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武汉长江大桥素材川教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3.51 KB
- 文档页数:1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2.掌握党中央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的方针及意义3.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4.理解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包含的内容、原则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内容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有机结合的史实,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
3. 通过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史实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国情提出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讲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
4.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航程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遵纪守法观念。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历史学习任务也比较枯燥,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1954年社会主义宪法教学难点:1.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的分析2.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3.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条件的分析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这就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基础知识】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逐步。
2、“一五”的时间:年——年;其重要任务是:以帮助中国建设的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为主,建立的初步基础。
3、“一五”期间我国坚持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和技术革新运动;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是。
4、意义:我国已初步,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刘少奇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代表了,是我国人民建设的纲领。
三、三大改造
1、时间:开始于年,到结束。
2、内容:、和。
3、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习目标】1.记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
2.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3.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导 学 过 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自主检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时间:______年。
总路线、总任务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
特点: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
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_______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影响:初步建立起独立的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典型人物:______________,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2)意义:是中国人们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
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2.我的疑惑:学生自主写出自己的疑惑,各小组组长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疑惑,把这些疑惑传递给老师,老师一并把有意义的疑惑呈现给所有同学。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立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明白得一、记住过渡时期的总线路和总任务;二、把握第一个五年打算实施的时刻、任务及其要紧功效3、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刻及其性质;4、明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五、记住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低级时期的时刻、标志;二、能力与方式一、让学生了解“一五”打算期间取得的重大成绩,培育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明白得能力;二、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的进程,培育学生归纳、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讲述“一五”打算期间取得的重大成绩,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酷爱;二、“一五”打算取得的重大成绩,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食其力、艰苦创业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必要性、《54宪法》的特点3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步骤一:回忆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成立人民政权(1949年10月)二、和平解放西藏,统一大陆、民族团结(1951年5月)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4、土地改革,知足农人需要(1950年6月-1952年12月)活动2【教学】步骤二:新课讲解导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头民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
通过三年经济的恢复,1952年人民民主政权取得了巩固,国民经济情形有所好转,在如此的形势下,我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及线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一、过渡时期的提出(1)提出时刻:1953年(2)过渡时期的总线路和总任务:一化:即慢慢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进展生产力);三改:即慢慢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二、“一五”打算的实施(1)实施时刻:1953-1957年(2)要紧任务:第一: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第二:以进展重工业为主;第三:成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能力培养:(1)通过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运用图、表格、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创新的能力。
3.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坚定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2)通过对模范人物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
学法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实施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总结导入:(略)知识结构设计:(略)课后作业:社会实践调查新中国诞生以后,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上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
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
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
宽约20米,为4车道。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4米,其中正桥长1155.5米,两端引桥长51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
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桥梁名称:武汉长江大桥桥梁位置:龟蛇山
全桥总长:1670米正桥长度:1156米
桥梁跨度:每孔128米桥梁宽度:18+2X2.5米
跨越河流:长江
建成时间:1957年10月15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