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89.93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急性期进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急性期进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老年脑卒中尿失禁急性期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在排尿控制有效率方面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 <0.05)。
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尿失禁急性期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改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自主排尿能力。
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标签:脑卒中;尿失禁;急性期;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可对患者的后期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1]。
该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定的困扰。
在此次调查中,除基本的治疗外,我院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自主排便能力的效果。
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20例,男患12例、女患8例,年龄为54~72岁,平均年龄为(60.2±2.1)岁;对照组患者20例,男患10例、女患10例,年龄为56~75岁,平均年龄为(62.3±2.5)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关的病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1)病症观察。
对患者每日饮水量、饮水与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进行观察记录。
并根据观察结果对患者后期的饮水量、饮水间隔时间进行规划,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者的排尿规律进行掌握。
卒中后尿失禁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梗)和出血性(脑出血)卒中。
脑卒中是一个发病率很高的疾病。
二、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会有偏瘫、言语不清、眩晕、头疼等一些症状,同时还有尿失禁的存在。
由于无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肢体和语言方面的障碍,经常会忽略尿失禁的问题。
而实际上,尿失禁是中风预后差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尿失禁是急性中风的并发症,大概占了所有因中风住院患者的1/3,其中1/4的患者尿失禁的症状会持续超过1年;在美国,>65Y 的尿失禁患者中,36%同中风相关;虽然一些尿失禁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尿失禁会自愈,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尿失禁症状会持续超过1年。
尤其在>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中发生率会更高;另外,中风的位置、类型和尿失禁的严重度不相关,但是中风的范围和尿失禁明显相关;皮层及皮层下大面积梗死直接损伤排尿神经通路,或者损伤认知和语言间接影响控尿;之前存在尿失禁的患者,中风预后比较差。
三、卒中后尿失禁的分类:(一)逼尿肌过反射&急迫性尿失禁:直接损坏了排尿反射通路,伴随着尿急的不自主漏尿,一般不伴有协同失调;发生率37%-90%。
(二)逼尿肌反射低下&充溢性尿失禁:膀胱顺应性变差或者非中风原因;和膀胱排空不全或者尿潴留有关的尿滴沥或者持续漏尿;发生率21%-35%。
(三)感觉损害性尿失禁:感知膀胱信号的能力或者感知漏尿的能力减弱;多见于后循环梗塞。
(四)功能性尿失禁:交流、认知或者是活动困难导致的尿失禁;膀胱功能正常。
(五)压力性尿失禁:不是直接由中风引起;中风前的尿失禁加剧。
(六)短暂原因引起的尿失禁:可逆转的原因:药物、泌尿系感染、便秘和谵妄。
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治疗与护理进展摘要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的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寿命也逐渐的延长,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的社会阶段,而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这些年出现明显增多的倾向。
此病具备的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较大的病死率的特征,尿失禁就是脑卒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并发症,尿失禁对病患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加重了病患的心理负担。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护理干预,以期协助病患早日康复。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尿失禁;干预1.护理干预的方法1.1帮助病患建立起正常的排尿行为仔细的观察病患的饮水和排尿情况,制定出简单的表格对病患三天内的尿失禁的次数、尿量、间隔时间以及生命体征等的情况进行记录,探究观察尿失禁和饮水时间以及液体摄入量的情况。
按照病患的平时的生活方式,设置科学的饮水时间、饮水量以及饮水次数等针对患者自身情况的饮水习惯。
普遍在病患无输液、检查等特殊的情况下, 每日需饮用 1000 mL 的液体量;尽可能的多在白天饮水,在晚上少饮水,从而降低夜间排尿的次数,进一步保证病患的夜间睡眠时间;而且还可以制定一个时刻表,使用语言或是音乐定时的提示音来提醒病患按时饮水以及排尿, 指导病患计算每次的饮水量,以有利于病患建设起有规律的排尿意识。
1.2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尿失禁是患脑卒中后最为普遍的一种并发症,是神经源性膀胱的领域,按照病患自身的情况,可使病患的排尿控制在2-4小时一次,排尿时尽可能的缓慢的排空尿液,培养定时排尿的习惯,慢慢恢复患者自主排尿的功能。
有文献记载,病患会由于恐惧尿失禁而常常控制液体摄入以降低排尿的频次,然而尿量的减少,能够导致尿液浓缩造成尿液浓稠,这就会出现或是加重尿路感染以及肠道便秘,而便秘又能导致粪便干结而出现粪便嵌塞,进而造成直肠内压力提高,由于压力增加到一定的地步,就会改变尿道排尿的角度,进一步造成膀胱不完全的排空,使尿失禁或是尿道感染的情况加重。
脑卒中康复患者尿失禁的护理方法有哪些脑卒中的“卒”是突然的意思,主要是指患者大脑突然发生中风。
脑卒中会有很多并发症和后遗症,主要有肢体感觉退化、行动受到限制、智力受到影响、尿失禁等等。
如果患者长期尿失禁的话,就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比如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肾脏受到损伤等。
不仅如此,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生活质量随之下降,而且也会对患者的家人造成负担。
