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纲辨证医案举例

八纲辨证医案举例

八纲辨证医案举例
八纲辨证医案举例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表证

(一)风邪袭表证

【病案举例】

于某某,女,15岁。

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治宜解肌退热,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辨证:外感之邪未解,邪恋肌腠,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退热

方药: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1

(二)寒邪束表证

【病案举例】

余友沈某某之房客某君,十二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沈先生伤其遇,乃代延余义务诊治。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即如是。因予麻黄汤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

辨证:外感风寒束表

治法:解表宣肺发汗

方药: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1

(三)暑邪伤表证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37岁,1951年6月4日来诊。

昨日午后自郊外归来,卒感头胀腹痛,身酸体痛,恶心欲呕,心中烦乱,胸脘痞闷不适,身热汗出,家属以为“发痧”,而予以周身揪刮,并服痧药未效。诊视患者,脉伏难寻,舌红,苔黄腻。

辨证:外感暑湿秽浊之气,阻遏中焦气机。

治法:芳香化浊,祛暑利湿。

方药:藿香6克苏叶6克陈皮9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厚朴9克大腹皮9克砂仁6克竹茹一团秫米15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19 节选《李继昌医案》

(四)湿邪遏表证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48岁。

湿温病半月余,身热有汗不解,体温38℃。口甜,渴不多饮,胸闷,便溏,小溲赤少,肠鸣腹痛,苔黄腻,脉濡缓。

辨证:湿温邪湿相搏。

治法:芳香化浊,以通腑积。

方药:炒香薷10克广藿香10克川连2克广木香3克焦茅术6克制川朴2克橘梗6克砂蔻仁各1.5克炒麦芽10克茯苓15克车前子12克干菖蒲6克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21 节自《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五)燥邪伤表证

【病案举例】

赵某,女,28岁,工人,1960.8.25初诊。

患者一周来咳嗽、发热、胸痛,前天经受台风雨淋后,今天热更高,右侧胸痛,咳嗽,呼吸加剧,咳痰不爽,汗出不畅。入院体检:T38.5℃,脉搏96次/分,律齐,心前区有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部听诊无殊。WBC 5500,N 75%,胸透:右肺上部外侧片状密度增深炎性阴影,痰浓缩找结核杆菌阴性。

诊断:右上肺炎

治拟辛润疏表、宣畅肺气。

薄荷叶3克,后入荆芥穗4.5克嫩苏梗9克仙半夏6克广陈皮4.5克

紫丹参9克黑穞豆12克大川芎4.5克连翘壳9克

一剂,水煎服。

二诊:身热得汗退而微尽,咳呛仍作,胸痛已止。秋凉之邪挟肺中痰热未清。舌红,中有裂纹,脉来濡数。拟清燥润肺以祛余邪。

嫩前胡4.5克净蝉衣3克冬桑叶9克清水豆卷12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光杏仁12克象贝粉9克天花粉15克

3剂,水煎服。

《内科临证录》张耀卿医案

(六)热邪犯表证

【病案举例】

袁某,男,50岁。

自述:发热怕风,汗少胸闷,轻咳有痰,纳少,大便不畅。检查:体温38℃,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浮数。

辨证:风热袭表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麻黄4.5克生石膏30克杏仁9克甘草3克桑叶9克葛根6克黄芩4.5克黄连3克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63

(七)疫疠证候

【病案举例】

夏某,年二十余。时患疫喉痧五天,丹痧虽已密布,独头面鼻部俱无,俗名白鼻痧,最为凶险。壮热如焚,烦躁谵妄,如见鬼状。咽喉内外均已腐烂,滴水难咽,唇焦齿燥。脉实大而数,舌深红。

辨证:疫邪化火,熏蒸心包,逼乱神明。

治法:清营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

《中医诊断学教学参考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邓铁涛329 (节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节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赵某某,年42岁。瘟疫闭证,疫毒内伏血分。面色淡青,四肢逆冷,呕泻兼作,昏愦如迷。六脉细数沉伏,舌色紫赤……若瘟疫毒邪,一旦入脏即死,不终日。此瘟疫之最烈者。

辨证:瘟疫邪热伏于内。

治法:内外兼治,泄营分毒,清透伏邪。

方药:先刺曲池,委中,再投紫雪。

《中医诊断学教学参考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邓铁涛329 (节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二、里证

