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勋儒先生书法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9
国画清风雅集:溥儒作品选(一)溥心畲(1896-1963),名儒,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之孙。
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于青岛威廉帝国研修院修西洋文学史。
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
抗日战争期间,靠卖书画为生。
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国立师范大学。
先后到日本、韩国、泰国、香港等地开画展,并为当地大学讲学。
溥心畲画风是属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走的是既无师承又无画友的自学成材之路。
他《自述》:“初学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笔多偏锋,遂学董、巨、刘松年、马、夏、用篆籀之笔。
始习南宗,后习北宗,然后始画人物、鞍马翎毛,花竹之类。
然不及书法之专,以书法作画,画自易工。
”溥氏以古为本,亦以自然为师。
他在《论书画》中说:“古者无旧本传摹,依物写形,形乃得其神理, 后人转摹前迹,形留而神去。
”移居台湾后,历游名川古迹,尤其对台湾特有的动植物很感兴趣,常以大自然的景色入画,增添了文人画自身的雅趣。
雪中访友图纸本水墨,109.5cm×57.5cm。
中国美术馆藏。
溥心畲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
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凤范。
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
《雪中访友图》茂密的松林生于冈峦之上,路径隐于林壑之中,曲折流淌的溪水将观者的目光引向画面的深处.深山幽僻处两位逸士和一抱琴童子踏雪前住山中访友。
全画用笔精细周到.敷色淡雅.突出表现了山中雪后的宁静与秀美,表达了画家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溥儒(1896~1963)松溪高士圖設色紙本鏡片款識:開襟對秋色,解帶聽流泉。
心畬題。
鈐印:溥儒之印(白)玉壺(朱)张大千溥心畬江寺静远镜心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44×36.4cm溥儒(1896~1963)松阴高士图·行书七言联水墨纸本镜片·纸本对联对联识文:玉局一编时在手,桓谭万卷镇随身。
赵叔孺篆刻作品,印章拍卖计48品赏析,高清原石印蜕边款赵叔孺(1874~1945),名时棡,字献枕、叔孺,号纫云,晚号二弩老人,室名二弩精舍、南碧龛等,浙江鄞县人。
书工四体,花鸟山水,皆擅胜场。
富收藏,精鉴别。
求艺于其门下者达五十余人。
为海上名家之一。
291 赵叔孺刻田黄石奚光旭自用印印文:鄂庐所得边款:叔孺师法悲盦。
出版:《赵叔孺印存》P86,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尺寸:1.4×1.3×2.5cm 11.8g印面主人简介:奚光旭(1880~1919),一作奚旭,初字振镛,后字萼铭、鄂铭、埜鹤,斋名鄂庐(萼庐)、室名文彝轩、小冬花庵,江苏澄江人。
花翎二品顶戴,候选户部郎中,太学生,诰授资政大夫。
清末民国初上海颜料巨商,收藏家。
奚氏与沪上诸名家如蒲华、吴昌硕、张祖翼、褚德彝、赵叔孺等相友善,尤与余杭褚德彝最为莫逆。
436 赵叔孺刻寿山石双鱼钮闲章1921年作印文:学吃亏边款:“学吃亏”三字系先外舅欧斋公写予,梁氏大姨冕之索刻此,盖不忘祖训也,辛酉春叔孺并记。
出版:1.《中国鉨印源流》P163,钱君匋、叶潞渊著,梅舒适编,日本木耳社,1984年。
2.《赵叔孺印存》P94,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3.《赵叔孺印举》P77,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437 赵叔孺刻寿山石闲章1910年作印文:好古边款:宣统二年,叔孺作。
尺寸:2.4×1.4×3.9cm753 赵叔孺刻寿山芙蓉石双螭钮闲章印文:六石道人边款:叔孺为六石道人刻,六字见汉六安太守封泥。
旧款:荷屋为香冻院长作,庚午二月。
尺寸:3.1×3.1×6.3cm755 赵叔孺刻寿山石马钮章印文:求真边款:叔孺。
尺寸:1.1×1.1×5.3cm761 赵叔孺刻寿山石蝉钮闲章1934年作印文:墨戏边款:甲戌秋月,叔孺。
出版:《赵叔孺印存》P71,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这35方象牙印章,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品!印章的材质种类繁多,像玉、金、银、翡翠、犀角、寿山石、青田石等等都可以作为印材,而象牙也可作为印材,其坚实与柔韧兼备的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良好的雕刻材料,但是象牙是有机质地,很难保存,它是以野生动物的生命作为代价,难于取材且极富争议,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稀有性和昂贵性。
