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空间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网师园以小见大手法分析
网师园占地仅8亩,是苏州面积最小的园林,然而造园者对尺度的精确把握,对空间收放自如的处理,对园林建筑开合的潜心安排,使其不仅没有局促拥狭之感,反而营造出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正所谓“勺水亦有曲处,片石亦有深处”。
网师园可以说是“以小见大”造园手法的最佳代表。
网师园与其他面积比较大的园林刻意强调中轴线使空间具有收缩统一感不同,它弱化了园林的中轴线使空间看起来更开阔,形成比较开放的积极空间。
网师园是典型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
其东部为住宅区,整体结构严禁规则,整体空间虽小,却给人大气之感。
园子中部为主景区,值得一提的便是其中的水景设置。
中部水景空间做了拓扑向心式的处理。
空间并不宽敞,且四周封闭并无开敞空间,但造园者以开阔的水池为中心,于水边设置迂回婉转的长廊,采用山水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整体环境倍显幽深曲折。
水面聚而不分,射鸭廊临水而建,小石桥及濯缨水阁等皆低临水面,使池面显现水广流远的意境。
此外,为了一再烘托宽广大气的氛围,园中较大体量的建筑都远离水边,并
通过植物遮挡等手法来减小、虚化其体量感。
如小山丛桂轩前面堆石,将轩体隐去大半,减少给人的压迫逼仄之意。
网师园布局似断似续,景点多而不拥塞,真正步移景异,咫尺山林,兴趣无穷尽。
空间布局: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砖雕门: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3.2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古色古香。
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
屋檐下枋库门系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好一幅优美的立体画。
网师园充分利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艺术效果十分突出。
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砖雕楼与园林部分的清幽含蓄形成鲜明对比。
园中以水面为中心,各景点围绕水面布局,池南布置有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云冈等景点,北部为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东侧射鸭廊,西侧月到风来亭,整个主景区通过对尺度比例的精确把握,对空间抑扬收放的自如处理,对园林建筑遮掩,敞显的潜心安排,使数亩小园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
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耐人玩味。
从平面布局及空间构成来看,为使主景区空间景物显得较为开阔舒郎,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皆退离水边,并采取多种手法来淡化、虚掩。
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北部的看松读画轩均远离水池,以减小体量感,小山丛桂轩前布置名为云岗的假山,看松读画轩前布置叠石花台,老松古木,使其虚渺淡隐,以取得扩大的空间,丰富景观的效果。
而一些小体量的建筑皆贴水而建,通过尺度比例,反衬水面之辽阔。
临水最大的主体建筑为濯缨水阁,其体量只略大于水榭。
窗画:用红木镶边形成三个长方形窗景,窗外天进中种植腊梅、翠竹、芭蕉、天竺,配以几峰湖石,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体的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刘香梅(陕西丰宇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以苏州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网师园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园方法及空间营造手法进行研究,同时,阐述了一座饶有情趣、恰当布局之建筑、林木配置别致的庭院,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师园;造园手法;空间营造1网师园概况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代表,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却举世闻名,其以主景区为核心,结合功能空间组织协调,结合大大小小的幽奥或半幽奥空间。
空间组织上,让主次空间关系更明确,主从地位更突显,为此,网师园虽然面积不大,却给人以流连忘返之趣。
网师园内建筑较多,建筑密度高达30%,建筑为人工手迹,过多的人工雕琢极有可能影响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情趣。
但网师园却布置考究得当,让人虽置身于山池之内,却无局促的建筑空间之感,反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山水之境。