(一)里寒证

【病案举例】

夏某某,女,35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18日

患咳喘已一年许,屡治未效。咳嗽气喘,痰白,时吐清水。经常大便溏泻,进食生冷油腻时,则每日须溏泻4—5次。恶寒畏冷,四肢欠温。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多色较淡。面部微浮。舌苔白滑,脉象沉小。

辨证:里虚寒证(脾肾阳虚)

治法:温中蠲饮,摄肾纳气

方药:茯苓9克菟丝子9克附子6克半夏6克苏子6克陈皮4.5克五味子4.5克葫芦巴12克炙甘草3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64《中医杂志》11:28,1964

(二)里热证

【病案举例】

何某某,女,24岁。初诊日期:1966年4月29日

患者剖腹产术后4天,发热不恶寒,两颧红赤,口干不欲饮,食纳尚可,大便日解四次,呈糊状,无腹痛,尿黄短,恶露未尽,量少,舌质稍红,苔白滑,脉弦数。

辨证:阴血大伤,热毒未尽,清浊不分,以致泻利。

治法:养阴补血,清热解毒,分利清浊。

方药:生地15克元参12克石斛12克当归9克青蒿15克丹皮12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8克败酱草18克赤芍12克酒芩9克栀子6克车前子12克通草6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154 (三)里虚证

【病案举例】

索某某,男,45岁。初诊日期:1960年1月4日

腹泻已五年之久,每日黎明前肠鸣腹泻4—5次,排泄物为水谷不化,腹部隐隐作痛,喜按,食少倦怠,腰痠腿软,腹凉肢冷,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里虚寒证(脾肾阳虚)

治法:补脾胃,温中助阳涩肠。

方药:山药150克诃子肉60克石榴皮60克肉桂30克煨豆蔻30克共为细末,每次4.5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154 (四)里实证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44岁。

自幼患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则松。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

辨证:寒饮阻肺,气机被遏。

治法:温中蠲饮,宣肺纳肾。

方药:麻黄4.5克肉桂0.9克沉香1.5克白芍6克细辛2.1克干姜3克五味子3克半夏6克炙草6克蒌仁15克莱菔子12克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39

三、虚证

(一)气虚证

【病案举例】

戈某某,女,12岁。

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故该女从襁褓时即发育不好。症见面色白,身矮肌瘦,稍一动作既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一读书写字,不超过十分钟既感目抽而痛,因之休学。舌淡,脉虚软。

辨证:脾胃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人参45克茯苓30克白术45克山药30克薏苡仁22.5克莲子肉30克芡实22.5克甘草15克陈皮30克神曲30克白豆蔻12克橘梗15克藿香15克川连6克砂仁22.5克山楂22.5克白扁豆22.5克

共为粗末,每次6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84

(二)气陷证

【病案举例】

吕某某,女,44岁。

患者于1950年至1958年共妊娠6胎,其中流产一胎,足月分娩五胎。1959年秋冬开始,月经失调,后突然闭经,性欲减退,全身无力,腹部坠胀。并自觉阴中有物突出,经妇科检查为子宫下垂。症见消瘦,面色淡白而胖,苔白厚润,脉沉迟细。

辨证:气虚下陷。

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黄芪18克茯苓30克白术24克首乌24克泽泻9克桂枝9克山药9克淫羊藿9克菟丝子12克

节自《当代名中医医案选》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86

(三)气脱证

【病案举例】

嶶州程蔭溪,呕吐如茶叶末状半盆,遂神昏不省人事,汗出身冷,唇舌俱白,诊脉细如珠丝。

节选《孟河费氏医案》

秦某某,女20岁。

1948年秋,因产后七八日,头晕眼花,不能坐起,临诊时忽见患者手指抽掣,相继哈欠,张大其口,越张越大,竟至口角裂破流血,急令人以手按合,亦竟不止。复现面色淡白,目瞪流涎,冷汗时出,神识昏迷。脉弦缓无力。

辨证:新产亡血伤阴,汗多伤阳;复受外邪,风入经俞而发痉,势有阴竭阳脱之象。

治法:回阳固脱,祛风镇痉

方药:高丽参9克炙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9克附子4.5克栝楼根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5个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262 节自《席梁丞治验集》

(四)血虚证

【病案举例】

史某某,女,21岁。

患者从21岁开始行经,量少色淡。今年突然数月未潮,并有面色苍白,头目眩晕,怔忡心悸,大便干燥,潮热,脉细而数。

辨证:精血不足之闭经

治法:滋肾益阴,健脾生血。

方药:四物枸杞煎。

《中医诊断学教学参考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邓铁涛329 (节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节自《中医医案医话集锦》

