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生平及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0
(一)阿德勒的生平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但阿德勒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成了优等生。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8年阿德勒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他帮助组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明确揭示了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
1911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退出精神分析协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不久,阿德勒组建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1912年改名为“个体心理学”。
他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与儿童抚养和教育的实际相结合。
1920年,他与他的学生一起在维也纳30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追求优越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
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
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
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阿德勒的生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
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
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
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
”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
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
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
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
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
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
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
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
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
”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
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心理学的广袤领域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理论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出生于 1870 年的维也纳,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他从小身体孱弱,患有佝偻病,这让他在童年时期就经历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了他后来研究心理学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阿德勒的理论核心之一是“自卑与超越”。
他认为,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都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自卑感,这可能源于身体的缺陷、家庭环境的不利或者社会地位的低下等。
但自卑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相反,它可以成为推动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克服和超越这些不足时,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
他可能因为自己与其他孩子的不同而感到自卑,但如果他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残疾,努力锻炼,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成绩优异、具备出色的艺术才华或者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他就成功地超越了自卑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阿德勒还强调了社会兴趣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兴趣的人,能够关心他人的福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而那些缺乏社会兴趣的人,则往往会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无法在社会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在教育领域,阿德勒的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不是过度保护和溺爱。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和潜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心理咨询中,治疗师不仅仅关注来访者的症状和问题,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和潜力,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