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8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其发展史十分悠久而精彩。
对于有志于学习或者研究英语语言发展史的读者来说,了解一些专门的原版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英语发展史的原版书籍,以便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英语语言的发展历程。
1.《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该书是由David Crystal编写的一本全面而权威的介绍英语语言的百科全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英语语言的历史、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对于想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发展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2.《The Mother Tongue: English and how it got that way》作者Bill Bryson以其幽默风趣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英语语言的发展历程。
从英语的起源、演变,到现代英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都被作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富有趣味,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3.《The Stories of English》该书由David Crystal撰写,着眼于英语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情况,展现出了英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讲述英语的各种变体,揭示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轨迹,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英语语言的发展史。
4.《The History of English: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该书由Scott Shay编写,是一本专门介绍英语语言历史的语言学专著。
作者通过分析英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构建了一幅完整的英语语言发展史的图景,对于专业研究英语语言的学者和学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书。
5.《The English Languag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该书由Charles Barber、Joan Beal和Philip Shaw合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英语语言历史的方方面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评介潘玉民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由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姚力译,2006年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全书305千字,320页。
该书是一部全面、具体、明晰的口述历史方面的著作。
其作者担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在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为口述历史建设的进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潘玉民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做口述史要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J], 邓小军
2.大家与“大家”:走向口述历史的深处 [J], 桂尚书
3.现代口述历史与音乐口述历史理论及实践探索——全国首届音乐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综述与思考 [J], 丁旭东
4.一部评估实务的培训教材和操作指南——评介《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培训实务丛书》 [J], 李浩
5.数字化时代的多维翻译——《口述影像导论:实用指南》评介 [J], 唐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译学习书单大盘点口译学习技能和行业知识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两大核心因素,这就对口译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比如积极应变能力,反应能力等。
今天高斋翻译学堂为您整理口译学习的书籍推荐,口笔译是不分家的,有些书籍口笔译都适用。
口译理论书籍1.《口译理论概述》鲍刚2.《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刘和平3.《口译研究:理论与实践》吴远宁4.《高级口译手册》(琼·赫伯特)5.《口译理论研究》张文韩常慧6.《实用口译手册》(钟述孔编著)7.《口译须知》(让艾赫贝尔)8.《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Ghelly V. Chernov)9.《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蔡小红10.《同声传译研究概论》刘建珠11.《口译训练指南》(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著,闫素伟,邵炜译)12.《口译技艺——即席口译与同声传译经验谈》(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13.《外教社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会议口译解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外教社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口译:技巧与操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口译笔记法15.《实战口译(教学参考)》(林超伦编著)16.《逐步口译与笔记》(刘敏华著)17.《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吴钟明主编)18.《交替传译——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王丹主编)19.《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外教社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口译进阶训练20.《实战交传》(林超伦编著)21.《英汉口译实练》(冯建忠)22.《英语各类口音听译突破》(朱巧莲,汤倩编)23.《实用口译手册》(钟述孔编著)24.《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卢信朝25.《基础口译——全国翻译硕士学位(MTI)系列教材》(仲伟合)26.《交替传译——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王丹)27.《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陈翔)28.《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听辨》(卢信朝)29.《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Daniel Gile)30.《汉英口译入门》(李长栓编著)31.《英汉口译——转换技能进阶》(王斌华等著)32.《汉英口译——转换技能进阶》(王斌华等著)33.《汉法口译教程:教你从容地表达》(邵伟著)34.《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陈翔主编)35.《视译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炎强等主编)36.《英汉视译——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秦亚青,何群 )37.《听说与译述——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仲伟合,何刚强主编)CATTI口译备考38.CATTI官方教材二口的综合、实务39.CATTI官方教材三口综合和实务40.《中高级听力教程》41.《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42.各类国内人名人和领导人演讲致辞口译实战性很强,要想达到与中国高翻女神张璐,男神孙宁一样的翻译水平,就需要口译员日积月累,反复训练,不断学习。
与外国人交流的书籍
1.《英语口语速成》(作者,李阳),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英语口语学习教材,通过实用的对话和练习,帮助读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跟外国人说话像ABC》(作者,杨继绳),这本书主要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些实用的交流技巧和方法。