(五)津液不足证

病案举例

蒋某,男,28岁。

患者自幼就有汗闭症,暑天烦热难忍,伴有低热,精神疲乏,口干肢麻甚则作痛,溲多而清。历年来服中西药未效。刻诊:体温37.4℃,肌肤、口唇干燥,脉弦细而数,舌色红,满舌裂纹,苔剥。

辨证:津亏内燥。

治法:养阴生津。

方药:天花粉20克生熟地各15克麦冬20克玄参10克玉竹12克北沙参15克生黄芪15克陈皮6克

节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六)亡阳证

【病案举例】

黄某某,男,64岁。

昨日晨起骤然吐血盈盈,气息奄奄,急延予医。至其家见病人闭目不语,汗出如珠。诊其脉息沉微,汗冷如冰,危在顷刻。

辨证:血脱后导致亡阳。

治法:益气回阳,摄血归经。

方药:参须9克炙北芪30克熟附片12克炮干姜6克炙甘草6克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192

四、实证

(一)气滞证

【病案举例】

马某某,男,70岁。

脘胀胁痛,左侧较甚,微觉发热,吸气时及饮食后胁痛更甚,脉沉滞。

辨证:气滞血凝作痛。

治法:活血理气。

方药:归须15克红花3克赤白芍各9克没药6克丹皮6克炮甲珠4.5克元胡4.5克郁金3克枳壳3克黄芩4.5克云苓9克天麦冬各15克厚朴花2.4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204

(二)气逆证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31岁。

呃逆连连,已达八日之久。便秘亦已数日,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

辨证:胃气上逆,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降逆

方药:川朴9克川连3克广木香3克陈皮6克黄芩6克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145 姜春华医案,《中医杂志》4:56,1959

(三)气闭证

【病案举例】

保某女,十八岁。郁怒,少腹胀大如斗,小便涓滴全无,已三日矣,急不可忍,仰卧不能,转侧起立。

辨证:气闭小便不通。

治法:开阴络。

方药:降香末3钱香附3钱广郁金2钱龙胆草3钱两头尖3钱归横须3钱韭白汁3匙琥珀5分麝香5厘小青皮5钱

节自《吴鞠通医案》清吴瑭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2月第一版255

(四)饮证

【病案举例】

俞某某,女,连日气喘咳嗽大发,日夜不能平卧,形寒怯冷,纳少泛恶,苔白腻,脉浮弦而滑。

辨证:暴寒外束,饮邪内聚,支塞于肺,肃降失司,

治法:疏解外寒,温化痰饮。

方药:拟小青汤加减。蜜炙麻黄1.2克川桂枝2.4克云茯苓9克姜半夏6克五味子1.2克淡干姜1.2克炙苏子6克光杏仁9克熟附片3克锻鹅管石3克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70 节选《丁干甘仁医案》

张某某,男,54岁

咳喘已五年,近两周来咳嗽气短不能平卧而入院。五年前诊为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经中西医用药后,心力衰竭控制。本次入院系因感冒咳喘发作。痰多粘稠,肢肿尿少,心下痞满,腹胀不适,唇紫,苔白腻,脉弦滑而数。

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滞。

治法:温阳利水,蠲饮化湿。

方药:消水圣愈汤。桂枝9克麻黄4.5克黑附片9克知母9克防己12克生姜9克杏仁9克大枣6枚

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75 节选《赵锡武医疗经验》

(五)实热证

【病案举例】

朱某时值夏季,患生热病。医初投以银翘不效,见其有烦躁,治之以栀、豉,又不效,约余往诊。余见其高热自汗,口干舌绛,大渴欲饮,周身肤红,扪之肌肤热甚。自汗湿手,烦躁不安,小便黄赤,六脉洪大而数。

辨证:阳明热病

治法:清阳明实热

方药:生石膏90克肥知母18克炙甘草9克西党参15克天花粉12克梗米30克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 4

(六)实寒证

【病案举例】

郑某,男,70岁。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时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饭后,既入床睡眠,翌日不起,至晚出现神志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三天后邀余诊,见其满口痰涎粘连,两目呆瞪直视,四肢厥冷,舌淡白,苔厚腻垢浊,脉沉迟有力。

辨证:寒痰实邪内结胸胁。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开结。

方药:以桔梗、巴豆、贝母制成散剂,每次1.5克,温水灌服。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 概述 《中医药学概论》一书,旨在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的顺序看,它是普通基础课向专业基础课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深入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包括除绪论、附录外,主要有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等十章。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编辑室的主持下进行的,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编,史常永审阅。 于1986年由光明日报社出版。

