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附子与肾脏病(下)
- 格式:doc
- 大小:15.14 KB
- 文档页数:4
附子活血化瘀功效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探讨
贾蒙;王怡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8(52)11
【摘要】通过古籍查阅和文献检索,总结附子活血化瘀功效的发展沿革。
认为附子活血化瘀功效在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时代的变迁中被逐渐忽略。
慢性肾脏病"血瘀"形成的中医学机制及表现得到了现代研究成果的客观论证;附子活血化瘀功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现代药理,体现在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以及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总页数】4页(P6-9)
【作者】贾蒙;王怡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加味附子理中汤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2.附子的应用体会与功效机制的现代研究
3.附子温阳功效在治疗心力衰竭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4.乌头(附子)的功效、用法、中毒及解救探讨
5.加味附子理中汤对慢性肾脏病T细胞亚群调节与TGF-β_1表达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王小军王谦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加工炮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供临床使用。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
常常被运用于各种肾阳虚衰型的慢性肾脏疾病。
但其性烈毒剧,临床使用时多有顾虑,现将近年来附子在慢性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概括。
l 、附子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情况1.1肾病综合征(NS)NS是以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西医多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但长期效果不佳,据调查约1/3的患者会产生激素依赖。
NS患者伴有四末不温、水肿、后背寒凉等症的都系阳虚水泛,可用炮附子配伍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水药以温阳利水。
王琳…曾用温阳健脾、化瘀行水的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激素依赖型NS 47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中药组方为:制附子6g,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山药30g,茯苓20g,牡丹皮20g,木瓜20g,薏苡仁30g,丹参20g厚朴15g甘草6g。
NS在祖国医学里属于“水肿”的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根本病机为肾阳虚衰,肾不能主水,水液代谢失常,附子性温热以助阳,味辛能利水,群药配伍能助阳化水,温暖脾肾,故能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
常克等观察了80名小儿Ns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水肿、发热、流涕、咳嗽、咽痛等症,辨证为风水相搏证,观察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结合西医的常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附子用量12岁以下6—9g,12岁以上15g,对照组只给予西医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尿蛋白水平积分显著下降(治疗前2.60±1.818,治疗后0。
44±0。
837)分,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附子配伍麻黄发挥温阳解表的作用。
与西医疗法相比,中医疗法具有标本兼治、安全性高等特点。
慢性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该病的病程较长。
附子是一种中药材。
该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在真武汤中重用附子治疗慢性肾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4例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有42例患者。
在甲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16例;其年龄为24~60岁,平均年龄为(44.56±6.28)岁。
在乙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17例;其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45.88±6.41)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若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水肿等,可在对其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片(生产厂家: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585,规格:25 mg/片)进行治疗,方法是:口服,50 mg/次,3次/d。
在此基础上,为乙组患者加用真武汤(重用附子)进行治疗。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30 g(先煎、久煎、酌情减量),白术、丹参各20 g,白芍、茯苓、炙甘草、泽兰、白茅根各10 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分早晚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肾纤维化的指标。
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1]。
1)基本痊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其生命体征稳定,其肾功能恢复正常。