2网师园主题与意境分析2.1网师园主题我国古典园林与人文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景致之外更富有深意。
古典园林可谓是古代道德观、人生观、哲学观的具体表现,而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盛行,对园林景观设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当然一部分古代文人不会毫无辩证地依附于传统学派中,而是在思考其人生哲学的同时寄情山水,追求平心静气,享受归隐之乐。
我国古典文人园中,运用最多、特点鲜明的主题非“隐逸”不可。
网师园曾经的主人是史正志,担任吏部侍郎的他将该园命名为“渔隐”,直至乾隆年间此园归属于宋宗元,才被改名为“网师园”,从其命名的变化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境上,饱含隐居自晦之志。
2.2网师园意境分析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意”译为意象,“境”译为景象,前者出于心融于实,后者出于实而寄于心。
所以,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向与诗词歌赋都是作者的情感表达,网师园带有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属性,以彩霞池为中心,结合石、木、建筑巧妙布置,通过对中部景区水体营造的艺术手法,采用“空透”的叠岸砌体,很好地展示了“水本无形,因岸成之”的氛围。
网师园景墙分析网师园是苏州唯一一座住宅与花园完整保留的园林。
其占地面积4720平方米,约为狮子林的1/2,留园的1/4,拙政园的1/8,园林容积率(亭、廊减半)0.52,建筑密度42.38%,占地面积小,空间拥挤。
然而,实际游览中,游客却丝毫感觉不到建筑的拥挤和空间的局促,甚至会产生游览大型园林的错觉。
是什么原因使得网师园的空间具有如此魅力呢?今天就从园林中部景区入手,试述网师园的精妙布局。
一、中部景区总体布局及入口铺垫网师园始建于南宋,历经几百年的重建、改建,部分地区的格局样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园林中部景区,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形态。
中部景区以“彩霞池”为中心,环绕布置了几处景点和近十座建筑,大都南北朝向,水体近四方,假山东西排列,方位交错的同时又有一种秩序感。
从大门向内,有“网师小筑”和“半山亭”两处入口进入,环绕行走,可通向南、西、东三处庭院。
由此可见,中部景区算得上是网师园的“核心”,也是网师园真正做到宅园合一的地方。
“网师小筑”是宾客入园的地方,从腰门进入,初始只得见“小山丛桂轩”柱廊排列,便被吸引着向前去。
半入门墙,又被南侧的庭院吸引住视线。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为后面宽广的水体做了铺垫。
庭院堆叠了几组湖石,间植几颗桂树,缝隙间透过漏窗能得见隔院之景。
可以看得出此处的营建颇费心思,既有自然之妙趣、又有人工之精妙,让人入园驻足观看但不会停留太久,表达了对宾客的款待之情,暗含着“小山则丛桂留人”的意境。
不经意的回头,就能从“小山丛桂轩”的漏窗中看见中部的景象。
从这时起,园林空间的序幕便正式拉开。
二、水体布局特征“网师园”的中部水体,彩霞池,形态以聚为主,呈方形,似湖泊。
面积不大,却占据了中部景区的三分之一地块,周边围合了一圈景点建筑。
池西北为水尾,东南为水头。
两座东西向的桥将两个头尾水面从整体中分开,形成了“聚处辽阔无垠,收处源远流长”的景致。
这种水体布局形式,也对应着园名“网师”、“渔隐”的内涵。
周导讲园许多研究传统园林的学者都有一种「 抑清扬明 」的倾向。
他们认为清代园林过于繁复,为了承载更多的功能而增加建筑数量与体量,假山堆叠与室内外陈设也日趋复杂,失去了简洁疏朗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失去了唐宋以来的文人雅趣和自然的风格。
所以在苏州园林里,像拙政园、艺圃这一类保留了明代格局与格调的园林,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崇。
而其他在清代时期建造或重新改造的园林,则往往被认为在 艺术水准上有所下降。
但在苏州名园里,有一座非常典型的 清代小园——网师园,却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褒扬。
童寯教授在《江南园林志》里认为这座园林是「 园宅兼具,典雅古洁,别具一格」。
陈从周教授在《说园》里说它「小而精,以少胜多,在全国现存的园林里,都属上选 」。
网师园面积只有8亩(约5300平方米),中部是水池,周边分布了十几处建筑,还有大量假山堆叠、多处院落划分,又被高大的住宅紧贴,几乎没有开敞的场所和造景余地。
那么这座造于 清代中后期、人工要素比重很大的园林为什么会受到专家的推崇呢?它如何平衡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以实现「 小中见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座隐蔽在苏州古城街巷内,精致玲珑、小巧典雅的园林。
01首先来介绍网师园的历史。
网师园虽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宅园,但是它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南宋时期 。
南宋时期繁荣的 平江城孕育了网师园,也奠定了网师园的气质。
苏州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 吴国的都城 。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苏州的地位也快速上升,经过 五代 的开拓、 北宋的积淀,苏州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它在 南宋初期的建炎四年(1130年),曾经被金兵南下攻破,遭到很大的破坏。
