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4
【偏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验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因负重、外伤、慢性劳损以及感受风寒湿等原因,而使腰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相应的神经根、血管或脊髓受压而发为本病。
祖国医学属于'腰痛'、“痹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是由于肾精亏损,或用力不当、跌仆闪挫、血瘀内阻,或风寒湿内浸、阻遏经脉、湿浊瘀结而致。
方一独活寄生汤加减【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药】:党参15g,熟地黄15g,当归15g,白芍20g,独活10g,桑寄生15g,怀牛膝10g,杜仲15g,秦艽10g,肉桂6g,防风10g,丹参30g,炙甘草10g。
【加减】:腰痛甚者加鸡血藤15g、全蝎10g、蜈蚣2条;麻木明显者加黄芪25g;兼瘀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或元胡索10g;湿邪偏重者加防己10g、苍术10g;寒邪偏重者加炮附子10g或干姜10g;热偏重者熟地黄改用生地黄15g,白芍改用赤、白芍各15g。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1天。
【编按】:独活寄生汤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
方中以独活为君,善于祛除在里之伏风,故可祛下焦与筋骨间之风寒湿邪;防风祛风胜湿以止痹痛;秦艽胜湿止痛,可搜除筋肉之风湿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党参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养血又兼活血,将其中川芎更以丹参,增强补血活血作用;肉桂温暖下元,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
34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4%。
方二身痛逐瘀汤加减【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药】:全当归15g、桃仁泥10g、广地龙15g、净红花10g、左秦艽10g、淮牛膝10g、五灵脂10g、泽泻3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香附10g、元胡索20g、炙甘草10g。
【加减】:疼痛剧烈,寒偏盛加制川乌、草乌各10g,去秦艽;如肢体麻木,夜卧抽筋,患肢不能伸直者,加蕲蛇15g、木瓜30g;如病程缠绵日久,伴腰膝酸软乏力者,去乳香,五灵脂,加山萸肉20g、熟地20g、角胶20g。
经方治疗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关键词: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经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加茯苓、苍术、附子,芍药甘草汤;木萸丸,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近日用经方治疗2例患者,疗效满意,分享给大家,学习思路,促进经方应用。
简要病案及分析病例1、于某,男,35岁,干部,门诊号:A001449011,初诊日期:2019年6月21日。
主诉腰痛、右侧大腿后部疼痛至腘窝1天。
结合临床症状,考虑腰椎肩盘突出,查舌脉无明显异常。
治疗:一方面给予腰围子外用,另一方面给予经方治疗。
桂枝汤、大黄附子汤合木萸丸。
处方:大黄5克,附子10克,细辛5克(大黄附子汤)桂枝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克(桂枝汤,含芍药甘草汤)木瓜10克,吴茱萸3克(木萸丸)。
开药10付,吃药3付,到第3天,症状消失,未再口服药物,7月17日随访无不适。
解说:于是我老乡,既往有肾结石病史,前一天发病时以为肾结石,做了彩超没有明显异常。
第二天上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症状以后,告知肯定不是肾结石,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没有做检查,就给了上述治疗,同时告知如果症状不见好,及时完善检查。
约患病一周后的一天,我们一起吃饭,他告知我,口服药物到第3天就没有任何症状了,也不吃药了,也不带腰围子了,同时要说的是没有吃任何其他的药物和做任何的其他治疗。
关于用方用药:患者舌脉无异常,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专病专方的影子含在里面。
1、大黄附子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胡希恕胡老解读本条时说:“这个方剂不止治疗胁下痛,凡是偏侧痛都起作用。
在临床上常遇到关节疼痛,偏于一侧,我们一般用桂枝汤加术附,偏于一侧痛的,你可以加大黄,但是大黄不必用大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治疗规范1)多数病人有腰部外伤或慢性损伤史;2)下腰部疼痛或腰痛伴有一侧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症状时轻时重;3)脊柱姿态改变和不对称性运动受限;4)病变棘突压痛,叩击痛伴患肢的放射痛;5)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6)患侧腰5或骶1神经根性感觉、肌力和反射异常;7)腰椎平片和CT检查提示。
⒉证候分类及辩证治疗2·1气滞血淤证候特点:多有明显外伤史。
伤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动,疼痛难忍,脊柱侧弯,多有固定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咳嗽时症状加重,舌紫暗或有淤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淤,行气通络止痛。
处方:立安散(《伤科汇纂》)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元胡、肉桂、茴香、杜仲、乳香、没药、丹参、桃仁、苏木各10 g,三七6 g (研细冲服)、川芎8g、木香5 g等。
按语:腰脊损伤,淤血阻滞,气血失畅,故腰部剧痛,痛有定处。
舌质紫暗,脉涩均为淤血之症。
方中当归、元胡、肉桂通行气血止1痛;木香、茴香行气止痛;当归、桃仁、苏木、丹参、三七、川芎活血化淤,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有活血化淤,行气通络止痛之功。
2·2风寒湿痹证候特点:多无明显外伤史。
多说不出发病原因,系逐渐感到腰腿部重着疼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不减,时向下肢放射,遇天气变化症状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皂独附姜汤加减。
常用药物:皂刺、薏苡仁各30 g、姜黄、苍术、桑寄生各15 g,独活、制附子、防己、牛膝、地龙、土鳖虫、川续断各10g,肉桂6g等。
按语:肾气本虚,风寒湿三邪气杂至,寒湿留着腰部,寒主收引,湿性凝滞,故腰腿重着,转侧不利。
苔白腻,脉沉缓均为寒湿留着之象。
