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一
- 格式:pdf
- 大小:1016.93 KB
- 文档页数:11
2015年全国卷1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 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D【答案】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更多优质资料请关注公众号:诗酒叙华年【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生长素展开考查,考了激素的合成、运输、生理作用,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另外还需要注意教材中列举的一些实例。
高考题出题人往往会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例子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A【答案】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更多优质资料请关注公众号:诗酒叙华年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答案】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B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更多优质资料请关注公众号:诗酒叙华年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 年全国卷 1理综第I卷(选择题共126 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O 16 Cl 35.5K 39Cr 52 Fe 56 Cu 64Br 80 Ag 108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 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 .一个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 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I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通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C)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2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 R N 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 o u 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 I 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选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 T 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端粒酶由R N 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 N 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 N 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 N 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 N 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 N 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 N 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2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 R N 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12程中:①锥形瓶内2C I O与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015年全国卷1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D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B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6.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D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B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6.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I 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二、选择题:此题共8 小题,每题 6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 题只有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第19~21 题有多项切合题目要求。
所有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洛伦兹力 ) 两相邻匀强磁场地区的磁感觉强度大小不一样、方向平行。
一速度方向与磁感觉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地区进入到较弱磁场地区后,粒子的()A.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B.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C.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D.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15. (电场力)如图,直线a、 b 和 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 P、 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 、φN 、φ 、φ 。
一电子有M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 P点的过程中,M PP 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A. 直线 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φM Q B. 直线 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φM NC.若电子有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D.若电子有P 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16. (变压器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220V 的正弦沟通电源上,以下图。
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耗费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A. U1 B.U 166V ,k22V ,k99 C. U1 D.U166V ,k22V , k3317. (能量守恒 +圆周运动) 如图,一半径为 R ,粗拙程度到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搁置, 直径POQ 水平。
一质量为 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 R 处由静止开始着落, 恰巧从 P 点进入轨道。
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 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 4mg ,g 为重力加快度的大小。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
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A.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B.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C.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D.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 答案:D解析:由于磁场方向与粒子速度方向垂直,所以粒子只受洛伦兹力作用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得到轨道半径r=mv/Bq ;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磁感应轻度B 减小,其余量不变,所以半径r 增大;由v=r ω知此时r 与ω成反比,所以角速度ω减小。
所以本题D 选项正确。
15.如图,直线a 、b 和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 、N 、P 、Q 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M φ、N φ、P φ、P φ。
一电子有M 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P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A.直线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Q M φφ>B.直线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N M φφ>C.若电子有M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正功D.若电子有P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负功答案B 解析:电子带负电荷,从M 到N 和P 做功相等,说明电势差相等,即N 和P 的电势相等,匀强电场中等势线为平行的直线,所以NP 和MQ 分别是两条等势线,从M 到N ,电场力对负电荷做负功,说明MQ 为高电势,NP 为低电势。
所以直线c 位于某一等势线内,但是M N φφ=,选项A 错B 对。
若电子从M 点运动到Q 点,初末位置电势相等,电场力不做功,选项C 错。
电子作为负电荷从P 到Q 即从低电势到高电势,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选项D 错。
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判断,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考点:考查物质氧化性的判断8【答案】C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的关系判断9【答案】C考点:考查元素守恒法的应用1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稀硝酸与过量的Fe分反应,则生成硝酸亚铁和NO气体、水,无铁离子生成,所以加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色,现象错误;B、Cu与硫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无黑色固体出现,现象错误;C、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铝的熔点较高,所以内部熔化的铝不会滴落,错误;D、硫酸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硫酸铜,则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沉淀的转化符合由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所以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比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小,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对反应现象、结论的判断11【答案】A考点:考查对原电池反应的判断1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W的L层无电子,则W是H元素;X的L层有5个电子,则X是N元素,Y 与Z的L层都是8个电子,则二者都是第三周期元素。
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可知Y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Z的原子序数大于Y,所以Y是P,Z是Cl元素。
A、氢气与氮气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沸点X>W,错误;B、H元素的非金属性比Cl弱,所以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W>Z,正确;C、未指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判断酸性的强弱,错误;D、N与P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如磷酸铵,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判断13【答案】D溶液的pH=10,MOH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而R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电离正向移动,则c(R+)浓度增大,而升高温度,对c(M+)无影响,所以比值减小,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电解质强弱的判断,溶液稀释的判断26【答案】⑴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避免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