在物种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象牙贸易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严格限制,导致精美的象牙制品在流通领域的身影越来越少,其价值也越来越昂贵。
而象牙印章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掌中之珍,为书画篆刻家所钟爱。
由于其细腻雅致的色泽和质地为金石镂刻高手们得到了纵情发挥的天地,也成就了一大批传世的艺术精品。
今天金石君邀大家一起欣赏那些名家手中的象牙印章吧!△鹤(杨澥刻)边款:石公。
说明:郭若愚旧藏。
尺寸:1.3×1.3×4.2cm藏家简介:郭若愚(1924~2012),字智龛,上海人,光华大学中国文学学士。
先后从邓散木、阮性山、郭沫若几位先生学习金石、书法、绘画、篆刻、古文字及考古,后在上海市文物保管会工作。
著有《殷契拾掇》、《殷契文字缀合》、《篆刻史话》等。
△黄邨张氏图书(明代)说明:徐子鹤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尺寸:2.8×2.7×2cm藏家简介:徐子鹤(1916~1999),名翼,字子鹤,以字行,室名双松楼,江苏苏州人。
寓上海,吴湖帆入室弟子。
工山水。
曾任苏州美专教授、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
为中国美协会员,海上著名画家。
△循名责实(徐新周刻)边款:星州作。
说明:陈茗屋旧藏,由其友情提供。
尺寸:2.3×1.2×5cm藏家简介:陈茗屋,又名推之,亦作退之,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现居日本。
篆刻初受方去疾先生发蒙,继获钱君陶先生指导,着有《茗屋朱迹》、《陈茗屋印存》、《陈茗屋印痕》、《茗屋的字》等书。
曾任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谊会理事兼书法社副社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冷印社社员、全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长。
南宫碑书法作品欣赏南宫碑全称重修南宫县学碑,建造于清德宗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现存于河北南宫市政府院内。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南宫碑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南宫碑书法作品欣赏南宫碑体书法名家——王乐同先生王乐同(1920——2000年),字悦民,河北省大名县人。
1945年参加工作。
生前系中共党员、大名县政协。
乐同生于书法之家,天资聪慧,自幼酷爱书法,手笔甚好。
11岁拜清未大书法家张裕钊再传弟子李鹤亭(王先生舅父)书法大家为师,得张裕钊书体真传。
领李鹤亭技艺真谛。
在恩师严格要求指导下,先生70年精研细琢,笔耕不辍,不惧临池之苦,不畏世道炎凉,献身于中华民族瑰宝,掌故于民族文化遗产,形成了字如其人,浑厚古朴,内圆外方,筋骨内蕴,秀而不华,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张裕钊大师书体既完善继承,又发展创新,颇有造诣,堪称张裕钊书体的著名传人。
王先生生前是河北大名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专授书法,教研组长,学校因先生每班一周开书法课两节(中师教学大纲规定一周一节写字课),躬耕教坛几十载,共教授学生120余班次,近万人,世称书坛异军,书法大成,是冀南师范明珠——河北大名师范整体工作三个闪光点之一。
(原国家教委领导语)。
他培养的学生中有80多人成为国家、省、市书协会员,不少学生在各级书法大赛中获奖,这是先生书法业绩的写照,是先生书艺事业的光大。
王先生生前是全国优秀教师,中国老年书协会员,中国教育书法研究会会员、省分会理事,河北省书协会员,邯郸市书协理事,中原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原分校艺术顾问、张裕钊流派联谊会艺术顾问。
先生的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书展五十余次,1998年获“青泉杯”全国大赛二等奖;河北书法大赛一等奖。
先生的作品已载入《河北书法评展精选》、《百家墨迹选》,并数次选送日本、新加波、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先生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教育》、《老人世界》、《邯郸日报》等十几家报刊报道。
80篆刻家毕恭粟雨庐印序◆魏暑临(天津)毕恭,号多闻,1977年生于天津市,2000年毕业于天津工会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02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进修,学习古籍整理专业知识。
诗词、文字学师从张牧石先生。
工四体书,尤耽于篆刻。
