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古汉语中“酸”的语义演变与 认知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9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赵爱萍【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storm语义场隐含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探讨其语义理据,揭示隐喻、转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探讨词义引申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
%In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implicit conceptu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onymy in semantic field focused onstorm,probes their semantic motivation,tries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metaphor,metonymy on word formation and observes the locus of concept formation.Besides it probe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paths in acquisition of extended senses of English vocabulary.【期刊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隐喻/转喻;storm;语义;引申【作者】赵爱萍【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1 引言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认知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词汇意义。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 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1](赵艳芳2001)。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以相似性为基础,并且依赖人的类比思维;而转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则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2](王月华2010)。
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
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
李茂君;农玉红
【期刊名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9)004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认知基础源自日常生活相似性概念的体验和认知。
论文尝试通过对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的阐释,解读经济新闻报道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的认知与理解,分析"战争"始源域,通过意象图式、互动关系、相关特征及知识等映射到目标域"经济"的互动过程,促进理解经济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概念隐喻。
【总页数】5页(P435-439)
【作者】李茂君;农玉红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影片《假结婚》中的谎言认知机制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 [J], 杨偃成
2.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J], 李茂君;农玉红
3.概念隐喻视角下古汉语中“酸”的语义演变与认知机制 [J], 田清元; 刘宏涛; 韩
鑫
4.家庭因素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认知机制探究——基于个案研究视角 [J], 贾文华
5.认知视角下《24个比利》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J], 熊欣;谢欣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ustatorial Word
"suān"/Sournes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Culture
作者: 周巍[1];赖鸥[1]
作者机构: [1]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出版物刊名: 湘南学院学报
页码: 75-7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汉英语境文化;隐喻;味觉词"酸"
摘要:对味觉词"酸"在汉英语言中不同隐喻映射进行整合、比较后发现,其在汉语中的隐喻
映射较英语更为广泛:在汉语中可以映射至生理域、心理域、性格域、生活域和性质域,而在英语中则只映射至心理域、性格域和性质域;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义义项较英语而言也更多.汉文化为高语境文化,英语文化为低语境文化,主要原因或是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内涵较英语而言更为多层、丰富.。
“X精”类词缀的演化与认知机制发布时间:2021-11-17T07:42:46.89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8期作者:宋姝琦[导读] 网络流行语中的“柠檬精”“杠精”在网络交流社交环境中其语义不断充实,而“X精”类词缀通常用于指宋姝琦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网络流行语中的“柠檬精”“杠精”在网络交流社交环境中其语义不断充实,而“X精”类词缀通常用于指人。
本研究从原型范畴的角度来探讨关于“精”的语义演变以及语法化过程,同时从认知隐喻、转喻等角度来探索包含“X精”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据和其包含的情感色彩,并从共时研究出发,对比网络流行语中不同指人类词缀的差异。
关键词:“X精”;类词缀;语义演变;认知机制作者简介:宋姝琦(1998-)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1.引言:近年来,新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富有创新性且在网络空间并且其热度延伸至现实世界,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包含指人语素类词缀如“精”、“侠”、“粉”、“族”等。
类词缀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包含类词缀的新兴网络流行语体现了语言的递归性和语言的变异,而新词汇的产生与人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
吕叔湘(1979)认为汉语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地道的词缀并不多,有部分语素可以差不多可以称作是前缀或者后缀,但是其意义并未完全虚化,并保持词根的面貌,因此称其为类词缀较为恰当。
因其意义的虚实难以把握,马庆株(1995)提出真词缀和准词缀的三条标准,此处准词缀契合前文所提的类词缀的概念。
其一是意义是否虚化,准词缀的意义是实在或者抽象的;其二是准词缀为相对不成词语素;其三为准词缀通常没有轻音化。
在类词缀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包含英汉类词缀定性定量研究,如曹大为(2007)分析了“族”作为后位成分类词缀进行量化分析,以人民日报近10年的报道作为语料,关注其语用;曾立英(2008)通过统计类词缀的构词频率进行分析,通过全方位的考察确立现代汉语中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个数。
第36卷第5期 武夷学院学报 V〇1.36N〇.5 2017 年 5 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May. 2017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刘謨(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重庆400031)主商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主张隐喻是深人 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 成分,一篇优秀的诗歌译作必须处理好诗中意象隐喻的翻译。
阐释了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译作,从认 知视角分析了古汉语诗歌意象隐喻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认知隐喻;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7)05-0031-05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 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传统语言理论认为隐喻属于 单纯的语言现象,与思维无关,并且只起到点缀装饰 的作用,与日常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随着上世纪 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关隐喻的研究逐渐转 向认知层面,不同于传统上只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技 巧,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本质,具有普 遍性,此观点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理论,不可否认的是,诗歌 这种特殊体裁的文学特点决定了其与隐喻之间不可 分割。
