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背后的历史真相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智取威虎山影评《智取威虎山》:时代的车轮来又去,但英雄永驻人心杨宗贵战死于1947年2月23日,一个凛冽的冬日清晨。
根据他的战友叙述,当日他们在潜伏观察雪地中一座破窝棚之后,确定里面隐藏的是他们追踪多日的土匪,决定突击抓捕。
杨宗贵第一个冲上去,一脚踢开门,大喝一声“不许动”,并准备开枪示威,不想“咔嚓”一声,手中的驳壳枪竟然没有响。
事后查明原来是天气太冷,枪机上结了霜被冻住了。
还没等他俯身隐藏,窝棚里飞出一颗子弹,正中他的胸膛。
于是刚满31岁的“侦察英雄”杨宗贵倒在雪地上,躺卧在他熟悉的东北白山黑水间,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牡丹江军分区为杨宗贵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不过灵牌上写的是“杨子荣”,因为他用这个名字参加的解放军。
无人知道这个瘦高的大个子来自何方,也不知他的本名,即使他的战友也不知道。
于是,“杨子荣”这个名字就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并以一个“英雄”的形象流传了下来。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烟台,杨宗贵的母亲在贫困中挣扎,思念着她唯一的儿子。
因为杨宗贵乔装土匪侦察的时候被同乡看到过,因此当地盛传他叛变做了土匪,政府取消了他家里的军属待遇。
又因为部队无人知道他的本名,即使他被当做一个英雄来纪念,这份荣光也未能落到他母亲的身上。
于是直到在贫困和饥饿中死去,杨宗贵的母亲也不知道,她的儿子,是一个英雄。
杨子荣的两个妹妹被卖到外地,直到后来曲波找到杨子荣故乡,当地政府才知道此事,将她们找回安置。
所谓英雄,往往和悲剧联系在一起,越是大英雄,越有大悲剧。
这一点在杨子荣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只是这一切,在杨子荣担任主角的小说、戏剧和电影中,我们都没有看到过。
他以一个机智勇武、光辉灿烂的形象在人民的心目中永生,没有半点不和谐之处。
68年后,同样是在冬天,杨子荣曾经为之奋战的这个国度里,无数人笑着闹着,拿着食品饮料,走进温暖舒适的电影院,坐下看一部名为《智取威虎山》的电影。
68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智取威虎山英雄与背后的艰辛智取威虎山,这部经典的影片曾一度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记录,它以英雄与背后的艰辛为主题,深入剖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年代的奋斗历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影片的情节、英雄形象以及反映的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节梗概影片《智取威虎山》以真实历史故事为基础,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智取威虎山的壮举。
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军长刘伯承与政治部主任邓小平率领部分官兵前往湖南威虎山,与地方武装和工农红军一起开展对威虎山的斗争。
通过智取威虎山这一壮举,他们成功地消灭了国民党军第二野战军以及少许残敌,为解放了南方的战役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英雄形象塑造影片中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是智取威虎山这一壮举的核心力量。
刘伯承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将领,他周密策划了智取威虎山的方案,组织了精锐部队展开行动。
邓小平则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善于从宏观战略出发,把握战局并迅速作出决策。
影片通过刻画这两位英雄形象,向观众传递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智勇双全,以及他们在抗击国民党军队中的英勇表现。
三、历史背景的反映《智取威虎山》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影片,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历程。
影片中揭示了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包括军队内部的千难万险、国民党军队的轰炸和封锁,以及与地方武装的团结合作等。
电影展现了英雄们面对的艰辛和困境,以及他们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搏击敌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四、感悟与启示观看《智取威虎山》这样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军人精神,还可以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习英雄们坚持斗争的精神。
在电影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等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勇于冲锋陷阵,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智取威虎山”功臣孙立真的传奇人生(图)“智取威虎山”功臣孙立真的传奇人生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及小说《林海雪原》中侦察排长杨子荣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电视连续剧《杨子荣》播出后,更是掀起了一阵“杨子荣热”。
然而,在“杨子荣热”的背后,有谁知道杨子荣侦察排副排长孙立真的传奇经历吗?事实上,孙立真与杨子荣一起带领战友们智取威虎山、活捉座山雕,在杨子荣牺牲后,从东北三省转战到大西南,参加了上百次战斗,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日寇投降后,孙立真带领650名矿工投奔了八路军,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走进山东省即墨市瓦戈庄镇孟戈庄村的一个四合院,一位耄耋老人正在庭院里晒着太阳掰花生,一问,他就是老侦察英雄孙立真。
矮小的身躯靠着双拐的支撑才能站立起来,严重的耳背使他显得有些迟钝。
