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乡间的农民画家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5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通过艺术语言表达了勤劳、朴实、乐观的精神内涵。
画中的拾穗者是一位农民,肩上背着一筐子丰收的稻谷,挥舞着镰刀,忙碌而满足地工作着。
整幅画面充满了阳光和活力,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乡村景象。
从画面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方面来看,艺术家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来突出拾穗者的形象。
画面左右呼应,左侧的拾穗者与右侧的金黄色稻谷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拾穗者的形象更加凸显。
画面的色调以金黄色和土黄色为主,勾勒出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给人一种温暖、明朗的感觉。
整个画面没有过多的花哨和修饰,艺术家通过简洁而鲜明的色彩和构图直接表达出了丰收的喜悦和欢乐。
从细节的刻画和笔触的运用方面来看,艺术家通过细腻而自然的笔触,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拾穗者的形象。
拾穗者虽然身材瘦小,但是面部透露着坚毅和自信。
他的眼睛灼灼有神,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
在他粗糙的手指和双肩上还有一层沉甸甸的劳作的痕迹,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拾穗者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加具有感染力。
艺术家运用了流畅而有力的笔触,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力量和生命力。
所有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拾穗者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
从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方面来看,油画《拾穗者》表达了对劳动和勤劳精神的赞美,并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拾穗者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收,而他的笑容也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画面中充满了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鼓舞和启发。
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向人们传递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崇高,也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温暖的祝福。
油画《拾穗者》以其鲜明的色彩、细腻的细节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勤劳、朴实、乐观的精神内涵。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讴歌了劳动的伟大和丰收的喜悦,也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这幅作品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人深思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作品及其人性表达研究作者:任昱桥徐清伟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19世纪,欧洲最出色的画家无疑是用绘画来表现农民题材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
这位画家有着与浪漫主义画家和古典主义画家不同的视野,他善于观察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生活,并在绘画中细腻地表现出来。
米勒的绘画作品为世人展示了农民日常劳作的画面,使农民题材第一次登上了艺术画的舞台。
这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派、苏联油画以及早期的中国绘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以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为代表,通过分析米勒的作品,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画家的个人风格,展示画家细腻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米勒:现实主义;农民题材一、画家介绍让·弗朗索瓦·米勒是一位天才农民画家,于1814年出生在法国的诺曼底半岛,1875年逝世于巴黎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享年61岁。
他是法国近代百年以来最受社会中底层人民喜爱的画家之一。
从米勒的画面中,经常流露出画家对劳苦大众尤其是底层农民的同情,可以看出画家真正热爱着这片土地。
青年时期的田间岁月和早年在巴黎学习绘画的经历,使他坚定地立足底层,展示真实客观的农民生活。
历史是由一个个渺小的普通人、一个个坚强奋斗的小人物支撑起来的,小人物的力量在画家笔下,第一次为世人所瞩目。
米勒生平作品不算多,油画作品约80多件,多描绘农民生活,细致刻画平民的真、善、美。
米勒也是一位善于在作品中彰显人性光辉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洋溢着对底层人民的赞美,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绘画。
米勒作品中的形象多数是贫苦的农民,画家自己也是农民出身。
年少时期,米勒家庭贫困,会帮家里做农活,这也是米勒在后来的绘画中对农民有着别样情愫的原因之一。
区别于同时代画家,他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绘画中的人和物,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情感与热爱。
年少时的一次意外绘画,使画家的天赋为父亲所觉察,由此,父亲支持他步入艺术绘画领域。
米勒早年在巴黎学习绘画,拜德拉罗什为师学习绘画。
农民书画家——杨正福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农民书画家——杨正福,感谢您的阅读!在村旁的展览墙前,有一个身影正在忙碌着。
只见他拿起画笔,在墙上画几下,又退后端详一遍样图,然后再细细勾画……猜猜他是谁?他就是我的家乡通海家喻户晓的农民书画家——杨正福,也是我的三公公。
三公公年纪不大7,只有55岁,个子中等,体型结实,由于经常在户外作画,皮肤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
他作画时还喜欢戴一顶草帽,远望去就像一个准备下地劳作的农民。
他有一张国字脸,眼睛炯炯有神,从他睿智的目光中能看出他多年的作画经验和丰富的阅历。
三公公因家庭贫困,只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因而没有受过任何美术方面的教育,全靠自学成才。
每当所有人干完农活,在一边休息闲聊时,他却安安静静坐在田边,拿根小棍子边看周围的田园风光边在地上画起来。
他什么都喜欢画,梅兰竹菊松都是他的最爱,尤其是酷爱梅花。
每到寒冬腊月,村口路边的白梅开了,满树都是雪白的花瓣,还散发着淡淡幽香。
三公公见了,不顾严寒跑到树下坐着,闻着梅香心无旁骛地作画,直到天黑才回家,所以村里的人都视他为“异类”和“画痴”。
久而久之,三公公的作绘画水平越来越高,也渐渐为周围的人们所熟知和认可。
三公公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在他30多岁时,他开始带领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小型绘画团队,为民居刷漆和为古建筑彩绘,赚了钱还开设了画廊。
一时间内家喻户晓,名扬通海。
他不仅带领村民勤劳致富,还用他的画作装点了美丽家乡。
三公公现在是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还是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玉溪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因为他画的梅花惟妙惟肖、高洁优雅,所以得到了“梅花庄主”的雅号,他的美术作品还曾参加中国艺术界名人展呢!三公公,您勤奋好学、敢于创业,用自己的才华装点家乡的品质令我深深敬佩,您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现代派风格的田园狂欢———评农民画家熊庆华的作品◎李昌菊作为同乡,最初见到熊庆华的油画是在朋友圈,他招魂术般的神奇描绘,将儿时的种种乡野之趣重现于眼前,使人恍惚间回到过去的时光,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
在画家的追忆中,孩童的淘气、农人的忙碌、节庆的喧闹,那些江汉平原特有的乡村人事、风物鲜活起来,有着生动欢快的沸腾气象。