传统理论中,“‘隐喻’被定义为新奇的或诗歌的 语言表达,即用一个概念的单词来表达其正常的规约 化意义之外的另一个‘相似的’概念”[11,现代理论中,认知视角涵盖之广泛也必定会将隐喻与诗歌联系在 一起。
作为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人选择寄托情感的 媒介,体现着其对世界的认识,意象的表达在很多情 况下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完成的。
古汉语诗歌对意象的 运用尤其丰富和广泛,所以,在古汉语诗歌的翻译中,收稿日期:2016-11-03作者简介:刘謖(1991 -),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牛小艾【摘要】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
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ccording to Lakoff and Johnson,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one domain onto the other. Synaesthesia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a certain sense domain onto the other sense domain. The words of familiar tastes, like "sour, sweet, hitter and peppery", are often used to express the abstract concepts metaphorically. This paper contrasts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 of "sour"in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which will serve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ystematicity of translating "sour" in English and Chinese.【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酸”味觉;通感隐喻;对比分析;认知视角【作者】牛小艾【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味觉词“酸、甜、辣”通感隐喻式的词义引申研究作者:赵可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9期【提要】形容词“酸、甜、辣”通常指向味觉域,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味觉形容词越来越多的被用于非典型情境中,可以指向复杂感官域甚至情感域。
本文以隐喻理论为指导,从通感式隐喻角度探究其词义引申发展的特点,分析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解释词义派生的原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酸、甜、辣; ;通感式隐喻; 引申义一、味觉形容词“酸、甜、辣”词义的变化发展(一)“酸”的词义发展(1)酸:形声字,酉为形夋为声,本义为醋。
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①(2)泛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
如“木生子实,其味多酸。
”(3)辛酸、悲痛,“醋”的后起义。
如“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4)寒酸的、贫穷的。
如“有底滑稽堪羡处,金莲烛底话穷酸。
”(5)迂腐的,多用于讥讽文人儒生。
如“闻得郎君倜傥俊才,何乃作儒生酸态?”(6)酸痛,因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微痛而无力的感觉。
如“四肢倦怠,百骨酸疼。
”(7)讥讽、嘲讽。
如“工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你只能听人家的酸言冷语。
”(8)吃醋、嫉妒。
如“每当看到别人成功,他便心里泛酸,总要私下酸上几句。
”(二)“甜”的词义发展(9)甜:会意字,由舌和甘两部分组成,舌表示辨味器官,甘表示味道甜美。
甜的本字为“甘”。
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由于甘既表味美,又表味甜,义位较多,在缺乏具体语境时,使用容易出现混淆,故在两汉时期,另造会意字“甜”字来表示味甜的含义。
如:“酸甜滋味,百种千名。
”(10)芳香甘美的气味或给人舒适感的气息。
如“那异样碧绿的海水、广阔无垠的冰海雪原、纯净得有点甜丝丝的空气……”(11)声音动听、圆润。
如“酒酣、情炽、歌甜、舞影凌乱……”②(12)美言。
如“他也有着进步,特别是嘴甜舌巧。
(13)形容感觉舒服、愉快。
如“他睡得真甜。
”(14)幸福。
如“双宋夫妇的婚纱照真甜。
”(15)面容甜美。
第27卷第1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27 N o .12009年1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 (Socia l Sc i ences)Jan .2009认知隐喻学视野下的同源词词源结构阐释袁健惠(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 要: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同源词系统中不同事物有相同词源结构这一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
深入探讨了同源词词源结构的成因,最后得出结论:同源词之间相同的词源结构是先民对不同事物作类化思维的结果。
同源词的形成是先民认知思维的产物。
关键词:同源词;词源结构;隐喻中图分类号:H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9)01-0122-03一、隐喻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隐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对这种现象做过论述。
从隐喻研究的历史来看,我国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早期只有比喻的概念而没有隐喻。
至南宋,陈骙首先提出了 隐喻 这一概念,并且对隐喻的常见性和普遍性做了具体描述,即 !易∀之有象,已尽其意;!诗∀之有比,已达其情。
文之作也,可无喻乎 ? 隐喻之法,大概有十 (!文则∀,卷上丙)。
这虽然可以说是在汉语隐喻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但陈骙的隐喻相当于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借喻,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隐喻,与西方隐喻理论也不一致。
此外,刘师培 上古之人因物立名,而命名之不同不以质体区分,只以状态区别 (!刘申叔遗书#小学发微补∀);钱钟书: 理绩义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 (!管锥编第一卷:11∀)等观点都可以看作是隐喻在汉语中具有常见性和普遍性特征的有力论据。
相比之下,西方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希腊时期。
从研究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修辞学时期。
代表人是亚里士多德。
他最早对隐喻作出界定,他说: 隐喻是按照特征和属性类比法,通过非交叉的种属范畴将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概念语法隐喻视域下的汉诗英译——以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为例○李妍颀(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摘 要】 “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是韩礼德在于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语法隐喻和名物化。
中国的古诗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文体和行文方式使得其翻译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诗英译,并选取了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作品来进行具体分析以衡量其译本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 概念语法隐喻;……一致式;……名物化;……翻译【作者简介】 李妍颀,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法隐喻指的是当我们去表述同一个句子的意义时,为了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效果常常会有一些语法结构或类别上的替换,那些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或类别从而与原句发生偏离的句子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概念语法隐喻是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汉诗来讲,其独特的文体、行文结构及表达方式使得其在英译时遇到的问题众多,造成了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
