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42.72 KB
- 文档页数:5
2020年6月 第12期综合医学论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毛艳芳,赵连英,朱正娟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400【摘要】目的:总结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抽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且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29例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多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分析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
结果:429例患者共检出429株多耐药菌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01株(23.54%),肺炎克雷伯菌84株(19.58%),金黄色葡萄球菌67株(15.62%),大肠埃希菌63株(14.69%),鲍曼不动杆菌44株(10.26%),其他77株(17.95%)。
多耐药菌株的分布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235例(54.78%)、泌尿系统119例(27.74%)、上呼吸道46例(10.72%)、切口25例(5.83%)以及其他部位4例(0.93%)。
碳青霉烯类药物、导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是多重耐药菌最常见的菌株,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在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切口,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抗生素使用种类过多、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机械通气时间过长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可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217-02Risk Factor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MAO Yan-fang, ZHAO Lian-ying, ZHU Zheng-juan(Fu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Jiangsu 224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main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 infec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A total of 429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and had multi-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were selecte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formulat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infections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Results: A total of 429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were detected in 429 patients, including 101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84 strain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67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63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Bowman immobility 44 strains of Bacillus and 77 others. The distribution sites are: 235 case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119 cases of urinary system, 46 case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25 cases of incision and 4 cases of other parts. Carbapenem drugs,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antibiotic use types a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multi-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Conclusi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Klebsiella pneumoniae,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re the most common strains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urinary system, incision, use of carbapenems, excessive use of antibiotics, excessive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 and lo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multi-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Occurr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Key words]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多重耐药菌是指同时对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病菌,其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1]。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并发症。
多重耐药菌感染会导致患者治疗失败、疾病复发、死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由于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不起、并发症等原因,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细菌感染。
因此,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是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次,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是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气管切开术后,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不起,导致易感感染的机会增加,医生会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生物学种群的选择性压力,使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再次,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水平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气管切开患者需要接受特殊的护理,包括气管导管的定位、吸痰、护肤等方面的护理。
如果护理不到位或者不规范,容易造成细菌的交叉感染,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最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手术前及时进行细菌感染和耐药性监测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手术前及时进行病原菌的检测,明确所患细菌的耐药情况,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更加精准、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也有利于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护理水平低和手术前病原菌检测不到位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医生在治疗气管切开患者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这些危险因素的出现,以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成年人下呼吸道感染者痰液病原菌分布及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因素分析张晓云;姜利群;戴蕴;江邱西子【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24(35)12【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后疫情时期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者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鹰潭184医院收治的316例成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痰标本培养首次检出的107株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依据药敏结果分为MDRO组(n=62)和非MDRO组(n=45),比较MDRO 组和非MDRO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107株病原菌中,检出比例位居前3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9.91%)、大肠埃希菌(16.82%)、铜绿假单胞菌(14.95%),其中MDRO占比57.94%,非MDRO占比42.06%。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0.63%、57.89%、88.89%和81.25%,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59.38%、52.63%、72.22%和68.75%,对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6.88%、42.11%、44.44%和87.50%。
多重耐药菌组患者年龄≥60岁、住院天数≥7 d、接受有创治疗、白球比值<1、血红蛋白(Hb)水平<100 g/L 以及C反应蛋白(CRP)≥30 m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多重耐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年龄≥60岁、住院天数≥7 d是成年人下呼吸道感染MDRO的危险因素(P<0.05),而Hb水平≥100 g/L是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COVID-19后疫情时期,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发生变化,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普遍耐药严重,MDRO占比高。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展迅速,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医疗系统的一大挑战。
影响因素多样,以下从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患者因素1.感染源: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是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来源。
而患者的感染源则包括来自曾经感染过多重耐药菌的患者、院内感染来源等,这都会进一步促进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免疫力低下:患者免疫力低下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例如肿瘤、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均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从而使多重耐药菌更容易侵袭身体并引起感染。
3.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调,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
4.手术、操作等操作性因素:例如功能性生物膜(Biofilm)会保护细菌,使其更加易于在人体内形成感染。
而在手术、手术后伤口护理等环节中,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影响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二、医护人员因素1.医护人员感染:由于多重耐药菌难以治愈,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时可能会受感染,从而成为感染传播媒介。
2.手卫生不规范:很多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是影响医院内感染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且大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医患交流中很少或不遵从手卫生原则,从而导致繁殖和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
3.人流物流不规范:一些重症医学科医院管理较混乱,对人流、物流的管控也不够严格,可能导致人员交叉污染、物品被污染等情况,进而致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三、医疗设施因素1.设施环境差:空气、水质等医疗设施环境的污染和不良的质量管理制度都会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空气和水质的污染,更容易使多重耐药菌得到传播。
2.设施管理不规范:药品储存、设备维护、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如果管理不规范,会影响抗生素剂量、使用时间等,从而促进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3.医疗设施交叉感染:各科室之间人员交流和物品转移都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以及患者的交叉感染都会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严重威胁。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呼吸道问题或气道阻塞。