本方以皂刺为主,具有良好的通经活络止痛作用;制附子、独活、肉桂、姜黄、苍术等可温阳散寒、祛风通络;独活、桑寄生、川续断补肝肾,舒筋骨,通经络,祛风湿;牛膝、地龙、土鳖虫祛风活络,通痹止痛;薏苡仁、防己健脾除湿。
六经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ﻫﻫﻫ1 太阳病案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
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
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经X线拍片、CT检查,确诊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
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
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
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
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与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
处方:桂枝、党参各15g,白芍药30g,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炙甘草,砂仁(冲)各5g,生姜5片。
3剂、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
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
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
上方加附片10g,再投5剂、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
上法已经中得,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
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得运动,腰腿尚感疲乏。
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得康复。
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就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
ﻫ按:《伤寒论》就就是疾病总论[1],其诊病方法就是六经辨证、柯琴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例外。
《伤寒论》治疗风湿寒痹以太阳最详。
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循经入腑,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
此患者消瘦、肤色苍白、时觉畏风、发热、自汗,属“桂枝汤证”;腹肌扁平拘紧,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得腹证[3]。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分型辨证及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或外伤后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引起间盘向椎管内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所导致以腰痛及一系列神经根症状为特点的病证。
属中医学的“腰腿痛”范畴。
中医辨证分型:(1)气血瘀滞型:急性发作,腰部疼痛加剧,定位不移,向下肢放射,麻痛相兼,行走及咳嗽等加剧,舌质多紫暗,脉涩或弦。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2)风寒痹塞型:腰痛,得温则缓,下肢重着,肌肤麻木,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3)肾虚型:腰腿痛麻,肢冷便溏,面色白,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红外线药熨法【主治】各型【药物及制备】红花、莪术、当归、川芎、川乌、草乌、马钱子、寄生、干姜、甘草各30克。
用50%酒精800毫升均匀浸润上药,密封24小时后,再以渗漉法取药液500毫升备用。
【使用方法】先以药液涂在患处,取功率1000瓦的白炽灯置50厘米处垂直辐射20~25分钟,1日1次,12~18次1疗程中药离子导入法【主治】气血瘀滞型及风寒痹阻型。
【药物及制备】乌头、丹参、虎杖各30克,红花、牛膝各15克,以50%酒精浸泡上药24小时后去渣存液备用。
【使用方法】取适量药液酒洒于适宜的垫板上接阳极置于患处,辅极接阴极置于对侧。
通电量在5~15毫安之间,每次施治30分钟,1日1次,15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通电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疗程间宜间隔7天蒸气疗法【主治】各型。
【药物及制备】红花、透骨草、刘寄奴、土鳖虫、秦艽、荜茇、川芎、艾叶各10克。
上药加水置于功率700瓦的电炉上加温,并将其放在治疗床下,相距治疗洞口(直径25厘米)约20~50厘米。
【使用方法】患者卧于治疗床上接受蒸气熏蒸,每次30分钟,1日1次,6次1疗程。
铁末热敷法【主治】肾虚型及风寒痹塞型。
【药物及制备】纯生铁末500克,食盐水60-70毫升。
上药混匀浸泡后装入布袋。
【使用方法】以棉垫或毛巾包好已发热的药袋敷熨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12-15次为1疗程。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转载)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突症”,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碎、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惹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内因: 1.椎间盘天生发育异样。
2.椎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
外因: 1.一次较重的外伤。
2.频频多次轻度外伤,累积性伤害。
3.严寒刺激。
症状与体征: 1.腰痛与放射性腿痛特色:根性放射痛;疼痛与腹压相关;痛苦与活动、体位有显然关系。
2.跛行:患肢不可以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
3.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
4.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
5.神经功能伤害。
运动: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感觉:受累神经根散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逝。
