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家语
- 格式:doc
- 大小:70.12 KB
- 文档页数:7
诗家语与词家语诗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的一套修辞手法、句 式格律、语法构造。
人们称之为“诗家语"。
歌词语言(或称“同家语”)虽不等 同于诗家语。
但同它有许多共同和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 的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的差异,都有重要意义。
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 的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缥等之外,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悖理性、 阻拒性和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的饽理性所谓悖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
简言之。
合情不合理。
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的当数诗人。
诗家语只遵循诗 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选出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 理的话,让我们来看看几句写月亮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月亮的明喑对地球来说,处处都是一样的,人( 是“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 是同样的荒谬。
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僧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是能见“古 时”月的;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
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
但从情感逻 辑来看,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是 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的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的一个要 素。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 符合情理。
艺术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是“意 料之外”的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入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 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
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的谎言”、“清 醒的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的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
时代的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 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的多样,诗法技巧的繁 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的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诗家语”,就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样式,在文字词语运用中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特色。
“诗家语”之说的最早出处,是在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讲到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给一个前来应试的学子修改诗句,没有改动原诗之意,只是变换了其中词语的顺序,然后提到,“诗家语,如此乃健”。
自此以后,“诗家语”便成为古人在探讨研究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诗歌语法理论之一。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导说,想学习古典诗词创作,对现代人来说,首先要掌握平仄,韵律等基础知识。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对以现代汉语为本的人们而言,往往是最难以完成的一个门槛。
而这些确实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入门技能,试想:如果每次遇到触动心弦,撩拨起心中的层层涟漪,准备有感而发时,一挥而就,提笔成书。
结果平仄混乱,毫无韵律可言,岂不是贻笑大方?古汉语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经过历代社会文化的不断进化,特别是现在汉语的巨大转变,已经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白话文更大众化,更普及,古汉语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
当下仍然有一些人在坚持写古典诗词,有的是出于爱好,有的是出于研究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掌握“诗家语”,更多的是鉴赏学习的需要。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体悟,传承发扬。
这是毋庸置疑的。
诗歌内容多取材于生活,语言却往往要高于生活。
因为日常语言的首要作用是交流,尽可能直观的表达。
而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往往追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所以诗歌语言常常是“不渉理路”,要求欣赏者“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也”。
古诗词有哪些“诗家语”,需要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关注呢?这里以诗歌为例,作一介绍。
第一,诗句中的词语组合悖于通常规律,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如常见的“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之类,把本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的词组合到一起,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明明是浣女喧闹归去,渔舟唱晚而下,这样写一是符合诗歌韵律,二是比直接白描,更有灵性,更具有诗意的妙处。
如何读懂诗家语浅说诗家语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XXX“诗家语”的概念,XXX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
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
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XXX说:“诗文贵曲”。
诗心亦贵曲也,曲如流水。
“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
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
如:XXX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XXX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俗,韩诗中“轻烟散入XXX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意图曲折涵蓄。
这里涵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
但涵蓄不同于隐晦。
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明白是涵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
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
这是后话。
再如:XXX·.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
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2、形象用语。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
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
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推敲炼字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
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
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读“诗家语”作者:唐惠忠来源:《课外语文·中》2017年第09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中指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确实,解读古诗语言是高考中考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个步骤,是把握作者情感、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关键。
那么,解读“诗家语”应注意些什么呢?一、不用世俗语来解读“诗家语”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
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诗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泡”。
如果我们采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可能忽略了诗人的用心所在。
例如唐代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用世俗语看,这首诗就解不通:既然是“留别舍弟”,为什么要提到“杜陵叟”?为什么又是喝酒,又是下棋,又是独对鸬鹚?而用诗家语看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绕了许多弯子:不说写信人怪自己迟迟不回来,而是借杜陵叟的口来责怪,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我”迟迟不回去,那么同村的人和家里的人之“怪”,自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东溪忆汝处”,是讲“想念你”,而“潭上酌”“林下棋”“对鸬鹚”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想你!——杜陵叟先是想到无人可以在林中下棋,是想你;无人做伴,只好独向潭上酌,也是想你;连独饮的兴趣都没了,只好面对鸬鹚躺着,更是想你。
这样一层叠一层地推进,就把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充分。
如此一来,作别舍弟的理由就很充足了。
可见诗中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有跳跃发展的故事,需要用想象将其接通,不理解这一点,就读不通诗作。
二、不用史家语来评读“诗家语”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为题材,或抒写对古人的缅怀、赞颂之情,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但读诗不同于读史,史书常对前人的功过是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诗歌则不一定关注评论的合理与否,重视的往往是诗人主体情感的抒发。
比如同是评项羽,晚唐的杜牧认为项羽乌江自刎不应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王安石却提出了相左的观点,认定“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又如杜牧的七绝《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中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诗词鉴赏想得分?首先要读懂诗歌。
具体应该怎么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诗:又称诗歌。
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一首诗歌是由什么组成的?形式上看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而诗歌在吟诵的时候又离不开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从字(词)、语句、语序、节奏和韵律四方面来认识一下“诗家语”。
01字(词)古汉语中常常是单音词,因此字和词的界线常常没那么分明。
每一个汉字都是文明的结晶,都蕴含着数千年文明,每一个汉字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多令》吴文英)很多诗中都抒发一个”愁“,这”愁“有着千百种面孔:游子的羁旅漂泊之愁、怨妇的红颜凋零之愁;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中愁自何来?诗人自问自答,来自那离人心上的凉秋。
“心上秋”既点明了季节、点明了“愁”从何而来,还抒发了自己此时因离别伤怀而涌上心头的凄凉,一个“愁”字蕴含了丰富的意味。
1组字成词。
不同的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同样是“落花”:可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可以说“落英缤纷”还可以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同样是说夕阳:可以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可以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还可以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表达相似的情感,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将微妙差别加以区分。