之后经过 100年的恢复又重现辉煌,愈加繁华,城市的建设规模、结构、功能都达到更高的水准。
▲ (南宋)李嵩 · 货郎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当时的平江知府李寿鹏主持刻绘了著名的「 平江图碑」。
这块碑今天还在,被称为我国 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城市地图石碑(石碑高2.79米,宽1.38米,碑本身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结构建筑欣赏学号:********xxx姓名:***班级:14级园林3班指导老师:***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一、沿革概况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其前身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鱼隐”,后荒废。
今园中尚存的八百年树龄古柏,池南又有“槃涧”二字石刻,传是宋时旧物。
而今园中布局样貌的相关营造,则是从清中期开始的。
乾隆年间,官至光禄少钦的宋宗元在此地建构别业,取旧时鱼隐之意,又去园北王思巷的谐音,取名此园为“网师园”,宋宗元去世后,家世落败,网师园也衰落了。
乾隆五十九年,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在旧园的基础上加以整治,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仍以网师园为名,俗称“瞿园”。
园中有八景,除主堂“梅花铁石山房”外均存留至今。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此园幸存。
光绪二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东邻而改园名为“苏邻园”,后有名“蘧园”以同“瞿园”谐音,李鸿裔对此园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试讲原先东部水面及周围建筑(如主堂“梅花铁石山房”等)毁去,代之以新盖的一片三进院落高楼豪宅:此外水门亦封,西侧水面改为庭院。
之前园中水面为东西长向,经此变动,池面大卫缩减。
此后网师园虽又屡屡移主,而园林主景基本没变。
今天的网师园呈东宅西园格局,共约九亩,其中园林部分约五亩。
见图1二、布局与建筑赏析1、主池景区网师园以主池一区为主要园景,水景为主,表达网师、鱼隐的主题。
“彩霞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
池中不种植莲花,而是倒映天光湖色、廊屋树影,是园景空间呈出空阔。
黄石池岸,多呈滩、矶曲折。
廊屋树石以水面为核心而进退环绕。
现在的主池景区,因为旧时的“梅花铁石山房”主堂不存,没有了其他园林中常见的明确主景序列;又以区域小而亭榭多,旷池之上的视线可错而通达,从而造成各个角度方向的各种自由丰富的赏景点和画面。
因旧时临水主堂的缺失,今日池东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成为香水主要的厅堂,但不临水,屋与水之间有黄石牡丹花坛,并有松柏苍翠劲秀,略成疏朗山林;其前又有石矶贴水、曲桥跨湾,可近赏水面。
2016年第8期现代园艺1造园立意网师园是在苏州东南阔家头港,清朝乾隆时期在旧址上进行建造,称为网师园。
网师指“渔翁”,暗含着隐逸的思想。
清代诗人曾咏:“城南那复有闲廛,生翠丛中筑数椽;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
”网师园的主题是“渔隐”,并体现出园主人在官场失意之后隐居江湖的思想。
网师园中很多的景点、匾额、植物配置、山水建筑的营造方面都暗含了隐逸的思想,楹联中会表达出渔、耕、樵、读的意思。
比如看松读画轩否认了世俗的繁华,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告诫世人应静心读书。
竹外一枝轩上悬挂的对联“护研小屏山缥缈,摇风团扇月蝉娟”,能感觉出园主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乐。
殿春簃中的“墨华晨湛书有味,灯火夜深字生香”则看出了园主人热爱读书的心情。
2空间艺术2.1“中庭”—池水空间组织景区网师园的中心是一个约20m 2的荷花池,水的形状同正方形,在水池的4个方向分别有4个景点,东方的射鸭廊、南方的濯缨水阁、西方的月到风来亭和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景点正是对应了一年四季。
射鸭廊在栏杆外空隙位置上种植了一些迎春花,代表春天,池水中有鸭子会形成比较生动的画面。
濯缨水阁代表的夏天,面向开阔的水池,可以欣赏到对面的景致。
当秋天一轮明月升起时,月到风来亭中月亮、亭、倒影交相呼应构成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
看松读画轩旁边有假山置石在上面栽植了3株古松。
透过古松的枝桠和山石的缝隙看到水面和假山。
2.2富于节奏感的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的组合园林中的动态空间实现人在园中动态的游园的要求静态空间满足静态的赏景的需要。
赏是对景致的感悟,强调停顿。
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应相互融合。
入口的空间是厅堂,动态空间应该作为静态空间的前奏。
网师园中的静态空间是水池北部的建筑,如五峰书屋、集虚斋,它们相对比较独立。
殿春簃则是通过动态空间后进入静态空间。
