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7.16 MB
- 文档页数:68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设计思路进行解读,旨在为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雨水控制及利用的意义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旨在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利用、排放,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内的水涝问题。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
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非常规水源,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其次,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而通过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将雨水进行预处理和储存,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最后,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
合理设计的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内的水涝问题,改善城市的排水状况,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
二、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是整个工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其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规划雨水收集区域。
通过对小区或建筑进行分区,在不同区域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以便更好地收集雨水。
收集区域的规划要考虑到降雨量分布和建筑物布局等因素。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雨水收集设施。
常用的雨水收集设施包括屋顶集水系统、雨水花园、地下雨水收集池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收集设施,并合理布局,以最大程度地收集雨水。
最后,要考虑雨水的处理和利用方式。
收集到的雨水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和污染物等。
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花园、冲厕、景观用水等,也可以作为非常规水源储存供应。
2. 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是保证城市雨水排放畅通的关键部分。
其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规划排水管网。
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技术规范5.7.1雨水直接利用可将雨水收集后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后,用作生活杂用水如冲厕、洗车、绿化、水景补水等,或将径流引入小区中水处理站作为中水水源之一。
但在雨水全年分配不均匀地区,需设有较大的调蓄构筑物。
且在旱季,设备常处于闲置状态,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略差。
5.7.2 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灌至地下水层或将径流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
土壤渗透是最简单、可行的雨水利用方式。
5.7.3 屋面初期径流的COD为300-2000mg/L,SS为400—800mS/L,路面径流的污染性更强,径流水质随降雨进行过程而改善,最终屋面径流COD<100mg/L,路面径流COD<300mS/Lo5.7.4 土壤渗透的净化作用。
1 渗透深度达lm时,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45%~65%,人工土(50%炉渣,50%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65%以上。
人Ii比天然土有更大的含水容量和更好的净化效果。
2 渗透深度影响净化效果,但表层1~2m土壤对雨水径流起主要净化作用。
3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土壤渗透的COD负荷应小于100ms/m2·s,渗透前径流的COD应控制在100~200mg/L范围内。
4 为充分利用土壤净化能力,在雨水直接利用时也宜将径流收集后先经1—2m天然或人工土壤(花坛、绿地等)渗透净化后再进入处理系统。
5.7.5 土壤的渗透能力。
据达西定律:⋅Q⋅=(5.7.5)JAK式中Q——渗透流量(m3/s);K——渗透系数(m/s);A——过水断面面积(nl’);J——水力坡降。
当地下水位较低时,/近似等刁:1,渗透系数A-是土壤渗透能力的关键参数。
5.7.6土壤渗透系数K由土壤性质所决定,可参考表5.7.6也可经实验测定。
城区土壤多为受扰动后的回填土,均匀性差,需取大量样土测定K值才能得到代表性结果,在现场原位测定K值可使用立管注水法、圆环注水法等,也可使用简易的土槽注水法等。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4.1 一般规定4.1.1 规定雨水利用系统的种类和构成。
雨水入渗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或设施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池井入渗等。
除地面雨水就地入渗不需要配置雨水收集设施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般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引流到渗透设施中。
收集回用系统或技术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使用或用于观赏水景等。
调蓄排放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其手段是储存调节。
一个建设项目中,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能形式可以是以上三种系统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系统的组合,组合形式为: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雨水入渗+收集回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4.1.2 规定雨水入渗场所地质勘察资料中应包括的内容。
场地土壤中存在不透水层时可产生上层滞水,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可以判别不透水层是否存在。
另外,地质勘察报告资料要求不允许人为增加土壤水的场所也不应进行雨水入渗。
4.1.3 规定各类雨水利用设施的技术应用要求。
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其条件适应性和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雨水利用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必然有其成立与应用的限定前提和条件。
只有在能够获得较好效益的条件下,该技术的应用才是适宜的。
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地面被人为硬化,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受到负面干扰。
对这种干扰进行修复,是我们力争的效益和追求的目标,雨水利用技术是实现这一效益和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技术对于各种城市的建筑小区都是适用的。
1 雨水渗透设施对涵养地下水、抑制暴雨径流的作用十分显著,日本十多年的运行经验已证明这点。
同时,对地下水的连续监测未发现对地下水构成污染。
可见,只要科学地运用,雨水入渗技术在我国是可以推广应用的。
雨水自然入渗时,地下水会受到土壤的保护,其水质不会受到影响。
土壤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多重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截留与转化,以及输送过程与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所需的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中的雨水也在增加,然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将雨水排放到排水管道中,导致雨水的浪费和城市内涝的发生。
因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能够解决城市面临的雨水排放和利用难题。
本文将就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重要性1.环境保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避免雨水对城市的侵蚀,减少城市的污染。