比如表达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可以是飘渺,可以是恍惚,可以是迷离,可以是苍茫。
2还有一类特殊的词叫联绵词。
他们分开不能表达单独的意思,但是他们天生就是为诗而生的。
比如,花影婆娑春寒料峭残梦依稀秋风凄紧关河冷落舞姿曼妙……3有时候重复可以产生独特的效果,比如说叠词。
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蒹葭苍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实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诗句作变形处理的呢?1. 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两种。
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
如崔颢的《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
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中的“葡萄酒”就是第二句中“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
2. 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所谓超常搭配就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际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这种方式组句最能表达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象,而且营造了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极为相称。
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词作的的感情基调。
3. 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是作者采用了答话蕴含问话的方式,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去补充完善。
4. 句子的反常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与句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快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而进行反常组合。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按常理,应该先说“昨夜”,后说“今朝”,这种反常组合,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巧法读懂诗家语摘要: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而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
这种趋势便提醒我们,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在于读懂诗歌。
关键词:阅读古诗技巧1.考情分析1.选材特点2021年和2020年新高考Ⅰ卷两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均为律诗,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前者是一首寄赠诗,后者是一首赠别诗;前者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与劝诫之情,后者表现了杜甫对友人郑炼的惜别与祝福之情。
2.设题特点在设题上,两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所设考题基本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其中,两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简答题分别考查了分析诗句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意象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命题上,两套新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二、方法解读“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是诗歌鉴赏三大核心能力,学生在应考中存在“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的问题。
读懂诗歌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因此高考备考中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
读懂古诗一是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目的态度)。
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解说。
浅说诗家语《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
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
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
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
“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
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
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
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
但含蓄不同于隐晦。
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
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
这是后话。
再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
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
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
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
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
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
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
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
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
三、语言跳跃。
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
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
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
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
这里逐一浅说:省略句: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略主语: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张九龄《望月怀远》)2、略谓语: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顾况《洛阳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争鸣);再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
3、略宾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
4、省略虚词成分。
a、省略介词。
比如: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b省略连词。
比如:(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c、省略助词。
比如: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
(杜甫《登高》)d、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倒装句: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1、主语置谓语后。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末归南山》)原序应是: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3、定语后置。
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崔颢《行经华阳》)原序应是:河山北枕险秦关,驿路西连平汉畤。
4,特殊的错列。
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杜甫《日暮》)原序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列,用得很少,用时小心,解读时候也得小心,不然闹出笑话来。
因为从正常的语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逻辑,需要正确地推理。
如王维有句“须臾白发变垂髫”,不知道错列方法的,还以为人可以返老还童了。
至于疑问句,也很常见。
一般来说表现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语气,或者是讽刺性的发问,以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得诗句不至于太呆板。
互文句式: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实述眼前所见)。
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
这样的互文句式《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木兰诗》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诗家语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诗歌特征和语言技巧之一,增加诗歌语意连环流畅,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对偶句略,今后再拟详谈以上句式足可证明:句式之跳跃性是诗家语的基本特征。
四、字句凝练“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
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
“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
“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是也。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毛泽东“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锁”字是也。
"刘静松先生之《移居》:“十载营巢费苦辛,白头终得杜为邻;锦江花草非吾恋,要借诗王一片春”。
“借”字极妙,虚实相生,自嘲,自信,幽默。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
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
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
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凝练关系作品之质量。
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它不是追求华丽辞藻,生僻用语,而是追求诗语之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和准确达意。
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五、艺术夸张“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
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
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
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学家范镇《东斋纪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气盖过,今才七丈。
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
”还说到武侯祠实地测量,古柏不过十丈高,杜诗言过其实。
”批评家们是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此诗,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因为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质的客观和真实,往往忽略了艺术的真实。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
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
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
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六、声律协美。
诗歌讲究声律和谐,声律协美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
梁朝沈约提出“诗律”学说,即是永明诗律。
其要旨是说:声律的协调,要音阶配合得适当。
音的高低清浊要有变化,前面有轻音,后面就该有重音,一首诗里音韵不重复,两句之中轻重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