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的定义与溶液的特征讲解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的定义与溶液的特征讲解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的定义与溶液的特征讲解

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溶液的凝固点、沸点、导电性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需要理解掌握。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

溶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1.1、溶液的特征

①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

食盐水(一种物质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到另一种物质)

食盐(NaCl)(一种物质)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另一种物质)中形成食盐水溶液

蔗糖水(一种物质以分子的形式扩散到另一种物质)

蔗糖(C12H22O11)(一种物质)以分子的形式扩散到水(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蔗糖水溶液

②溶液的均一性

溶液的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组成、溶质质量分数和性质完全一样。

如从一杯食盐水中任意位置取出一部分食盐水,那么这些取出的食盐水的都一样咸,而且密度、NaCl质量分数也一样。

②溶液的稳定性

溶液的稳定性:当不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溶剂和溶质的量)时,溶液长久放置,不会出现分层、沉淀等现象。

③溶液的透明性

溶液的透明性:指光线可以透过溶液;

溶液的颜色与溶液的透明不同,无色溶液和有颜色的溶液都可以是透明的。

如蓝色的硫酸铜溶液(CuSO4)是透明的。

如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KMnO4)也是透明的。

1.2、溶液的导电性

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存在的自由离子有关,自由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纯净的水导电能力较差,蒸馏水几乎不导电;

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溶液,导电能力弱或不导电,如蔗糖溶液;

1.3、溶液的浓度对凝固点、沸点的影响

同温同压下,在相同的溶剂中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的浓度越大),溶液的沸点会升高,凝固点会降低。

①纯净水与食盐水(NaCl溶液)

食盐水中含有NaCl(溶质)较多,纯水中不含NaCl(溶质),所以食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水,沸点高于纯水。

生活事例:

1、冬天越干净的水容易结冰,脏水不容易结冰?

解释:越干净的水水中溶解的物质较少,凝固点高,容易结冰。脏水中溶解很多物质,凝固点低,不容易结冰。

2、沸腾的汤比沸腾的水温度高?

解释:汤中溶解的物质较水中的多,汤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汤沸腾时的温度比水沸腾时的高。

3、冬天为加速雪融化,防止雪上冻,向雪中散盐(工业盐,主要成分NaCl)。

解释:盐会溶入雪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盐水结冰的温度低于水结冰的温度,所以雪会融化成水,不会结冰。

2、悬浊液和乳浊液

2.1、悬浊液(固体+液体):将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细小固体颗粒物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知识点:

①悬浊液不是溶液,长久放置后会出现沉淀现象

②悬浊液是以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水中,不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

扩散的。

2.2、乳浊液(油+液体):将食用油(或其他油类物质)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小油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知识点:

①乳浊液不是溶液,长久放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油比水轻,上层为油层,下层为水层。

②乳浊液是以小油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不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扩散的。

牛奶和豆浆都不属于溶液

牛奶和豆浆中都含有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直径大小在1nm~9nm之间,超出了溶液中分子与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大小<1nm),所以牛奶和豆浆属于胶体,不属于溶液。

初三化学经典《溶液》(提高)知识讲解

《溶液》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 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 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再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 和溶液 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对其它溶质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区别 涵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在一定温度、一定量 的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溶解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 溶液里含量的多与少 温度影响受温度影响,须指明温度一般不受温度影响联系 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与稀没有必然的联系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反之亦然 3.对同一种溶质,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溶解时的热现象:浓硫酸、氢氧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相关知识链接】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比如硬水中含有水和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比如氮气(N2)、铁丝(Fe)、氧化铜(CuO)和碳酸钠(Na2CO3)等. 3.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知识点1:溶液 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③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3)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 a.溶液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是均一、稳定、混合物. b.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一般从是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和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定.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比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Cl3溶液为黄色.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是水(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e.均一性和稳定性是针对溶液而言的,在溶解的过程中,体系组成尚未达到均一,其各部分组成可能不尽相同. (4)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实质就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5)溶液的组成 ①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容积的体积.【注意: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在溶剂里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的剩余物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中.溶液的质量是指溶液中所有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比如NaCl、KNO3固体等)、液体(比如酒精、硫酸等)或气体(HCl、CO2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溶解脂肪,酒精能够溶解碘等. (6)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①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看做溶质,液体看做溶剂. ②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不管水量的多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③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某物质的水溶液.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即溶质是化学变化后生成的新物质,不是原物质,比如将足量的铁粉放入适量的CuSO4溶液中,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中的溶质是FeSO4而不是CuSO4). ⑤根据溶液的名称也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比如“碘酒”中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食盐水”中食盐为溶质,水为溶剂.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比如“CuSO4溶液”中,CuSO4为溶质,水为溶剂. (7)溶解性 ①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比如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而碘易溶于汽油;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也不同,比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 (8)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迚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能够起反应的固体配制成溶液来使用.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是溶液,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动物新陈代谢也是在水溶液中迚行的,比如动植物呼吸所需的氧气和其体内产生的二氧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归纳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溶液是化学这一门科目的比较难学的知识点,但是我们又必须要掌握溶液的知识,因为这是考试经常会考的考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重要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 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

