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一
- 格式:ppt
- 大小:10.81 MB
- 文档页数:76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4、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古籍版本学离不开目录学:(一)考证一书的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二)鉴定古籍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三)古籍版本鉴定成果的解释离不开目录学目录学也离不开古籍版本学:(一)书目著录离不开版本学(二)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门径。
5、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二)读书治学的需要(三)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四)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6、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办事大小、行款字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2)同书异本相互比较。
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上。
(3)同古籍书影进行比较。
(三)实验研究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例如显微分析)(四)计量研究法:就是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7、胜任古籍版本学的最基本训练第一,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
一.名词解释5*61. 熹平石经:熹平四年,所刻的石经即后世所谓的《熹平石经》,只包括今文学的《诗》、《书》、《仪礼》、《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传。
是用来统一经籍文字的,起了政府法定课本的作用。
2.正始石经:到三国曹魏正始时,由于上古文学势力的影响,又在洛阳石碑刊刻了《三字石经》,。
所谓三字,就是“三体”,是因为古文之下加上篆、隶成为三体。
一共刻了《尚书》和《春秋》两种古文经,后世长称之《正始石经》。
3. 元九路本《十史》:大德年间浙江行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所属九路儒学分刻的《十七史》,实际上是《宋书》和《周书》七种未刻,所以也称元九路本《十史》。
这九路本《十史》现存的尚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唐》、《南史》、《北史》等几种。
4. 全相:“全相”者,全书每页上方都把内容图像出来之谓。
5. 内府本:内府,本指直属于皇帝的仓库宫室,内府本就是皇家的刻本。
狭义:由司礼监刊刻,下属经广库存储书版并印行的成为内府本。
广义:由司礼监刊刻,下属经广库存储书版并印行的,并在洪武年间刊刻的和和宦官没有关系的内府本是广义上的内府本。
6. 嘉靖本:明时期,明刻本发生了一词大变化。
字体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字体由此前的赵体突然改变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此前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
在嘉靖时所刻数量最多,质量又高。
因此就将其称之为嘉靖本。
7. 武英殿本:康熙是三年,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人员办理。
康熙十九年,武英殿本正式成为修书刻书之处当即在其时。
习惯上讲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
通常称为“殿本”。
8.清后期七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山东杨氏:海源阁;湖州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二.简答1.雕版印刷的步骤。
①选定木材,按书式锯成版片后,要放在水里浸,浸上个把月。
如果急用等不及,也可以改用煮。
浸或煮后再把它刨光,阴干,不能在阳光下晒,以免龟裂。
干后檫上豆油,刮平,磨光,然后才能贴“写样”。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古籍版本学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1)《书林清话》:叙述刻书源流,于南末临安陈氏、明代汲古阁毛氏、渭代纳兰性德之通志堂等诸家最称详尽。
副析版本名称,凡书之称册、书之称卷、书之称本、书之称叶、书之称函,阐述皆甚精当。
征探讨雕版起源方面、如书有版刻之姑、刀刻原于金石、巾箱本之始、书肆之缘起、到书有圈点之始、书有节抄本之姑、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等等,都有充分的依据;在论述各类别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面,尤多经验之谈,正如张舜微先生所说的“阅肆日久,藏书素丰,库掌毕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学.最能名世”(《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
(2)《藏书纪事诗》:是中国历代藏书家的诗体传记及古籍版本目录资料著作。
叶昌炽撰。
始编于光绪十年(1884),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
(3)《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出版。
它是为初学者指引行径而列的书目*共收录古籍删多种。
每书后有简要说明,并指出何种版本较好。
范希曾在此基础上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补上了原书漏掉的版本,又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
范氏所补的书止于1930年。
(4)《中国版刻图录》一部系统反映中国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书影图谱。
赵万里主编。
该书选辑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历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样页,按刻版时代和刻版地区编排,展示了各个时代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中可看到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刻印的书在字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版刻风格的延续性。
(5)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6)旋风叶: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
(7)蝴蝶装 : 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8)包背装 :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
第三单元版本学古籍版本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包背装官刻本宋建本武英殿套印本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2、鉴别古籍版本有哪三条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请对这些因素略加说明。