这种手术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多重耐药菌感染。
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常规抗生素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治疗的一种细菌感染。
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由于手术创口和气管插管等因素,患者较易受到细菌侵袭,且因手术创面及气管插管的存在,与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相比,多重耐药菌感染更加棘手。
本文将围绕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
气管切开术后的创口愈合状况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由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创口较大,且患者大多数需要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细菌侵袭。
一旦创口愈合不良或有感染存在,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术后创口的护理和管理十分重要,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创口护理,保持创口的清洁干燥,以减少细菌侵袭的可能性。
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和管路管理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因素。
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ICU等环境下,由于患者需要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因此更容易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侵袭。
气管插管的管路管理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需要定期更换气管插管,保持管路的干净和畅通,减少细菌在管路中的滋生和传播。
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基础疾病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
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由于手术本身的创伤以及术后的长期留置气管插管等因素,患者的免疫状态常常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侵袭。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一些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肺部疾病等,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存期的延长,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在接受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性更高。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定义、患者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策略。
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定义与特点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为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独立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手术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肠杆菌、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耐药菌所引发的感染与普通细菌感染相比,不仅症状更加严重、治疗难度更大,而且病死率也较高,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了巨大挑战。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低免疫力状态下的患者易于感染各种细菌和真菌,尤其在气管切开后,由于许多患者存在进食障碍和呼吸道问题,免疫功能降低的风险更加加重。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药物治疗,这样就为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尤其是在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在未严格遵守使用规范和时间的情况下,会使细菌形成抗性,从而形成多重耐药细菌。
针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这一特殊情况,其危险因素也更为复杂。
在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患者本身因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病情及治疗方案密切相关。
如年龄较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性疾病,以及重症肺炎、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均会影响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也会降低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杀灭能力,使细菌形成抗性。
(2)气管切开手术影响: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手术是治疗某些脑部肿瘤和颅内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该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易诱发气道感染,从而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会。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帮助患者呼吸或排痰。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有必要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这些细菌通常会对治疗产生严重的挑战,因为常规的抗生素已经对其失去了作用。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因为需要长期留置气管导管或插管,并且手术后免疫功能较差,因此容易感染多重耐药菌。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袭。
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肿瘤等疾病都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精细度和无菌操作级别也会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起着很大的影响。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手术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而且手术现场通常也比较特殊,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操守。
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或者无菌操作不够严格,就容易造成手术部位感染或者引起全身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也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许多医护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即没有按照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抗生素,也没有按照临床指南来使用抗生素,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从而诱发多重耐药菌感染。
医院环境和医护操作规范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医院环境的清洁度和卫生条件对于减少细菌感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医院环境管理不够好,各种病原菌就容易在环境中滋生,也就增加了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
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也是很重要的,他们需要严格按照感染控制的标准和规程来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精细度和无菌操作级别、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医院环境和医护操作规范。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它主要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
而多重耐药菌感染是重症医学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本文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危害。
一、患者自身因素1. 免疫功能低下:重症患者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的影响,免疫功能往往处于低下状态,容易受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2. 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平衡,从而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3. 多次手术和插管: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需要多次接受手术治疗或插管操作,这些操作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环境因素1. 医院感染管理不足:一些医院在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和漏洞,导致病房环境不够清洁,医疗器械无法得到有效的消毒和灭菌,从而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能性。
2. 医护人员感染控制不力:医护人员在治疗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如果感染控制不到位,容易成为多重耐药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从而加剧了感染的传播风险。
三、护理操作因素1. 护理操作不规范:重症患者需要接受各种护理操作,但如果护理操作不规范,比如护士在更换输液管时未采取有效的无菌操作,或者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未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就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使用抗菌药物不当:在护理操作中,如果护士在无需要时频繁使用抗菌药物,或者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和用量不当,就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加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
四、预防控制策略1. 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提高自身免疫力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包括合理的营养补充、定期的锻炼和睡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并根据细菌的药敏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3. 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医院应当加强感染管理,对病房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严格控制医院内的感染源,加大对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力度。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重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气管和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瘤、气管狭窄等。
患者在接受气管切开手术后常常面临着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创面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接着,我们需要分析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患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这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且抑制了正常微生物的生长,使得多重耐药菌更容易在患者体内繁殖。
患者的身体状态通常较弱,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各类病原菌的侵袭。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创面感染,给多重耐药菌提供了侵入人体的途径。
院内感染控制不严格也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降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手术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患者体内耐药菌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术中和术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手术和感染的风险。
加强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通过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和消毒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和传染风险。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希望未来在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