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杂交试验(一)
- 格式:ppt
- 大小:8.01 MB
- 文档页数:116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总结(原创版)目录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概述二、实验过程中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三、测交法验证 F1 遗传因子组合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假说演绎法五、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意义正文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概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实验,它由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于 1866 年完成。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豌豆的遗传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假说演绎法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过程中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他选用了高茎和矮茎两个具有显性和隐性性状的豌豆品种进行杂交。
高茎和矮茎的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 D 和隐性基因 d 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孟德尔发现 F1 代(即第一代杂交后代)表现出显性性状,而 F2 代(即第二代杂交后代)则出现了显性和隐性性状的分离。
三、测交法验证 F1 遗传因子组合为了验证 F1 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孟德尔采用了测交法。
他将 F1 代与隐性纯合子(即基因型为 dd 的豌豆)进行杂交。
通过测交实验,孟德尔发现 F1 代的遗传因子组合为 Dd,且在后代中表现出 1:1 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假说演绎法孟德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
他运用假说演绎法,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遗传规律。
这些规律揭示了遗传因子在生殖过程中的分离和重新组合,从而解释了豌豆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
五、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而且为后来的遗传学家提供了研究遗传问题的基本方法。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核心知识梳理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不同品种间具有易于区分的、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的相对性状。
(3)豌豆花大,便于去雄和人工授粉。
(4)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5)后代数量多,数学统计分析结果更可靠。
2.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3.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4.杂交实验:(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
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
用F1自交,结果在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2)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性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
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性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单选题1.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
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
在下列预期结果中,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A. 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红花B. 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粉红花C. 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的F2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D. 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是红花;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是白花2.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孟德尔成功的关键,下列特点不是..其原因的是()A.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B. 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C. 等位基因的数量少D. 自然状态下,亲本一般都是纯种3.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应()A. 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B.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C. 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D. 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4.人工异花授粉之前,首先要对父本和母本分别作如下处理()A. 母本去雄,父本套袋B. 父本去雄,母本套袋C. 母本去雄,母本套袋D. 父本去雄,父本套袋5.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鸡的毛腿与长腿B.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C. 人的双眼皮与大眼睛D. 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6.在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是()A. 是否以显性纯合子做父本B. 是否以隐性纯合子做母本C. 是否对母本去雄D. 测交时,选择F1做父本还是做母本7.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 两个亲本都是纯合子B. 高茎对矮茎为显性C. 亲本中高茎豌豆作父本或母本实验结果不同D. F2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8.下列有关性状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杂种自交子代中只出现显性性状的现象B. 杂种进行测交后,其子代出现隐性性状的现象C. 性状分离的实质是杂种个体产生了不同基因型的配子D. 绿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只出现绿色皱粒的现象9.为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 自交B. 测交C. 正交D. 反交10.遗传实验过程中,生物的交配方式很多,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方式,是目前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B. 自交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的主要交配方式C. 测交常用来检测某个个体的基因型,也可用来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D. 正交和反交常用来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11.下列不属于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是()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 一对相对性状可由多对遗传因子控制C. 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12.因一种环境温度的骤降,某育种工作者选取的高茎(DD)豌豆植株与矮茎(dd)豌豆植株杂交,F1全为高茎;但是其中有一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高茎:矮茎=35:1的性状分离比。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设计(一)课标解读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规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自主探究要求:通读教材P2~P7,完成学案。
一、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方法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传粉植物,而且是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种。
若人工去雄授粉,时间应为开花(填“前”或“后”)。
(2)豌豆具有多对的相对性状。
(3)生长周期,子代数目。
2.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怎样实现异花传粉?→套袋→→套袋课堂探究[课堂探究1]如果在高茎(♂)×矮茎(♀)这个杂交实验中,应该对进行去雄和套袋的处理。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观察到的现象:12?。
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①生物性状是由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③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进入中。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绘制遗传图解:P→F1:绘制遗传图解:F1→F2: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选材(测交):F1与。
预期结果:子代中。
实验结果:30高∶34矮≈1∶1。
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合,从而证明对分离现象理论解释的正确性。
4.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材P13第2段:遗传因子即。
【总结】1.常用符号及含义P:F1:F2:×: :♀:♂:2.概念(1)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相对性状:生物性状的不同,分为和。
显性性状:在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和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作性状分离。
(2)纯合子和杂合子(3)自交、杂交、测交(4)正交和反交3.假说演绎的步骤三、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1.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亲本基因组成AA Aa aa配子种类和比例2.亲代基因型和子代基因型、表型的关系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型AA×AA AAAA×Aa AA∶Aa=全为显性AA×aa AaAa×Aa AA∶Aa∶aa=显性∶隐性=3∶1Aa×aa Aa∶aa=显性∶隐性=1∶1aa×aa全为隐性【课堂探究3】1.根据上表的推断结果总结规律:(假设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如果子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亲本之一的基因型必为;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亲本的基因组成为;如果后代表型比例为1∶1,则亲本的基因组成为。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开山之作,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揭示了一代到下一代的遗传规律,并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以下是对这一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1. 同质性:孟德尔选用的豌豆品种具有纯合性,即自交后代性状稳定,表现为纯种。
2. 优势性:孟德尔观察到某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会表现出优势,而另一些性状则会被掩盖,这体现了一些性状是显性的,而其他一些性状是隐性的。
3. 隐性性状:当一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不表现出来时,称该性状为隐性性状。
4. 显性性状:当一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时,称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5. 杂交:孟德尔通过控制豌豆植株的交配,实现了在杂交后代中观察和记录各种性状的目的。
6. 自交:孟德尔通过自花授粉的方式,使纯合的豌豆植株自我交配,得到自交后代。
7. 各代数比例规律:孟德尔观察到在第一代杂交后代中,纯合的亲本表现的性状会分离出来,以3:1的比例表现。
在后续
的自交中,各代数比例也会如此。
8. 因子:孟德尔提出了“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的概念,认为每个性状由两个因子决定,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
9. 基因型: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由两个基因组成。
10. 表型:表型是指个体在外部显示出来的性状。
11. 纯合子代:由同一基因型的个体交配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也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12. 杂合子代:由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这些知识点是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总结,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学中基本的遗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