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的意象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9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它通过独特的形象符号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主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诗人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分析,探讨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对作品意义的塑造作用。
一、中古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中古时期,自然意象在具体形象的选择和抒发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高耸的鹳雀楼和苍茫的天空,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一意象凸显了壮丽和广阔的自然风景,以及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宋代诗歌中的情感意象在宋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多地与情感和人生哲思相关。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花草、月亮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思考。
举个例子,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景色,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瞬息即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一意象塑造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元代诗歌中的社会意象到了元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逐渐向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扩展。
元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融入了对战乱时代的思考和对家国深情的表达。
这一意象将个体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意象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变化。
四、明清诗歌中的哲理意象明清时期,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凝练深奥,常常以简练的词句抒发哲理和人生智慧。
李清照是明代著名女词人,她的《如梦令》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离别之苦的思考。
这一意象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探讨。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效果。
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都有所不同,与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体的情感、思想关系密切。
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赏析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和思考。
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形式,古代诗歌通过形象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使人们得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精深。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魅力与作用。
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诗人借助意象,借助一些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表达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是非常明确和鲜明的:月亮和柳树。
这些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具体,读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柳树和月亮的意象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命运的思考。
因此,意象具备了使诗歌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意象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还可以用来描绘景物,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经常使用自然景物的意象,以此来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了吹落的叶子、积雪和飘舞的蝴蝶等意象,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表达得非常深刻。
通过运用这些自然景物的意象,诗人抒发了他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动情的享受。
因此,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古代诗歌的意境则更加直接地影响了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意境是通过意象和对立等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氛围和美感,它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样的意象来创造出一种激荡人心、壮丽磅礴的意境。
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了江水滚滚东去和浩渺壮丽的景象,同时又感受到了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无常。
这样的意境使诗歌更加有力地打动了读者的情感和思考,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因此,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分析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意境,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并探讨它们给读者带来的美的感受。
一、山水意象与闲适意境山水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代表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象征着美好愿景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人一种视野的开阔和内心的宁静。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山水景色,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心情,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舒缓了生活中的压力。
二、花鸟意象与婉约意境花鸟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描绘出婉约的意境。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诗人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静谧、婉约的画面,使人沉浸在其中,感受细腻而柔美的情感。
三、孤独意象与寂寥意境孤独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通过描绘孤独的情感,诗人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寂静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感觉。
四、情感意象与激情意境诗词中的情感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激情的冲击。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兄弟之间的情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描绘兄弟分别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深情而动人的感觉。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山水意象中感受到宁静与舒适,在花鸟意象中感受到婉约与柔美,在孤独意象中感受到寂寥与深沉,在情感意象中感受到激情与动人。
这些意象和意境不仅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也启迪了读者的思考,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滋养。
因此,古代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分析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进而领略到诗词之美。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一、意象的概念与分类1.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思想的具象事物。
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
2.意象的分类:(1)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等。
(2)社会意象:如战争、宫廷、民生、节令等。
(3)人物意象:如诗人自我、他人、英雄、美女等。
二、意境的含义与特点1.意境的定义: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空间,是诗人情感、思想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的产物。
2.意境的特点:(1)朦胧美:意境中的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深远美:意境蕴含丰富,使人回味无穷。
(3)和谐美:意境中的意象组合协调,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三、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年代、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通过对意象的分类和了解,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
3.分析意象的组合与关系:分析诗歌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境。
4.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主旨。
5.运用想象和联想:在解读诗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6.注重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对于意境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要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
四、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和意境案例1.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习题及方法:1.下列诗句中,哪个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A. “床前明月光”B. “海上生明月”C. “红豆生南国”D. “春风又绿江南岸”解题思路:通过分析选项中的意象,可以看出A、B、C三个选项中的意象与月亮有关,而D选项中的意象与春风、江南岸相关。
古代诗歌意象分析与训练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意象体系,成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诗歌中的意象,犹如画家笔下的色彩,诗人情感的寄托,是诗人抒发情感、描绘景象的利器。