2.资源利用: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收集与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3.节约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于灌溉、清洁、冲厕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4.构建生态城市:通过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构建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原则1.分级利用原则:根据雨水的水质等级,将雨水利用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处理和利用。
2.综合规划原则:雨水利用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进行综合规划,确保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与城市的建设相结合。
3.技术先进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雨水的高效收集和利用。
4.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的雨水市场化机制,促进雨水的合理利用和推广。
四、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工程技术规范1.雨水收集系统(1)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雨水通过排水沟、雨水篦子等设备进行收集。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屋面雨水收集到集水系统中进行储存和利用。
2.雨水利用系统(1)一级利用: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地坪冲洗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2)二级利用:通过二次净化处理,将雨水用于冲洗、冲厕等生活用水需求。
(3)三级利用:采用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将雨水用于工业用水、饮用水等高级别用水。
3.雨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通过过滤、沉淀等物理手段去除雨水中的杂质。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一、基本原则1.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据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特点,科学分析雨水资源,并合理设计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2.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雨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减排、减少城市气候变暖等效益。
3.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降低系统投资和运维成本,提高效益。
4.遵循适应性原则,结合建筑和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地气候、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要求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二、雨水控制工程设计1.地面雨水排放管理:采取措施减小雨水排放,促进雨水渗漏、蓄滞和自然蒸发,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2.雨水收集利用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管道和储水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共供水等方面。
3.地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地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4.绿色屋面设计:采用绿色屋面,提高屋面的负荷承重能力,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留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雨水管道设计:采用合适的管径、坡度和设施,保证雨水的迅速排放和污水的有效分离,减小系统的排放负荷。
三、雨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建筑物洗涤、公共供水等方面,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2.雨水质量要求:设立雨水质量标准,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雨水利用设备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集水器、储水罐、泵站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4.雨水利用系统运维: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四、验收和评价1.验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施情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等方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全面评价。
3.验收报告: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张伯仑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形式²✧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工程项目具体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²✧ 常用的形式主要有集蓄利用系统、入渗利用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三种ü✓ 集蓄利用系统:雨水经收集、截污、弃流、储存、调节和净化后提升,在替代自来水而被回用的同时,也起到调蓄排放、削减城市洪峰流量的作用ü✓ 入渗利用系统:雨水经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入渗地下,增加土壤含水量,通过补充地下水资源而被间接利用ü✓ 综合管理系统:将利用雨水与控制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是目前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积极倡导并采用的最新理念,代表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集蓄利用系统选用原则²✧ 集蓄利用系统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²✧ 降落在景观水体上的雨水,应就地储存²✧ 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屋面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水体补水²✧ 降雨量随季节分布较均匀的地区、用水量与降雨量季节变化较吻合的建筑与小区,屋面雨水宜优先集蓄利用²✧ 大型屋面的公共建筑或设有人工水景的项目,屋面雨水宜采用集蓄利用系统入渗利用系统选用原则²✧ 入渗利用系统宜用于土壤渗透系数为10-6~10-3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大于1.0m的地区²✧ 地面雨水,宜采用雨水入渗²✧ 室外土壤在承担了室外各种地面的雨水入渗后,其入渗能力仍有足够的余量时,屋面雨水可进行土壤入渗²✧ 上海地区绿地通常就近就地自然渗透,非主要车行道路及人行道路可采用渗透性地面以降低硬化地面的面积,绿地一般不宜接纳客地的雨水径流²✧ 入渗利用系统不适用防止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综合管理系统选用原则²✧ 对于上海这样的非水源型缺水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就地综合管理:减小因城市化造成的洪涝灾害和水源污染,间接地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适度、经济、简便、有效、可持续的净化技术,有针对性地合理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增加雨水径流的自然渗透量,尽可能地通过绿地和采用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雨水的自然蓄渗²✧ 屋面雨水,可采用集蓄利用、入渗利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地下水位、土质和入渗能力、对地基和基础的影响、降雨量和杂用水量平衡结果、雨水水质状况、当地水价、基建投资等因素综合确定²✧ 集蓄利用系统的回用水量或蓄水容量小于屋面的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可选用集蓄利用与入渗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规定²✧ 对于新建的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区,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的水平或规定的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2年确定²✧ 雨水利用用途应根据收集量、利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卫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技术规范5.7.1雨水直接利用可将雨水收集后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后,用作生活杂用水如冲厕、洗车、绿化、水景补水等,或将径流引入小区中水处理站作为中水水源之一。