反射: L4 一 5胫后肌 L5 一 S1 跟腱 L3 一 4 膝。
中医:本病属偏痹,腰痹,骨痹,腰腿痛范围。
中医学以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解腰痛的发生有亲密的关系,引起本病的原由,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公则痛。
《灵枢 ?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诸病源候论. 腰脚痛苦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
”《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行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又云: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够咳,咳则筋缩急。
"《医学心悟》也说: "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
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惹起,咳嗽加重,表现为腰痛归并下肢痛。
1.气滞血瘀型:原由:多半因腰部扭伤惹起。
症状:腰痛症状显然,脊柱侧弯,腰 4-5 间有显然压痛点,向下肢放射,患者在咳嗽、大笑时症状加重,疾病后期可见患者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逼迫体位,脉弦数或细涩。
治腰椎间盘突出的仲景经方金匮要略方6、防己黄芪汤6味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四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
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外台》:治风水。
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金匮要略2 痉湿暍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14 水气病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倪海厦防己黄芪汤呢,如果我们严格讲起来它是血脉周围,在血脉的外面有湿。
如果久坐湿地湿会入到你的身体里,刚开始湿会进入皮肤,用麻黄加术汤;当湿进入到皮肤到更深的时候,进入到肌肉里的时候变成麻杏薏甘汤;要再深入一点,碰到你的血脉的时候,围绕在你的血管脉搏脉旁边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防己黄芪汤。
如果湿进入到你的血脉以后,那你的血管就会变得很大,就变成我们的桂枝芍药知母汤。
防己黄芪汤呢,太太小姐们,尤其是中年以后,发福,成天坐在桌上打麻将啊,或者是去吃下午茶聊天,都很少运动嘛啊,那就开始发福啊,身体很胖,好,就要去找医生,诸位以后你们要出去开业当医生那,都会用到啊。
那我那个胖那么胖,我那个......那个......吃了你会很感谢我,本来你不敢穿比基尼,吃完后,哇,你可以穿比基尼啊,为什么呢?肚子是平的......飞机场,那如果你不吃的话,不吃我们的防己黄芪汤,就是张家界那个天门山,好,这个很大所以不太好看,好,诸位记得防己黄芪汤非常好用,好这个看看就懂了。
那风湿呢,病人脉浮身重,全身感觉到重,沉重的时候,我们前面在脏腑经络前才介绍过,一旦感觉到身重就要运动起来,赶快运动啊,想办法把那个湿排掉不要让它往里走。
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曹吉宪(大竹县中医院,四川大竹635100)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疑难疾病,作者应用六经辨证法辨治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依据疾病病位和证候进行辨治。
首先辨病位,主要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其次按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和合(并)证进行辨治。
关键词:中医药;六经辨证;经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041-0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病因,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辨证为腰痛或痹证,多年来,笔者运用中医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
1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主要依据病位和证候进行辨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典型的疼痛表现为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
首先辨病位,因其证候病位在人体表部,主要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其次按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和合(并)证进行辨治。
1.1以主要症状进行辨治1.1.1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进行辨治(1)若患者表现为新病不久或久病而精神尚可,以疼痛为主,可兼有发热或恶寒而无汗,脉浮紧或沉而有力,苔白舌淡,可辨为太阳病表实症,用葛根汤加味或麻黄汤加味治疗。
(2)若患者以疼痛为主,兼有发热或恶寒而有汗,脉浮缓或沉细而有力,舌淡苔白,可辨为太阳病表虚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
(3)若患者以疼痛为主,兼有畏寒或发热,神差,脉浮细或沉细而弱,舌淡苔白,可辨为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
1.1.2以肿胀或酸胀或重滞为主要症状进行辨治若患者疼痛较轻,而以重滞或酸胀或肿胀为主要症状,可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兼湿滞证。
可依据其寒热虚实在太阳病或少阴病基础上加苍术、茯苓等祛湿药辨证治疗。
1.1.3以麻木为主要症状进行辨治若患者表现为以麻木为主要症状,可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兼血虚证。
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经方内治法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目前中西医疗法各有特色,方法多样。
笔者通过分析腰突中西医病机的形成,运用经方辨证内治,临床验证,几无不愈,且远期疗效甚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展开分析——一、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成我们先从解剖学入手大致了解下腰椎间盘的整体生理构造: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特性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
