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VSD)在骨科应用中的临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研究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2-10-28T08:45:02.002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7期作者:侯晓艳[导读]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侯晓艳平遥县中医院山西晋中 031100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一次性vsd负压引流敷料,俗称“人工皮”,是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此材料的吸附性非常强,可对患者创面的分泌物强力吸附,且其有很好的透水性,对人体无不良反应,其厚度0.8mm,微孔直径0.3~0.5mm,三通接管、负压吸引器进行负压吸引来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能够彻底去除病变区域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推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减少了患者创口反复换药的痛苦,在骨科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我科自2016年起开始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不愈合、感染性伤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的: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护理。
方法:对本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12例患者,其中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压术后1例,内固定术后伤口不愈合2例,糖尿病足2例,感染性伤口4例,压疮患者3例均在彻底清洁创面后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
结果:12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拆除负压引流装置后,1例创面见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骨折内固定术、伤口缝合术,11例伤口愈合,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提高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疗效的关键。
连接中心负压吸引或电动吸引,调整负压至60~80mmHg,以敷料收缩变硬,有液体引流出为度,说明密封较好,负压效果满意。
VSD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的应用负压伤口引流技术是近十年来开展的一种伤口治疗新方法,VSD即为其中一种,即封闭负压引流已在临床上各科室得到了应用和发展,钙该疗法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流,减轻组织水肿,减少细菌数量,促进肉芽生长。
一定义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是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明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二VSD的原理1、全方位引流去除了细菌培养基和创伤后受损组织产生的毒性分解产物,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避免二次打击所致的“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阻断病理反应链”2、半透膜的密封阻碍了外部细菌进入创面,保证皮肤内水蒸气正常透出,讲开放创面变为闭合创面。
3、可控制的全方位负压作用,为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刺激组织新生。
三VSD的临床意义VSD在处理创面时,变开放性创面为闭合性创面,能透气,全方位持续性引流消除液化坏死组织和各种毒性分解物,刺激肉芽组织生长,起到超过自身皮肤和软组织覆盖所具有的功能。
四负压封闭引流的优点1、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负压封闭引流是一种全创面高负压持续高效引流,加上其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临床对比观察发现,负压封闭引流组创面清洁时间较常规换药组缩短一半。
2、减少病人痛苦,减轻工作量一次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保持有效引流七天左右,加之治疗时间的缩短,换药次数锐减。
因此,减少了频繁换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这在少儿病人表现尤为突出,同时也使医护人员从繁忙的换药工作中解放出来。
3、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负压封闭引流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生物透性薄膜构成阻止细菌入侵的屏障,有效的预防了常规换药和引流可能招致的污染和感染。
五负压封闭引流的缺点1、骨科的创伤多发于四肢,创口四周、深浅不规则,置入材料是不易充分接触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体会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方法对22例复杂创面病人,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治疗7-9天,负压值设为0.04-0.06kpa,创面有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结果3例出现引流管堵塞,1例出现漏气,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有效的治疗复杂创面,可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病人换药痛苦,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缩短创面治愈时间。
标签:压封闭引流术临床应用护理体会负压封闭引流(VSD)是一种新型引流技术,用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多侧孔引流管,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引流系统,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
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
我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2月间应用VSD技术治疗22例嚴重损伤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2~76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5例、外伤感染性伤口8例,皮肤套脱伤4例,骨髓炎3例,糖尿病足2例,均愈。
2 手术方法及效果(1)骨折手术复位,创面彻底清创。
(2)将VSD敷料覆盖于创伤表面并缝合。
(3)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整个创面和VSD敷料。
(4)连接负压装置,维持0.04~0.06MPa的恒定负压状态。
负压有效的标志是VSD敷料表面塌陷,薄膜下无液体积聚。
(5)给予7~14天持续负压吸引。
检查创面并观察到创面生成大量新鲜肉芽组织后,给予植皮闭合创面。
必要时可重新填入VSD敷料继续引流,可更换敷料2~3次,甚至4~5次,直至创面新鲜,再行植皮手术,以修复创面[2.3]。
3 护理3.1术前护理3.1.1 评估病情尽快完善术前检查及各项物品准备。
专科情况:观察患肢血供、创口大小、深浅、渗血或分泌物情况,检查肢体感觉、活动情况。