本文将浅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并探讨其分析与训练方法。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观察与感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技巧,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
这些意象既有具象的山水、花鸟、人物,又有抽象的哲理、情感、道德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首先,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人通过对山川、草木、风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其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意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塑造,传达出对人生、道德、历史的思考。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以茅屋为背景,描绘了自己艰难的生活境遇,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再次,古代诗歌中的哲理意象具有启示意义。
诗人通过对人生、宇宙、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生活的真谛。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诫人们要客观看待事物,辩证思考问题。
在古代诗歌意象的分析与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广泛阅读古代诗歌,积累丰富的意象素材。
通过阅读,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为后续的分析与训练打下基础。
二、分析意象的特点,挖掘其内涵。
在分析意象时,要关注其具体形象、象征意义、情感色彩等,深入挖掘其内涵。
三、学习诗人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在分析过程中,要关注诗人的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学习其独特的表达技巧。
四、进行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意象运用能力。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意象与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两大核心要素,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表达与感受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它是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塑造和再现出来的形象,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意象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形态、物体形状等等。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这一句就表达了月色的明亮清冷,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气氛。
意象的表达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它不仅限于描写事物的外表,更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事物的内涵和背后的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或人物等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意境的创造与感悟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受。
意境是通过语言塑造的,但它超越了语言本身,直触读者的心灵,并给人以审美享受。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它可以是宏大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微妙的人物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豪迈和壮美的感受;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萋萋别离苦,望望相逢难”则表达了人物思乡离别的哀愁之情。
意境的创造需要作者具备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投入,使诗词作品在细节表达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一个成功的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体验。
综上所述,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通过对意象的准确表达和对意境的创造,中国古代诗词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们带来了深沉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二物的形象——意象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二物的形象概念意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往往是一种自然形象1、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2、物: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诗歌内容的构成要素1、意象2、意境:是诗人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艺术境界。
是合景与情而言的,古人有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的说法。
意象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就构成意境。
例:试分析《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首小令浓缩了诗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但诗人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他的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谐调一致,这种借助形象表现出来的情景契合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就是诗的意境。
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例:读李白《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题:这首诗包含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诗中的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古诗词的意象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
其中,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描绘丰富多样的意象,使诗词作品更具生动性和艺术性。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古诗词为例,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鉴赏,探索古诗词中意象的表现和其所传达的情感。
第一章:山水意象古代诗人常以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
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水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与心境相结合,增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力度。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秋月昼云朝碧透,夕阳山外潜红流”一句,通过婉约的山水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第二章:花鸟意象花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的常用手法。
例如,《白菊诗》中的“四目颜如玉,双腮似山樱”一句,巧妙地以花朵的形象来描绘人物容貌,使诗词更富有韵味。
同时,花鸟意象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人物的哲思和心情。
《金缕衣》中的“黄金台上月如钩,夜夜为被嫦娥裘”一句,通过描绘明月和嫦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季节意象季节意象在古诗词中起到了独特的表现作用,使诗词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张力。
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描绘寒冷的月光,唤起读者对秋天的思索和回忆。
另外,季节意象也常常与人物和情感相结合,共同营造出动人的氛围。
《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江光潋滟射流金,弄岸将船缆去深”一句,通过描绘江水和船只,营造出了寂静而沉寂的氛围,深刻表达了对乡愁的思考和追忆。
第四章:禅意象古代诗人喜欢以禅意象来反映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
《登高》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通过禅意的表达,传达了对人生短暂和须珍惜时光的思考。
禅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巧妙的对比和呼应。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以草木的生命力和坚韧,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情感。
古诗的意象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岁月的淘洗,依然熠熠生辉。
而在古诗的世界里,意象犹如一颗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具体形象。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中的意象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植物意象等等。
自然意象中,“月”这一意象常常被诗人所钟爱。
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明月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而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月又成为了亲人之间传递思念与祝福的媒介。
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它的存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更为具象的依托。
“水”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尽的哀愁比作滚滚东流的江水,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愁苦之深、之广。
水的流淌不息,有时象征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时又寓意着情感的连绵不断,像“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人物意象方面,“游子”这一形象常常引发诗人对离乡之苦、漂泊之愁的感慨。
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缝衣的细节,展现了游子在外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而“征夫”则多与战争、思乡等主题相关,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借征夫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动物意象中,“雁”常被用来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看到北归的大雁,诗人希望能托它捎去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杜鹃”通常象征着哀怨、凄凉,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杜鹃的啼叫,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植物意象里,“梅”因其在寒冬中独自绽放,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质。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柳”则与送别相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以清新的柳色,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古诗词意象之浅析高考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部分的要求之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古诗词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即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一、【意象作用】意象在古诗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词是什么样子。