当年那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侦察副排长,似乎已经被无情的岁月和伤残吞噬得毫无踪迹。
然而从他那深邃的目光中仍能窥探出昔日的风采。
谈起往事,老人眼中放出光来,那曲折而传奇的一生渐渐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1913年6月16日,孙立真出生在即墨县孟戈庄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另有一个妹妹。
由于家中人多地少,尽管父母没日没夜地干,全家人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糊口,他一天学堂没有进,12岁便到南乡地主家当长工,一干就是十几年。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大肆掠夺我国东北的资源,派军队到内地抓劳工,押到东北给他们卖命。
1939年春的一天,孙立真在回家的路上被日军抓住了。
在日军的刺刀威逼下,他被解往黑龙江省的鸡西煤矿,当了一名挖煤工。
临走前,孙立真要求回家看一眼年轻的妻子和不到1岁的女儿,日本人回答他的是皮鞭抽和皮鞋踢。
日本人曾向劳工们吹嘘,管吃管住,一个月还发三块大洋。
孙立真到了矿井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矿工们住的是草棚子,吃的是橡子面,一天要在井下干十四五个小时,稍有不慎就被打个半死,更不用说发工资了。
专题报道老轩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投票总数近1亿人次。
在最终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有一位英雄尤具传奇色彩,他就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所歌颂的杨子荣。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这是曲波写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首页上的话。
《智取威虎山》就源自《林海雪原》。
剿灭“座山雕”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
当年2月,杨子荣与五名战友乔装成土匪,找到牡丹江一带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声称要投靠。
狡猾的“座山雕”多次试探,杨子荣都未露出破绽,最终成功打入匪巢内部。
之后,杨子荣借口去找“国军”,要“座山雕”送自己一段路,便与五名战友挟持二十几名土匪一同下山,最后将这股土匪全部擒获。
2月19日,《东北日报》对其英雄事迹进行了报道。
2月23日,杨子荣在抓捕匪首“郑三炮”等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1948年11月,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身负重伤,后来到齐齐哈尔车辆厂工作。
脱下戎装,他的思绪却常常回到茫茫的林海雪原,怀念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渐渐有了把林海雪原的战斗故事写成一部小说的想法。
曲波文化程度不高,写作过程充满艰辛。
当初稿完成前三章大约15万字时,他痛感自己的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将原稿烧了,从头写起。
当写到杨子荣牺牲时,他难过得写不下去,于是让杨子荣“活”了下来,又和少剑波一起投入新的战斗。
《林海雪原》还创作了白茹这位“万军丛中一小丫”。
曲波曾解释说,在茫茫林海中,我们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小分队带女兵作战。
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和平,创作一个“小白鸽”形象,就是为了烘托和平的气氛。
经过一年半的业余时间创作,曲波终于完成了约40万字的《林海雪原》。
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梗概1946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
共军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三十六人的追剿队,在击破奶头山之后,乘胜进军,准备消灭“座山雕”匪帮。
侦察排长杨子荣得知座山雕逃回威虎山,向少剑波汇报。
少剑波下令继续向前方侦察,到黑龙沟会合。
座山雕匪帮在回威虎山途中,一路洗劫,又来到夹皮沟烧杀抢掠,强掳青壮男女上山修筑工事。
李勇奇深受大害,儿子被匪徒摔死,妻子被座山雕枪杀。
李勇奇极力反抗,但寡不敌众,被匪掳走。
杨子荣等四人沿途侦察,访问了躲藏在深山的常猎户父女。
常户的女儿常宝闻知杨子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为民除害,她怀着深仇大恨,控诉了座山雕的滔天罪行。
杨子荣在常猎户父女的帮助下,得悉威虎山的山路和土匪的野狼嗥的行踪。
杨子荣从一撮毛身上获得了载有土匪秘密联络地点的“联络图”,胜利归来,并侦知此图为座山雕垂涎已久。
杨子荣又审讯了栾平,核实了“联络图”的情况。
由于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攻,大家都认为只能智取。
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彪,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
杨子荣来到匪窟威虎厅,通过座山雕的种种试探,并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取得了初步信任。
座山雕“封”杨子荣为威虎山的“老九”和“上校团副”。
夹皮沟群众饥寒交迫。
李勇奇冒死逃出匪窟,转回家来,母子相逢,悲喜交集。
少剑波率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当地人民因久遭匪患,不明真相,加以敌视。
少剑波对李勇奇母子耐心宣传中共的政策,解除疑虑,表示全力支援解放军,消灭座山雕匪帮。
座山雕对杨子荣深存戒心,满腹狐疑,设下毒计,再一次进行试探。
杨子荣深入敌人心脏,又一次通过了座山雕的试探,将搜集到的情报送下山冈。
孙达得及时取回杨子荣的情报。
这时押运犯人的小米车二道河被土匪炸毁,野狼嗥炸死,栾平逃走。
少剑波考虑到栾平若逃往威虎山,将破坏整个歼敌大计,便下令急速出兵。
追剿队由李勇奇带路,迎着风雪,翻山越岭,滑雪疾进。
栾平突然逃到威虎山,他在座山雕面前指认杨子荣。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智取威虎山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取威虎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1今天,我和爸爸观看了一部名为《智取威虎山》的影片。