2)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其24 h 的尿蛋白定量<0.5 g,经高倍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其尿红细胞计数≤3个,其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3)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均有所好转,其24 h 尿蛋白定量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经高倍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其尿红细胞计数≤5个,其肾功能明显改善。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附子的治病验方(2)附子泡水喝的功效附子服用后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不错,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治疗多种疾病,有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方面认为,服用附子最为常见的一种功效就是促进肾脏健康了,此外,附子还对一些性功能疾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附子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被经常使用,所以服用的方法也有很多。
附子最为常见的一种用法就是泡水喝了,这种服用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同时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附子功效,更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具体的附子泡水喝的功效如下:第一:治疗白浊将熟附子准备适量,然后研磨成粉末。
等到身体出现白浊的疾病之后,服用六克左右的附子粉,然后和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加上清水熬煮,六成熟的时候取出来,然后趁热服用,效果非常的不错。
第二:治疗气虚头痛气虚头痛是现代人很容易出现的一种不舒服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正常运转。
这个时候选择附子也能够促进身体健康。
将附子的皮以及脐去掉,然后剩下的部位研磨成粉末。
将获得的附子粉和葱汁、面糊一起制作成丸子。
建议每次服用适量,清茶送服就足够了。
在这里需要注意,送服一定要选择清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药效在体内的发挥,千万不可以选择浓茶。
第三:治疗牙痛如果身体出现了牙痛、牙齿不舒服的情况,那么可以将附子烧灰,获得的灰和枯矾一起研磨,最后擦牙就可以了,能够有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第四:治疗女性月经不调如果女性出现了月经不调的情况,无论是月经推迟还是提前,科学的使用附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身体健康。
将熟附子去皮之后和等量的当归准备好,一起在锅中煎煮服用药液就足够了。
第五:治疗口疮对于许多爱吃的人群来说,患有口疮非常的痛苦,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够治疗这种疾病呢?可以将生附子研磨成粉末之后和面粉搅拌后,并且用食醋搅拌。
最后获得的糊糊直接贴在脚心上就可以了,第二天去除。
第六:治疗脚气肿痛将生的黑附子一个去掉皮以及脐,然后研磨成粉末。
加入适量的生姜汁搅拌出膏,敷在脚气部位或者是肿痛部位。
倪海厦老师诊疗医案:肾脏病倪医师病案纪录初诊日期:2008/08/07姓名性别:年龄及体型来诊日期:Menges, Karen 女~50,微胖2008/08/22 来诊原因:肾脏病复诊。
Creatine指数下降了。
问诊:1. 无头昏恶心了2. 皮肤不痒了3. 胃口好4. 更年期身热退了5. 大便不规则,时利6. 小便意强量好7. 双足温8. 身体温热许多脉诊:细望诊:1、舌诊:舌苔白湿,略带淡黄2、眼诊:肾阳反应尚好,肝区仍有破洞诊断:里寒仍有中药处方:同8/7处方再4付8/7处方:生附子三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三钱,泽泻六钱,猪苓三钱,茯苓五钱,当归三钱,桂枝五钱,白朮五钱,半夏三钱,吴茱萸二钱,侧柏叶四钱,炮附子四钱,生姜二钱,川芎三钱,丹皮三钱,柴胡三钱,郁金三钱解说:治肾脏病的关键是在治心(水克火)。
四逆汤就是治心阳的处方。
备注:倪医师病案纪录初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及体型来诊日期:Menges, Karen 女~50,微胖2008/08/29来诊原因:肾脏病复诊。
仍有一付未煮。
问诊:9. 本周服前方1小时后出现胸闷10. 睡:仍不好,仍有盗汗皮痒,仍不易入眠11. 大便:正常,每日行,但不多12. 小便:淡黄,无泡沫,尿意强,小便力量大13. 足温14. 汗:有汗出了à心脏功能在恢复中脉诊:无力、缓望诊:1、舌诊:后布舌苔白湿厚,前部淡粉红,有牙痕2、眼诊:右瞳孔对光反应好,左瞳孔对光反应较慢à左肾功能不如右肾诊断:进步许多中药处方:同8/7处方再2付,煮法一样,但是服用的量减半,早晚餐前各服半碗8/7处方:生附子三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三钱,泽泻六钱,猪苓三钱,茯苓五钱,当归三钱,桂枝五钱,白朮五钱,半夏三钱,吴茱萸二钱,侧柏叶四钱,炮附子四钱,生姜二钱,川芎三钱,丹皮三钱,柴胡三钱,郁金三钱解说:方中有生附子、炮附子,病人本周在服药时会出现胸闷的现象,说明她对附子的需求量降低,也就是说里寒减少许多,病情在好转中。
谈肾病与附子的应用谈肾病与附子的应用用附子的指征以舌脉最为关键仲景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
本人用附子治疗肾病的体会是:1.肾病患者常见“附子证、附子脉、附子舌象”①附子证:神疲,面色白,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尿清,便溏等。
②附子脉: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
其中两尺脉沉细无力为应用附子的鉴定要点。
③附子舌象:凡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边有齿痕,或舌虽暗但舌质较嫩,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使用指征。
运用附子的指征以舌脉最为关键,经附子治疗的患者舌脉征象大部分符合上述舌脉象,欲用本品,应以此为辨。
2. 使用附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配伍①附子与干姜:在重用附子方中必配伍干姜,因干姜既可消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增加其温阳散寒之效。
②附子与肉桂:附子与肉桂配伍可用于肾脏虚寒见腰际痛楚,两足萎软,形寒乏力等症。
两者均为辛热药,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都能治阴寒之症。
附子祛寒可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走而不守。
而肉桂祛寒偏于局部,尤其下腹冷痛,非用肉桂不止,但回阳救逆,则非用附子不效。
③附子与桂枝:附子与桂枝配伍既可温经固表,又生肾气。
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
金匮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
④附子与甘草:附子走而不守,温阳之力强,适当配伍甘草可以缓附子燥烈之性。
⑤附子与白术:术附合用,既能温壮脾肾之阳气以祛水邪,更能增强温煦经脉之力以除湿痛。
对慢性肾脏病出现全身浮肿时,具有很好的疗效。
