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词缀问题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19.31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现代汉语中缀现象中缀现象自提出起,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目前语言学界对这一现象仍存在很大的分歧。
本文从学者们争议最大的“得”“不”“里”以及数字型语素入手,探讨现代汉语中是否有中缀,以及如果有中缀,什么样的语素才算是中缀的问题。
标签:现代汉语中缀得不里一、中缀现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孤立语,缺少形态的变化,主要靠虚词语序来保证其意义表达的准确性。
因此,长期以来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多集中在语义方面,很少对其结构和形态作细致、系统的研究。
五四运动后,新词大量产生。
当时,新词的产生除了音译之外,主要运用词根复合法和词缀、词根附加法,为保证新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对汉语词汇结构的研究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了“骈列”“前加”“后附”等构词方式。
在此基础上,黎锦熙先生于1923年草拟了《复合词构词方式简谱》,后改为《汉语构词法——多音词表》,表中从相属的复合词中分出了词头、词嵌、词尾。
因此,可以说,黎锦熙先生是汉语言学界提出中缀的第一人。
中缀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R.R哈特曼、F.C斯托克,2000)中的定义是”插入词中的词缀”。
其中词缀是加在词基上以构成新词干的语素。
当今语言学界就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这个问题分为两大派。
一派认为无中缀,以刘淑新、祝鸿杰、周荐等先生为代表;一派认为存在中缀,以任学良、陈光磊、赵元任等先生为代表。
前一派中的刘淑新先生认为,汉语派生式的词缀,依其置于词根的前后有前缀、后缀两类。
祝鸿杰先生说:“我们在词缀的划分中没有列入中缀。
”后一派中的任学良先生认为,中缀即词嵌,并将“黑不溜秋”中的“不”,“叽里呱啦”中的“里”,“乱七八糟”中的“七、八”,“丢三落四”中的“三、四”均看作中缀。
陈光磊先生和赵元任先生的观点相近,认为语素“得|不(看得见|看不见)、里(糊里糊涂)、不(酸不溜丢)”等少数几个词是中缀。
二、对中缀的新看法在研究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今最新学术动向之后,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判断一个语素是不是中缀,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1.中缀是用以构词的虚语素,它本身不承担任何实在意义,但可以与其他语素一起表示某种抽象的附加意义。
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词缀的性质、特点和分类。
词缀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词汇构成、词义演变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缀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征,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词缀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回顾词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概述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词缀的界定、性质分析、分类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和预期成果,以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和分类,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我们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在现代汉语中,词缀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语言成分,它通常附加在词根或词干之后,形成新的词汇或改变原有词汇的词性、时态或语态等。
词缀在构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数量有限,但组合能力极强,为汉语的词汇系统注入了丰富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词缀的附着性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词缀总是依附于词根或词干,不能独立存在。
它不能像词根那样自由运用,而是作为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与词根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新的词汇。
词缀在构词中的位置相对固定,通常出现在词根或词干的前面或后面。
例如,前缀“老-”可以构成“老虎”“老师”等词,后缀“-子”可以构成“刀子”“瓶子”等词。
这种定位性使得词缀在构词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助于人们快速识别和记忆词汇。
词缀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即它们可以与多个词根结合,形成大量的新词。
这种能产性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还使得词汇系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例如,后缀“-化”可以与“电”“机”“动”等多个词根结合,形成“电化”“机械化”“动化”等词。
浅谈现代汉语词缀作者:朱振华马红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3期摘要:现代汉语的词缀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
本文从现代汉语词缀研究概况、定义与评价标准、词缀功能以及现代汉语词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联系三个角度对现代汉语词缀进行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缀;定义;功能;对外汉语教学一、现代汉语词缀研究概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着重讨论词缀问题的专门论文很少见。
虽然早期学者给词缀的名称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是同一的——词缀问题。
正是胡以鲁(1913)拉开了后代学者对汉语词缀研究的序幕,他把“着”“了”“子”等次称之为“形式语”。
最早将词根、词缀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提出来的学者是胡祥绥,他将词根和词缀作为一对概念系统地提出来。
王力(1945)专门论及了汉语词缀问题,他认为“记号”是一种附加成分,不但附加于词,还附加于短语,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语言像英语的词缀的,因为西方词缀仅仅附着于词,不会附着于短语。
“记号”是专属于汉语的。
学者们此时已经开始注意词缀附着性强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关汉语词缀的研究还有很多,总体看来,汉语词缀初期的研究的各有侧重,都比较零散。