椎间盘实际上是一个密封的容器,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
接下来我们看看纤维环的构造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髓核的四周。
纤维环用的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
纤维环的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
因此,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下面我们说说腰突的主要表现: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椎间盘变形、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压迫或刺激椎管、脊神经及其邻近的组织而引起的以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状。
其典型症状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
其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有的可以直达足底部。
严重的可以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并伴有麻木感。
轻者可以跛行,重者行走蹲起翻身困难,甚至影响大小便问题和下肢不全性瘫痪。
下面我们大概看看腰突的中西医病因西医研究,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急性或慢性损伤,而使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外突压迫神经根而导致腰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
神经根严重受压刺激,神经根会伴随水肿,形成所谓的炎症反应。
同时疼痛,局部气血不畅,肌肉痉挛组织粘连,导致症状逐渐加重。
腰突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腰痛”、“腰腿痛”、“痹症”范畴。
中医方面其发病原因为:内有虚损,正气不足,同时寒湿侵犯,导致脊柱内外的阴阳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受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认识及经方辨治的思考作者:聂勇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15期【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腿疼痛、麻木及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同时也是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
西医对该病认识有三种学说,阐释细微,但疗效不好。
中医从整体阴阳平衡着眼及辨证论治法则入手,比西医治疗更有优势。
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该病证多属少阴、太阴合病,病机多见营卫不利、寒凝血瘀、湿饮瘀互结痹阻。
常见甘姜苓术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真武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及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剂。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方辨治;寒湿痹阻;营卫不通;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15.0.0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外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以腰腿疼痛、麻木及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同时也是脊柱相关疾病涉及如阳萎、早泄、前列腺炎、月经不调痛经、痔疮等的发病原因。
1 西医基本认识西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共分为凸起型、突出型和游离型三种,即为椎间盘膨出、突出和脱出。
而对于腰腿疼痛产生机理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机械受压型。
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病变机械压迫神经根而造成腰背痛、坐骨神经痛,或者过度牵伸受累神经,而使得受累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引发神经炎和水肿等症状,使神经内张力提高,加剧神经功能障碍。
第二种为化学神经根炎型。
主要为液状髓核液沿腰间盘突出变性及纤维环破裂后的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通道进行扩散。
扩散的髓核液中存在糖蛋白和β蛋白质,会对神经根进行强烈的刺激进而产生大量的组织胺,对神经根进行共同侵犯,最终引发生物化学性神经根炎。
其症状会使患者神经根内压力增加,出现局部缺血和电解质紊乱,使得神经支配区出现疼痛症状。
第三种为椎间盘自身免疫型。
是指患者椎间盘损伤或病损后,原本被排除在机体免疫机制之外的人体髓核组织,就会突破纤维环或纵韧带的包围,而在进行修复时,新生长的血管就会进入到髓核组织内,导致髓核和集体免疫机制密切接触,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质成为抗原对机体进行持续刺激,最终会出现免疫反应,致使局部产生疼痛等症状。
经方大家倪海厦医师中药案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009-09-2710:38:00)尊敬的倪大夫,您好!自从网上读过您的一些文章之后,给人有“如得甘露、似饮琼浆”之感。
我因近几年自己身体不太好,却求医屡屡失败而开始自学中医。
没想到按书查药,两年下来也将自己的病治好了大半。
到现在读过《内经》,了解了一点阴阳五行原理。
但不会综合分析,也不会下药。
现在我父母双双身体都不是太好,我自己又没有能力给他们治病。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每看到他们从医院抱回大包大包的西药,还时不时的去输液。
自己总有一种在袖手旁观的感觉。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忍受痛苦...很想请先生指条明路...我父亲,年74岁。
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腰腿痛"。
西医诊断为"腰间盘突出",有高血压,但是所查血象指标非常好。
据检验师说,可与20几岁小伙子的血象相比美。
回忆父亲一生的疾病史,总离不了个“湿”字。
从青壮年时起,就有风湿性关节炎,那时还经常胃酸。
常年咳嗽、肺中有痰。
后来又有了痛风。
得过痔疮,后来实施了手术。
现在是腰腿痛。
我查资料发现这些病都跟“风湿”有关。
父亲一生都在吃药,每天都把药当饭吃。
可我现在才发现他的病就从来没有治好过。
只不过从这里转移到那里而已。