⑥附子与生地、麦冬: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与附子相配可以减低附子辛温燥烈之性而造成的咽干口燥、鼻干涩等伤津耗液之证。
⑦附子与磁石:运用附子至30g以上时,每每配用磁石30g。
磁石具有潜阳之功,附子为温阳要药。
两者相配,磁石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
这种温潜结合的配伍方法,为祝味菊之温阳潜镇法的代表。
3.临证发微①有效指征:四末发凉、腰酸冷痛、出汗、夜尿频多、腹泻等阳虚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消失。
附子副作用
附子,又名乌头、乌头附子,为忍冬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根茎,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毒性强大的草药。
从古代开始,附子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具有温阳、祛湿、驱邪的作用,被用来治疗风湿、痺痲等病症。
然而,附子具有极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首先,附子的毒性主要来自其中的一种生物碱,即乌头碱。
乌头碱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果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就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的情况。
其次,附子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乌头碱可以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等症状。
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使用附子更容易引发心脏问题。
同时,长期使用附子也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损害,引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此外,由于附子具有温阳作用,因此不宜在热病或有内热症状的人群中使用。
使用附子可能加重热病症状,导致发热、口渴、口干等症状加重。
另外,孕妇、儿童、老人、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尤其慎重使用附子。
因为这些人群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附子的毒性反应也更为敏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附子是一味具有显著毒性的草药,慎重使用十分重要。
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可以发挥其医疗作用,例如温补肾阳、祛寒湿等。
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宜过量使用附子,也不宜长期使用。
过度使用附子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谨慎对待附子的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使用。
伤寒论方解中篇---少阴肾脏本病方
桃花汤
干姜赤石脂粳米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腹痛、小便不利,此因火败而病湿寒。
干姜温寒去湿,赤石脂以固脱陷,粳米以补津液也。
真武汤
茯苓白术附子生姜芍药
少阴病,腹痛、下利、尿短、四肢沉重疼痛,此为内有水气。
水气由水寒土湿木郁而生。
附子,补火回阳以温水寒,术苓泄水补土,芍药调木,生姜温中。
附子汤有人参,此方无人参,参能生津助水也。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
少阴下利,水土寒而阳气不升也。
干姜附子以温水土,葱白以升达阳气而止利也。
白通加猪胆汁汤
于白通汤内加猪胆汁人尿
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
若利不止,厥逆无脉,而又干呕烦躁,是下寒上热,阴不藏阳,阳气上越。
葱白附子干姜以温回阳气,加猪胆汁人尿凉降之物,引姜附之热性与上越之阳气下行,且益阴以藏阳也。
通脉四逆汤(方见前)
下利清谷,肢厥脉微,不恶寒,面色赤,腹痛干呕咽痛,利止脉不出,皆中气虚寒之至。
宜于四逆汤重加干姜以温补中气,中气复则脉出也。
不恶寒,阳越于外,外不恶寒也。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论附子【编者】《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清·陈士铎著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
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论附子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
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
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
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
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
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
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
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
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
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
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
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
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
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守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
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又不归。
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下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
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祸。
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的病机非常复杂,其病位在肾脾,由于长期的慢性肾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肾功能不全或衰弱。
临床表现为腰酸,乏力,颜面浮肿,纳差,苔薄腻,脉沉细,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数增高。