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 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案5篇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案5篇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 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说课稿 一、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 •单元名称:溶液 二、教材背景与意义 《溶液》是初中化学下册的一章,主要讲解了溶液的概念、特性以及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等内容。本章作为初三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组 成成分,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此外,本章还涉及到溶液的浓度计算及浓度单位换算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性,能够正确描述溶液的形成 过程。 2.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浓度单位之间的换 算。 3.学会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 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观察和 分析来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及组成成分的认识。 2.浓度的计算方法和浓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2.浓度计算的方法和浓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六、教学内容及方法 1. 溶液的概念和特性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具有均匀性质的透明系统。 •溶液的特性:溶液可以分为固液溶液、液液溶液和气液溶液。 教学方法: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观察来让学生直观感受 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2. 浓度的计算方法和浓度单位换算 •浓度的计算方法: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浓度单位的换算:常用的浓度单位有g/L、mol/L和%等,需要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理 解浓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饱和溶液的定义: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物质的最大溶解量已达到平衡状态。 •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重量法、体积法和质量分数法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操作示范和实验结果观察,引导学生 学会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初三下册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课题1溶液的形成

初三下册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课题1溶液的形 成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下册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课题1溶液的形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①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色泽等相同。 ②稳定: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不分层、不沉淀。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 2、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如:碘酒、糖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石灰水); 3、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质量比。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牛奶、农药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 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现象,叫做结晶。(结晶和溶解都属于物理变化)。(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三、物质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⑴酸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上升;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⑵绝大多数的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下降;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⑶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 以上就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第九单 元知识点:课题1溶液的形成,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第九单元《溶液》学案→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定义:______或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__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组成:溶液由_____和_____组成,其中_____是指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_____是指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____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和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最终表现为吸热(温度降低),如_______; 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最终表现为放热(温度升高),如_________; 少数溶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最终表现为不放热也不吸热(温度不变),如_______。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2)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 (3)应用: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 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 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所得到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依 据 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2)相互转换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相互转化①对于大多数溶液(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是什么? ②对于极少数溶液(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溶液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

酒精、试管(若干)等。【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 4 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分析小结】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归纳出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见板书设计)。【提出问题】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解决方案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和香精也可用作溶剂。例如,汽油可以溶解油脂,香精可以溶解碘等。 溶液的特征: 均匀性:溶液中所有部分的性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 理解解决方案的概念: 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溶液是一种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 (3)溶液中同时存在多种溶质; (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 四 溶液为蓝色; (5)均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溶液和液体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物质的一种形式。如果水通常是液体,那么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名字。溶液的名称通常是溶质的名称,然后是溶剂,也就是说,溶质排在第一位,溶剂排在第二位。例如,在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的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如果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通常将最大量的溶液视为溶剂,将较小量的溶液视为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5)通常,水溶液中不指定溶剂。例如,硫酸铜溶液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因此,未指明的溶剂通常是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na 二 o,so 三 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naoh和h 二 so 四 ,因此溶质是naoh和h 二 so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溶液单元知识点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溶液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溶液的形成 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如对于溶液的定义要抓住:均一、稳定、混合物;学习概念时还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效果更好。 1、溶液的判断:根据溶液的特征判断(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其为1标准)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数。 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 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 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 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 三、溶液的浓度 (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溶质质量(即没有溶解的部分不计入溶质质量)。 (2)两种溶液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但总体积往往比混合前两种物质的体积之和小。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最后的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不能用分数表示。 溶液单元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 溶液:一种或以上的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梳理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梳理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溶液中Cu2+为蓝色、Fe2+为浅绿色、Fe3+黄色、MnO4-为紫红色 b、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溶液的构成:溶液由溶质分子或溶质离子及溶剂分子构成 蔗糖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蔗糖分子、水分子 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Na+、Cl-、H2O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d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e、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f、溶液的用途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由溶液的名称判断 ②由物质的状态判断: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③由物质的量判断:当溶质、溶剂都为液体且相互溶解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无论水量多少,都把水叫做溶剂 3、溶液形成时的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溶解 CaO与水反应放热,注意区分是溶解吸放热还是反应吸放热 4、液体分为纯净物(如Hg、H2O、H2O2、C2H5OH等)和混合物(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 汽油去油污(油污溶解于汽油);洗涤剂去油污(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 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可溶解其他溶质 (2)判断方法①若溶液底层有该溶质的固体存在,一定是饱和溶液②若底层没有溶质固体存 在,可继续加入该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为饱和溶液③析出 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Array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