一般来说,意象在古诗词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如雪、竹、梅、松、荷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与解读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意象是诗词中表现感情和思想的象征符号,而意境则是意象的集合,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深远的情感和寓意。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入手,对其进行鉴赏与解读。
一、江山如此多娇中国古代诗词中,大多数作品都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题,利用意象和意境表达心中的情感。
其中以“江山”这一形象最为常见。
比如杨家将的《临江仙·滁州西涧》中写道:“滁州东门外,有个临江仙。
作封侯,江山如画”。
这里的“江山如画”就是一种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则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段诗中以“画屏”、“小扇”、“流萤”等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安静而宁静的秋夜景象,与杨家将的意境不同,但同样展现了作者对夜晚的情感认识。
二、花间一壶酒除了自然风景,中国古代诗词还以描绘人物为一大特点,并通过意象和意境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他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段描写中,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勾勒出了一个青年离别的情景,通过意境表达了他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对别离的痛苦。
而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则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安静而宁静的秋夜景象,体现了他对夜晚的情感认识。
三、咏史怀古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历史题材也是常见的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方式。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的《桐叶封泥曲江汉,无风自下玉阶寒》中,他借桐叶封泥和江汉无风自下的意象,表达了他对故国陷落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同样是南北朝时期的陆机的《秋风辞·世事洞明皆学问》中,他写道:“烟霞夕照催人老,萍水相逢急若何。
古诗词中意象赏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文字的装饰,更是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的表达。
通过古诗词中的意象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深刻体验。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花、鸟、月、水、山等,这些意象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诗词中,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鸟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和灵动,月常常被用来象征孤寂和清冷,水常常被用来象征柔情和洗尽铅华,山常常被用来象征坚定和高远。
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笔触,成为了诗词中的生动形象,让人们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能够看到这些意象在眼前舞动。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它被用来象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明月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成为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由的向往,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赏析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古诗词中,意象往往具有多重的含义,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赏析才能够领会其中的深意。
比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溪亭和日暮就是充满意象的词语,它们不仅仅是描述诗人的身临其境,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生活的迷茫。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古诗词中的意象赏析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在古诗词中,意象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们通过诗人的笔触,成为了诗词中的生动形象,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够看到这些意象在眼前舞动。
比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它被用来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追问。
在这首诗中,明月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成为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解析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展示出深邃的内涵与多样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及象征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期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意象是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物象、景象和人物形象的艺术描写,使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受,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
首先,自然景物常被运用于诗人的意象描写中。
古代诗人善于利用山水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其次,动物也常常被诗人视为意象的投射对象。
诗人通过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意境。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人们常见的月亮和霜来描绘寂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最后,植物作为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花草树木通过其特有的形态和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花枝轻拂面”,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气,感受到了花的美丽。
二、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象征手法是一种通过具体形象所蕴含的抽象意义来表达诗人情感和思考的艺术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象征手法包括典故象征、色彩象征和物象象征。
首先,典故象征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
通过引用或借用历史、神话等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设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滕王阁序》中的“豪华万端,钟鸣漏尽,使人惊愕”的描写,借用了滕王阁的典故,以表达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所带来的空虚和困惑。
其次,色彩象征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
通过描写不同的颜色,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光和白霜的色彩象征着清冷和寂静的夜晚,以传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修辞手法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意象和精妙的修辞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探讨它们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一、意象的表达意象是古代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元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艺术化的表现,诗人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形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文字。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主题有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等。
1. 自然景观意象自然景观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激荡。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壮丽的自然景色融入到诗歌中,展现了壮丽的场景和丰富的感情。
2. 人物形象意象人物形象意象指的是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等,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意象常常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和时代氛围,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通过描写卓文君的形象,展现了女子的痴情与对婚姻的思考。
3. 情感意象情感意象是古代诗词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
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意象描写,诗人能够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复杂的情感。
例如,辛弃疾的《夜雨寄北》中,他以细腻的意象描绘雨夜的寂寥和孤独,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哀伤和思念之情。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语言艺术手段,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1. 比喻比喻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特点,加强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使用形象直观的比喻词,如“白玉堂前”、“秋水共长天一色”,或使用隐喻性的比喻,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增强诗歌的艺术性。