全身情况:神志、生命体征,各项血、尿标本检验结果,及早发现合并休克、酸中毒、高热、肾功能改变、骨筋膜综合征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处理骨科创面应用中的护理在临床上四肢创伤致软组织缺损、创面感染的患者较为多见,其治疗也有很多方法。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各种创面的治疗,它能够使创面得到有效的保护,使肉芽组织以更快的速度生长[1]。
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采用VSD技术处理四肢软组织缺损及糖尿病足趾溃疡患者19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关治疗和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8-76岁,平均45.6岁。
创面面积最大为10cmX15cm,最小为3X5cm。
致伤原因:外伤致下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感染16例,糖尿病足趾溃疡2例,足底部烫伤后感染1例。
1.2 治疗方法(1)创面常规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2)在手术室麻醉下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络合碘交替冲洗创面,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失活组织及异常分泌物,直至创面血供良好,清洗创面。
按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修剪带有多侧孔引流管的VSD敷料,使引流管的端孔及所有侧孔完全为VSD敷料包裹,覆盖填充敷料,把设计好的VSD敷料加以缝合固定,使敷料完全覆盖创面,擦干净创面周围皮肤,用薄膜封闭VSD敷料覆盖着的整个创面,接负压引流后,检查密闭性良好,术毕回病房接负压引流装置,调节负压在-200-400之间。
2 护理措施3.1 一般护理进行VSD治疗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应该对患者的饮食、卧床时的功能锻炼等做好指导,包括:清淡高纤维素、优质蛋白饮食,卧床深呼吸锻炼、翻身等,预防与卧床相关的便秘、坠积性肺炎、深静脉栓塞以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将引流部位抬高10-20°,同时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便于消肿和引流。
3.2 保持VSD的负压稳定在有效范围患者返回病房后引流管需及时接负压装置,按医嘱调节好负压值,一般在-200-400mmhg范围,并做好记录及各班交接班,及时调整负压,保持在有效范围。
VSD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科的应用疗效及护理技术。
方法:对本科2013年5月——2014年2月期间45例患者在彻底清洁创面后行VSD负压引流术治疗7-14天。
结果:拆除负压引流装置后,创面均可见大量肉芽生长,表示创口恢复良好,且无其它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转变骨科临床治疗的传统引流换药模式,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骨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VSD;负压引流术;骨科临床护理1.VSD负压封闭引流术简介1.1主要组成VSD负压引流设备主要是由三通管、多侧孔引流管、敷料、透性薄膜以及负压源组成。
此外VSD的敷料主要以多聚乙烯醇构成,具有极强的吸水性,且容易进行裁剪,而透性薄膜的透性为单方向的,能够有效透氧、透湿以及防止细菌外侵。
1.2工作原理将敷料裁剪至与创面相同大小后,将创面严密封盖并缝合,清理创面附近皮肤后利用透性薄膜将连同辅料在内的部位封闭成一个单独空间,再将敷料的硅胶管与三通管连接起来,并将多侧孔引流管和负压源相连接,并调节负压设备,维持恒定的负压,进行负压吸引。
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全面引流效果,促进创面附近的血液循环,以刺激再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负压有效的吸出创面的有害物质,消减细菌滋生环境,去除毒性物质,以帮助创面恢复[1-2]。
此外,透性薄膜的单方向透性不仅能够排出有害物质,还能有效防止外部细菌的入侵,保证创面的洁净,防止污染和病菌感染。
2.VSD负压引流术在骨科中的应用及护理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骨科进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共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0岁至65岁。
所有患者有创面感染的11例,大面积褥疮者2例,皮肤缺损者5例,骨筋膜室综合症者4例,手足外伤者23例。
所有患者实行VSD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2.1皮肤缺损皮肤软组织的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伤之一。
VSD在开放性骨折中使用的临床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负压封闭引流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该技术操作简单,效果甚佳,易于推广,是一种理想的引流方法。
--裘法祖1.定义2.原理3.护理4.注意事项1.定义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VSD的组成:●VSD敷料;●生物半透膜;●三通连接管;●集液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一般选用中心负压吸引或电动负压吸引器持续或间断吸引。
优点:减少了传统换药的次数和抗生素的使用;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去除:细菌培养基和毒性分解产物●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血液循环●无:毒性、组织刺激性、免疫活性、皮肤致敏性●阻止:外界细菌的进入2.原理原理:●引流:实现创面毒素和分解产物的“零积聚”避免代谢产物及毒素对人体的第二次打击●封闭:变开放性创面为闭合性创面,创造干净、微湿的创面生长条件●负压: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全方位负压有助于收敛创面;负压环境下细菌的生长收到抑制VSD操作步骤:1.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脓液渗液。
彻底清创—> 设计VSD敷料—> 覆盖填充创面—> 贴膜—> 连接负压源VSD治疗方法:清创止血—> 选择VSD敷料—> 贴膜—> 接负压源VSD的连接适应症:●创伤:大面积皮肤缺损、撕脱伤、脱套伤●骨科: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肌腱外漏或骨外漏慢性骨髓炎及创面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症●普外科:腹腔内感染、窦管,瘘管,乳腺癌根治术后和会阴部创面的引流●烧伤:烧伤创面●其他:糖尿病性溃疡,褥疮植皮术及对植皮保护禁忌症:●活动性出血●癌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全封闭,杜绝了交叉感染的发生!不需要换药!3.护理术后合理的三大要点:●负压:是否正常●封闭:是否良好●引流:是否通畅术后护理四大观察:●负压源的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中●VSD敷料是否塌陷●引流管是否被压迫,折叠,堵塞●引流液的多少,颜色,性状术后护理五大方法1、0.9%氯化钠溶液常规冲洗大管(吸引)小管(冲洗)2、更换体位,防止敷料和管子被压3、换吸引瓶时夹闭卡子,防止倒流4、临床使用时间1、通常VSD治疗一般需要负压吸引5~7天。
VS D引流技术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近几年来VS D引流技术在我科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包括用来治疗难治性压力性损伤,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及皮肤挫伤,开放性骨折,骨髓炎等。
近几月VS D负压引流又应用到了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A C S是指由于骨折或者出血,外力等造成密闭间隔中的压力增高,导致其内容物(肌肉,神经,血管)出现急性缺血,缺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VS D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覆盖创面,并清除筋膜室内渗出液,有利于消肿以及减少感染风险,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伤口闭合时间.封闭负压引流VS D使用聚氨酯(P U)或聚乙烯醇(P V A)泡沫填塞覆盖创面,再用全密封的生物半透膜材料覆盖,封闭整个创面,并在真空泵的作用下,给予持续的负压吸引。
