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建鼓底座(图)
- 格式:pdf
- 大小:439.74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
曾侯乙墓建造于中国商朝的晚期,是商朝墓葬中的一处重要代表。
该墓的出土文物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便是墓主人曾侯乙墓鼓铜座。
这个文物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长107.3厘米,宽84.3厘米,高123.3厘米。
下面将对其造型与功能结构进行浅析。
首先,从造型上看,曾侯乙墓鼓铜座的整体形状呈长方形,并采用了四根承重柱支撑的结构。
座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底座部分的四角各有一只兽首,四个兽头向外张口,非常生动。
下层底座中央有楼、台、阶构成的平台,四个角上各有一只狮子。
这些造型上的元素构成了底座的独特之处。
其次,鼓铜座的上层为主体部分,上层座子通过角连有柱,柱上扶手环绕,上层马鞍形凸出的部分用于放置鼓面。
鼓面采用了互相咬合的方式与底座相连,使得鼓面得以稳定地置于底座上。
而在马鞍形凸出的部分的两侧,承重柱上则分别铸有一只虎头和龙头,更是为整体造型增添了神秘感和艺术感。
其次,从功能结构上看,曾侯乙墓鼓铜座显然是用于放置鼓面的平台。
这个平台在其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可能有着纪念祭祀等多种用途。
而在整体结构上,底座部分通过四个承重柱支撑起了上层的平台,上层平台则是通过鼓面与底座相连的,形成了一个固定稳定的整体结构。
此外,鼓铜座如此宏伟的造型也体现出了当时的手工铸造技术,进一步证明了商代社会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总之,曾侯乙墓鼓铜座是商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造型和功能结构充分体现了商代时期文明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高度,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曾侯乙建鼓底座的铸造工艺【曾侯乙建鼓底座的铸造工艺】一、历史渊源其实啊,曾侯乙建鼓底座那可是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宝贝。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位诸侯,他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这建鼓底座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鼓在祭祀、战争、娱乐等各种重要场合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这个建鼓底座,就是为了支撑鼓,让鼓声更加响亮、震撼人心而存在的。
说白了,它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古人对于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二、制作过程1. 设计构思要说起这曾侯乙建鼓底座的制作过程,那第一步就是设计构思。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就行的,得有个全盘的考虑。
工匠们得先在脑子里想好,要做成啥样儿才能既好看又实用。
比如说,要考虑鼓的大小、重量,底座得承受得住;还得想着怎么把造型做得独特、精美,让人一眼就忘不了。
这就好比咱们盖房子,得先有个图纸,知道要盖个啥样的房子。
2. 制模有了构思,接下来就是制模啦。
这制模就像是做蛋糕先做模具一样。
工匠们用泥土或者其他材料做出底座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重要了,它得把底座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来,什么弯曲的线条啊,复杂的图案啊,一个都不能少。
这要求工匠们有一双巧手和敏锐的观察力,一点点地把模型做得完美无缺。
3. 熔炼金属模型做好了,就得准备熔炼金属了。
在当时,主要用的是青铜。
把青铜矿石放进高温的熔炉里,慢慢地融化成液态。
这过程就像煮一锅超级热的汤,得掌握好火候,温度太高太低都不行。
温度太高,金属可能就废了;温度太低,又化不开。
4. 浇铸金属熔炼好了,就到了关键的浇铸环节。
把滚烫的金属液小心翼翼地倒进模具里,这可是个技术活。
就好比咱们倒水,得稳稳地倒,不能洒出来,还得保证每个地方都能浇到。
要是浇得不均匀,那做出来的底座可就不完美了。
5. 修整打磨浇铸完成后,等金属冷却变硬,就得进行修整打磨了。
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把粗糙的地方打磨光滑。
这就像是给刚做好的蛋糕修整形状,把不平整的地方弄平整,让它看起来更加精致。
再震撼|唯王侯可用!山西追回战国青铜蟠蛇建鼓座▲蟠蛇纹建鼓座 . 战国国家一级文物雷霆暴击,铜崩铁响。
2018年,山西公安机关部署展开为期三年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警方采取异地用警、指定管辖等超常举措,以凌厉攻势坚决打击文物犯罪,取得重大战果。
仅仅是2019年的前两个月,全省公安机关又破获文物犯罪案件110起,追缴文物5259件,其中一级文物26件,二级文物26件,三级文物128件,一批国宝级文物重回国家怀抱。
近日,这批新追回的国宝重器,进入正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宣传”展厅,与公众见面。
新展出的这批珍贵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众多,其中一件战国青铜重器:蟠蛇纹建鼓座如同之前突然出现在展览中的“晋公盘”一样,引起了考古学界和文博界一片震惊。
▲蟠蛇纹建鼓座(战国国家一级)建鼓,为木质膜鸣两面敲击的乐器,是两周到汉代时期重要的高等级礼仪乐器。
在古人心目中,其具有“沟通天地人神”的深刻内涵,常用于宗教祭祀活动,有时也用于军队作战,用以指挥军队进退。
建鼓座,即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
▲蟠蛇纹建鼓座上三条蟠蛇相互纠结这件蟠蛇纹建鼓座,器型敦厚雄健,直径77cm,高47cm,重80kg,中由一根长木柱贯穿鼓身,插入鼓座正中,三条蟠蛇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活灵活现。
鼓座雕饰丰富,有人物、蛇、牛、羊、猴子、神鸟等各种形象,特别是“神鸟”雕饰,据称,是考古记载中首次出土发现。
这件蟠蛇纹建鼓座,铸造工艺精良,纹饰精美华丽,立体感强,保存完整,是全国现已出土的体积和重量最大的青铜建鼓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蟠蛇纹建鼓座“神鸟”饰▲蟠蛇纹建鼓座“公羊”饰▲蟠蛇纹建鼓座“公牛”饰▲蟠蛇纹建鼓座“猴”饰▲蟠蛇纹建鼓座“人像”饰在考古发掘中,因建鼓的木制和鼓身不易保存,发掘出土的常常只留有鼓座,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青铜质地建鼓座,大约只有10件左右。
这种青铜质地建鼓座的出土,一般都是在高等级王侯墓葬。
史上最全的曾侯⼄·青铜器⾼清鉴赏曾侯⼄墓——2400年前的地下乐宫1978年5⽉,考古⼯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擂⿎墩1号墓。
这是⼀座战国早期⼤墓,墓主⼈是⼀位名叫“⼄”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