据说,父亲在幼年时曾有过一次相当严重的“汗后着风”。
从此,就一直患鼻窦炎。
在青年时期曾长期使用“麻黄素”滴液,最后总算把它治好了。
但直到现在还经常咳嗽。
请教先生我父亲是不是因为肺寒一直未除,而使“肺金过弱不能制肝木”啊?恳求先生赐个良方为我父亲解除痛苦。
他的肌体应该没有什么损伤。
因为遇到好的情况,有时也会感到非常轻松。
但这样的机会不多。
我母亲的情况很复杂。
现年73岁,去年初,因大便不通畅,吃不下饭而住院西医治疗。
经过反复三次住院,人从“走着进去,到抬着出来”。
从肚子里的病,治到脑内出血。
最后钻颅抽血...几个月当中,每天少则三四瓶,多则六七瓶输液。
把一个好好的人治到只剩下一把干骨头,无力站立。
最后结论是肝硬化腹水.....真是惨不忍睹!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家人才勉强同意看中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处方作者:罗钰鑫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第12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的“腰痛”“痹病”。
如神经根长期受压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肌力减退、肌萎缩,则属于中医的“痿证”。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跌扑闪挫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属于气滞血瘀证。
(2)或因体虚年老,或房事不节导致肾之精气亏虚,腰府失养,不荣则痛,此为肝肾亏虚证。
(3)或因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气血不畅而痛,此为外感六淫。
(4)因平素脾胃亏虚,或肝旺乘脾,脾胃运化失常,腰部肌肉失养,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而发生疼痛,属于痰湿阻络证。
临床上常常是多种病因交错。
例如长期的肝肾亏虚或脾虚痰湿阻络,腰府失护,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闪挫扭伤。
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亦属实,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内伤致病多属虚,宜补肾固本,或健脾养胃;虚实兼具者,宜辩主次轻重,标本兼顾;日久四肢失养而致痿症肌肉无力,则重视补益脾胃肝肾,兼予祛邪活血通络等。
以下处方仅供参考,如有类似症状请于正规医院或诊所就诊。
寒湿腰痛腰部重着冷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寒冷和阴雨天时加重,舌质淡,苔白腻。
临床上最多见。
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为甘姜苓术汤:干姜8克,茯苓15克,生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
案例李某,女,44岁,腰痛伴大腿后侧胀痛不适,寒冷及阴雨天加重,腰部核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月经量少,痛经;舌淡白,苔白腻。
处方:生白术15克,干姜8克,茯苓18克,炙甘草10克,熟地30克,鹿角10克,炒杜仲15克,懷牛膝15克,鸡血藤30克,葛根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
方中熟地、鹿角、杜仲、牛膝补肾健腰强骨,鸡血藤、茜草等活血化瘀,桂枝加强其温痛力量,葛根、白芍缓解腰部肌肉痉挛。
湿热腰痛腰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加重,身体困重,口苦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辩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以同侧下肢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部疼痛患者的15%,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40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
从性别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
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
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病机病因】1.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经常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更易造成椎问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
2.外力作用有些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
例如装卸工作人员长期弯腰提举重物,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
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伤。
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1)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尤其是在上述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2)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后纵韧带在腰5、骶1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4.诱发因素(1)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2)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3)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治疗及验方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髓核脱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血管、脊髓等而引起的以腰腿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其部位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其病属于中医“痹证”、“腰腿痛”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风寒湿侵袭,以致气血阻滞经脉;或外伤损伤腰脊,血行不畅,瘀血阻闭经脉;或年老体弱,久病劳损,气血精髓亏虚不足,腰脊失养所致。
本病多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以肝肾亏损为本,寒湿瘀阻为标。
