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18
社会学视野下姓名:李文强学号:30引言对于社会认知的认识我们首先从其定义出发,社会认知通俗的讲就是对他人的认识。
认知的内容广泛,包括对他人表情认知、性格认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金老师的课给予我们一个明晰的关于社会认知的认识视角,对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的解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由于我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社会认知方面与我们的一些专业知识颇有相通之处,借此我也表达对于社会认知的一些感悟。
社会认知与社会学当听到社会认知时,我脑海中显现出的第一印象就是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该理论用一句简短的话解释就是“我看别人看我”,通过别人队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的认知,而与本节的社会认知有什么关联呢?我认为在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认识评价他人的过程。
个体作为被评论者,从别人(镜子)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问题就在这里,整个互动过程是完全自由开放的,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条文规定互动过程中谁是天生的被评论者或者评论者。
评论是一个互相的过程,因此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可以从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以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方式,更好的适应群体,同时个体也会对他人的各个方面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定位和评价标准,这就涉及了我们这节课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看法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认知的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或群体中的,也就是说个人首先是社会人,《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情景在现实社会中是基本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世间万物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因此有互动就有认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的主要基本对象中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相对更感兴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种种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认知过程。
而评价方法则是对这些社会认知进行判断和评价的
方式和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等来获取社会认知和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细心、耐心和洞察力,要能够理智分析和准确判断所观
察到的现象,从而获得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评价。
二、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它可以广泛地收集社会
现象、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比对和统计分析,对社会
现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评估。
三、访谈法
访谈法与问卷法相似,但它更加重视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反应。
通
过与被访者的交流,访谈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对于某种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等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四、实验法
实验法通常是通过构建特定的社会情境和条件,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从而获得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操纵实验条件,在控
制变量的同时,探究多种因素对社会事物产生的影响,获取更为准确
和可靠的认知和评价结果。
五、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的研究和考察,获取
对于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构和解读,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社会现象的进程和变化。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
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题目的不同,来选择和运用
合适的方法。
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群体、组织及其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涉及人们对社会现象、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以及对他人的推断、评价和态度形成过程。
评价方法是用于评估对他人的认知和态度的一种方式。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
1.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语和非语言表达来评价对方的特征和品质。
观察可以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例如观察他人的社交互动、工作表现和个人特点。
2.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来收集他人对某人的看法和评价。
问卷调查可以包括主观评价题和客观评价题,其中主观评价题是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进行评价,而客观评价题是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行为和特征进行评价。
3. 实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他人对某人的认知和评价。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对照组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客观地评价他人。
4. 反馈方法:通过直接向他人询问他们对某人的认知和评价来获取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获得他人的真实反馈,但同时也可能受到回答者的个人偏好和社交礼貌的影响。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社会认知和评价。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注意保护被评价者的隐私权和尊重他人的个人感受。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系,以及判断他人行为和决策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言语来了解其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或评价他人时的行为和表情,从中获取关于其社会认知和评价的信息。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编制问卷并向被试者发放,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经验来回答问题,从而了解其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问卷调查法可以量化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在大样本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
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改变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此来研究社会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虚假信息或情境来观察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的变化。
4.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是通过结合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和社会心理学实验范式,来直接观察社会认知和评价的神经基础。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脑成像技术来观察个体在认知他人行为时大脑活动的变化。
5.计算建模方法:计算建模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或计算模型,来模拟和解释社会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例如,研究者可以建立决策模型来解释个体在评价他人时所做的决策过程,或者建立网络模型来模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除了以上方法,研究者还可以采用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研究社会认知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法获取个体的行为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个体的主观评价,再结合实验研究法来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总之,社会认知与评价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研究社会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1)社会认知的界定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2)社会评价的界定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借助于主、客间的双向过程,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社会评价的困境其一,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既无法度量,也无法判别。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时,用来获取、处理和分析关于他人的认知和评价信息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1. 问卷调查:通过向被试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信息。
问卷调查通常包括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例如“你认为这个人友善吗?”或“这个人的年龄是多少?”
2. 实验研究:实验室中的实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用于操作不同的变量,以了解不同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决策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可能需要被试选择某些特定的属性来描述和评价一个人。
3. 观察: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是另一种获取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方法。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获得关于他们的认知和评价信息,例如他人的行为模式、语气和肢体语言等。
4. 采访:采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一对一问答的方式了解个体认知和评价他人的情况。
采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感受和看法,包括他们是如何评价和理解他人的。
5. 内省:内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进行反思的过程。
借助内省,一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他们可能是如何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
评价的。
辨析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这句话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基本命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所以无法检验自身。
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其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也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
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因此,只有实践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成为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标准。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对于一件事情的好坏,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只有亲身去践行我们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利于我们。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1]其中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列宁曾说过:“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际上绝不能完全的证明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的制约。
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
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人们认识社会想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知道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立场相关。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只有研究者近距离的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活动,才能真正地把握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进而如实的进行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描述,形成了对特定对象的经验性知识,为了从这些经验性认识中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就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
社会认知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在人们意识的思维中的体现与自觉。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1.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等子系统;2.社会系统是一个社会有机体;3.从社会形态来展开研究,包括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4.确定了一系列的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矛盾研究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矛盾研究方法论主要指:1.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时候发展的动力源泉;2.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阶段;3.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矛盾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这里的阶级阶层是一个弱政治化概念,实际指经济阶层,而阶级矛盾实际是利益矛盾。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2.社会历史过程具有规律性;3.社会历史过程具有主体选择性。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有:1.历史主义的方法;2.科学预见的方法;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包括:1.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2.从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主题:(1)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如何正确地把握事实和价值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把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统一起来,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