2. 赋予生命在古代诗词中,赋予生命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使其具有感情和动态。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与解读与研究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
作为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于理解作品、欣赏诗词的美感以及探寻作者意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并对其进行鉴赏、解读和研究。
一、意象的鉴赏与解读意象是作者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比喻手法所塑造的具体形象,旨在使读者通过视觉和感觉,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动物、人物形象和事物为主,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鉴赏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意。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将晴朗的白日与高山相对应,将浩瀚的黄河与辽阔的大海相联系,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和组合,表达了杜甫对家国沉沦的忧愤和追求自由的心情。
二、意境的鉴赏与解读意境是诗词作品所营造出来的整体氛围和艺术效果,是通过意象的有机结合、意蕴的渲染以及音韵的烘托等手法所创造出来的。
意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因此每个人对于同一首诗词所感受到的意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首诗以宁静的秋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宁静和凉爽。
这种清新的意境通过对诗歌的节奏、押韵和音乐感的运用,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安静而舒适的氛围中。
三、意象与意境的研究对于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
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倾向,进而推测其意象和意境的来源与特点。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作家间意象和意境的异同,以及对于同一作品中不同意象与意境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它们通过对于自然、人物和事物的描绘,以及对于音韵、押韵和节奏的运用,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感受的境界。
浅谈古典诗歌的意象单位:巢湖市柘皋中学作者:王新梅时间:2007年4月浅谈古典诗歌的意象摘要: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意象的鉴赏,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寓意,相同的意象也可寄寓不同的情志。
了解古代一些常见意象的蕴意,对于鉴赏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象寓意延伸正文: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有相当难度的题目,考生往往把握不了鉴赏的方法,因而极易失分。
古诗词鉴赏技巧佷多,理解意象就是一个切入口。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要理解题目中“折柳”的含义,关键就是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如果“柳”的意象把握了题目便能迎刃而解了。
因此,了解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对于增加中学生文化积淀,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很有必要。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既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既“意象”。
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作为意象。
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鉴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意象作一些探讨。
一、常见意象的寓意1.树的意象(1)柳者,留也其实,柳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别离文学作家的笔下,它总是那样的多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中的少妇也许是在后悔自己没“留”住夫婿,而让自己独品寂寞之苦;“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在诗句中借柳表达对行役繁重的怨恨:“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晏儿道的《点绛唇》词中萦绕着对“似花依旧”故人的思念。
人们送别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
而古人客运主要是船,送行多在码头水边,生在水边的杨柳自然是送别的见证物,所以,古人常折柳送别。
又因“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这便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
(2)松:高洁陈毅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3)梧桐:凄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像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一个被剥夺清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鱼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写悟桐更见环境的冷清、寂寞、悲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2.鸟的意象(1)杜鹃:不如归去杜鹃的叫声多种多样,播种时节,人们听到了类似“布谷、布谷”的声音,便认为这是叫他们别误农时,因此杜鹃又叫“布谷鸟”;不得志的古人听到另外一种杜鹃的声音又说的那声音是“不如归去”,而有关望帝魂化杜鹃,泣血悲啼的“汶阳归”传说更为杜鹃这一意象增添了几重凄楚:相传,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枝上杜鹃啼》(周瘦鹃)一文中曾说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首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子规即杜鹃鸟。
起句即写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的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鹧鸪:行不得也么哥鹧鸪是一种并不起眼的鸟,但由于啼鸣与众不同,很像“行不得也么哥”,颇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借以抒发感慨之情。
如李益的《鹧鸪词》云:“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相云合,郎从何处归?”借女子之口,写思夫之念,感情深厚。
南宋辛弃疾的被人誉为“大声镗鞳”之作《菩萨菩》的下阕更是为世所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词借鹧鸪之声以抒爱国之情,道前人所未道。
最受人称道的,还得首推晚唐郑谷那首《鹧鸪》七律“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这首诗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既咏物,也咏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故文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誉其为“警绝”,郑谷也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
(3 )鸿雁:思归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徒。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习回故巢,又因古代戍守边关都在北方,秋至,北雁南飞,可以从雁脚捎信回故里,这种景像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隋人薛益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借以抒发思乡之情。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间归雁生想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暇《长安秋望》)等。
也有鸿雁代书信的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还有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3花卉意象(1)菊花:坚贞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歺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歺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范大成《重阳后菊花一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梅花:坚忍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莲:纯洁周敦《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写出了莲的坚贞与纯洁,因此莲便成为高洁品性的象征。
(4)丁香,指郁积的情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思多》。
此外,又因“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学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受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陷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自然物的意象以月亮表思乡。
古人一般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团圆之日才离家,到中秋节秋至天寒就回家团聚,所以圆月代表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的就是思乡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思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健《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一月的代名词)等名句也均是表达思乡怀人之情的。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谐音类意象丝者,思也我们在些传统戏剧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一些情节,男女主人公传达倾慕之情时,多以青发或帕巾相赠,此是取其谐音之义,丝者(发丝,丝巾),思也,表示对对方的思念。
因此,又以断发寓为“斩断三千烦恼丝”(断思),以表绝情;“藕断丝连”表眷念不舍。
《诗经·绿衣》中有“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就兮!”借女子所织绿衣上的“丝”表示对古人的思念。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新篇》第150篇所推荐的《乐府雅习》中所录无名氏《九张机》,通过组诗的方式,字字句句,钩出回肠之意。
“一掷梭心一缕丝,连连织就九张机。
”少女的心事,愁绪难遣。
只能对机织丝,这一缕一丝,织出春恨秋愁,既有扯不断的相思,又有思不完的哀怨。
民歌中有“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惟有暗中思”。
以“晴”寓“情”,以“丝”谐“思”。
二、意象的拓展和延伸:(一)意象的发散古典诗歌的意象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同一意象有时还可以寄寓不同情感,如:江水分别可代表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绵长的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的发展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