网师园中最大的动态空间是围绕水池周边的游览路线。
2.3整体规划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引导空间序列上不是简单的排序,而是前后连续。
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
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
网师园是一座集秀丽自然和科技精华于一身的园林中心,以调和自然与人为目标,以连接传统和现代,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本文将介绍网师园的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等方面做出的细节,以满足客户需求。
网师园主要以中国园林本源文化为基元,将园林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园林精华。
同时,网师园采用了技术性的方式来切割和融合,以营造出精美的自然绿色栖息地,同时鼓励自然美学,营造出一个和谐,安宁的园林空间。
网师园还采取了新的办法来建立空间的局部美感,精心设计整个空间,重点放在景观和植
物上,优先考虑功能性和美感,营造出重点功能空间,例如休游景点,展馆,娱乐中心,
山水风光等。
此外,网师园也利用了各种光影,颜色,水,形状,传送出各种审美的美感,融入宁静的大自然的哲学思维,以达到健康,有凝聚力的生活空间。
网师园通过以上手法,借鉴了当代建筑和景观设计思想,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功能为主,
以形态转化虚实,以审美体验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从而造就了网师园这样一个令人惊叹
的非凡之地,满足了客户强烈的需求。
纵向的几进式空间和横向空间层次。
苏州园林大多是住宅和园林的结合。
以网师园为例,虽然整体面积不大,却做得丰富而有层次。
网师园的住宅部分是几进式的民居,纵深较大。
入口有一个过渡空间,类似于今天的门厅然后进入轿厅,是客人落轿的地方轿厅的前方是一个天井。
接下来有一个客厅和第二个天井。
这样纵向的流线在古典住宅中是很常见的,考虑到古人的文化因素,不免觉得这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有莫大的关系,或者说这样的功能配置和流线组织是等级制度下的完美表现。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使用率,这样的流线很多情况下并不可取。
然而,这样的设计形成了很多有趣的空间感受。
天井是苏州园林住宅部分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元素,一般前后为厅堂,左右为墙,四个方向的封闭围合,形成了朝上看的空间。
这样的围合如果到了北方,就会演变成院落而南方阳光充足,雨水多,加上木结构跨度不能太大,所以天井都做得很小。
天井保证了采光和通风,也正因此,室内外的空间性质进行了转换。
除了纵深感,网师园前面的住宅部分,似乎又刻意加了横向的空间层次。
天井两侧各有两堵墙,墙上开窗,两堵墙之间的空间很小,甚至是一种不可进入的空间。
或是为了调整天井的比例,或是为了增加一个层次。
这样看似无用的空间,苏州园林甚是多种多样。
在下面还会提到。
园林中的“挡”和“开”与北方的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的古典园林没有一定的轴线,平面上看十分灵活,所以苏州园林是对应而不是对称。
正是这样,当年的工匠就少了很多拘束,可以十分自由地叠山造水,建堂屋,铺廊道。
平面起起伏伏,移步换景,因此,苏州园林的是“小中见大”的典型。
为了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挡”和“开”这两种手法的置换,组合,各有妙处,相得益彰,在苏州园林中甚是常见。
苏州园林中,住宅和园林总是分开的。
在网师园中,住宅和园林之间用一堵很高的墙分隔开。
墙上只开了两个很小的门,从住宅部分的廊道走向墙上开的门,会感觉光线由幽深的黑暗逐渐变亮,穿过门,视线豁然开朗,一个很开阔的园林出现在眼前。
网师园空间营造手法和意境探究作者:缪琳如戴美玲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0期1 网师园概况1.1 构建历史网师园的初建,常被追溯到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 年),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的一座府宅园林,史正志在此建万卷堂及渔隐圃。
清乾隆年宋宗元改名“网师小筑”。
对建筑网师园功绩最大的是后来的园主瞿远村,他为人恬淡随和,崇尚平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在购下网师园后,他亲自精心规划,重新布置,使网师园结构焕然一新,规模远胜旧时。
现在的网师园就基本上保持了瞿远村当年的总体结构布局。
苏州园林多为住宅园林,由于建筑的栋梁支柱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所以比较容易遭受破坏,现存园林中,其住宅部分能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而其面貌和原本差不多保持一致的,仅此网师园一座,它内部的空间和意境营造手法更值得园林建筑者去研究,弥足珍贵。
1.2 整体布局网师园面积仅5333.3m2多,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这一布局,使整座园林内部外形布局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中部是山水景物主园,依东南是小巧玲珑石栏、石级和拱洞俱全的石桥———“小飞虹”。