王力在50年代指出,汉语实际上有形态的,不能根据资产阶级语言学家传统观点把他取消。
由此开始一些语言学家就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语言的构词法体系来创建汉语的构词法体系。
胡附、文炼(1954)在《词的分类》中运用了派生词这一概念,他还提出派生词应该从复合词中独立出来。
改革开放初期,众多学者对词缀的性质、范围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陈望道(1978)对词缀的性质、范围做了详细的讨论。
80年代,除了对汉语词缀基本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了汉语的“词缀化”现象,在研究视野上更为开阔。
90年代至今,汉语词缀研究进入一个繁荣阶段,马庆株着重讨论了汉语词缀的定性问题。
他还指出汉语词缀是自源性的。
另外,朱亚军、董秀芳都对汉语词缀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论述,为汉语词缀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篇一一、引言现代汉语中,词缀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词缀,也称为语缀或词根附加成分,是附加在词根上,用以改变词根的词汇意义、语法功能或语气的语言单位。
类词缀,则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具有词根和词缀的双重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构成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形态类词缀,二是语义类词缀。
形态类词缀主要指那些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特点的词缀,如“子”、“儿”、“头”等。
这些词缀通常附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词根上,形成新的词汇单位。
例如,“手机”、“花儿”、“木头”等。
语义类词缀则是指那些在语义上具有特定含义的词缀,如“前”、“后”、“非”等。
这些词缀通常在改变原有词汇意义的同时,还具有表达语法功能或语气的作用。
例如,“前任”、“后来”、“非法”等。
三、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特点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具有明确的意义和功能。
无论是形态类词缀还是语义类词缀,它们在词汇中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具有明确的意义和功能。
2. 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类词缀可以与不同的词根结合,形成大量的新词汇单位,具有较强的能产性。
3.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虽然类词缀的形态和意义可能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它们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稳定。
4. 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许多类词缀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四、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应用现代汉语类词缀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词汇。
类词缀可以与不同的词根结合,形成大量的新词汇单位,丰富语言的词汇资源。
2. 表达语法功能。
许多类词缀具有表达语法功能的作用,如“的”、“地”、“得”等,用于表达名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的语法功能。
3. 表达语气和情感。
一些语义类词缀还具有表达语气和情感的作用,如“很”、“非常”、“太”等,用于表达程度、强调等语气和情感色彩。
第8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8No.3 2007年9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07一、从传统词缀看词缀的作用1.1现代汉语词缀是为适应汉语这一自然语言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在汉语双音节化进程中,词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看下面的两组词:A.桌子刀子棍子池子勺子镜子B.木头石头锄头舌头拳头日头在古代汉语中,这两组名词均由词根语素单独构词来表达,发展到现代汉语,这些词根一般情况下不再独立成词,需在其后加上词缀才能指称事物。
这里,“子”和“头”都读轻音,它们的存在与否跟词义无关,只是增加了词中的一个音节,构成一系列双音节词,从而跨越了汉语言发展进程中某些单音节词不自由的障碍。
“子”、“头”起了双音节化的作用,我们把这一类词缀叫做语音化词缀。
1.2A.头儿腿儿油水儿白面儿心儿在这一组词中,后缀“儿”改变了词根的意思,“头儿”不再指人体的部件,而是“领导、上司”的意思,“腿儿”也不再指人的腿,而指物(桌子)的腿,“油水儿”是“好处”的意思,“白面儿”专指毒品,“心儿”指物体的中间部分。
再看下面一组例子:B.画儿盖儿滚儿塞儿尖儿错儿这些词,不加后缀“儿”时也能独立成词,但词性不能确定。
单纯看“画”、“盖”这两个个词,可以说是名词,也可以说是动词。
但是,在加了后缀“儿”之后,就只能是名词了。
有人说词缀改变了词性,我们认为,与其说是改变了词性,不如说是标注了词性,因为加上后缀“儿”之后,形成的新词的词性是唯一确定的,这是词缀的另一个方面的作用。
C.想头看头来头盼头嚼头咬头念头吃头玩头听头这一组词中,后缀“头”使词根的词义改变了,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含义,表示动作所具有的价值。
与前文B中的后缀“头”不一样,这个“头”不能去掉,它的作用除了改变词根的意义之外,同时还有标注词性的作用。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词缀是构成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灵活的运用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类词缀的概念、分类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对现代汉语中类词缀运用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类词缀的概念。
类词缀是指能够赋予词汇新的意义或构词能力的一类前缀、后缀或中缀。
它们通常具有固定的形态和语义功能,可以用来构成新的词语或扩充原有词汇的范畴。
类词缀可以根据其位置不同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
前缀是位于词根之前的词缀,如“不”,在“不幸”、“不同”中发挥否定的作用。
后缀是位于词根之后的词缀,如“者”,在“记者”、“读者”中表示从事某个动作或担任某种身份。
中缀是位于词根内部的词缀,如“范”,在“自由范围”、“活动范围”中表示限定或范围。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类词缀的分类。
类词缀可以根据其功能和语义不同分为限定性词缀、否定性词缀和延续性词缀。
限定性词缀是指能够限定词汇范围的词缀,如“范”、“界”等,它们常常用于表示事物的范围及限制。
否定性词缀是指能够改变词汇意义的词缀,如“不”、“非”等,它们可以赋予词汇相反的含义。
延续性词缀是指能够延续词汇意义的词缀,如“者”、“性”等,它们可以使词汇具有持续性或延续性的特点。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类词缀的功能。