现为天津市书协会员、天津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
毕恭先生号多闻,因钟爱文字之学,故馆名“粟雨庐”。
不惑之年已为三津印学之通人。
其通者,在印内与印外,其学者,在文质与古今。
余向以为沽上印学与皖浙粤豫等省相较,可谓不振,盖杰出者少而风气不聚,格调不显而难成派系,此固无以求全责备者,却恰如有待于特立独行之士以振之,而多闻则庶几其人矣。
何以知之?清代以来,“印外求印”与“印从书出”二语几乎囊括印学之取径,其皆言印外功夫也,而印外之功夫,又岂限诸小学、书学、金石学耶,若有诗学、美学、哲学之修养,与印之关系当如何?余于多闻印中多少见之。
世人说印,多就篆法、章法、刀法立论,而“三法”之外,或曰其间,又宜有“心法”在焉,鉴古知今,与古为新,结趣造境,印与文谐。
此心法固不可强求、不必常有,而举世所见者稀,亦可惜矣。
余知多闻之印十余年,早慕其印有类诗图,得其印数十方,多有与诗相关者。
有先治印而后得诗者。
如“临风飘举”一印,乃数年前特为余所刊刻,曹衣吴带,取象天成,篆法章法与印文意境宛然相谐,诚为用心佳构,每一钤之,则如春风生纸上,骀荡迎面也。
其后某日,多闻骑行出游,归而赋诗,兼咏其旧作印章二方,其一即为此印,余大喜,乃和之诗云:“清游何必觅花骢,又喜登高望绿丛。
品味山川能默会,观云对树自临风。
”“临风目盼缓生波,更是春秋适趣多。
飘举吟声成兴会,君敲金石我翻歌。
”赏会之意庶几见于诗中。
更多则是先作诗而后成印者。
如某年春夜,余偶于睡意朦胧间得咏桃花佳句,乃足成《踏莎行·桃花》词云:“才捻瑶笺,正寻花露。
东风代柬邀芳树。
晓来持盏采冰心,遍斟千朵如轻诉。
晕绿匀红,浅林清雾。
流光忍把韶华误。
古玺印韵——西泠印社名家王勋人物王勋简介王勋,号安之,别署一步斋,正翰楼。
1971年生于浙江桐乡,篆刻幼承袁道厚、余正先生法蒙。
现居临安,师从余正先生。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社科联·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院务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会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临安印社社长入展及获奖西泠印社第二、三届国际篆刻书法展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三等奖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第二、三、四、六届浙江省中青书法篆刻展第三、四、五、六、七届全浙书法大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精品奖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会三等奖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篆刻单项奖百年西泠·金石华章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二等奖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三等奖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浙江省第二届篆刻大展铜奖浙江省第三届篆刻大展银奖浙江省第四届篆刻大展二等奖浙江省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浙江省篆刻大展优秀作品奖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金奖赏析可以将创作即刻的丰富情感充分展现是古玺印的一大特征,王勋丰沛的性情自然流露于笔走刀转间,借笔抒情,寓情于印。
他的古玺不以巨大的体量或是纷繁的笔画取胜,大多印章细长,印面精巧,其中饱含凝练典逸的独特气息却不为多见。
纵使写意之感为主基调,但每一笔线条都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与精打细磨,不乏精致明快的审美观感。
人生像醇酒别让我一个人醉多情岁月今夜有你相随——歌曲《别让我一个人醉》印屏▽请横向观看▽——【人生像醇酒】【别让我一个人醉】【多情岁月】【今夜有你相随】尺寸:20×20mm;24×19mm;15×20mm; 19×19mm——【青山清我目】尺寸:7mm×19mm——【心外物】尺寸:12mm×12mm——【俯仰天地间】尺寸:18mm×18mm——【但得此耳闲】尺寸:18mm×19mm——【琴书常自乐】尺寸:24mm×25mm——【人醉梅花竹影中】尺寸:12mm×11mm——【身之主宰便是心】尺寸:18mm×18mm——【谁在前世约了你】尺寸:24mm×24mm——【光风霁月传神】尺寸:22mm×22mm——【天外清秋度明月】尺寸:22mm×28mm。
翰墨遗香作者:胡兆凡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7期摘要:天水自古为华夏重镇,文脉昌盛,代代承续。
众多书画艺术家留下了一幅幅流传千古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境界等。
这次对已故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甄选展出,既是缅怀,更是传承。
关键词:天水;已故画家;作品展;鉴赏天水钟灵毓秀,文脉昌盛,书画艺术历数百年而不衰。