据说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
《智取威虎山》讲述了1947年冬,我国东北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代号203首长的带领下,进入匪患猖獗的林海雪原保护百姓安全,上级命令侦查英雄林子荣和卫生员白茹从旁协助。
为了把匪首座山雕消灭掉,侦查员林子荣化名为土匪胡彪潜入威虎山,一路遇到困难重重,危险多多,可是他机智过人,里应外合消灭了威虎山的土匪。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影片里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明,有沉默冷静的203首长,有威武不屈的高波,还有美丽善良的白菇等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杨子荣,他的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令我钦佩。
这些革命英雄们为了解放人民,与敌人们斗智斗勇,对他们来说死并不可怕,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只为了下一代永远不要再经历战争。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2今天,我与家人一起观看了一部影片,片名为《智取威虎山》,是由徐克导演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的一部电影。
故事主要讲了1946年冬季,一帮以座山雕为首的土匪在威虎山兴风作浪,十恶不赦,少剑波带领一支剿匪小分队成功剿匪的故事。
看完此片,我便为剿匪小分队的团结精神所感动。
是啊,如果杨子荣在土匪群忘记本身的责任,反过来打共军,会是什么后果呢?如果不是剿匪小分队团结一心,怎能将土匪杀绝,毫无漏网之鱼呢?如果参谋长保守,不信任杨子荣,不让他进入土匪内部,那还会剿匪成功吗?不错,这样的如果不仅体现了彼此信任的高尚品德,更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
但是,如今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极度缺乏团结精神,“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他们愿意做“独行侠”,不舍得牺牲个人的利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智取威虎山》背后国共东北战局自此逆转
导语:《智取威虎山》正在全国上映,片中反映了抗战结束后,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军队与土匪座山雕在白山黑水间的一场殊死搏杀。
中共军队与东北悍匪
《智取威虎山》正在全国上映,片中反映了抗战结束后,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军队与土匪座山雕在白山黑水间的一场殊死搏杀。
中共军队与东北悍匪在荧屏上厮杀的人仰马翻,往常内战影片中共的宿敌,青天白日大钢盔的国军却不见了踪影。
影片中,国军仅仅出现了一名戴着大墨镜、酷范十足的军官侯专员,他试图拉拢座山雕投靠国军,共同对付中共,颇有坐山观虎斗,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的谋士形象。
那么,当中共军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剿匪时,国民党军队去哪了?其实,《智取威虎山》反映的共军剿匪,只是抗战结束后整个东北战局的冰山一角……
史实:杨子荣兵不血刃活捉座山雕电影《智取威虎山》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而且在《林海雪原》的文学演绎上又涂抹了更绚丽的色彩。
史料记载中的杨子荣活捉座山雕,实际上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战斗,座山雕匪帮总共只有二十余名残匪。
杨子荣伪装成土匪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最终活捉座山雕。
后来,座山雕病死在牡丹江监狱中。
那历史上是否真有那位侯专员?在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1947年初,决定东北战局转折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正如火如荼,国军集结于近400公里外的中共南满根据地附近(今吉林省临江市一带),根本无暇与土匪盟友们在北满(大体在今黑龙江省)一起夹击共军。
因此,即使有侯专员,恐怕他也只能"坐山观虎斗",怂恿土匪给中共"挠挠痒"。
生活常识分享。
智取威虎山主要内容《智取威虎山》是由冯小刚执导,张涵予、彭于晏、赵今麦等主演的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影片根据刘麒麟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联合,共同抗击日寇的故事。
影片以其精彩的剧情和惊险的战斗场面,深受观众喜爱。
影片以1946年的山西省威虎山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渗透和日寇的残余势力,共同奋起抵抗的故事。
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影片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情节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军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威虎山,一群普通的农民和士兵,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他们被国民党军队排斥和迫害,生活陷入困境。
然而,面对敌人的欺凌和压迫,他们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和尊严。
其次,影片展现了中国军民在威虎山的艰苦奋斗和智慧应对。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日寇的侵扰,中国军民在威虎山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了出色的战斗技能,更展现了智慧和勇气。
他们利用各种方法诱敌深入,设下陷阱,最终取得了关键的战略优势。