但在雨水全年分配不均匀地区,需设有较大的调蓄构筑物。
且在旱季,设备常处于闲置状态,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略差。
5. 7 . 2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灌至地下水层或将径流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
土壤渗透是最简单、可行的雨水利用方式。
5. 7.3 屋面初期径流的COD为300-2000mg/L , SS为400—800mS/ L ,路面径流的污染性更强,径流水质随降雨进行过程而改善,最终屋面径流CODvIOOmg / L ,路面径流COD<300mS / Lo5.7.4 土壤渗透的净化作用。
1渗透深度达Im时,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45%〜65%,人工土(50%炉渣,50%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65%以上。
人Ii比天然土有更大的含水容量和更好的净化效果。
2渗透深度影响净化效果,但表层1〜2m 土壤对雨水径流起主要净化作用。
3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土壤渗透的COD负荷应小于100ms/ m2• s,渗透前径流的COD应控制在100〜200mg/L范围内。
4为充分利用土壤净化能力,在雨水直接利用时也宜将径流收集后先经1 —2m天然或人工土壤(花坛、绿地等)渗透净化后再进入处理系统。
5.7. 5 土壤的渗透能力。
据达西定律:Q = K A J (5 . 7. 5)式中Q ------- 渗透流量(m3/s);K ----- 渗透系数(m / s);A——过水断面面积(nl');J——水力坡降。
当地下水位较低时,/近似等刁:1,渗透系数A-是土壤渗透能力的关键参数。
5. 7. 6 土壤渗透系数K由土壤性质所决定,可参考表5. 7. 6 也可经实验测定。
城区土壤多为受扰动后的回填土,均匀性差,需取大量样土测定K值才能得到代表性结果,在现场原位测定K值可使用立管注水法、圆环注水法等,也可使用简易的土槽注水法等。
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一、总体要求(一)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和设计。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必须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为标准。
(三)新建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相结合。
景观水体应设计建设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
(四)设计单位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臵,竖向设计及措施等内容。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五)规划管理部门在办理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时,应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同时建设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
在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要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方案进行审查。
规划监督部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核验时,应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核验。
(六)在施工图审查阶段,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对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
二、规划要求(一)新建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应先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再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
用地面积小于5公顷的,可直接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内容包括:1.规划依据、设计参数。
2.外排雨水总量测算。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规模和布局。
4.雨水控制与利用要求的地面高程控制。
5.雨水控制利用量估算与投资估算。
6.雨水综合利用率。
(三)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的投影面积计算。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篇一: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切实贯彻落实《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使建设的雨水利用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同时设计规模达到要求,结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和昆明市在设计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下列二中情况产生的雨水径流量不计入雨水收集规模的计算:(一)下凹深度低于周边路面100mm,且受纳客地雨水的汇水面积不大于该绿地自身面积1倍的下凹式绿地;(二)透水垫层厚度不小于150mm,孔隙率不小于30%的透水铺装地面。
二、按要求需同期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如土壤渗透性差,雨水难以入渗的,应当配套建设透水铺装地面及下凹式绿地,收集利用雨水。
三、按要求需同期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如土壤渗透性好,收集的雨水可以入渗的,设计应当重点考虑入渗,并在绿地内考虑渗透浅沟和洼地的入渗。
设计建设的雨水储存设施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为集储存、入渗和调蓄排放于一体的设施。
四、建设项目地下建筑顶面的绿化区域,应当在原土回填时对渗透能力不足的土壤进行改良,实施雨水入渗,同时做好顶面与覆土之间的渗排设施。
五、按要求必须同时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设项目,两套设施应考虑联合使用,可设计为合用系统,将初期弃流的雨水与再生水原水混合一起处理;处理回用的雨水可以与再生水清水池混合公用。
六、绿地雨水应当尽可能就地入渗,同时宜设计为下凹式绿地接纳客地的雨水。
绿地接纳客地的雨水时,应当满足下列要求:(一)绿地就近接纳雨水径流,可以通过管渠输送到绿地;(二)绿地应当低于周围路面100mm,并有保证雨水进入绿地的措施;(三)绿地的植物应选择耐淹的植物。
雨水储存与回用7.1 一般规定7.1.1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上的雨水。
7.1.2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设计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且满足如下要求:1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按本规范(4.2.1-1)式计算,降雨重现期宜取1~2年;2 回用系统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的40%;3 雨水量足以满足需用量的地区或项目,集水面最高月雨水设计径流总量不宜小于回用管网该月用水量。
7.1.3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储存设施。
雨水储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重现期1~2年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扣除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
当资料具备时,储存设施的有效容积也可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7. 1.4 水面景观水体宜作为雨水储存设施。
7.1.5 雨水可回用量宜按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的90%计。