不过,熊庆华的画作之所以引起人们的谈论和喜爱,不止于激活了美好的故土记忆,更因他从未接受过绘画技法教育,但却大胆运用超现实的现代手法,绘出颇具魔性的家乡田园之景。
身为一介农夫,将现代派与农民,西方超现实与中国乡土现实这些事物和谐地融为一体,着实惊讶了大家。
总之,熊庆华火了,关注随之纷纷而来。
去年,他从湖北乡村走进首都北京,在时尚前沿的798办了个展,其画作为更多人包括同行所识,影响正进一步扩散。
不过,画家似乎不为名利所动,依然回归故里,默默记录这片土地上的乡风民俗,用画笔收藏那儿的过去与现实。
如实描画成长于斯的生活经验,倾述对家园不离不弃的情意,这本无奇特之处,但熊庆华的特别在于,他以自由的想象,炫目的夸张和饱满的情感,赋予乡土叙事一种独特的真实性、现代感和狂热色彩,已然超越目前同类题材的表现,从而引发我们的探究兴趣,包括对当下美术创作的反观。
吾爱乡土画作里是真实的乡野生活,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躲猫猫,一起踢毽子、跳格子,更集体做点小坏事,比如掏鸟窝、偷西瓜,万一不小心踩到蛇呢,那就是惊恐万分的时刻。
大人们一边忙着耕地、耙田、收获稻谷麦子,运输沉甸甸的粮食,一边惦记着捕鱼、放鸭、捞鱼和赶集,谁让这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呢,处处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日日上演着辛勤劳作的剧情。
终于有闲暇过节了,民间的乐子有采莲船、踩高跷、划龙舟、舞狮子等,逢着村民乡亲的喜事,更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男人们乘机来个一醉方休。
等到一年到头的春节,各种自制美食,杀猪过年香飘十里,醉了小馋猫们的鼻子。
这些湖北乡间的生活场景于我,是如此熟悉、亲切,简直宛如眼前,画家耐心帮我们一点点召回过去的岁月,用斑斓的视象重建起往日的记忆。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油画《拾穗者》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画家许农创作于1974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表现了劳动者艰辛劳动的形象。
作品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展现了农民朴实、勤劳的品质。
画中农民的面部表情刻画了坚毅、坚韧和不畏艰辛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和鼓舞。
油画《拾穗者》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开创了新的思路。
这幅作品以其真实的表现方式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典范之一,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油画《拾穗者》的出现使观众更多地关注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人们对劳动者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拾穗者》,观众可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农村生活的朴素,从而产生对劳动价值和社会正义的尊重和关注。
1.2 引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背景中国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兴起,是一种从社会现实中汲取素材、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的艺术创作风格。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人民生活贫困艰辛,社会问题丛生。
这种背景下,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者们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和城市的底层群众,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体现人民的伟大精神和真实生活面貌。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呼唤社会正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追求,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这些作品无疑给当代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激励着后人继续关注社会现实,探索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2. 正文2.1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品中描绘了一位农民弯腰在田间地头拾割麦穗的场景,整个画面充满了勤劳、朴实和自给自足的氛围。
《拾穗者》鉴赏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它生动的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关键词:拾穗者;农妇;对比;颜色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着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
但为了生存,他的画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
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问世了。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作品赏析作品赏析看着三位农妇的背景,不得不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报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
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
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蓝,红,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油画《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表达【摘要】油画《拾穗者》通过艺术语言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辛苦。
在色彩运用上,艺术家运用了丰富的暖色调,展现出阳光明媚的田野景象。
构图上突出了拾穗者的动作和姿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笔触风格细腻而富有力量感,巧妙地表现了拾穗过程中的细节。
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展现出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
背景与环境的营造则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氛围感。
油画《拾穗者》凸显出丰收的喜悦和农民劳作的辛勤,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观众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勤劳与快乐的美好。
艺术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是要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致敬和对丰收的庆祝。
【关键词】油画《拾穗者》、艺术语言、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背景、氛围、艺术价值、启示、创作意图、艺术家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拾穗者》,是著名荷兰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农民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农民挑着收割的稻谷,背着一担沉甸甸的谷穗,身体微微弯曲,步履匆匆。
画面中充满了勤劳与朴实的氛围,展现了农民的劳作精神和勤劳致富的态度。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表现,使这幅作品栩栩如生,让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和快乐。