最后,影片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感人的情节,展现了中国军民在威虎山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
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许多中国军民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血与泪没有白流,他们的英勇和牺牲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威虎山的战斗中,中国军民展现了出色的战斗素质和高尚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综上所述,《智取威虎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抗争的精神。
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和牺牲,更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影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震撼的场面,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抗战题材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智取威虎山》影评关于大家对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两个结局以及旧现代结合的简评,我有些话想说。
其实当初我也并不喜欢旧现代结合的部分,觉得韩庚饰演的角色纯属多余,与历史抗战毫无关联。
然而,当我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却对徐克导演的功底钦佩不已。
据悉,《智取威虎山》最初只有一个结局,也就是大家最终看到的韩庚臆想的结局(在飞机上打斗)。
但事与愿违,为何最后的结局变成了座山雕被杨子荣在地下通道几枪打死了呢?而在飞机上的桥段为何又变成了韩庚的意淫,这两个结局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实际上,最初的结局只有飞机那段。
徐克导演耗资巨大,据称一个亿拍摄完成的此段拿去广电总局审批,却被以历史抗战题材必须真实严谨、尊重历史为前提,人不可能在飞机上还这样打斗为由驳回,要求删除。
徐克导演得知后,第一反应想必是震惊和愤怒,毕竟此段特效就花费了一个亿。
无奈之下,他给了一个座山雕草草了之的结局,然后利用韩庚的臆想,将他原本想拍摄的结局呈现了出来。
这也是无奈之举,希望大家能理解。
在中国,有些事情背后确实存在诸多无奈。
我之所以赘述这些,只是为了让大家减少对国产电影的误解,能欣赏到电影的每一个细节。
《智取威虎山》是徐克导演的心血之作,国内影视业水很深,能在夹缝中拍出佳作实属不易。
希望大家能够减少对国产电影的误会,多给予支持,不要因为广电总局的规定而磨灭了对国产电影的信心。
同时,也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看得开心。
我想引用一位明白徐克导演用意的朋友(ghetto)的话:“韩庚最大的作用就是带出了第二个结局,而第二个结局相较于第一个结局,其实是徐克更想表达的。
”第一个结局非常圆满,杨子荣卧倒滑过,从背面几枪毙了座山雕,成功救出青莲,让她与栓子母子团聚。
整个过程没有过多细节,尤其是杨子荣和座山雕之间,几乎没有对话和互动。
而第二个结局则抛开炫酷的特效不谈,杨子荣和座山雕之间的一些对话和互动表达了更多含义。
飞机卡在两座峭壁之间,杨子荣冲过去与座山雕互换位置,说明在徐克看来,他们两人是同等重要的;两人交换眼神,也表明他们彼此惺惺相惜;杨子荣用枪牵制住座山雕,枪口对准了自己,但依然想放他一条生路。
《智取威虎山》背后的历史真相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早已成为一代人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
而今,著名电影导演徐克又将昔日的红色大戏搬上了3D电影的银幕。
革命的主旋律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英雄情怀和英雄传奇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
”清末以来,动荡不安的东北地区匪患猖獗。
尤其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满洲国”土崩瓦解,东北出现了政权真空,各地土匪乘乱而起。
他们利用山险地偏拉杆子、抢地盘,打家劫舍,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国共两军角逐的“第二战场”
就是这样一群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却在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的部队。
为了争夺地盘,国民党将这些土匪收编为所谓的“忠义救国军”“先遣军”“保安军”等,企图阻止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
实质上,国民党对他们的任命不过是一纸空文。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总司令”就有32名,“军长”33名,“师长”158名。
土匪势力达到25万人左右,是当时东北地区共产党军队的2.5倍。
这些土匪对共产党人进行了疯狂的攻击。
1946年6月,北满境内的“中央胡子”接连洗劫了萝北和依兰两座县城,城内大小商铺被洗劫一空,20多名共产党干部惨遭杀害,中共依兰县委书记
的妻子遭土匪强奸后上吊自杀。
不剿匪,就不可能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面对土匪的猖狂进攻,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清除匪患。
剿匪大致经历了从清剿大股土匪、追剿小股土匪,到肃清残匪、散匪和捕捉匪首的过程。
从地区进展看,是按南满、西满、东满和北满的次序,重点则是在北满地区。
智斗“座山雕”――以少胜多的范例
1947年1月下旬,海林县模范村农会主席贾润福突然接到土匪“座山雕”的一封恐吓信,要求送10袋白面、20件棉衣到指定地点,不然就要来村子烧杀抢掠。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被土匪尊称为“三爷”。
张作霖和日军都曾想消灭他,但他凭借山高林密的优势屡次脱身。
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经过解放军的几次大围剿,“座山雕”匪部只剩下20多人,他率部躲进深山密林,行踪不定,继续作恶。
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
1947年1月26日,牡丹江军分区第二团命令侦察排长杨子荣带领5