使整个与VS D材料相接处的创面处于一个全封闭负压吸引状态,是外伤后感染坏死形成的创面得以全方位的引流,是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优点是引流高效,防止感染扩散和毒素吸收.术后护理要点一观察负压吸引是否有效:保持负压在0.04到0.06兆帕。
接通负压装置后能够看到引流管内有物质吸出,透明膜紧贴创面敷料有明显的管型,管内液体可随着负压吸引不断地运动,证明管路是密闭的吸引有效。
若海绵回弹无管型,并且管内液体不在移动表明吸引无效二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自觉的感受三观察引流液的情况,观察负压引流瓶中液体的量,色,及性质,密切观察有无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如有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四观察VS D的敷料外观:伤口表面VS D敷料是否塌陷,敷料引流管管型是否存在,敷料边缘是否有渗出液漏出,创面周围皮肤有无水泡、渗液、创面有无异味五负压引流瓶的更换: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VS D敷料,应先夹闭引流管,再关闭负压源,关闭负压源后再更换吸引瓶。
负压吸引瓶内的引流液超过二分之一时,应及时倾倒,防止影响负压效果六观察引流管是否被压迫、折叠、是否有引流物堵塞七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烟酒,对消瘦体重下降,明显持续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术后常见问题及处理1。
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在骨科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系统(VSD)在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中的方法和体会。
方法:将63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实施VSD系统治疗及护理。
结果:实验组使用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观察和护理1周后去除VSD敷料,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是治疗缺损创面有效的方法,可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标签:缺损创面;护理;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创伤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动能伤、复合伤患者日趋增多,面对由此带来的大面积缺损伤面的处理,VSD技术应运而生,VS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缺损软组织创面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新方法[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VSD)是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chmann W等[2]首创,该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创面内坏死液化组织及时引出,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使创面加快愈合过程,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
1994年裘华德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复杂缺损创面或促进移植皮肤成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科2008年2月~2010年4月对收治的软组织缺损较大创面患者63例,采取了VSD 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10年4月本院共收治63例软组织缺损较大患者,其中33例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治疗;30例患者行常规换药治疗。
VSD治疗组(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为18~73岁,平均42岁;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6~68岁,平均4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面缺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骨科应用创面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应用骨科大面积软组织皮肤缺损及骨感染方面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38例患者应用vsd治疗进行护理观察。
结果 38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骨科应用vsd治疗效果显著,其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创伤;护理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是由德国的wim fleischmann 医学博士发明,vsd引领外科引流技术进入新时代,临床中各种问题创面通过应用vsd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1],我科2010年8月-2012年7月应用vsd治疗四肢软组织皮肤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3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男29例,女9例,年龄20-62岁,平均45岁,其中骨感染6例,另外32例为外伤引起,其中车祸伤18例,机械伤10例,坠落伤4例,创面面积(6-52)cm×(21-50)cm。
1.2 手术方法对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进行创面清创,选择大小合适敷料封闭创面,连接负压,骨感染患者应用呋喃西林湿敷后行vsd,持续负压引流5-7天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结果 38例患者经vsd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中3例患者行vsd治疗两次。
2 护理2.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出血、渗夜过多引起休克等并发症。
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2 创面观察观察创面有无红肿,vsd敷料是否塌陷,有无漏气,引流管位置是否正确,创面有无感染征象。
2.3 体位护理给予患者患肢抬高,减轻肢体肿胀,保持负压吸引的同时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2],同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颜色、直觉、温度等。
2.4 管道护理保证vsd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避免打折,扭曲、脱出,引流瓶位置低于伤口,防止逆流引起感染,保持持续吸引,压力稳定,按时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如在短时间内有鲜红色液体引出,先关负压,再通知医生处理。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VSD)在骨科应用中的临床护理
作者:曹华芳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
