉淀构造,倾向为230°,现均已对其改造。
三、煤层储量:XX采区工作面走向长600m,倾斜长90m,面积为61280.625㎡平均,平均煤厚为5m,煤层工业储量为413644.2T,回采率按90%,可采储量372279.8T。
四、水文:该工作面地表为丘陵及冲沟,无地表水体。
故受地表水之影响很小。
其上部的13231采空区内的积水以基本放净,唯标高最低处的3/h15m 左右,下巷里段位处断层边缘,放水孔中有出水现象,水量在掘进时无出水现象,但应该预防因采动引发断层滞后突氺。
下巷需留设移动泵坑,F8前需建造环形水仓;合理配备排水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min。
m m/min,正常涌水量0.35最大涌水量0.~1.5五、煤层顶底板岩性:1、顶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厚层状,层面富含云母片,俗称大占砂岩,一般厚度为15~20米。
《综采工作面设计说明书编制大纲及内容要求》第一章工作面地质概况一、工作面位置、范围、标高及周边采动情况二、井上下关系以及回采对地面的影响三、煤层赋存情况:煤层产状、煤厚、煤的硬度、煤层结构、煤层稳定性、煤种、煤质等;对于煤层柱状图(1:200),薄及中厚煤层要提供不低于8倍煤厚的上覆岩层性质,厚及特厚煤层要提供不少于30m厚的上覆岩层岩性。
四、顶底板情况:岩性、厚度、力学特性。
五、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对工作面回采构成影响的断层、褶曲等构造情况;工作面主要补给水源及最大最水涌水量。
六、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说明,主要包括:预计瓦斯涌出量、煤层自燃发火倾向、煤尘爆炸危险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地温等。
七、储量计算第二章回采工艺的选择一、回采工艺选择:依据开采技术条件,选择回采工艺(综采、综放)。
二、综采工作面支护设计1、支架类型的选择2、支架规格的选择3、按经验法计算支护强度(1)根据采高及上覆岩层碎胀系数计算冒落带高度(2)根据冒落带高度计算支护强度4、参考同一煤层工作面矿压观测资料所得的最大平均支护强度列表说明参考工作面与本工作面预测。
5、工作面支护强度的确定6、综采支架的选择与验证根据工作面条件及计算参数与综采支架适应条件对比,分析支架适应性。
第三章工作面巷道布置1、工作面基本参数确定(1)工作面走向长度确定(2)工作面长度确定2、巷道布置列表说明巷道开窝点位置(座标)、施工方位、巷道层位、巷道设计长度(平距)等,并将有关参数标注在工作面设计平面图上。
第四章巷道断面设计及支护设计第一节机巷断面设计及支护设计一、断面设计1、计算工作面所需风量,根据工作面通风要求确定巷道所需最小通风断面(设备安装后巷道的净断面),巷道内最大风速不得超过4m/s。
2、根据设备(几何尺寸最大)运输需要确定巷道最小断面。
3、根据设备安装需要确定巷道最小断面,巷道宽度按如下原则确定:设备宽度+设备间间隙+人行宽度+设备与巷帮间隙,巷道高度和各类间隙、人行宽度、输送机机头和机尾处的宽度必须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21条、第22条规定要求。
XXXXX矿业有限公司XXXX综放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审核:科长:地测副总:总工程师:接到通知时间:201X.X.XX提交说明书时间: 201X.X.XX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1)第二节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1)第二章工作面地质 (1)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及向工作面内部的发展变化趋势 (1)第二节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 (1)第三节老空、老巷和钻孔 (1)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 (1)第一节煤层煤厚、产状、煤层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它情况等 (1)第二节煤层顶底板情况 (2)第四章水文地质 (2)第一节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 (2)第二节工作面主要充水因素 (2)第三节安全隔水层计算及分析 (3)第四节预计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3)第四节水害威胁情况分析 (4)第五章其它地质条件分析 (4)第一节地热、地应力、煤层自燃程度与煤尘爆炸指数 (4)第二节瓦斯地质情况 (5)第六章资源储量估算 (5)第一节储量计算边界与可采面积 (5)第二节储量计算方法、参数的确定与结果 (5)第七章存在问题及建议 (5)附图: (5)附表: (5)XXXX综放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工作面开采方式,编制说明书的目的。
第二节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工作面位置、范围及与四邻地表的关系。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及向工作面内部的发展变化趋势区内地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第二节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岩浆岩体、陷落柱等对工作面掘进造成的影响。
第三节老空、老巷和钻孔工作面周边老空区范围及钻孔情况。
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煤层煤厚、产状、煤层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它情况等邻近工作面煤层厚度、煤层结构、煤体结构及其变化等。
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编写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正文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实见或预测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
3.实见点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4.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裂隙发育情况;
5.预测岩浆岩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的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6.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7.预测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8.工作面煤炭资源/储量;
9.地热、冲击地压和煤自燃危险程度等;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应注意事项及建议。
二、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4.主要地质预想剖面图;
5.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6.其他相关图件。
第五章工作面生产系统第二节通风系统新鲜风由主、副井→井底车场→西大巷→21轨道联巷→21轨道下山上段→21中部车场→21轨道下山下段/21皮带下山下段→21下部一车场/21下部一车场皮带联巷→21101下付巷→21101工作面。