因为墓中⽂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字样的铭⽂,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为曾侯⼄,⽽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墓。
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积达220平⽅⽶,共出⼟了15404件⽂物,其中,由世界上最⼤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乐厅。
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器、漆器,也以精湛的⼯艺和奇特的外形令⼈叹为观⽌。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曾侯⼄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以及先秦时期的⽣活场景,也改变了⼈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化的认识,在世界⾳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
今天,这些珍贵的⽂物被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当中,在这⾥我们可以想象古⼈在短暂的⽣命中追求灵魂的永恒,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对神明的敬畏,热爱⽣活,追求美好,充满浪漫的情怀。
1乐器曾侯⼄墓出⼟9种125件乐器,向我们展⽰了⼀座2400多年前的地下乐宫。
铜建⿎座建⿎,是由⼀条长⽊柱贯穿⿎⾝,插⼊⿎座正中间的空⼼圆柱组成,建⿎座就是承插建⿎的底座。
这件建⿎座是分别铸造后焊接为⼀体,由8对镶嵌着绿松⽯的⼤龙簇拥着中⼼圆柱,圆雕的群龙⾝上盘绕着数⼗条⼩龙,⾸尾呼应,相互缠绕,给⼈纷繁缭乱、变幻莫测⼜舒展开朗、⽣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
整个⿎座远看像⼀盆熊熊燃烧的⽕焰,近看似乎是阵阵⿎声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曾侯⼄编钟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秦汉。
它由⼤⼩不同的青铜钟按照⾳调⾼低次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以敲打的⽅式进⾏演奏。
曾侯⼄墓出⼟的编钟共65件,包括19件钮钟、45件甬钟及1件楚王熊章赠送的鎛钟,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
曾乙侯编钟编钟纹饰艺术短枚钮钟长枚甬钟甬钟国宝级文物---编磬编磬。
早在中国夏代磬已出现,与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
编磬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
这套编磬共有磬块32件,石料多为石灰岩(俗称“青石”)或大理石磨制。
磬块分上下二组悬挂于横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
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彩绘凤纹磬片能数清支架上有兽头吗?共10只曾侯乙建鼓底座,战国时期,青铜制作。
该底座高50cm、直径80cm,由八对大龙和许多的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
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
八对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可谓龙头别着龙身,龙身别着龙尾,龙尾别着龙头。
建鼓素漆十弦琴。
弹奏乐器,由琴身与活动底板组成,琴身中空为音箱,出土时弦已朽佚。
据两端弦孔和栓弦柱,原张施十弦。
此琴文献未载,在考古发现中前所未见。
琴是我国最富民族风格的传统乐器,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演奏时,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张琴,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琴的实物,因是十弦,故与唐宋以后的七弦琴不同,琴身也存在着区别,反映出琴制尚未完全定型之前的情况。
彩漆竹篪,用竹管制成。
往往与埙配合,吹奏乐曲。
笙,为匏类吹奏乐器。
1978年,曾侯乙墓共出土6件,年代为战国早期。
由斗、苗、簧组成,表面髹漆彩绘。
曾侯乙慕出土笙为目前所见中国匏制笙中最早的实物。
远古的交响乐队。
第1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其中“金”指的是()A.黄金B.铁C.青铜D.钢【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的出处和材料中的信息“钟鼎”等可得出结论。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人工冶炼铁器的国家之一。
人工冶炼铁器最早出现于我国的()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考查我国冶炼铁器技艺发明的时间。
3.(2010·济南)《半岛都市报》2010年4月8日讯:为展示我国悠久的文明,八件国宝将在世博中国馆集中展出。
其中曾侯乙建鼓底座(右图)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宝石,工艺至今无法复原。
如果你是一名义务讲解员,你将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一国宝产生的时间()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唐朝D.三国魏晋时期【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冶炼的繁盛时期。
4.元代将金线织入锦中使其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
丝绸纹样继承了两宋风格,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纺织技术有了创新和发展,织缎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形成元代丝织业这一特色的原因有()①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②元朝统一中国③丝织工匠对技术的创新发展④元代缂丝技艺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缂丝技艺出现于唐代,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5.元代的黄道婆在技术革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她革新的技术是()A.丝织技术B.麻织技术C.毛织技术D.棉纺织技术【答案】 D【解析】黄道婆全面革新了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
6.《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反映了()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推断出当时的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