(一)辨证论治1.瘀血内阻证【主要表现】腰部板硬刺痛,痛处固定拒按,俯仰转侧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
【治法方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活血通络汤加减:当归10g,鸡血藤12g,川芎10g,桑寄生12g,制乳香10g,川牛膝12g,制没药10g,续断12g,桃仁10g,赤芍12g,红花10g,王不留行12g,全蝎5g。
2.寒湿痹阻证【主要表现】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酸楚困重,四肢发凉,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方药】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乌头汤加减:制川乌(先煎)10g,威灵仙12g,麻黄10g,秦艽12g,细辛3g,羌活10g,薏苡仁15g,苍术12g,桂枝10g,白芍12g,川牛膝12g,杜仲10g,炙甘草5g。
3.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腰部疼痛,痛处伴有灼热感,腿软无力,遇热天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宣痹汤加减:薏苡仁15g,防己10g,滑石(包煎)12g,法半夏10g,晚蚕沙(包煎)12g,黄柏10g,赤小豆12g,忍冬藤15g,泽泻10g,茯苓12g,木瓜10g,川牛膝12g。
4.肾阴亏虚证【主要表现】腰痛绵绵,酸软无力,久治不愈,劳累则甚,心烦失眠,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经方辨证论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则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经方辨证论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则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80%~90%的患者可经保守治疗症状得到缓解甚至痊愈。
笔者本着有其证则用其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不拘于一病一方,正确辨证用药,把握病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运用经方每获良效。
现介绍病案三则,供同仁参考。
1桂枝芍药知母汤案 尹某, 女, 35岁,干部。
2008-09-16来院治疗。
主诉:腰痛牵涉左下肢疼痛20天。
患者于20天前因受凉后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并向左下肢放射,咳嗽、打喷嚏时加重。
在某医院诊治:CT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左侧型),给予甘露醇脱水、地塞米松抗炎、泰勒宁镇痛、牵引等综合治疗,疼痛缓解。
患者为了进一步诊治,遂来我科。
刻下见:腰部疼痛,遇冷加重,伴左下肢发凉;纳差,睡眠正常,大便溏泄,3次/d,小便尚可;舌淡苔白腻,脉缓。
查体:腰部向左侧侧弯;L4棘突旁有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辨证属寒湿痹,治以散寒除湿,通经止痛,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桂枝15 g,白芍15 g,知母10 g,防风12 g,炒白术12 g,附子9 g,麻黄6 g,独活15 g,牛膝30 g,生姜10 g,甘草10 g 。
5贴之后腰部及下肢发凉稍微有点改善,改桂枝20 g,附子15 g五帖之后腰部及下肢症状明显的得到改善,效不更方,继服20贴,上述症状全部消失。
6个月随访,患者生活、工作一切正常,无复发。
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五》篇中的第8条,主治风湿历节。
本案结合患者症状、舌苔脉象,中医辨证为寒湿痹,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方中附子、桂枝、麻黄温经止痛;白术健脾化湿,防风祛风除湿,独活、牛膝引药下行,独活、防风合用又有祛风胜湿止泻的功效;白芍、知母制约诸药的燥性,白芍与甘草合用缓急止痛,生姜与甘草同用和胃调中。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治的调理方法以肾为本、表里同病的病证认识观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中的“腰痛”病。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骨者肾之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诚如《顾氏医镜·腰痛》所云:“故腰痛虽有多端,其原皆本于肾虚。
”因此,朱良春认为,应采用扶正祛邪、益肾蠲痹之大法,且益肾通督应贯穿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始终。
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变虽然在脊柱,督脉又循行于脊柱之中,但临床所见椎间盘突出患者继发的腰腿痛、酸、胀、麻、冷等病变部位,大多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只有少数患者病变部位在督脉循行部位上,由此可见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经气相随,病气自然相连。
因此,该病的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入太阳经脉,使局部气血阻滞,不得流通,络脉瘀阻,或骨质增生对周围组织压迫,又加重了络脉瘀阻之病理改变,两者相互作用,使纤维环这原本供血就少的组织更加代谢减慢,退化加速,弹性日渐减退,故一旦遇负重、弯腰、蹦跳等诱因均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诸症蜂起。
表里同治、经脏共调的治疗观在治疗上,朱良春推崇张景岳之说,重视经脏、表里同治,诚如张景岳云:“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气。
”张氏把腰部疾病(包括该病痛、酸、胀、麻、冷诸症)分为“在脏”与“在经”两类。
在脏者,乃因肾亏患者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此即“在脏属肾气”之意。
有医者凡遇腰痛,即诊为肾虚,用方总不外左归、右归、六味之属,殊不知有许多腰腿痛并非单纯肾虚引起,尤其是风寒湿等外邪侵入足太阳膀胱经,致经气不利、经脉不通,盖“不通则痛”,故此类腰痛其病位在经络,尚未涉及脏腑。
循理遣药、以病为治的方药观椎间盘突出所继发的腰腿痛,病症大多部位滞留在太阳经脉上,因此,在合理选用补肾药物的基础上,临床用药选用麻黄、桂枝、川草乌、羌活、北细辛、制附片等温通太阳经脉之品,往往效出意外。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
地址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由经络病变引起的,可以选择
适宜的中药来治疗。
首先是活血化瘀药物,常用中药有参、桔梗、黄芩、阿
胶等,有助于疏通血液循环,恢复经络的健康。
临床上常用的经方有四物汤、炙甘草汤,可以温和而有效地活血化瘀。
其次是调理肝肾功能,中药有熟地、牡蛎、黄芪、白术等。