3.《跨文化交际实用手册》(作者,吴军),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包括语言、礼仪、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4.《商务英语沟通技巧》(作者,张红岩),这本书主要面向商务交流的场景,介绍了商务英语的基本词汇、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帮助读者在商务环境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5.《全球商务沟通指南》(作者,布伦达·巴恩斯),这本书主要关注全球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沟通,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特点,以及在跨国企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6.《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作者,吴玉华),这本书主要
从教学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外语教师和学
习者来说,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除了以上推荐的书籍,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源,如外语学习网站、语言交流社区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
最重要的是,
多与外国人交流,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中国史研究生学英语必看的英文原著对于中国史研究生而言,阅读英文原著可以帮助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了解西方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中国史研究生必看的英文原著:1、《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剑桥中国史》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一套中国历史著作,涵盖了从史前到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该系列书籍由多位西方学者撰写,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中国史研究生而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杂志》是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关于亚洲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研究论文。
该杂志的英文水平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有助于了解西方学术界对于亚洲研究的最新进展。
3、《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剑桥中国文化导读》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著作,包括文学、艺术、思想、历史等方面。
该书由多位专家撰写,语言通俗易懂,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和认知程度。
4、《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部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著作,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特点。
该书内容翔实,分析深入,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5、《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牛津英国帝国史》是一部介绍英国帝国主义的著作,其中也涵盖了中国在英国帝国主义时期的历史。
该书详细介绍了英国在中国的殖民活动和影响,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外来干涉和民族危机。
除了以上几本著作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英文原著可以作为中国史研究生的参考书目,例如《慈禧太后统治下的清朝》、《中华民国史》、《毛泽东传》等。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世界史入门书单世界史是研究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文明发展与演变的重要记录和研究对象。
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世界史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适合入门的世界史书籍。
1. 《世界通史》《世界通史》是一本全面介绍世界历史的著作。
它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叙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书语言简洁明了,内容全面且有条理,适合初学者阅读。
2. 《世界历史简明读本》《世界历史简明读本》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入门读物。
它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了世界历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把握历史脉络。
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
3. 《世界史纲要》《世界史纲要》是一本系统概述世界历史的书籍。
它按照历史时期和地区,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阅读和快速了解世界历史。
4. 《世界历史大事记》《世界历史大事记》是一本按时间顺序记录世界历史重要事件的书籍。
它将历史事件按照年代和地区进行分类,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各个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5. 《世界历史故事》《世界历史故事》是一本通过故事的方式介绍世界历史的书籍。
它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
6. 《世界史名著导读》《世界史名著导读》是一本介绍世界历史名著的书籍。
它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通过简要介绍和引用精彩片段,帮助读者了解这些著作的内容和重要思想。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著作。
7. 《世界历史的故事》《世界历史的故事》是一本以故事的方式叙述世界历史的书籍。
它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读完它们中的任何一本,你都能够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书的行文风格各异,出版年代不同,但却都算得上备受肯定的畅销之作。
前两本书皆出自中国人之手。
第一本书用中文写成,给中国人看;第二本书在美国出版,给西方人读。
前者是社会学读物,后者是文学读物。
后两本书则是美国人写的,一位是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美国记者,另一位是中美几十年外交关系的推动者。
一本是关于记者的旅途见闻,另一本则是关于大外交家的历史纪实。
四本书都能在网上找到中英版,不妨找来读读。
双语君推荐这四本书的顺序大致按照它们的篇幅由短到长,大家也可以以此做参考,合理安排阅读顺序。
乡土中国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豆瓣评分:9.2版本:中/英/汉英对照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深感西方社会学研究话语无法触及中国社会的本质,于是从自身独特视角出发,写就《乡土中国》一书,成为经典。
这本书根据作者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编而成,读来就如同与亲切的老教授进行对话。
全书最著名的要数关于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描述。
Written in Chinese from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for a Chinese audience, From the Soil describes the contrasting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ies, thereby convey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th.《乡土中国》透过中国人的视角,面向中国读者,以中文写成。
这本书描写了中西社区截然不同的组织原则,由此描绘出两种社区组织的根本特征。
Fei shows how these unique features reflect and are reflected in the moral and ethical characters of people in these societies. This profound, challenging book is both succinct and accessible. In its first complete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it is likely to have a wide impact on Western social theorists.费孝通展现了这些社区中人们的道德和伦理特点与该社会组织原则相互反映,互相影响的独特特征。