3、学习古籍版本为什么要强调实践?在今天除了直接利用古籍原本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增加感性认识?4、王国维、赵万里在古籍版本学研究上各有什么贡献?5、雕版印刷应当发明于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证据可以说明?6、明代前期、中期、后期版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含建本)?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其中的所谓“嘉靖本”仿刻的是南宋哪一地区刻本的风格?现代印刷业所使用的“宋体”字大体起源于何时?定型于何时?7、最早记载活字印刷是什么书?何时何人所作?现传世最早的活字印本是何时何地何人所印?古代活字印本与刻本的区别主要有哪几点?古籍版本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赵万里)。
(1)? 大型通代版本图录(唐至清)。
(1)刻本、活字、插图。
(1)前言、每种说明。
(1)总体水平很高,存在不足。
(1)包背装:古籍装制形式,(1)南宋后期至明代中期,(1)对蝴蝶装的改进,(1)书叶有字面向外,(1)为线装取代。
(1)官刻本:古代主要刻书系统之一,(1)历代各级官府刻本,(1)中央地方,(1)较少变化,(1)校勘较精。
(1)宋建本:以福建建阳为中心,(1)坊刻,(1)注意变化,(1)校勘不精(1)特征。
(1)武英殿:清代内廷修书、官刻,(1)康熙至光绪刻书,(1)主要集中于乾隆以前,(1)武英殿本,(1)刻书精工。
(1)套印本:元代,(1)二种以上颜色(朱墨),(1)明末吴兴闵、凌,(1)形式美观,学术性差。
(2)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思想述略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版本的异同问题,到了明清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知识,到了王国维、赵万里那里,基本理清了版本的发展演变,但要称“学”,则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添补梳理,以便建立起古籍版本学者的体系。
无一例外,前人关于版本学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关于古籍版本这门学问亦是自己翻看大量的线装古籍中自学获得的。
1辛德勇在《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中也谈到先生“自学版本学知识,除了阅读相关书籍之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在旧书铺里购买旧本古籍。
”而购买古书作为一种文玩,在这种赏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古籍版本知识。
2但谈到黄永年先生古籍版本学思想精到之处,最该突出的是“系统”二字。
先生有意识地将过去习惯性的经验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并添补前人所为涉及的方面,得以初步建立起一个古籍版本学体系。
但这个版本学的体系如何呢?大体可以总结为:明确界定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为基础,通过“版本史”“版本目录”总结历代古籍的特点构建古籍的谱系作为版本鉴定的比勘依据,注意解读古籍版本现象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添补前人研究空白和阐述前人经验中未明确的问题。
一、基础前人对于古籍和古籍版本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统一,重要原因是关于此知识多是建立在经验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学者们依据自己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以至于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解不同。
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在这方面的精到之处便是在其“古籍版本学”体系中着重明确了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界定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是“从春秋末战国初我国汉文书籍的正是出现开始,大体到清末为止的古籍,但并不管它的内容,而只管它的版本;而这版本又不包括过去的竹木书简、帛书和卷子本,只包括雕版印刷通行以来的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
说简单点,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调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古籍版本学2.1 版本学理论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2.1.1 版本释名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为片,名之为版。
这说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称为版。
因版多系木质,遂派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可见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版作为书写材料,早在先秦时已经应用。
《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名即字;方,郑玄注说:版也,是一尺见方的版。
行文超过百字,一块板写不下,就写在若干根竹简上,编成简策。
古人写信时一般用一块板,所以书信又叫尺牍。
《说文解字》释牍:书版也。
秦汉时,奏议也多用版,王充《论衡?量知篇》说: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除了木质之物外,版还可用金质、玉质、石质。
如《逸周书?大聚》铭之金版,《黄帝内经?素问》著之玉版等等,都是指将文字铭刻或书写于版状的金石材料上。
可见版是古代书写载体的物质形态的称谓。
书称本,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又见《太平御览》卷618引)所谓持本,即持书本之意。
但此地方言之本,历来解释不同,或说是指简策的版本(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或说是指缣帛的书籍(叶德辉《书林清话》),二者都不甚准确。
就内容与形式合而观之,书之所以称本,既有原本、定本之意,也有以本计量之意。
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卷6《书证》中,就提到河北本、河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江南书本、俗本等名目,阐明写本已有各种不同版本。
版、本二字合为一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于写本。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由于本科时期,我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过文献学、古籍版本学之类的课程,因此,阅读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对我个人来讲,是对版本学基本知识的一次很好的普及。
黄永年先生在前言中讲到“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时新的学问。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只在讲述古籍形制、宋金本地域时,承用了若干成说,此外,从书的结构到内容都贯彻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东西。