脑卒中伴尿失禁的发病率比较高,中、重度脑卒中患者基本上都有尿失禁症状。
而对脑卒中康复患者尿失禁进行健康护理,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排尿功能,对于脑卒中并且尿失禁的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应该掌握尿失禁护理技巧。
一、脑卒中伴尿失禁概述脑卒中伴尿失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急性期,也就是突然产生脑卒中,这时候由于患者大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缺氧坏死,导致患者脑部神经系统受损,因而大脑就失去了对膀胱的控制或者是与膀胱相关的神经受损,膀胱不受控制因而出现尿失禁。
还有一种是在恢复期,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卒中后遗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在一个星期之内至少会出现一次因膀胱失控而产生尿失禁的现象。
除此之外,脑卒中患者的失语和认知障碍也是尿失禁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脑卒中尿失禁的护理技巧1.调整液体摄入时间和摄入量如果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那么每天的液体输入量要控制在2000ml以内,而且输液之后要控制对身体的水分补充,比如,患者要是每隔2~3小时要饮水一次的话,那么每次的饮水量应保持在100~150ml。
同时,患者晚上最好不要喝水或者少喝点水,这样就能减少夜尿次数和排尿量。
2.训练排尿习惯对于脑卒中并且有尿失禁症状的患者来说,应该耐心训练他们的排尿时间,让他们养成在固定时间进行排尿的生理习惯。
因此,可以每隔2~3小时或者是1~2小时就提醒患者排尿一次。
而在患者每天起床、吃饭前和睡觉前都要提醒患者排尿,如果患者有夜尿习惯的话,那么在睡觉的时候也可以叫醒患者起来排尿。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失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中脑卒中后失禁是较为常见并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并发症。
为了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详细的处理方案。
本文将根据该指南,探讨脑卒中后失禁的处理方法。
为了有效处理脑卒中后失禁,首先需要明确失禁的定义和分类。
脑卒中后失禁是指患者因脑血管事件导致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无法控制地排便或者排气的情况。
根据失禁的严重程度,可以将脑卒中后失禁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失禁指患者可以自主控制肛门括约肌,在接触到恰当的排便刺激时可以维持克制。
中度失禁指患者在大便和排气前有报警手感,但失禁时无法自主控制。
重度失禁则是患者完全失去对排便和排气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针对轻度脑卒中后失禁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首先是膳食调节。
饮食中加入足够的纤维素和水分,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柔软度,有助于预防便秘和失禁的发生。
此外,饮食中还需要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辣椒、咖啡等,以免刺激肠道。
其次是排便训练。
轻度失禁患者可以通过定时排便的方式,培养排便的规律性,增强排便控制能力。
建议患者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创造一个放松舒适的环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排便。
针对中度脑卒中后失禁患者,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首先是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作用,改善排便和排气的控制能力。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抗胆碱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失禁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如可乐定、托巴吉定等,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其次是神经调节技术。
经过多项研究和临床实践,神经调节技术,如经直肠电刺激(SNS)和经腹电刺激(TENS),已经证明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失禁的情况。
这些技术通过刺激神经传导和改变神经兴奋性,促进肌肉协调和控制,从而减少失禁的发生。
对于重度脑卒中后失禁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完善的护理。
首先是定期评估。
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重度失禁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其功能和损伤程度。
脑卒中急性期大小便失禁如何应对大小便失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到治疗、康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析脑卒中患者大小便失禁原因及预测因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有效性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减少生活负担。
据统计,2/3的脑卒中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出现偏瘫、大小便失禁、认知缺失等表现,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的独立性,而且其康复过程也非常漫长。
中枢神经系统在膀胱控制排尿和贮尿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区分为桥脑上、桥脑和脊髓3个排尿中枢,主要抑制排尿的桥脑上中枢为小脑、基底神经核和大脑皮质,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下丘脑后部和桥脑腹侧来控制。
当由于急性脑梗死阻断其下传冲动,就会产生逼尿肌活动过度或反射亢进,表现为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
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非常高,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卒中单元的优质护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大小便失禁情况,并制定相应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防止因尿便失禁造成的感染、压疮等情况。
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左半球梗死、皮层十皮层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高。