拓展材料:霍金简介(中英文)Stephen William Hawking was born on 8 January 1942 (30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Galileo) in Oxford, England. His parents' house was in north London, bu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Oxford was considered a safer place to have babies. When he was eight, his family moved to St Albans, a town about 20 miles north of London. At eleven Stephen went to St Albans School, and then on to 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 his father's old college. Stephen wanted to do Mathematics, although his father would have preferred medicine. Mathematics was not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College, so he did Physics instead. After three years and not very much work he was awarded a first class honours degree in Natural Science.Stephen then went on to Cambridge to do research in Cosmology, there beingno-one working in that area in Oxford at the time. His supervisor was Denis Sciama, although he had hoped to get Fred Hoyle who was working in Cambridge. After gaining his Ph.D. he became first a Research Fellow, and later on a Professorial Fellow at 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After leaving the Institute of Astronomy in 1973 Stephen came to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since 1979 has held the post of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The chair was founded in 1663 with money left in the will of the Reverend Henry Lucas, who had been the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the University. It was first held by Isaac Barrow, and then in 1663 by Isaac Newton.Stephen Hawking has worked on the basic laws which govern the universe. With Roger Penrose he showed that Einstein's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mplied space and time would have a beginning in the Big Bang and an end in black hol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it was necessary to unify General Relativity with Quantum Theory, the other grea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One consequence of such a unification that he discovered was that black holes should not be completely black, but should emit radiation and eventually evaporate and disappear. Another conjecture is that the universe has no edge or boundary in imaginary time. This would imply that the way the universe began was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the laws of science.His many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with G F R Ellis, General Relativity: An Einstein Centenary Survey, with W Israel, and 300 Years of Gravity, with W Israel. Stephen Hawking has two popular books published; his best seller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and his later book,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Professor Hawking has twelve honorary degrees, was awarded the CBE in 1982, and was made a Companion of Honour in 1989. He is the recipient of many awards, medals and prizes and is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Stephen Hawking continues to combine family life (he has three children and one grandchild), and his research into theoretical physics together with an extensive programme生平简介: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伦敦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英国,是个美丽浪漫的国家。
英国不像中国,英国国境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了年代的,比如大本钟。
想了解英国的历史吗?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历史的好书安利英国,它东濒北海,西邻爱尔兰,北望大西洋,南可通英吉利海峡,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发达国家。
自维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在829年统一了英格兰以后,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称霸海洋映入世界眼帘。
发展至今,我们仅仅回想起英国在历史上留下的寥寥几笔重彩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度跌宕起伏,波折不断的历史路程。
卡莱尔曾经说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时代会过去,什么都会消逝,而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
”想要更好的了解英国历史,这里为大家推荐了几部获得超高口碑的好书。
NO1.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作者:(英)科瑞恩假如你在搜索栏内输入“英国历史书”的关键词,这本书的名字一定会显示在内。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一部关于剑桥大学的书会和英国历史紧紧相连呢?作者柯瑞思并不是剑桥的学生,他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由于对剑桥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放弃事业,成为了剑桥的导游,倾尽心血为剑桥写了这本书,书中扉页写道:“剑桥是英国历史的中心。
”全书分为各个不同的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
书中写道:“许多和剑桥无关的人也享受着剑桥的风俗:英国的本土词汇中,处处可见来源于剑桥生活的表达方式;英国的体育运动,也深受剑桥大学的影响。
”剑桥大学在过去的800年间,可谓是将英国的众多有才之士都收归其中,那么剑桥教育当然就会影响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所讲述的不止是剑桥,而是一个英国历史变迁的缩影。
如果你想了解英国历史,这本关于剑桥的书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NO.2 《英国通史》作者:(中)钱乘旦许洁明这本书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籍,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国外会士钱乘旦与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许洁明所著,以远古罗马开篇,二十世纪末现代社会结束,以了解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为宗旨,作者将多年从事英国历史的教育研究心血全然注入这本书中,不仅脉络完整地讲述了英国历史中的跌宕起伏,更是对其中英国民族天赋异禀的创造力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刻的研讨,言近旨远,引人深思。