绪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 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脏腑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十二经别 第五节十五别络 第六节十二经筋 第七节皮部 第八节经络系统的作用

第九节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病因与病机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第二节闻诊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第四节六经辨证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三焦辨证 第七章治则与治法第一节防治原则 第二节治疗方法 第八章中药学概述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 第二节中药的归经 第三节中药的炮制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第五节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 第六节中药的服用法 第九章方剂学概述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 第三节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第十章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附:形体骨骼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抓疗效 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中医看病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取得患者的信任,特别是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很好的背景出身的大夫来讲,尤其重要。 比如在一般的三甲中医院,专家号是60-70元,普通号是50元,患者一般在挂号时一般都会选择专家号;也会有些患者想去咨询挂号看病,挂号处的老师可能会问:您是看专家号还是普通号?价钱相差10-20元,假如你是患者,你选择专家号还是普通号呢?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专家号。 现在很多大型中医院的普通号一般都是抄方拿药的,看病的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患者都去找专家看病了。还有一些大夫,不在医院系统,在私人门诊部或私人医院工作,他们往往没有很高的头衔,也没有很大的平台,有些地方又没有医保,这个时候能让患者自费去找你看病,那是更需要患者的信任的。 我曾经听到一位同道说,某专家颈动脉斑块儿,先让患者服用中药9个月,再复查结果。还有一些专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一些别的化验指标,至少要让服用中药四个月。我想,一般的大夫能有这样的“气场”吗?能让患者服用四个月甚至9个月,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良好背景出身的大夫,假如有些病不在一两天或一两周有效的话,很可能患者就换别的大夫了。 特别是有些患者看到“大夫比自己年轻”,这个时候往往会对大夫会更加苛刻,一般不会给太多机会的。因此,假如我们看的病人有很多没有来复诊的,一般我们都认为是无效的病例,要认真总结得失,千万别自认为每天都看了“不少”病人,自认为疗效不错,还有很多患者是来加号的,假如复诊率低,我们可能认为你的疗效就是一般。 可能很多大夫也会抱怨,假如患者服用我的药多长多长时间,也肯定会有效的,但是,现实是患者有时不给你太多的时间,你不能取得患者高度的信任,就会影响到你的疗效。 还有些同道曾这样和我交流,“为什么我的患者中农村的有效率偏高,而城市里的有效率偏低”,其道理就是信任和依从性的问题。 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就不能保证患者按时服药,最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疗效,也会影响我们对疾病治疗的预判。 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可,是我们中医看病最重要的一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一下如何取得患者信任的“秘诀”,我称之为“三板斧”。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 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患者: 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

第5章管理

第五章八纲辨证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证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

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1978年7月8日入院。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收集的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病以心主血脉的功能紊乱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异 常为主要病理变化。

●故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 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一)心气虚证 含义: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加剧,加上一般气虚证的表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 气短 ●心神失养——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卫表不固——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面色淡白、舌淡苔白(二)心阳虚证 含义:指心阳衰,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因: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

证候:心气虚的症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心痛,加上一般阳虚证表现。(心气虚证+阳虚寒象+心脉瘀阻表现) (三)心血虚证 含义: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思虑劳神耗血太过,久病伤血,慢性出血,或脾虚生血不足 证候: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心神不宁;头晕眼花,面淡白无华或萎黄,唇爪色淡,舌淡嫩——血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加一般血虚证的表现 (四)心阴虚证 含义: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病因:热病、久病耗伤阴液;劳心太过,心阴暗耗。证候: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心神被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咽干,盗汗,舌红少苔少津,——阴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加一般阴虚证的表现。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 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 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谢谢! 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 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 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 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 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 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以上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点发展史 另附一些资料,供您浏览参考: 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 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表证: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冯世纶老师医案

冯世纶老师医案 痹证案 高某男 61岁已退休 2007年1月23日来诊 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 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 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 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 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g 桂枝10g 知母10g 苍术15g 茯苓12g 防风己各10g 炙甘草6g 川附子10g 大枣4枚 秦艽10g 仙灵脾10g +大功劳叶12g 生姜12g 七剂 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 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 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 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 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 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 答:不是阳明病。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 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 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 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 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阴虚证 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 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 阳虚证 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 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

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 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 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 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 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 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 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14.“虚证”最确切的含义是 A.精髓失充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阳气不足 E.阴血亏损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