常用的经方有肝肾养护汤和大黄附子汤,有助于调节肝肾功能,强健身体,重塑骨骼和关节,增强身体抵抗力。
最后是活血止痛药物,有乳香、桃仁、全蝎、当归等,
有助于缓解腰部疼痛。
临床上常用的经方有桃仁石膏汤和丸等,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达到止痛作用。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可以采用中药来治疗,可以选择活
血化瘀药物、调理肝肾功能的药物,以及活血止痛的药物,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但是治疗前应请教医生,确定诊断,以免拮抗药物,出现更多副作用。
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1太阳病案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
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
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
经X线拍片、CT检查,确诊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
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
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
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
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
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
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
处方:桂枝、党参各15g,白芍药30g,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炙甘草,砂仁(冲)各5g,生姜5片。
3剂。
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
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
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
上方加附片10g,再投5剂。
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
上法已经中的,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
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的运动,腰腿尚感疲乏。
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的康复。
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
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
按:《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1],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
柯琴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例外。
《伤寒论》治疗风湿寒痹以太阳最详。
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循经入腑,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
此患者消瘦、肤色苍白、时觉畏风、发热、自汗,属“桂枝汤证”;腹肌扁平拘紧,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腹证[3]。
腰腿疼痛多年而气营两伤,虽有恶风、发热、汗出之太阳中风表现,但脉沉缓无力,与论中太阳病篇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相合。
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苔白水滑,是太阳经病不解,寒湿循经入腑而成太阳蓄水五苓散证。
由于太阳经腑有合病之势,故先予以桂枝新加汤合五苓散,调和营卫、通阳利水为治。
先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待病势趋缓再以温灸法徐徐温养阳气以善后。
2少阳太阳合病案李某,男,35岁。
1992年8月16日初诊。
2年前在工地劳动时挫伤腰部,引起腰腿麻痛。
刻诊:瘦长身躯,痛苦面容,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挛,难以转侧,憎寒烦热,口苦咽干,恶心干呕,小便短涩不畅。
舌淡红,苔厚黄腻水滑,脉沉弦。
检查:腰部发现脊柱向左侧弯,L5棘突向右偏歪,L4~5、S1棘突周围压痛,左骶髋关节压痛并触及索状物,左腿抬高试验强阳性;X线摄片显示,L5~S1间隙变窄,已形成骨桥。
诊为左骶髋关节错位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
此为风寒湿驻留太阳,由表及里,伤及少阳,致两经合病,法宜解肌散风、和解少阳、祛寒除湿,予以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合方加味: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药、党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各10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5枚。
剂。
并针刺左侧环跳一穴。
3剂后,诸症始缓,5剂药尽,腰部冷痛与左腿麻木都明显减轻。
药已中的,守方继进5剂,并给予针刺、按摩。
3诊后,诸症均缓,加细辛3g,以加强散寒温经之效。
数法并用,诸症渐失,1个月后恢复如初。
2000年偶然相遇,见其身体健康,行动自如。
按:笔者治疗腰突症常用柴胡剂,其心得是:少阳为枢,既是防止“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屏障;又为透邪外出、斡旋气机之枢纽。
柴胡汤剂除了用其治疗“柴胡汤证”、“柴胡体质”之外,还可广泛地应用在两经处于传变、转化阶段的诸多并病和合病。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但也应用于治疗“三阳合病”[4]。
本案少阳太阳合病是以《伤寒论》“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为根据。
肾和膀胱相表里,“腰冷而痛”,为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脉,颇合《金匮》“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甘姜苓术汤主之”之旨。
由于证治能把握住柴胡剂的传变规律,方证相合而殊见效机。
用柴胡剂治疗跌扑闪挫后损伤内证,曾经是一些伤骨科名医的家传秘法。
如石筱山、石幼山的石氏伤科,就世代相传这一治法[5]。
但石氏家法仅仅从“治血必治气,治气必疏肝”的理论出发,使后学者难以把握,故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3太阳阳明合病案张某,男,14岁。