介绍中国的英文版书籍中国的英文版书籍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文化、科技、商业等。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中国英文版书籍,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体裁:文学与小说《红楼梦》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曹雪芹:这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家族故事。
《平凡的世界》 (The Ordinary World) - 路遥:这是一部现代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通过一家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影响。
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班纳德·鲁瓦克:一部系统性的中国历史著作,从传统时期到近现代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中国简史》 (A Short History of China) - 袁崇义:通过简练的语言,概述了中国自古代至今的历史发展。
科技与社会《挑战与机遇:中国的科技崛起》 (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 Kai-Fu Lee: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以及与硅谷之间的竞争关系。
《阿拉伯的脑袋和中国的手:中东与中国的全球崛起》 (The Arab's Mind and China's Hand: The Global Rise of the Middle East and China) - 胡思明:这本书研究了中东和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崛起,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生活与社会《中国好妈妈,坏妈妈》 (China's Good, Bad, and Ugly Mothers) - 凯蒂·范·兰波尔:作者以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深入探讨了中国母亲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老百姓的中国梦》 (The Chinese Dream: The Rise of the World's Largest Middle Class and What It Means to You) - 黄瑜、汪洋:这本书研究了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其对全球经济和消费的影响。
《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英语专业阅读书目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不仅在商业、科技、娱乐等领域广泛应用,也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深入了解西方文明史及其相关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而《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作为一部全面、深入的西方文明史著作,成为了英语专业阅读书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二、全面评估1. 内容涵盖广度:《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全面涵盖了西方文明史的各个方面,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时期和事件。
这种广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深度的研究:在宏观历史脉络之下,《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还深入探讨了西方文明背后的思想、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明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
3. 着重重要事件和人物:《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着重的介绍和分析,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帝国的崩溃、文艺复兴运动、新教改革等,这些内容的深度分析使读者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文章撰写在文章撰写中,我们将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
我们将介绍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脉络和历史事件,在深入了解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将重点展开对于西方文明背后思想、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中关于各时期、各事件、各人物的描述和分析。
四、结论通过全面评估和文章撰写,我们对《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作为英语专业阅读书目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文明时,通过阅读这部著作,能够使我们对西方文明有一个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为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个人认为,《探寻西方文明史》第五版作为英语专业阅读书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并通过精心筛选的优质著作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
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怎么做部分著名口述史作品。
【口述史·留住历史记忆】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古已有之。
西方的《荷马史诗》《马可·波罗游记》是众所周知的口述史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口述作品,斯诺的《西行漫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都是口述历史。
但是,真正把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的。
世界公认的行业重地按当前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说法,口述历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将口述历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正式创立起来的是哥大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
内文斯出生于1890年5月20日,以对美国内战史的翔实研究和大量名人传记的撰写而闻名。
1929年,身为新闻工作者的内文斯进入哥大历史系工作。
为了成为全职员工,他于1931年放弃新闻工作。
1939年,内文斯成为历史学教授。
二战期间,他曾在牛津大学执教两年,后返回哥大,从此开始对美国内战的一系列研究和名人传记写作。
正是在对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内文斯提出了发展口述历史的倡议。
1938年,他呼吁“成立一个机构,系统地收集和记录口头传统和60年代参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著名美国人士的回忆”。
经过10年努力,1948年内文斯终于得到班克罗夫特基金的资助,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用以记录、保存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资料。
研究室的成立为哥大最终成为口述历史重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数十年发展,2011年6月1日,该研究室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CCOH),是世界领先的口述历史教学与实践中心之一。
现任主任玛丽·克拉克在口述历史研究领域可谓大腕级人物。
从1991年开始,克拉克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和相关活动,2001—2002年出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主席。
我国历史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关注。
随着我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国外出版了许多关于我国历史的英文读物。
本文将就2010年以后出版的这些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China: A History》这本书由 John Keay 在2010年出版,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都有所体现。