【摘要】目的:探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在骨科应用当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四肢创伤后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进行护理。
护理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创面的愈合程度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对照组创面愈合优良率为72.5%。
实验组愈合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中感染率为25%;实验组感染率为7.5%;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
【关键词】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骨折;护理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是临床应用带有引流管的水化聚乙烯醇泡沫材料覆盖或填充到各种皮肤或深部组织创面,半透膜粘帖密封,然后接通负压源和冲洗管,形成的一套完整闭路循环治疗系统。
该系统可以对全创面进行封闭、覆盖、冲洗、创面加药加氧、吸引、引流等治疗。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vSD)在对骨科损伤的护理当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1]。
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来探讨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四肢创伤后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2.15±1.17)岁,其中车祸12例,机械绞轧8例,高处坠落9例,骨折术后感染11例。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2.21±1.27)岁,其中车祸10例,机械绞轧9例,高处坠落8例,骨折术后感染13例。
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主要进行抗感染、伤口换药等常规护理。
实验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进行护理,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大多数的患者都是因事发突然而造成的严重创伤,因此在身心都同时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心理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对日后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十分担忧,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紧张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要换位思考,态度良好富有责任心以及同情心地同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关心并积极开导患者。
向患者讲解医生的医术以及在医院当中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了解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的有效性,使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提高配合度。
②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心电监护及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②创面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护创材料的情况,保持创面周边皮肤的清洁干燥。
时刻注意是否出现了塌陷的情况,是否干结变硬,引流管型是否完好,有无出现大量新鲜血液吸出的现象,注意观察VSD敷料的引流管是否被压迫或者是折叠,而出现阻断负压源的情况。
③引流装置的护理:在使用之前要对引流装置进行检查,保证装置处于密封的状态,管道是否保持通畅,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安装,防止出现污染的情况,悬挂引流瓶时要注意低于创面20-30cm的位置,避免出现引流液出现逆流感染的现象,引流管长度要保持适中,避免以为患者翻身等动作而造成的引流管脱出,要注意每天对引流瓶进行更换[2]。
定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④保持有效、合适的负压:手术操作治疗前,须清洁创面周围皮肤,使创面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从而使粘帖膜粘帖更紧密,起到更好的封闭作用,在引流过程中,应注意创面及引流装置的密闭情况。
⑤疼痛的观察及护理:可以采用放松疗法比如听音乐、深呼吸等,必要时给于止痛药。
⑥饮食护理:根据实验室结果,及时补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
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促进创面肉芽的生长⑦功能锻炼: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术后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1.3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对两组患者创面的愈合情况以及创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优:患者的创面基本愈合;良: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良好;差:患者的创面没有得到有效地愈合甚至出现了恶化的情况。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应用t对全部患者干预治疗的状况进行检验,采用x2对质量评分比较的结果进行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创面愈合程度优18例、良11例,优良率为72.5%。
实验组患者中创面愈合程度优25例、良12例,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中发生感染的有10例,感染率为25%;实验组中发生感染的有3例,感染率为7.5%;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
3 讨论
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属于一种新兴技术,在促进创面愈合上具有显著的效果,经过临床当中的不断研究,发现采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能够对创面局部细胞的分化进行有效地促进,有帮助血管的再生,有效地对创面局部血流的运行情况进行改善。
在早期应用还能够有效地封闭伤口,阻挡了细菌的侵入,且能够促进引流液的渗出,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繁殖,有效地对感染的发生进行控制[3]。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创面封闭冲洗-负压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上的护理效果,克服了引流管堵管,提高了引流效果,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兴旺,李传吉,齐旭辉.自制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在电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04):40-51.
[2] 吴茂青,杨杰山.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面中的应用概述[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6):123.
[3] 颜莘,张明谏,李小兵,刘宁,刘光晶.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对电烧伤创面间生态组织保护作用临床研究[J]. 天津医药,2012,(06):61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