乏风由工作面→21101上付巷→21101上付巷回风联巷→21回风下山下段→21回风下山上段→21采区总回→西翼总回→西风井→地面。
工作面风量计算①按气象条件计算Q cfi=60×70%×v cfi×S cfi×k chi×k cli(m3/min)式中:v cfi—第i个采煤工作面的风速,取1.8m/s;S cfi—第i个采煤工作面的平均有效断面积,取14.5m2;k chi—第i个采煤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取1.1;k cli—第i个采煤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取1;70%—有效通风断面系数;60—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则Q cfi=60×70%×v cfi×S cfi×k chi×k cli=60×70%×1.8×14.5×1.0×1=109 6m3/min。
②按照瓦斯涌出量计算Q cfi=125×q cgi×k cgi(m3/min)式中:q cgi—第i个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取2.19m3/min;k cgi—第i个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取2;125—按采煤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的浓度不应超过0.8%的换算系数。
则:Q cfi=125×q cgi×k cgi=125×2.19×2=547m3/min③按照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Q cfi=67×q cci×k cci(m3/min)式中:q cci—第i个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平均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取1.2m3/min;k cci—第i个采煤工作面二氧化碳涌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取1.3;67—按采煤工作面回风流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应超过 1.5%的换算系数。
XXX综采工作面设计说明书范本一、概况1.工作面范围及四邻采掘情况该工作面下顺槽开口连接-470m胶带机石门,上顺槽连接-400m 机轨合一石门,东部临近辅3线,为8煤的第一个采面,上下部无采动。
对应地表为农田及水系。
该面回采走向长285m,倾斜宽180m,面积51300m2,可采储量21.2万吨。
2.煤层情况本面8煤层赋存稳定,8煤,粉末状为主,少量粒状;煤厚1.5~4.0m,平均3.0m,8煤层结构复杂,8煤层的硬度系数在0.5左右。
3.煤层顶底板情况5.水文地质情况本面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和断层水,预计最大涌水量:20(m3/h),正常涌水量:0~5(m3/h)。
6.其它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煤的自燃:具有自然发火性,自燃等级为不自燃~有可能,自然发火期3~6个月。
地温:根据《精查地质报告》,本矿井恒温带深度为30m,温度16.8℃,地温梯度2.3℃/100m。
工作面实际温度在26~30℃。
地压:本工作面上、下煤层无采动,估计压力不大。
二、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支护形式1.巷道布置根据XXX东一采区设计方案及开采程序,该工作面为8煤的第一个采面,上下部均无采动影响。
计划于2009年2月1日回采。
由于东一采区1111(3)工作面已经回采,目前东一采区三条石门均已通过八煤,1XXX工作面生产系统已基本形成。
1111(3)工作面距离该面法距150米左右。
按XXX东一采区设计方案及采面接替情况,1XXX工作面设计巷道布置如下:上风巷1XXX工作面上风巷在-400m东一机轨合一石门拨门,长823米,方位128°,拨门处标高-397.76m。
下顺槽在-470m东一皮带机石门拨门,长811米,拨门处标高-474.9m。
由于前期施工至拨门处110米时,遇到冲刷带影响,巷道调整方位为88°,施工38米,重新见8煤后继续沿方位角128°施工。
工作面切眼1XXX工作面倾斜长度180米,巷道坡度38°,方位35°06′46″。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引言工作面掘进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工作面的进展和生产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说明书旨在对工作面掘进过程中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说明,以便矿务人员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特征和隐患,做好掘进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地质条件概述1.矿层情况工作面所在矿层为X煤井的**层,地质年代为**。
X煤井属于自然形成的**煤层,发育程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稳定性。
煤层倾角约**,层间角度平均为**,层间无明显断裂和滑移。
2.煤层岩性描述煤层主要岩性组成为煤、泥岩和砂岩。
煤的岩性特征为块状,质软,燃烧性能良好。
泥岩层岩性为黏土质,黏性较大;砂岩层岩性为细粒砂质,具有一定的硬度。
3.地质结构工作面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为斜坡和褶皱构造。
局部地区存在少量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倾角为**,存在一定的断层活动性。
三、地质隐患分析1.顶板隐患顶板岩层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松散岩体和节理带。
在掘进过程中,顶板可能存在局部坍塌和冒顶的风险。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顶板支护和巷道支护以确保安全生产。
2.底板隐患底板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整体相对坚硬。
然而,由于地质活动和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应力释放,底板可能存在局部断裂和滑动的隐患。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底板支护,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提高巷道的稳定性。
3.煤层隐患煤层倾角和层间角度适中,但在掘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煤与顶板、底板之间的错动和滑移。
煤层的块状特性也可能导致掘进过程中的坍塌和落石风险。
因此,需要对煤层进行定时检测,采取及时的支护措施,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
四、应对措施1.顶板支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顶板支护措施是防止顶板坍塌和冒顶的关键。
可以采用锚杆、喷浆、支撑架等支护技术,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
2.底板支护对于底板的支护,可以选用钢架、木材支撑或者矸石填充等措施,提高底板的承载能力,防止底板断裂和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