众多书画大师相承一脉,倾心浸淫于书画之道,翰墨飞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佳作。
为缅怀天水老一辈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值2017年元旦和春节之际,由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水市文联主办,天水市博物馆原创策划并承办,联袂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天水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翰墨遗香——天水已故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于2016年12月29日至2017年2月15日在天水市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
此次展览共甄选出马颂卿、张世禄、董晴野、张琮、何晓峰、颉平海、张兆鹏、王毓琪、王克勤、马晞、王一川等11位天水已故当代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56件套60余件。
这些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水彩以及素描等,涉及山水、花卉、禽鸟、人物以及节日等题材,内容丰富。
这次遴选于临展的11位已故画家在书画界享有较高声誉,他们对天水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奖项,并在国内多家美术馆展出,是今天值得我们珍藏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现将他们的代表作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马颂卿《万山清夏图》(圖1),纸本立轴,纵126厘米,横47厘米,1982年作。
作品构图深幽磅礴,层次分明,有可望可居之感。
远处峰峦浑厚,村舍掩隐于云烟暮霭间,幽谷溪流潺潺而下。
近处林木苍郁,蔚然深秀,展现了盛夏时节陇南地区万山翠绿景象,引人神往。
画作墨色丰富,优美清新,意境深幽,气韵生动,有清代四王之风范。
题款“万山清夏图,陇南所见纪绘,一九八二年颂卿”,钤“马颂卿印”白文方印一枚、朱文方印两枚。
马颂卿(1913—2003),回族,国画专业,作品受益于巨然、吴镇、沈石田、石溪等诸多名家,代表作《雄鹰图》荣获甘肃美展二等奖。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10藏品精赏“九霄环佩”上镌刻的书法作品及印章主人蠡评◆刘飞云( 山东 青岛 )2023年4月7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山麓的松园,中法两国元首品茗听琴。
现场演奏的一张“琴、诗、书、印”四绝合璧的千年古琴“九霄环佩”,作为颜值担当的跨文化交流使者,奏响了音乐外交新篇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之大器,也在中法两国人民之间实现了中国气派和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做出了契合时宜的贡献。
当然其蕴含的切切深意也必然会长期地留给不同国籍的世人更多的遐想。
天地尤物真容再现岭南,人间知音妙曲响彻寰宇。
镌刻在“九霄环佩”古琴上的书法作品,逾千年来一直演绎着史诗级的雅韵趣事,值得我们从书法美育角度去深度品鉴。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一、千年古琴“九霄环佩”曾被苏轼和黄庭坚珍赏抚弹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稀世之物“九霄环佩”是伏羲式唐代雷琴的名称,目前已发现四张,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完全一致。
其中三张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珍藏,作为国宝级文物被妥善保管;另一张被港商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曾是唐肃宗登基大典上的奏乐琴,近现代以来其曝光率最高,粉丝量最大,在多种场合承担了为世人展示天籁之音的重任,比如此次在广州为中法两国元首演奏《流水》和2004年曾在泉州为金庸演奏《梅花三弄》《广陵散》等经典古曲,此琴镌刻有“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霄环佩”同时镌刻有“苏轼记”“庭坚”字样,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张琴都被苏东坡珍赏弹奏过,一张被黄庭坚抚弹过。
二、良琴必铭与“九霄环佩”上的书法作品考察古之良琴,其必存铭。
在中国首届书法创作训练班暨研修班合影照片上,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和李铎先生面前蹲着一位穿枣红色夹克的年轻人,现已是花甲之年,是日前中国书画名家作品走进欧洲国际邀请展的章勋儒先生。