此桥宽约80cm,长约120cm,横跨为有源头活水的渠涧,渠涧另置有水闸,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堪称迷你之最。
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主要建筑有:万卷堂、撷秀楼和梯云室。
南部是铁石山房、琴室、蹈和馆、小山丛桂轩和濯缨水阁。
濯缨水阁,贴水而建,为敞口建筑,建筑线条轮廓突出。
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
院里轩屋名以“殿春簃”,其建筑具有明代古朴爽洁的特点和风格。
北边是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五峰书屋等。
2 空间营造手法2.1 欲扬先抑①撷秀楼向西处有一条狭窄光线不足的通道,由此通道出来就到了临水的半亭,水面豁然在眼前呈现,阴暗和明亮开阔前后对比鲜明。
苏州古典园林分析介绍网师园网师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中的明珠。
网师园占地面积约1.9公顷,由西园和东园两部分组成,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之一、下面我将对网师园进行分析和介绍。
首先是网师园的历史背景。
网师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名“薇蕴园”,后更名为“霜香草堂”,再改名为“网师园”。
建园初期,园主为吴家,后来园中设立了一家织造学校,专门培养苏州地区的织锦工人,因此得名“网师园”。
明代至清代,网师园历经多次改建,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
其次是网师园的空间布局。
网师园分为西园和东园,西园为主体,东园为侧园。
西园占地较大,有多个庭院和景点,如议圃、假山、琴台等;东园则相对简单,主要由一片水面和精致的亭台组成。
整个园林以水景为主导,水系蜿蜒穿插于各个庭院之间,营造出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三是网师园的建筑风格。
网师园典型地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包括曲径通幽、假山堆砌、水景点缀等。
园内的建筑设计精巧,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假山岩石的摆放极具艺术感,有的仿佛山峦起伏,有的如同山谷峡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园内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如临水亭、砚台亭、浣花楼等,它们结合了人工的艺术造型和自然山水的美景,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第四是网师园的文化内涵。
网师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吴门文化和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是园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一种赞颂。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书法、绘画和雕刻作品,其中尤以吴门派的特色最为突出,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最后是网师园的保护与发展。
网师园在建园初期就经历了多次改建和修复,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复,使园林得以保存和恢复。
如今,网师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貌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苏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同时,园林管理方也加强了对园区的保护与管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旷奥相济,着微见著——网师园空间布局分析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8亩余,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
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如图1所示)。
园林的平面略成丁字形(如图2所示),它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主景区)居中,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建筑物和游览路线沿着水池四周安排。
黄石假山“云岗”,形成主景区与小山丛桂轩之间的一道屏障,把后者部分的隐藏起来。
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也就是全园的主体空间,在它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真可谓“旷奥相济,欲扬先抑[1]。
”水池四周之景无异于四幅完整的画面,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主题和陪衬,与池中摇曳的倒影上下辉映成趣,益增园林的活泼气氛。