1988年4月6日初诊。
2年前与同学戏耍时挫伤腰部,时感左腰腿不适。
2月前,不慎淋雨,全身湿透。
翌日,畏寒、高热、腰痛、周身不适,自服退热药后出现寒颤、高热不退,并感到左髋关节剧痛、肿胀、不能行走。
经各种化验,X线摄片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予以牵引及抗生素等西医药治疗。
2周后,仍有低热,左腰髋疼痛不减。
刻诊:形体瘦长,精神不衰,面色苍白,痛苦面容,畏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不适。
左腰髋部胀痛,左髂关节周围皮色泛红,肿痛处皮肤稍温而拒按,站立与行走时腰髋疼痛加剧。
口渴、纳减、便结、尿浊黄臭、眠欠安、烦燥不宁。
舌暗红,苔白腻,脉浮紧数。
腹诊:左少腹疼痛延及左腹股沟,按压左少腹疼痛加剧而在深部触及柔软的索状物。
此为太阳阳明合病,风寒湿瘀郁闭肢节而化热,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清热活血,予以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桂枝、防风、杏仁、桃仁、苏叶各10g,生甘草、苍术、生大黄各5g,生石膏50g。
3剂。
服药后微汗,小便、大便量增多,诸症均减,上方加知母、赤芍药、附片各10g,生姜5片,即仿大青龙汤、桃核承气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之意,再投5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左髋部的红、肿、热、痛,减轻十之五六。
原方中麻黄减至5g,再投5剂;并在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处及皮肤静脉曲张处,刺血后拔火罐。
4诊时,左髋关节疼痛已减十之八九,能行走,其他症状几近消失。
但腰部前屈还困难,仍有疼痛。
上方增损化裁再投;委中刺血拔罐;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
坚持服药,不时给予刺血、正脊。
2周后,病除若失。
10多年来,再无复发。
按: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的特点是“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6]。
汉方家矢数道明在《汉方处方解说》中说:“汉方医学的特点就是‘随证治疗’,因而可称之为‘证候学’或‘方证相对医学’,甚至可称之为‘处方学’,证候的诊断直接与处方相联系,‘诊断即治疗’,故‘证’即是‘方’。
”在研究此案的过程有两点心得:①此患者主要脉症与《伤寒论》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环环相扣,条文基本反映出这一方证辨证的证候学、病态学、药物学和治疗学的关系。
②在方证辨证中运用腹诊法极为重要。
腹诊一法肇始于《内经》、《难经》,并在《伤寒论》中得到长足地发展,日本医家汤本求真高度评价腹诊法,云:“腹者,生之本也,故百病以此为根,是以诊病必须候腹”。
[3]此患者少腹压之急结疼痛并延及左腹股沟,这是典型的桃核承气汤腹证[7]。
太阴病案姜某,女,25岁,1999年3月20日初诊。
6年前发现腰腿酸痛麻木,经X线摄片、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2月病情加重。
刻诊: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L4、L5、S1棘突周围压痛。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目光炯炯有神,头疼,烦热,汗多,口渴,容易感冒。
晨起睑肿,面浮,小便不利,夜卧汗出湿被。
月经衍期、经血紫暗有块,经来潮第一天少腹疼痛,白带清稀量多。
舌淡白,苔白厚水滑,脉沉弦滑。
腹诊:腹肌扁平拘紧,左侧下少腹部触之有抵抗伴有压痛,脐周悸动按之应手,心下有振水音。
此案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统运失司。
以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而治之:黄芪30g,桂枝、白芍药、白术各15g,茯苓、泽泻、猪苓各10g,大枣3枚,生姜10片。
5剂。
服药后,感到全身温煦舒爽,小便清长,浮肿减,腰腿痛稍有减轻。
方已中的,守方不变,又5剂。
在腰骶部辅以按摩,并针刺环跳。
按上方加减变化坚持治疗30多天,沉疴终于向愈。
但腹诊时,仍存在腹肌拘紧,左侧少腹下部触之有抵抗、压痛等腹症。
嘱其用药艾条熏灸气海穴,并吞服桂枝茯苓丸。
2月后停药,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颜色正常。
随访1年,能胜任繁重劳动。
按:“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仲景的诊治要旨。
“知犯何逆”是指对病机病因的理法辨证;“随症治之”是指对主要脉症及所选方、药的方证、药证辨证。
本例诊断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是理法辨证。
选择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是方药辨证。
前者是注重疾病的普遍矛盾,后者是强调疾病的特殊矛盾,两者紧密结合,理法方药才能一以贯之。
此案在研究疾病的方药辨证方面,笔者有两点心得:①方药辨证须习熟仲景原文,逐条逐句体味揣摩。
如根据《金匮》“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的条文对案中“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的症状特征有了认识,故应用了桂枝加黄芪汤。
②患者体质的个体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敏感性和对某种治疗药物的亲和性。
日本汉方家森道伯称“体质之证”为“先天之证”。
“药证辨证”中的“体质药证”是研究患者的体质类型和效药所对应的临床表现。
如本案中的患者,具有黄芪证的“桂枝体质”者(其“桂枝体质”[8]的特征是:形体消瘦清癯,肤色苍白、目光有神,多汗,容易感冒;其“黄芪证”[8]所出现的症状是:汗出多而浮肿,身体困重)。
因为体质用药是相对固定的,如该案为了针对其“桂枝体质”用药,从初诊的桂枝加黄芪汤、五苓散到后来的桂枝茯苓丸,始终不离桂枝。
而“黄芪证”仅仅是一时的病象,故症去药减。
5少阴病案钱某,女,30岁,2000年9月28日初诊。
2年前因车祸而致腰部外伤,腰骶疼痛延及两腿,近年来日渐加重。
经医院CT、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隐窝狭窄”。
刻诊:腰部强直拘痛难以活动,两腿外侧冷而麻痛;畏寒肢冷,以背部为甚;体型偏胖,精神委靡,痛苦面容,面色晦黄不泽;经常鼻塞,嗅觉迟钝;便溏而细,小便不利,而夜尿频多。
舌质胖大暗淡,苔厚白水滑;脉弦细而虚迟。
腹诊:腹肌松软,按之无力;但脐周围肌肉拘挛,按之痛而彻背。
此为“麻黄体质”的少阴病。
阳虚血亏,风寒湿邪驻留背部和腰腿。
法当温阳驱寒利湿,予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合方:附片、白术、茯苓、党参、白芍药各10g,麻黄、甘草各5g。
5剂。
同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并在腰腿痛处予以刺血、拔罐。
治疗后,诸症稍有改善。
原方加细辛、当归,使药效深入营血,又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