类词缀在现代汉语中起着丰富多样的作用。
它们可以扩充词汇的范畴,丰富了词汇的表达方式,如“工”、“者”等可以用于构成专业名词或职业名词。
类词缀还可以改变词汇的意义,使词汇具有反义或相反的含义,如“不”、“非”等可以用于构成否定词。
同时,类词缀还可以限定词汇的范围,使词汇具有具体的指向或范围,如“范”、“界”等可以用于表示具体的范围或领域。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类词缀是构成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灵活的运用方式。
通过不同位置和不同功能的类词缀,我们可以扩充词汇的范畴,改变词汇的意义,并限定词汇的范围。
现代汉语词缀问题探讨有关词缀的定义,熙认为:“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因此所有的不定位语素,我们都不把它看成词缀。
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的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下文将在前人定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一下现代汉语教材中有关词缀的定义。
一、什么是词缀现代汉语教材中有关词缀的定义:邵敬敏《现代及汉语通论》:“词缀是词语结构体的附加成分,没有具体的意义。
”胡裕树《现代汉语》:“词缀是附加部分,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另有一类黏着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是固定的,只表示一些附加的意义,又叫词缀。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又叫词缀。
”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没有基本词汇意义而主要起构词作用的语素。
”从对以上五种现代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各家在对词缀下定义时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指出词缀的位置的固定性。
由此可见,“位置的固定性”有没有必要明确提出。
其实,词缀是附加语素,具有明显的黏着性。
也就是语素中的具有固定性、不自由性特点的那一部分语素才能构成词缀。
本人认为,在词缀的定义里,应加上“位置固定性”这一特点。
除以上各家对词缀的定义外,词缀也有以下特点:构词的能产性(前缀“老、阿”;后缀“子、儿”)语音有弱化性的特点(前缀“老、阿”;后缀“子、儿”都要读轻声)二、词缀是构词法还是构形法构词法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主要研究构词语素的类型、构词的方式、构词的组合与聚合的关系。
构形法是表达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的方法,主要用词形变化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构词法的方法有:附加、复合、内部屈折、重音移动、词组缩简。
构形法的方法有:附加、内部屈折、重音移动、重叠、错根、外部形态。
关于构词法和构形法,汉语语法学界历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构词法包括构形法,因此没有必要单列构形学。
另一种认为构词法应同构形法分开。
浅议现代汉语词缀问题作者:包柳霞来源:《卷宗》2012年第10期摘要:现代汉语词缀问题的研究,语言学界历来是莫衷一是的。
因此,本文笔者只能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对于前人的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整理,针对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历程、性质特点和判断标准展开阐述,旨在对于词缀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词缀;研究历程;性质特点;判断标准现代汉语研究开始,对于其词缀的探索也随之展开。
看似简单的词缀往往会让人在其判断标准和性质特点上产生分歧,但汉语的词缀问题又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对整个现代汉语构词、语法的研究都会造成影响。
作为初涉现代汉语海洋的我们对于词缀没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仍有必要追本溯源,对于词缀进行分门别类,根据现代汉语词缀研究的历史进程,归纳其性质特点,进一步再提出现代汉语的判断标准,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历程汉语词缀的研究脉络总体还是清晰的,大体可以划分为四阶段。
(一)萌芽时期(“五四”前后至建国前后)此阶段,白话文的兴起让人们意识到汉语词缀的存在,但对其的研究总体上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只是对个别词缀如“儿”、“头”等有较详细的分析。
如《国语学草创》(胡以鲁,1913)的“形式部”就有论述“儿”“子”等语素“虽不无意义之可解,然而本义微矣。
”胡先生没对这一类语素在名称上进行概括,却指出它们的意义已虚化。
之后,《中国言语文字说略》(薛祥绥,1919)中谈到“语根不变,缀以语系,职因语系而明。
”“语根”、“语系”与如今的“词根”、“词缀”在意义上几无差异。
《黎锦熙的国语讲坛》(黎锦熙,1921)中《词类连书条例》一文,把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分为六类,其中第六类“带语尾的”就是指带后缀的词。
再后来《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42)首次提出“近似词尾”(类词缀)这一术语。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文法》(王力,1945)对“记号”(词缀)正式下了定义:“凡语法成分,附加于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的前面或后面,以表示它们的性质者,叫做记号。
关于现代汉语词缀问题的思考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词缀是争议最大的语法单位之一。
从上世纪中期到现在,各家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词缀的确定原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同一个判定标准,各家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由此出现了词缀划分混乱的情况。
这给我们学习词缀,判定哪些是词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此,通过研读和分析各家的观点,就词缀的定义、性质和现代汉语中“缀”的分类提出了一些学习后的结论,并据此对《语法讲义》中的词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词缀;定义;性质;分类在《语法讲义》中,朱德熙先生认为“初”、“第”是前缀,“们”、“着”、“了”、“过”是后缀,并把“着”、“了”、“过”作为动词后缀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很多学者认为这些都应该是助词,不能算作词缀,我也认为不应该将他们看作词缀。
要弄清楚他们是否为词缀,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词缀,词缀有什么性质,然后才能识别他们,判定他们是否为词缀。