虽然早已知道章勋儒先生爱好书法,直到在大粤网上看到《无愧故乡的问候》一文,才了解他幼时就受父亲的强调开始练习毛笔字,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一直坚持临摹古代碑帖,还自修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课程。
1983年9月在《湖北青年》杂志上发表行草书屈原《湘夫人》书法处女作,原《襄阳报》以《龙飞凤舞在笔端》报道。
1984年春节入选首届《襄樊之春》美术、摄影、书法展览。
1984年4月“发奋读书,振兴中华”和“桃李满天下”两幅行书作品发表于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地质出版社)。
荣幸1985年2月“桃李满天下”同伟人邓小平题“北京自修大学”校名墨迹一起选刊于《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专刊,当初有评论:现在“书法家”不少,但有特殊的书法记录者少。
1987年10月在无锡书法艺专《书法艺术报》头版发表《试论书法作品的整体美》。
1994年3月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中国首届书法创作训练班暨研修班”。
1994年11月书法作品入选国家卫生部举办的首届“皇家杯”书画大赛。
原《襄樊日报》和《谷城报》曾多次报道,《健康报》和《国际商报》曾有报道。
1995年底调广州工作,业余时间继以古代碑帖相伴,以笔墨虚实浓淡为日课。
认真研读了《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版)、《中
国书法风格史》、《十大行书赏析》、《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启功讲书法》、《欧阳中石谈学习书法》、沈鹏谈书法《临帖、悟帖、出帖》和陈方既《书法的正道》等。
订阅书法专业报刊和认真观看书法教学光碟,从《书法报》(创刊号)至今30年连年订阅。
还时常讨教武汉《书法报》副总编杨坤秉老师。
为了一本《徐渭书画集》跑遍了广州大大小小的书店,最后在广州购书中心的旧书柜里找到了一本旧书回收的版本。
在手头拮据的情况下不惜花一千多块钱,在广州北京路古籍书店买了仅此一套吉林美术出版社因当年为毛主席要看收集出版的《历代千字文墨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书法到了一定的程度必须要相应的好笔,好纸,好墨和好印才行。
他常说:自古琴棋书画都是富家子弟的事,我们普通收入的人咋玩得起?因此,他除了穿衣吃饭,喝点低档茶再也没有其它浪费了,节省钱买书和文房用品。
所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他对书法的真爱真情。
2000年9月有行书作品“雅俗共赏”入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
2001年5月书法作品被人民画报社收藏。
2002年6月书法作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2003年7月入选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纪念“日本·中国书法绘画展览”,在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展出,并同国家文化部有关领导等一起出访日本(日本《每日新闻》有报道)。
2004年3月书法作品被中论时代(北京)图书中心收藏。
2004年8月获广东省首届卫生系统摄影
书画展览一等奖。
2005年9月入选“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展暨国际书法论坛。
2007年7月,杨坤秉老师看到他的“北国风光……”篆书作品后,在回信中评写到:“书法作品照片收后仔细阅读,知你书法水平非同一般。
所写篆书点画、线段全是中锋行笔,用笔很灵活,点画线段中实内厚,有浮雕感,圆润感,挺劲感;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力透纸背善用笔,不容易做到。
有的‘书法家’搞了一生还不会用笔,写出的线段达不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
仅此一点就是值得庆贺的。
” 2003年和2008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机关礼堂“中国精神——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暨国庆庆典”。
撰著有《明明白白学书法》、《米芾(虹县诗)帖读临细说》和《无愧故乡的问候》等。
事记和书法作品见诸帅瑜《从沟沟岔岔抠出来的新闻》、《襄樊书苑》、《花都区“弘扬社会主旋律”征文赛获奖文集》、《中国当代广州人物志》、《模范广东》、北京《名家艺术》和《艺海名流》(封面人物)、《中国卫生美术书法摄影精品集》、《世界艺术家·中国艺术家专号》(中英文版美国屠新时主编)、香港《今日中国书法》、《中国辉煌·文化艺术卷》、《留香——聚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和《中国书画名家作品走进欧洲国际邀请展作品集》等。
先生现已退休随子女寓居北京东城南门仓,每天仍像小学生做作业一样临帖写字,读书。
并以“砚田无涸时,偷闲乐躬耕,天道酬人情,笔底有明珠”自勉。
陈文陈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