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伺机剿灭。
杨子荣一行6人在海林北部的
深山密林里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把头姓孟,很是可疑。
杨子荣用黑话试探道:“三老四少,行个方便,娘家失火烧了,想借个道,找小孩子他娘舅去。
”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
孟把头虽都听懂了,却不理不睬。
后来,杨子荣又用黑话与战士孙大德(即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长腿”孙达得原型)交谈,并一步步骗取孟把头的信任。
后来,孟把头把杨子荣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与两名土匪接上暗号。
两名土匪答应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找到杨子荣。
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
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
杨子荣一行每过一道哨卡,都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
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3名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名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
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
就这样,杨子荣没费一枪一弹,活捉了“座山雕”及其他几个土匪。
这场战斗
规模虽不大,但正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参谋长少剑波称赞的那样,“他也曾虎穴除奸救出多少战友和同胞,入林海他与土匪多次打交道”,积小功于大成,是由当时土匪活动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耗时八年的苦寻――破解杨子荣身世之谜
1969年,周恩来陪同美国客人观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演出结束后,这名美国客人恳切地问周恩来:“请问你们这场戏中的英雄杨子荣,是戏剧中塑造的呢,还是真有其人其事?”周恩来回答说:“杨子荣是一位真实的、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
”周恩来向有关部门指示,尽快找到杨子荣的家属,了解他的身世。
接到指示后,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和海林县民政部门再一次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此前已于1966年和1968年两次寻找,均没有结果)。
当时寻找的主要线索有三条:杨子荣说过,家乡是胶东,家里有母亲、妻子和哥哥;土改时家里分到了三间茅屋、一头毛驴;家门口有棵五抱粗的大槐树。
按照线索,胶东地区各县成立了“寻找杨子荣办公室”,各大村屯用大喇叭一天三遍广播,号召村民提供线索。
不久,调查组在荣成、文登、莱阳等县得到了上千条线索,但逐一核实后均予以否决。
后来,调查组得知,牟平县?丰岛哟逵懈鼋兴窝еサ睦咸?太,她儿子杨宗贵“光复”时去东北当兵,
一去没回来。
调查组几经核实,发现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对杨宗贵长相、性格、参军时间的介绍,与杨子荣多名战友的回忆完全吻合。
但由于杨宗贵没有留下照片,调查组没有最终确认。
直到1973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辗转找到了一张1946年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时的合影照片,百十号人挤在几寸大的照片上,人的头部只有火柴头那么大。
曲波请一位日本朋友将合影中的杨子荣单独翻拍放大,送到了调查组。
面对这张照片,杨子荣的老战友们惊呼道:“这是从哪儿找出来的呀?这就是杨排长呀!”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见到照片后,老泪纵横,村里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宗贵呀!”
一场耗时八年的苦寻就此落幕。
通过杨子荣的战友和家人的讲述,杨子荣的身世浮出水面。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丰岛哟濉?4岁那年随全家到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后随母亲宋学芝回了老家,上过几年私塾。
1929年,杨子荣又去安东投靠父亲,做过缫丝厂学徒、码头搬运工人、船工和矿工。
1943年,为了替挨打的工友出气,杨子荣跟日本人干了一架,被迫逃回家乡。
1945年秋,28岁的杨子荣在牟平报名参军,被编入胶东海军支队。
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
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杨子荣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班长、侦察排排长。
在东北漂泊多年的杨子荣,对这里的行会帮派、三教九流,甚至土匪的黑话都略知一二。
他利用这个优势,多次深入虎穴,活捉海林县地主武装司令孙江,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生擒“许家四虎”,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
活捉“座山雕”后,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
但就在活捉“座山雕”的当月,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丁焕章时,因天气严寒,其手枪枪栓冻结,不能击发,被敌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我们不能把文艺作品当做历史,但文艺作品却可以成为了解历史的窗口。
杨子荣的英雄传奇相继被写成小说,排成话剧、戏曲、电视剧、电影,升华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同时也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追寻共产党人的那份无悔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