7.1.6 当雨水回用系统设有清水池时,其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曲线、供水曲线确定,并应满足消毒的接触时间要求。
在缺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可按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25%~35%计算。
7.1. 7 当采用中水清水池接纳处理后的雨水时,中水清水池应有容纳雨水的容积。
7.2 储存设施7.2.1 雨水蓄水池、蓄水罐宜设置在室外地下。
室外地下蓄水池(罐)的入孔或检查口应设置防止人员落入水中的双层井盖。
7.2.2 雨水储存设施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溢流排水措施宜采用重力溢流。
7.2.3 室内蓄水池的重力溢流管排水能力应大于进水设计流量。
7.2.4 当蓄水池和弃流池设在室内且溢流口低于室外地面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设置自动提升设备排除溢流雨水时,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应按50年降雨重现期5min降雨强度设计,并不得小于集雨屋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2 当不设溢流提升设备时,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室内的措施;3 雨水蓄水池应设溢流水位报警装置,报警信号引至物业管理中心;4 雨水收集管道上应设置能以重力流排放到室外的超越管,超越转换阀门宜能实现自动控制。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篇一: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工作,减少雨水径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对现行国家和我市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点》),现印发给你们执行。
在我市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相关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及管理部门,除应认真执行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标准、规范外,还应符合《技术要点》的规定。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技术要点》进行审查。
特此通知。
附件: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doc附件: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一、总体要求(一)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和设计。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必须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为标准。
(三)新建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相结合。
景观水体应设计建设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
(四)设计单位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竖向设计及措施等内容。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五)规划管理部门在办理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时,应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同时建设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
在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要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方案进行审查。
规划监督部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核验时,应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核验。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3.1.1 对降雨量资料的选取作出规定。
在本规范的计算中涉及的降雨资料主要有:当地多年平均(频率为50%)最大24h降雨,近似于2年一遇24h降雨量;当地1年一遇24h降雨量;当地暴雨强度公式。
前者可在各省(区)《水文手册》中查到,或在附录A的雨量等值线图上查出,后者为目前各地正在使用着的雨水排除计算公式,1年一遇降雨量需要收集当地文献报道的数据加工整理得到。
需要参考的降雨资料有:年均降雨量;年均最大3d、7d降雨量;年均最大月降雨量。
图1给出全国年均降雨量等值线图,其余资料需在当地收集。
各雨量数据或公式参数通过近10年以上的降雨量资料整理才更具代表性,据此设计的雨水利用工程才更接近实际。
附录A的降雨资料来源于:《中国主要城市降雨雨强分布和Ku波段的降雨衰减》(孙修贵主编,气象出版社出版)和《中国暴雨》(王家祁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表1为北京地区不同典型降雨量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3.1.2提供雨水水质资料。
1 确定雨水径流的水质,需要考虑下列因素:1)天然雨水在降落到下垫面前,天然雨水的水质良好,其平均为20~60mg/L,SS平均小于20mg/L。
但在酸雨地区雨水pH值常小于5.6。
雨水在降落过程中被大气中的污染物污染。
一般称pH值小于5.60的降水为酸雨;年平均降水pH值小于5.60的地区为酸雨地区。
目前,我国年均降水pH值小于5.60的地区已达全国面积的40%左右。
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酸雨全年出现几率大于50%。
降水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pH值低,夏季高。
2)建筑与小区雨水径流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径流水质受城市地理位置、下垫面性质及所用建筑材料、下垫面的管理水平、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间隔、气温、日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径流水质波动范围大。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降雨类型、降雨量和强度、降雨时间间隔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径流水质也不相同。
学习《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一点体会摘要:在城市排水工程设计中,多年来只注重雨水带来的危害,只考虑排放,而从未把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水资源。
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在居住小区设计中采用下凹式绿地及透水地面,增加雨水的入渗量,不仅能减少雨水的峰值流量,延缓汇流时间,减少洪涝灾害,同时有利于恢复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改善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
关键词:雨水入渗透水性地面Abstract: in the urban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for many years paying attention only to the harm of rain, considering only emissions, and never put the rain as a kind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our provinc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with sink and permeable ground of green space, increase the amount of rain infiltration,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peak flow of rain, delay confluence time, reduce flood disaster, and it is helpful to the recovery of the hydrologic cycle nature, improv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the rain infiltration ground water permeability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雨水利用尤其是城市雨水的利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它是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与生态问题而引起人们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