延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又是绝好的游戏观赏线,把全部风景画面串联为连续展开的长卷。
网师园的这个主景区确乎是定观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设计的佳例,尽管范围不大,却仿佛观之不尽,十分引人流连。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
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
图1图 2竹外一支轩的东南为小水榭“射鸭廊”,它既是水池东岸的点景建筑,又是凭栏观赏园景的场所,同时还是通往内宅的园门。
三者合而为一,故甫入园即可一览全园之胜,设计手法全然不同于外宅的园门。
浅析网师园空间对比
摘要:苏州网师园的景观视觉效果以及其空间对比关系被形容为“开阖有度,动静适宜”,本文运用绘图说明手法,结合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从建筑,路径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网师园;空间;视线;对比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3-0029-02
苏州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虽有人作但却宛自天开”。
网师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
一、网师园概况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始建于南宋,为表主人归隐之意,初名为“渔隐”,后改为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包括建筑在内共0.47公顷,其虽地块小,但构景经典,尺寸得益,是小园中的精品之作,陈从周先生形容其为“以水为主,主体突出,布局紧凑,沿池布置简洁自然,空间尺度斟酌恰当。
”
整个园子分为三个部分(图1),东侧为主人住宅,住宅形式是典型的清代官僚邸宅建筑,拥有较高大的山墙;中部为主景区,主景区以水面为主,各个景点皆围绕水面布置,通过池水倒映湖光山色形成虚实结合的美景,无形中增添了景观;西部为内园区,建有
小型园中园。
二、空间分析
(一)入口空间对比(图2)
网师园入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幽暗的、狭窄的、曲折的空间置于入口处,让游人从沉闷到豁然开朗。
同时,让游人进入园子的第一视觉感官看到的是园子最长最远的方向,使人获得庭院空间上的扩大感。
网师园有主入口位于南边,次入口位于北边,通过在东部住宅区和主景区之间插入封闭小空间进入园区。
从主入口进入,住宅分为三进,自大门入轿厅,可有两个选择,往左看仍然是幽深廊道,直面可看见轿厅漏窗后的明亮景致。
首先是沿a路线从轿厅直穿,轿厅后万卷堂、撷秀楼依次展开,直接可到达射鸭廊,走出之后视线直达彩霞池对岸的月到风来亭。
月到风来亭处于网师园最正中心的位置,亭子陪衬着山石,水景,近处又有绿树掩映,远处蓝天映衬,在进入豁然开朗的同时呈现一副绝佳的景色画面。
b路线是在轿厅时选择向左边的折廊前进,在小山从桂轩处出口,出口处是云岗假山,云岗假山是全园的一个至高点,是全园的最佳观景处,可直接上前一览全园。
同时,如前文所述,此出口正对水面最长的方向,在山石的障景作用下,视线无法全部穿透,显得空间更加地深不可测。
c路线为北部的后门,从梯云室穿过,同样经过狭长廊道,到达
竹外一枝轩,直面云岗假山和灈缨水阁。
通过三个路线不难发现,入口处都是通过先将廊道的曲折狭窄和之后的宽阔与美景对比来使人扩大空间感。
(二)建筑体量对比(图3、图4)
网师园的一个特点便是其建筑数量较多,并且住宅建筑体量较大,与此对比的是水面较小。
若是不加处理会使本来就小的园子更加地小。
建筑在布局上遵循“大建筑远离水面,小建筑临近水面”的总体思想。
将体量最小的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灈缨水阁和射鸭廊布置临近水面,对比出水面的大,而将东边住宅高大的山墙用黄石假山和绿色植被遮挡,通过植被和山石的过渡来掩饰山墙的高大;同时,在北部的集虚斋虽大,但是它前面的竹外一枝轩大大地过渡了它和水面的对比。
最后,在山墙上做出漏窗,用绿植的掩映弱化山墙的硬质感。
总的来说,网师园建筑虽多,但是通过弱化和过渡,最终形成尺寸得益的的空间对比效果
(三)空间层次对比
网师园空间层次极为丰富,通过各种形式表现。
首先是上文所述的建筑山墙营造的高低层次感,以东边住宅山墙为例,墙最高,射鸭廊和小山丛桂轩联合乔木形成第二层次,水边山石和花灌木又形成第三层次。
白色山墙掩映低矮连廊,配合堆
石叠水,三者既相互和谐相处又起伏变化,从而形成多层次的韵律节奏感。
之后,是网师园中的内园,以北边梯云室为例,建筑外墙与院子围墙之间拉开距离,在这段距离里面堆山叠石,栽植植被,通过建筑的槅扇看出去形成完美的“画中游”景象,随着四季变化,植被的季相变化也是使得空间层次改变的一大要点。
三、小结
纵观整个网师园,其以水景为特色,通过对比手法来营造空间感,使得并不大的园子变得丰富自然,用有限的空间创造了深远的景观,其中的手法和技巧是后世的园林设计者需要去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陈望.开阖有度动静适宜——谈苏州网师园空间艺术[j].设计赏析,2006,(16):16.
[2]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10:142.
[3]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52.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9,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