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的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是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的患者发生大小便失禁的风险越大,这可能与年龄增加所致盆骨处肌肉、韧带和能使膀胱和肠道保持紧密的组织变弱并功能逐渐衰退有关。
脑卒中发病时意识障碍也是发生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
由于男女生理解剖结构不同,男、女患者小便失禁的护理有很大差异,女性患者多用失禁护垫、纸尿裤,每次小便后需更换护垫或纸尿裤,且需清洗尿湿的皮肤并擦拭干净;男性患者多采用保鲜膜袋法、避孕套式尿袋等接尿法。
同样条件下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所以,护理女患者时需格外细心、耐心。
心理干预、情感护理、膀胱自控排尿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配合早期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膀胱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及护理探索 2012-11-30 【编者按】:护理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护理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护理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禁病人59例取得明显效果;尤阳?采用针刺、艾灸加神灯治疗残率均很高。
尿失禁是脑卒中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脑卒中后尿失禁病人6O例,总有效率96.6. 为32%~79%Ⅲ.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往往提示预后不良护理,不仅影响病人的存活率及预后,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文就近年来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和护理综述如下。
1发病机制 人体的排尿潴尿反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通过中枢及外周两方面的神经调节。
脑卒中后由于损伤了高级排尿中枢及下行的锥体束,导致皮层抑制冲动被解除,正常的排尿一:尿反射被打断,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无抑制性收缩,临床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同时在脑卒中急性期早期,由于出现脊髓暂时性休克,下运动神经元也被抑制,出现逼尿肌无反射,低张力性膀胱,部分病人一段时期可出现尿潴留或溢出性尿失禁;若损伤了小脑或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通路,则m现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协同失调l2j.研究表明,额叶或额顶I1-r皮质与卒中后尿失禁有关,新近的研究则发现卒中面积的大小则更为重要,而与卒中受累侧别无关。
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也较多,其中年龄大、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均是危险L大J索。
2治疗 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最常见的症状是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
尿潴留经常在脑卒中早期出现,病人可因尿潴留而有充盈性尿失禁。
目前针对脯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药物疗法目前尚无针对脑卒巾后失禁的特效药。
有报道{,丙眯嗪具有抗胆碱能作川,使崂胱容量增大,抑制收缩,增加膀胱储尿功能,使用丙眯嗪排尿症状能明显改善;杨晓阳等报道,石杉碱甲对乙眦胆嘁酯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fj显升高,增强神经元兴奋传导,改善皮质功能低下,提高病人认知、记忆功能,从而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症状。
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治疗与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2-05-09T07:52:36.40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4期作者:张晓琳魏青(通讯作者)[导读] 脑卒中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且严重的一种脑神经系统病症张晓琳魏青(通讯作者)(上海冬雷脑科医院上海 201107)【摘要】脑卒中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且严重的一种脑神经系统病症,这种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疾病类型,大部分患者发病的时候都会出现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偏瘫失语等相关的症状,经过可靠的抢救后,很多患者都可能会出现并发尿失禁的表现,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所以要重视对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本文基于此进行简单的叙述,以期待所得的内容可以为临床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老年患者;尿失禁;治疗;护理最近这几年因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等导致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脑卒中的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中老年人群,很多患者会发病之后合并尿失禁症状出现,其发病率高达58%。
脑卒中合并尿失禁的患者会出现生理、心理、社会、家庭、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变化,这是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脑卒中患者病情愈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尿失禁属于脑卒中之后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发生原因包括缺血或出血性病灶直接破坏患者的排尿中枢系统,或者导致患者排尿反射弧传导出现抑制而使患者形成排尿障碍。
而且很多脑卒中患者又出现意识、平衡和失语等多方面的障碍等也均可以诱发尿失禁发生。
所以针对于此,要做好关于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相关治疗和护理工作,本文将针对于相关的治疗和护理进展等进行简述,具体见如下。
1.关于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治疗进展1.1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尿失禁的中医治疗在中医上尿失禁属于小便不禁或者遗尿等相关的范畴,中医对尿失禁这种病症进行治疗,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