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与赤潮
- 格式:ppt
- 大小:8.56 MB
- 文档页数:43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背景介绍赤潮,又称赤潮水华,是一种由海洋中某些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藻类会释放出有害的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赤潮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水华的影响赤潮水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赤潮会削弱光合作用,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其次,赤潮水华释放出的毒素会杀死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赤潮还会对渔业、旅游业等人类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为了解决赤潮水华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减少赤潮水华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可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工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也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方向。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通过引入或增加一些天敌物种来控制赤潮水华的繁殖。
例如,引入捕食性的动物来减少藻类的数量,或者使用特殊的微生物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在赤潮发生的水域设置屏障,阻止有害藻类的扩散。
另外,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高温等方法来杀死有害藻类。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投放化学物质来抑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投放一些抗生素或杀藻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繁殖。
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5. 水域管理水域管理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来控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对水域进行划定和管理,设立禁渔区和保护区,限制渔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发展。
此外,加强对水域的巡查和执法也是水域管理的重要环节。
结论赤潮水华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解决赤潮水华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水质管理、生物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水域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水华与赤潮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海洋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详细内容涉及赤潮与水华的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重点分析当前我国赤潮与水华频发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赤潮与水华的定义、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2. 掌握赤潮与水华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3. 学会分析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难点:赤潮与水华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潮与水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图片展示、问题引导、讨论交流。
2. 新课内容讲解:1) 赤潮与水华的概念及成因;2) 赤潮与水华的类型及分布特点;3) 赤潮与水华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 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
3. 例题讲解:1) 某海域赤潮发生的成因分析;2) 水华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 判断题:关于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2) 选择题:赤潮与水华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环节:练习、讲解、反馈。
2) 拓展延伸:赤潮与水华的全球分布及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1. 赤潮与水华2. 内容:1) 概念及成因;2) 类型及分布特点;3) 影响及防治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论述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及影响;2) 分析我国某海域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
2. 答案:1) 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及影响:赤潮与水华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适宜,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现象。
它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水生生态平衡、降低水质、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危害人类健康等。
水华和赤潮随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加强,环保意识也深入到学生心中。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对于水华和赤潮的形成与危害一般只说会造成水体缺氧,学生常会感到难以完全理解。
因为根据他们己有的知识,藻类作为光合自养生物,是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应是能大量生产氧气,供水生生物所需,为何会在藻类大量繁殖后却造成水体缺氧而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呢?笔者对此作以下分析;1.何为水华与赤潮水华(water bloom,又称水花 water flower),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淡水中,由于以原核生物蓝藻为主大量繁殖所致(当然也伴有少量真核的绿藻等)。
主要的蓝藻有铜绿微藻、水花微囊藻、水花束丝藻、水花鱼腥藻等,它们的细胞内含叶绿素和蓝色素等,大量繁殖使水体变蓝或形成其它颜色,并带有腥味或霉味。
赤潮(red tide),又称红潮,则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海水中,由于甲藻、硅藻等真核藻类的大量急剧繁殖(当然也有少量蓝藻、原核动物等),聚集漂浮于海面,使水体呈现红色或褐色等,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主要发生在近海。
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赤潮生物种类的颜色决定的,如以夜光藻、红色中缢虫等为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为优势种时为绿色,硅藻占优势则呈褐色,若蓝藻门的毛丝藻等大量分布时海水则为棕黄色。
赤潮在古代就已有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有“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的描述,达尔文1832年描述了智利外海的赤潮现象。
据记载我国于1932年在浙江镇海、定海的近海水域发生了赤潮,之后于1952年和1962年则先后报导在黄河口、福建平潭岛水域发生过赤潮。
2.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其主要原因。
所谓富营养化,简单地说就是水体中有丰富的养分,其主要来源是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尤其是大量的N、P等元素入水。
藻类体内有机质中含有的元素有一定的比例:C∶H∶O∶N∶P=43.7∶6.2∶24.8∶7.7∶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每生成100g细胞有机质(干重),就要消耗52.4gC、9.29gN和1.2gP。
[课外阅读]水华和赤潮随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加强,环保意识也深入到学生心中。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对于水华和赤潮的形成与危害一般只说会造成水体缺氧,学生常会感到难以完全理解。
因为根据他们己有的知识,藻类作为光合自养生物,是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应是能大量生产氧气,供水生生物所需,为何会在藻类大量繁殖后却造成水体缺氧而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呢?笔者对此作以下分析;1何为水华与赤潮水华赤潮赤潮在古代就已有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有“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的描述,达尔文(waterbloom,又称水花waterflower),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淡水中,由于以原核生物蓝藻为主大量繁殖所致(当然也伴有少量真核的绿藻等)。
主要的蓝藻有铜绿微藻、水花微囊藻、水花束丝藻、水花鱼腥藻等,它们的细胞内含叶绿素和蓝色素等,大量繁殖使水体变蓝或形成其它颜色,并带有腥味或霉味。
(redtide),又称红潮,则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海水中,由于甲藻、硅藻等真核藻类的大量急剧繁殖(当然也有少量蓝藻、原核动物等),聚集漂浮于海面,使水体呈现红色或褐色等,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主要发生在近海。
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赤潮生物种类的颜色决定的,如以夜光藻、红色中缢虫等为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为优势种时为绿色,硅藻占优势则呈褐色,若蓝藻门的毛丝藻等大量分布时海水则为棕黄色。