书中不仅有关于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描述,还有关于我国近现代历史的详细分析。
这本书在国外广受好评,不仅是学术界的权威之作,也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作者语言生动、风格幽默,不仅阐述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详细介绍了我国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这本书在推动我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这本书由 Jonathan D. Spence 在2013年出版。
它着重介绍了近现代我国的历史,以及我国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经历的种种巨变。
作者通过对我国近代历史的讲述,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揭示了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在西方国家也非常受欢迎,广受好评。
它对外国人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变革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由 Patricia Buckley Ebrey 编著,于2011年出版。
这本书图文并茂,以生动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本书,读者既能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发展,也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几千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这本书阐述了我国历史的全貌和特点,对于外国人了解我国历史提供了一本全面的参考书。
四、《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of a Great Power》这本书是由 Jonathan Fenby 在2014年出版的,书中详细介绍了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发展。
英语史参考书目以下是一些英语史参考书目的推荐:1. "A History of England" by Peter Ackroyd -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英国历史全景式的权威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
2.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edited by Kenneth O. Morgan - 这是一本由多位专家撰写的系列书,详细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国发展和变迁。
3.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by E.P. Thompson - 这本书讲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英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 by Niall Ferguson - 这本书探讨了英国帝国对世界的影响,并分析了英国在殖民地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
5. "The Plantagenets: The Warrior Kings and Queens Who Made England" by Dan Jones - 这本书回顾了英格兰的晚期中世纪历史,重点介绍了普朗塔金王朝的统治者和他们对英格兰的影响。
6. "The Tudors: A Brief History" by Jasper Ridley - 这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英格兰的都铎王朝历史,包括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
7. "The English Civil War: A People's History" by Diane Purkiss - 这本书从人民的角度讲述了英国内战的历史,揭示了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在冲突中的作用。
英文中国历史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英文书籍:
《剑桥中国史》:这是一套全面、深入、权威的中国历史著作,由剑桥大学的多位历史学家撰写。
《中国历史简明手册》:这本书是一个简明易懂的中国历史概述,适合初学者。
《帝国的边缘:罗马与中国在中亚》: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罗马帝国和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和互动。
《从汉代到清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翻译得很好的中国古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论语》的英文翻译本有多个,其中辜鸿铭的译本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之一,他的译文语言简练,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保留了《论语》的韵味。
《道德经》的英译本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译本,他的译文准确、流畅,而且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孙子兵法》的英译本也有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军事家劳伦斯·达雷尔(L.W. Lawrence)的译本,他的译文准确、流畅,而且保留了原文的军事思想。
此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也有多个英译本,其中不乏一些翻译得很好的版本。
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杨祥银【作者简介】作者杨祥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的建立,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成为历史学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
(注:关于国际口述史学的兴起与发展,请参阅:Alistair Thomson,“Fifty Years 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Oral History”,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1998.)近年来,口述史学在中国也有所发展,不仅出现了一系列的口述史学论文和口述历史项目,而且国内外的口述史学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
(注:关于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的兴起和发展,请参阅: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47—58页。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还不成熟,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大都局限于综述性的介绍。
过去的几年里,笔者一直从事口述史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认为有几本书值得向同行们推荐,希望通过对它们的介绍为国内的同行提供某些借鉴和参考。
本文选取的读本的作者(或主编)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因为除了美国、英国和意大利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注:代表意大利口述史学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是Alessandro Portelli 先生和Luisa Passerini 女士,代表作分别为:Alessandro Portelli,The Death of Luigi Trastulli and Oth er Stories:Form and Meaning in OralHistory,Albany:1991.Alessandro Portelli, The Battle of Valle Giulia:Oral History and The Art of Dialogue,Wisconsin,19 97.Luisa Passerini,Fascism in Popular Memory,Cambridge,1987.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际上出现了多种关于口述史学的专业学术期刊,它们非常有助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深入与国际交流:BIOS(Zeitschrift fur Biographieforschung und Oral Hist ory)(德国);Historia,Anthropologia Y Fuentes Orales(西班牙);Historia Oral (巴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History(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 al Yearbook of Oral History and Life Stories(国际口述历史协会);Neho-Histori a(巴西);Oral History(英国);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Journal( 澳大利亚);Oral History Forum(加拿大);Oral History in New Zealand(新西兰); The Oral History Review(美国);Words and Silence(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口述历史 (台北)。