”因此,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个人缺乏的古籍版本学的基础知识的补充,也了解到了许多作者本人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独到的研究和见解。
通读过全书,为了加深记忆,同时为了方便以后在用到此类知识时便于查阅,作了读书笔记,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做了一些归纳。
由于此书算是版本学的启蒙课本,所以所谓读书笔记,不过是读书之时的摘要而已。
但纵然只是摘要,阅读此书也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帮我推开了古籍版本学的第一扇门。
本书有绪编和版本目录两编,其中绪编包括两章;版本史和版本鉴别包括十一章;版本目录包括两章,此外还有前序、目次和后记。
绪论中的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在此章中作者为古籍版本学明确了定义,讲清了古籍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此外,还指出了:古籍下限(清末)和古籍版本的下限(实际上不存在下限)中国古籍的上限: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由档案转变过来的《诗》、《书》、《礼》、《易》、《春秋》古籍版本的上限:(不包括竹木简书和帛书在内)刻本的出现,才真正算是古籍版本学的上限(唐中叶前期或盛唐时期)版本的含义:最初仅指雕版印刷的本子,后来所谓的古籍版本,实际上是以刻本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不同的本子。
第二章是版本和善本。
在此章中作者提出了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并将善本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变迁的涵义做了逐步的说明。
善本的本义是书籍之校勘精审者(宋代)善本涵义的变化和混乱:凡旧必善“三性”、“九条”之说(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两种含义:1、继承本来含义,校勘性的善本2、继承清以来的讲法,文物性的善本第三章讲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角度和用途,古籍版本学有两个研究角度,第一是研究如何鉴别版本,大多数古籍本身并不用文字来标明它的版本和时代,这类研究也可称为“版本鉴别”;第二是研究每种古籍有过哪些版本,可称为“版本目录”。
读书笔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去年此时,通过德勇恩师,我得到了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一书。
忙忙碌碌,今天才得以静下心来阅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黄永年先生通俗的讲解、有力的论证以及大量历史典籍中的例子,让我获益良多;在动笔之余,对黄永年先生的尊敬也油然而生。
我今天读的是本书绪论部分第一章:研究对象。
(这里所说的研究对象是指古籍版本这个学科。
)1、古籍版本学这个名词的由来它的完整命名应该是:中国汉语古籍版本学,因名称过于繁琐,读起来不方便,因而被称作古籍版本学了。
至少在清末民国初年,还没有人使用这个名词。
“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
’'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页。
)“古籍”这两个字是用来限制范围,在古籍和今籍之间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2、中国古籍的下限和古籍版本的下限读了这部分才真正理解,中国古籍和古籍版本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古籍”即古书,也就是古代的书籍,我们可以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一个节点,1840年以前的历史称中国古代史,而1840年以后是近代史,我们在分析一个时期的历史产物、意识形态以及阶级观念时是可以这样去划分的,但是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不同时期人类的思想产物,用它来细分文学类别却不太合适,因为1840年前后改变的只是政治局势和社会形势,可学术发展并没有多大变化。
黄永年先生在此书中明确提出:(1)中国古籍的下限一般可以划分到清末年间。
清末人进入民国时代依然用传统形式所撰写的书籍仍可算作古籍。
而清末人用新形势撰写的书籍则不算古籍。
(2)古籍版本的下限和中国古籍的下限是不一样的古籍版本的下限可能不会存在,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流传下来的优秀古籍总会被不停地重新印刷,永久流传,不断出现新的版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页。
古籍版本学我国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善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的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般来说皆为善本。
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单页古书版式结构:版框(边框、边栏);界行(界格);书口(中缝、版心、版口,记录署名、卷页、刻工、字数等);鱼尾(分单、双、黑、白、花鱼尾);象鼻(细黑口、大黑口,白口);天头(书眉);地脚古书外形结构:书衣(书皮);书签;书首(书头);书根(可体协书名、册次);书脑;书脊(书背);包角古书其他名称:书名页(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指书衣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扉页:(护页、副页),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牌记:(墨围、木记、碑牌、书牌),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古书版本类别:重刻本(版式可不同)、覆刻本(翻刻本,字体可变)、影刻本、递修本、官修本、坊刻本、家刻本、写本(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抄本(传抄本、影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百衲本、拓本(黑底白字)、影印本图书简史:甲骨文:三千多年前殷商后期的遗物,是我国最古的史料。
最初于1898年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
金文:商代后起,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纪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也是我国珍贵的档案史料。
简策: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
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帛书: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春秋末年或战国出年出现了写在帛上的书;以后一千年间一直与竹木简同时行用,直到晋代纸书盛行,才被一起被取而代之。
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彩帛画和帛书。
石经:传世最早的是秦国的石鼓,上面镌刻篆书,即“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