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
用附子温补脾肾,配大黄泻下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
因此,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用治慢性肾衰、尿毒症效果显著。
如治张姓患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余,头昏,神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似泥,纳可,苔白腻舌胖,脉沉细。
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压150/90mmhg。
证属脾肾阳虚。
药用:附子6g,生大黄(后下)15g,黄芪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党参15g,蛇舌草30g,生白术15g,汉防己12g,调治3月,水肿消退,余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论附子与肾脏病(下)
3附子的毒副作用《本草经疏》言“附子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气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
清·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记载:“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
附子含有的乌头碱类生物碱,是引起中毒的主要成分,其中乌头碱是目前已知该生物碱类中毒性作用最强的。
有临床报道1例乌头碱中毒后致急性肾衰竭病例,患者服后即感口唇、四肢麻木,心悸胸闷,3天后出现少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
附子中毒过程,有服后立即出现中毒症状,也有服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蓄积中毒,特别是年老体弱、多病久疾之人,肾脏排泄功能不全,即使是小剂量附子,长期使用也会导致慢性蓄积中毒。
《本草纲目》记载:“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若此数人……此皆脏腑禀赋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论也”。
远颖等应用甲状腺素片及丙基硫氧嘧啶对大鼠进行造模,并分别以附子及附子大黄配伍对其进行干预,观察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结果表明,附子组肝、肾功能可有损伤,与大黄配伍后肝、肾功能损伤更明显。
附子毒副作用可累及各个系统,主要表现在:口唇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食管烧灼感,伴有恶心、呕吐;主要体征为烦躁不安、心
慌、心悸、流涎、脉搏减慢、呆滞如同大醉,皮肤苍白,瞳孔略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肢体湿冷,眼睑颤动,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最为突出的是心律失常。
中毒机制是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首先是兴奋感觉神经末梢、横纹肌和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生上述各部位的抑制与麻痹作用。
其中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甚至口吐白沫,口腔、食管及胃部有烧灼性的疼痛,口角流涎及腹痛、腹泻等,易被误认为是尿毒症性消化系症状,也有误认为急性胆囊炎,也有因吞咽困难而按脑梗死论治。
而对于呼吸困难,肺部无明显干湿性啰音,血象不高者,往往被认为老年人反应差,而按肺炎行抗炎治疗,需引起临床重视。
对于老年患者及终末期肾衰患者,附子当慎重应用,更不能长期使用。
4临床体会4.1温阳利水,当邪有出路附子在肾脏病的应用,首推温阳利水之功,但应使邪有出路。
肾主水,参与水液代谢,水化于气,气赖于阳,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
肾脏病常有水肿之症,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景岳全书》言:“凡水肿等证……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从而提出“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全愈者,愈出自然”。
水邪有出路,则邪去病安。
纵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
征、乙肝相关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水肿,予真武汤化裁以温阳利水,可使水肿消退,蛋白尿改善,同样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而无阳毒流窜、肝阳化风之弊。
附子应用在于重视剂量、配伍与疗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同时认为水邪要有出路,才能邪去正安,即重视自身肾功能的状态。
若水邪无出路,气化则可能妄行。
如某老年尿毒症患者,每周3次规律血液透析及配合降压、降糖、营养支持等治疗,原本全身状况良好。
之后突发面色灰暗、恶心呕吐、呃逆频作、腹痛烧心、不思饮食、耳鸣耳聋、喘促不能平卧而住院,查肝功能正常,大量胸腹水及心包积液,当时按胆囊炎予抗炎保护胃黏膜,以及加强超滤等治疗,未见好转。
追问病史,患者诉因形寒怕冷,近1个多月来一直服用中药颗粒剂,观其方每剂含附子
15g。
考虑附子中毒,停用附子制剂,予增加透析次数为每周4次及加强脱水后诸症渐平,但耳聋难复。
故认为晚期尿毒症患者,肾脏无排泄功能,药物极易蓄积而中毒。
且附子大辛大热走窜,极易逼津外越而妄行,同时认为附子可能有耳毒性。
4.2温阳益气,当少火以生气在尿毒症晚期,阴阳衰微,大剂量附子有可能耗竭肾中元阴元阳。
吴伟等观察发现临床上中、晚期肾衰竭患者服用附子制剂会
加剧肾功能恶化。
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医宗金鉴》谓“肾气丸纳附桂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至虚之体,当少火以生气,可见一斑。
综上,附子如同西药环孢素、普乐可复之类,既可应用于肾脏病的治疗,对降低蛋白尿及利尿消肿有较好的疗效,但同时又有一定的肾毒性,对中、晚期肾功衰竭患者可能有加剧作用,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且剂量小或难以取效,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或有动阳化毒,变证丛生之虞,临床上过度应用而致各种血证的也不在少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附子用量3~15g,指出宜先煎30~60min,以减轻毒性,以口尝无麻辣为度。
但临证时仍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尤其应因人制宜,老年患者及肾衰竭患者,肾脏排泄功能低下,极易蓄积中毒,应当谨慎使用。
如何将附子更好地应用于肾脏病领域,针对其所适应的肾功能状态即处于哪一期,尚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