本文将选取阮籍的作品来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具体分析汉诗英译。
一、文献综述纵观概念语法隐喻的相关研究多数聚焦于概念本身的理论框架,与汉诗英译相关的研究也大多聚焦在翻译理论基础上,仍有部分学者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来进行译本对比分析。
詹丽娟等研究了宋词英译的意境传递,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选取李清照《如梦令》的英译文对其及物性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翻译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隐喻式”或“一致式”的表达,而需综合考虑原诗词的语言形式、心理特征、环境氛围以及意境对译文进行灵活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作者:郑超楠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离骚》含蓄精炼,寓意深远,其中蕴含的大量隐喻对理解整个诗篇起到轴心性作用。
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加以分析,而笔者力图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挖掘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阐明在该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
关键词:《离骚》;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思维分析作为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它除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全诗中含有的大量比喻和丰富想象更是为近现代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充沛的研究资源。
近年来,随着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离骚》中出现的隐喻现象。
王娟(2008)运用跨概念域映射的“双域”模式和“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分析了隐喻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如何通过人类思维展示出现代概念隐喻观念。
陈艳杰(2016)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入手分析了《离骚》中的隐喻现象。
笔者拟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按照隐喻源域的差异对全诗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总结分类,从而揭示作者的认知思维和爱国心态。
1概念隐喻理论基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隐喻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隐喻是指隐喻性语言表达背后涵设更为基础的概念层面的隐喻性思维系统,它是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包括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原则和意象图式等内在的认知机制,这一观念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概念隐喻基于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和具身经历,它的本质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此把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2019年第!"#(总第846期)丈敖冬‘科^-./012345""#$#pqrs(.i#2(0095)()$!"#!$%&'(')*+,"20(9""-#./0$$%&123456789:;!<=>?@$%AB 语新秀。
"我酸了”表达8意思是我非常羡慕,我嫉妒0%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酸了”词义产生的理据以及衍生词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表达功1%*+,$./0ST&UV fg mno%年&#'()*+,-./+012,34#+56 7(89:;,<=>?/@A$BCDEFG#HI+5 JKLMNOPQR#STUVW67(XY,RZ$[\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区被拥有一定量文化知l,+0Bm*+nopqRZ8rstu%Jv%wkx 用来交际的语言,即人们日常网络交际中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从最初的追求简便到后来的彰显个性#近年#网络流行语是有的发展。
(我酸了”作为2019年的网络流行词汇,不仅网络语言的,同时有所#为下网络语言的$:;语言一,网络语有语言发展的,N 有:;发展的作用$知语言为*语言的发展是对现实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为基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知的发展,知语言,语言知相互作用% m67&2'(81)$,网络语言的化人的知的,R是人知语言)作用的$因网络语言变化而形成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特点都现人的知&)'(120)$,用知语言一网络语(我酸”的$!!""#$#%&'(我酸”C网络语是在2019年年网络的,是>?v来,来*+W,-.的,,-.! "#$%&,*+的'(D)*,+,-./酸味儿的话我酸了”这个词就中产生。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我酸了”作者:欧阳佳丽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摘; ; 要:近年来,网络语越来越丰富多彩。
2019年年初“我酸了”网络语开始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新一届网络流行语新秀。
“我酸了”表达的意思是我非常羡慕,我嫉妒了。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酸了”词义产生的理据以及衍生词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表达功能。
关键词:我酸了; ; 认知语言学; ; 隐喻; ; 象似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
在这种环境下,许多网络流行语言也应运而生,逐步进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所谓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区被拥有一定量文化知识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或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用来交际的语言,即人们日常网络交际中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1]。
网络语言从最初的追求简便到后来的彰显个性,近年,网络流行语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酸了”作为2019年的网络流行词汇,不仅继承了网络语言的部分优点,同时又有所创新,成为当下网络语言的新兴之秀。
同社会语言一样,网络语既有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有社会发展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以最初对现实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为基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强调认知先于语言,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81)。
因此,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了人的认知思维方式的改变,其产生过程是人类认知心理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网络语言变化而形成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特点都体现了人类特殊的认知机制[3](120)。
因此,利用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理可以从更深一层解释网络语“我酸了”的意义建构过程。
一、“我酸了”的由来“我酸了”这个网络语是在2019年年初才开始走红网络的,最开始是从电子竞技领域传出来,主要来源于WE电子竞技俱乐部和RNG电子俱乐部的粉丝圈,由于RNG战队获得了诸多奖项,WE战队的粉丝就各种吐槽,说了很多大冒酸味儿的话,“我酸了”这个词就从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