1832年描述了智利外海的赤潮现象。
据记载我国于1932年在浙江镇海、定海的近海水域发生了赤潮,之后于1952年和1962年则先后报导在黄河口、福建平潭岛水域发生过赤潮。
2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其主要原因。
所谓富营养化,简单地说就是水体中有丰富的养分,其主要来源是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尤其是大量的一般认为富营养化的标准是水体中当然,水华和赤潮的发生还与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有水温、盐度、日照、降雨、风浪等水文和气象条件。
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水华和赤潮是两种常见的水生生物现象,它们通常在水体中形成,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
一、水华的形成过程水华是指水体中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形成的现象,其中以蓝藻和硅藻最为常见。
水华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营养盐富集阶段: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氮、磷等,过量富集,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 初级生产者繁殖阶段: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利用富集的营养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
3. 生物量快速增加阶段: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迅速增加,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群落,使水体呈现出绿色或棕色。
4. 水华高峰期:当浮游植物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水华现象。
水体中浮游植物大量聚集形成浮游植物团块,使水体呈现出浑浊的状态。
水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养分过量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快速增加。
过量的营养盐来源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以及大量饲养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等。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导致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加快,从而形成水华现象。
二、赤潮的形成过程赤潮是一种由赤潮藻引起的现象,赤潮藻主要包括硅藻、甲藻和鞭毛虫等。
赤潮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营养盐富集阶段:水体中的营养盐过量富集,为赤潮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2. 赤潮藻繁殖阶段:赤潮藻开始大量繁殖,形成赤潮藻群落。
赤潮藻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和适应性,能够迅速占据水体中的优势地位。
3. 色素释放阶段:赤潮藻在繁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色素,使水体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
4. 毒素释放阶段:部分赤潮藻能够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赤潮的形成与水体中的营养盐富集有密切关系。
过量的营养盐来源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和工业排放的废水,以及大量饲养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等。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被赤潮藻利用生长,从而形成赤潮现象。
总结起来,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都与水体中的营养盐富集有关。
水华和赤潮的区别
一、发生环境不同。
1、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2、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二、诱发因素不同。
1、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2、赤潮: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三、预防措施不同。
1、水华:
①打捞。
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水面或港湾中大量堆积的水华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打捞出来,进行处置上。
②絮凝除藻。
可通过黏土絮凝来控制有害藻华。
③生物控藻。
可以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鲢、鳙来控制蓝藻水华,也称之为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
2、赤潮: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水华和赤潮一样吗水华和赤潮一样吗?水华和赤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是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对其生态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属于海洋灾害之一,今天本文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赤潮和水华还是有区别的,①赤潮和水华本为自然现象:赤潮(red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水华(waterblooms)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水华发生时,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这两种在自然界就有的赤潮和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②赤潮和水华发展带来的灾害:由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干扰,最主要的是N、P营养成分的增加,造成淡水、海水的富营养化,为水中这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赤潮消失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和分解,耗尽了水中的溶解氧,分解物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恶臭难闻,严重威胁海洋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样地,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由此可见,一个是海洋中,另一个是淡水中;一种是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引起水体变色,另一种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
【高中地理】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和水华【高中地理】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和水华一、水体富营养化1、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体所需的氮、磷等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快速繁殖,水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大量鱼类和其他生物死亡。
2、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氮磷的大量富集,导致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疯狂繁殖。
而营养物质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农田、农业废弃物、城市污水和部分工业污水。
污水中的氮由有机氮和无机氮组成。
有机氮,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尿素等;无机氮,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等。
(1)它们中大部分直接来自污水,但也有一部分是有机氮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作用而形成的。
(2)城市生活污水富含氮和磷。
例如,人体排泄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氮,而使用含磷洗涤剂时含有大量的磷。
(3)另外如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开采、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使水中的氮、磷大量富集。
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中,湖泊会由贫营养湖发展为富营养湖,进一步又发展为沼泽地和干地,但这一历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自然条件下需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但由于水体污染而造成的富营养化将大大促进这一过程。
如果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大量而连续地进入湖泊、水库及海湾等缓流水体,将促进各种水生生物的活性,刺激它们异常繁殖,这样就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1)富营养化会影响水质,降低水的透明度,使阳光难以穿透水层,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可能导致溶解氧过饱和。
水中溶解氧的过饱和和低溶解氧对水生动物有害,并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2)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3)由于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和动物如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和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