在这方面的讨论很多,我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词缀下面比较各位学者对词缀的定义: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另有一类不成词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是固定的,只表示一些附加的意义,又叫词缀。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做词缀。
”[2]胡裕树《现代汉语》:“词缀是附加部分,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
”[3]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语缀(词缀)就是语义上完全虚化的不独立语素即黏着语素,它不仅是词根的附着成分,也可以是词或短语的附着成分。
”[4]张静《汉语语法问题》认为“词缀是加在词根上面表示附加意义或语法意义的词素,这种词素很抽象,永远不能以原义独立成词,构词时位置固定,有的只能放在词根之前,有的只能放在词根之后。
”[5]各位先生对词缀的定义还有分歧,但在位置固定和意义虚化这两点上看法一致,所以有必要对词缀的性质进行分析。
二、词缀的性质(一)词缀的位置固定。
许多学者对词缀进行过研究,对词缀的性质,怎样鉴别都有一些分歧,但在词缀位置固定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对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类词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词汇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同于传统的词缀,但在构词功能和意义上又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因此,对类词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词汇构成规律,还能为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首先对类词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便读者对类词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文章将通过对大量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探讨类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包括其构词能力、语义特征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表现等。
文章还将对类词缀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类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全面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与分类类词缀,作为汉语词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介于典型词缀和词根之间的语言成分。
它们虽然不具备典型词缀那样强烈的构词能力和虚化程度,但在现代汉语中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类词缀的存在使得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为语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动力。
在界定现代汉语类词缀时,我们需要考虑其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特点。
从语义上看,类词缀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泛化性,它们所表达的概念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事物或行为,而是抽象的概念或属性。
从语法上看,类词缀通常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它们不能独立成词,必须依附于其他词根或词缀来构成新的词汇。
类词缀还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可以通过与其他词根或词缀的结合来生成新的词汇。
从语用上看,类词缀的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它们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语境和语体中,以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
根据类词缀的不同特点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类词缀的语义特点来划分,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意义的类词缀。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界定标准探析摘要: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新词新语大量涌现,其中一部分类似于词缀,但又没有那么典型的词语,我们称之为类词缀。
在结合大量现代汉语类词缀实例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类词缀;标准;新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类词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汉语词缀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在汉语类词缀的性质、范围、界定标准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类词缀以及新时期汉语面貌的认识。
鉴于汉语类词缀的存在现状,本文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试图从4个方面对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界定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意义的虚化汉语的词缀似乎都是词根虚化的产物,语义从实到虚的转化,是渐进的,很难干净利落。
同源词根总存在着不能割断的意义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把这种语义还未完全虚化的“词缀”叫“类前缀”或者“类后缀”。
“类”,即相似、相若、相当,“类前缀”、“类后缀”也就是“相似于前缀”、“相似于后缀”的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类词缀语义表征上的这种虚实兼备,正是这种语言缺乏严格形态变化所然。
具体而言,类词缀语义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虚实兼备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义趋于概括化、抽象化词缀同自由词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词汇地位已被弱化和虚化。
如“热”本来是独立词汇地位的形容词,如“今天很热”。
也可以转化为动词,如“把饭热一下”,还可以作为词根构成热情、火热等。
这些“热”都有词汇意义,并且是实在的。
而在“名词+热”、“动词+热”、“形容词+热”、“短语+热”组成的“足球热、气功热、旅游热、引进热、持股热、养花热”中,“热”原有的形容词和动词的词汇意义已经趋于虚化,在构词上产生了抽象的概括意义,用来指普遍流行的热潮。
(二)语义趋于泛化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
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