)具体书目如下(按照出版时间先后排序):1.Paul Thomp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Second Edi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过去的声音:口述史》2.Ronald J.Grele,Envelopes of Sound:The Art of Oral History,Second Edition,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1.《声音外壳:口述历史的艺术》3.Eva M.McMahan and Kim Lacy Rogers eds.,Interactiv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ing,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Inc.,Publishers,1994.《交互式口述历史访谈》4.Valerie Raleigh Yow,Recording Oral History:A Practical Guide for Social S cientist,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4.《记录口述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指南》5.Donald A.Ritchie,Doing Oral History,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5.《从事口述史学》6.David K.Dunaway and Willa K.Baum eds.,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 nthology,Second Edition,California:AltaMira Press,1996.《口述史学:跨学科文集》7.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s.,The Oral History Reader,London:Rou tledge,1997.《口述史学读本》《过去的声音:口述史》的作者Paul Thompson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英国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British Library National Sound Archive)国家生活故事收藏部(National Life Story Collection)的创始人和英国口述历史学会(Oral History So ciety)官方刊物——《口述史学》(Oral History)的创办者。
(注:此书于1978年首次出版,1988年再版,2000年第3次出版。
中文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3月出版。
英国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声音档案馆之一,目前已经成为英国口述历史的收藏中心,它不仅开展一系列的口述历史项目,而且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讲授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
口述历史学会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致力于推动口述历史收集和保存以及研究口述史学自身理论和方法问题的国家性和国际性组织。
其官方网站:ht tp://。
)他为推动英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和口述史学的国际联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和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纳德·J.格雷尔(Ronald J.Grele)的倡导下,于1979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 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注:国际口述历史协会的官方网站:http://www.io 。
)全书正文共九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前五章和第九章属于理论总结,作者着重分析了口述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第一章“历史与社区”和第九章《解释:历史的构成》作者分析了口述历史对于建构历史(特别是普通人民群众的历史)的意义,正如作者指出的,“口述历史是围绕人民所建构的历史。
它给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拓宽了其范围。
它不仅允许英雄来自领袖,而且还允许英雄来自不被人知晓的多数平民”。
(注:Paul Thomp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p.21.)“口述历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
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建构自己的将来”。
(注:Paul Thomp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p.265.)这两章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学界和社会学界掀起的“自下而上”的撰史运动,即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应当是普通人民群众,而不是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口述历史成为当代历史学家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历史重心转移的重要武器。
第二章“历史学家和口述历史”追溯了现代口述史学的渊源,并且以历史学家使用和评价口头证据的大量例子论证了历史学家与口述历史的特殊关系。
这章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随着承载人类知识的媒介的演进,历史学家所使用的研究材料的类型的不断变化过程。
第三章“口述历史的成就”从经济史、劳工史、科学史、社会史、妇女史、黑人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等方面评价了口述历史对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第四章“证据”通过对不同类型历史研究证据可靠性的考察,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历史证据的可靠性问题,并且指出口述历史的可靠性在于其动态性,因为通过口述历史有助于“人们怎样理解过去,他们怎样将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相连,过去怎样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人们怎样用过去解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注:Michael Frisch,A Shared Authority: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History and Public History,Albany,1990,p.18 8.另外,关于国际口述历史学界对待口述历史可靠性问题的观点,请参阅杨祥银:《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与困难》,《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第43—45页。
)第五章“记忆与自我”是1988年再版时新增加的一部分,作者分析了主体性、精神分析和怀旧疗法等问题,指出口述历史可以通过释放记忆,获得自我认同感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达到治愈心灵和精神创伤的目的。
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章“计划”、第七章“访谈”和第八章“保存和筛选”,属于口述历史方法论,作者考察了如何从事一项具体口述历史计划,主要包括如何选题、口述历史访谈、口述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编辑、口述历史资料的保存与筛选等等实际操作性问题。
此外,附录部分还包括参考书目和作者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访谈提纲,参考书目有助于读者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理解口述史学的兴起与发展,而访谈提纲对于那些刚刚从事口述历史实践的同行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世纪70年代虽然是口述史学的迅速发展时期,但是当时主要是限于对口述历史的收集与保存,侧重方法论而很少关注口述史学本身的理论问题,因而这本书的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