初三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

初三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 初三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种变化。 “扩散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 “水合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变化。 溶解过程最终温度的升高、降低或几乎不变,取决于吸收和放出热量的大小。 初三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二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错误!链接无效。为蓝色 FeSO4错误!链接无效。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知识点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知识点 溶解溶液是〔化学〕必考的考点,今日学习啦我就与大家共享:〔〔初三〕化学〕下册溶液学问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关怀!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学问点一 溶液定义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2)浓溶液、稀溶液:在确定量的溶剂里所含的溶质多为浓溶液,所含的溶质少为稀溶液。溶液的"浓、稀'只是溶液组成的一种粗略表示方法。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无关,即浓溶液不愿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愿定是不饱和溶液。 溶液体积与溶液质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不饱和溶液定义 不饱和溶液:在确定温度下,确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定义 饱和溶液:在确定温度下,确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需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 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 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数学〕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下册溶液学问点二 例1有以下物质:①牛奶;②无水酒精;③澄清石灰水;④泥水;⑤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后的液体;⑥锌溶解在适量的稀硫酸中形成的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分析此题是考查关于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同时要求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根据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概念和特征可知:牛奶是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澄清石灰水是溶液;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CaCO3+H2O,由于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故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锌溶解在稀硫酸中存在反应:Zn+ H2SO4=ZnSO4+H2,生成的硫酸锌溶于水中形成硫酸锌溶液;无水酒精属于纯净物. 答案③⑥ Ca(OH)2 ZnSO4 例2以下关于溶液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 A.溶液不愿定是混合物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C.溶液是透亮的,因此也是无色的 D.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就确定是溶液 1/ 2

广东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与乳化(基础) 知识讲解

溶解与乳化(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液的形成》一、1)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知识点二、乳浊液、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诠释】 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讲义-6.溶液的形成-沪教版(全国)

课标定位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液的用途; 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3. 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现象,从而掌握除去油污的不同方法和原理。 考点精讲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乳化现象。 难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实验探究认识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上图展示的各种物品,同学们都不陌生,它们都属于溶液吗? 考点一:溶液 1.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要点诠释】 (1)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例如食盐水中的食盐、酒精溶液中的酒精、盐酸中的氯化氢气体)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如油脂的汽油溶液、碘酒) 注意: 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未溶解的溶质不计算在内)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可以省略。 2.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①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例如:密度、浓度、颜色、化学性质。 ②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例如: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不会浑浊。 ③混合物:溶液中至少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思考: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②溶液一定澄清,但一定无色吗?例如:溶液是蓝色。 3. 溶液的微观组成:溶质以单个分子(蔗糖、酒精)或离子(氯化钠)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 【方法提炼】 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①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②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他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溶液溶质溶剂 食盐水食盐(氯化钠)水98%酒精溶液酒精水 盐酸氯化氢水 碘酒碘酒精油脂的汽油溶液油脂汽油 【重要应用】 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快,而且反应充分。 ②土壤里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才能被植物根部吸收。 ③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考点二: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1. 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溶解。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2. 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固体、浓H2SO4溶于水。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3. 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如NaCl等物质溶解。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思考:用下图所示装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 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 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 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 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 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 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 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 分不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 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 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

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 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 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其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乳化现象: (1)乳化剂和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 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清洗试管内的油污。 拓展延伸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

初三化学下册第六七章要点

第六章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质和溶剂的判断,乳化以及乳浊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理解。 2、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知道溶液、溶剂、溶质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以及温度的变化。 【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 考点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 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