《拾穗者》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农民劳作场景的油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展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传递了对农民们默默付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幅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展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以不仅仅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更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劳动、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1.2 探讨艺术语言在该油画中的表达油画《拾穗者》是一幅描绘农民在田间劳作的作品,艺术家通过色彩、构图、笔触、人物形象和背景等方面的表达,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这幅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暖色调的黄色和棕色主导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霍贝玛:用画笔记录家乡作者:来源:《学苑创造·C版》2021年第06期梅因德尔特·霍贝玛,荷兰画家。
其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代表作《林间小道》《水磨坊》等,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最为人称道。
17世纪的荷兰刚脱离法国的统治,久经战乱的荷兰人终于在乡土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们比其他人更能体会一架风车、一座磨坊、一条乡村小路、一片果园的魅力。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就出生于这样的年代。
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
他用油画的形式,描绘乡村道路、農舍、池畔等。
每一次作画,他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观察,认真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
他的画面明朗而朴素,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有人说,霍贝玛的每一幅画都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息;还有人说,霍贝玛画作中的宁静乡村别有一番情趣,令人陶醉。
《林间小道》(又名《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是霍贝玛的杰作之一,也是荷兰风景画的杰出作品,原作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使用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作古典的示范作品。
《林间小道》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
这样一幅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画,何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霍贝玛在这幅画中再现了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以美感。
画面的左右两边是那样的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些多样但统一的各种细节,又像钢琴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令人感觉轻松又愉快。
小路两旁的树木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边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边是两间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几幅霍贝玛的经典作品——《水磨坊》。
将水磨坊作为画的主题是罗伊斯达最先开始的,霍贝玛承袭之后反复进行创作,该主题便成为他的标志之一。
看,繁茂的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光芒,人们围绕着磨坊活动,水流带动齿轮机械转动,然后又化为水瀑继续前进,乡村生活宁静、美好,充满希望。
论米勒笔下的农民之美作者班级:08级美术学油画一班作者姓名:邵美凤指导教师:呼嘻江文章摘要:米勒的油画作品总是以含蓄而又浑厚有力的画面气氛吸引观众.在看似平常的画面里,他开创了与众不同的新天地,揭示了十九世纪中叶农民的真实生活,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百年来西方油画各种流派风起云涌,让人目不暇接,而米勒那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朴实无华的追求更让人崇敬。
在米勒的画面中描绘的都是非常简朴、自然的生活场景,甚至让人感觉没有美术加工.其实米勒所追求的是绘画上的美,是精神境界的美.这种美存在于他的每幅作品之中,形成了米勒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他笔下的人物与风景息息相关,难以单独分开;他的风景与大自然更是息息相关,令人想起围绕着我们的这广大世界的澎湃生命.这是他继承的古典主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的艺术的精髓.关键词语:热情、淳朴、思想感情、热爱生活(一):我心中的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
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一些模仿普桑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
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
他同他的朋友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
当时,画家卢梭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
于是,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
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油画《拾穗者》是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许钦良在1963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油画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民艰苦劳作的场景和生活状态。
这幅作品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精华,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在油画《拾穗者》中,许钦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作品中的农民抬头挺胸,双手紧紧握住收获的稻穗,一脸满足的笑容,表现出农民在艰辛劳作后收获的喜悦和满足感。
而背景中田野的风景和远处的村庄也烘托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这种对农民劳作场景的真实展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劳作生活的尊重和敬意。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困境和挑战。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生活条件艰苦,劳作环境恶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革也面临巨大挑战。
油画《拾穗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它通过真实地描绘了农村劳作场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
作品展现了农民的朴素真诚、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怀旧和留恋。
这种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呈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表现途径。
油画《拾穗者》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创作的总方针是“以工农兵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风格”。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其中以描绘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最为突出。
油画《拾穗者》正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在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以其真实、饱满、生动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贡献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行走在乡间的农民画家
作者:邢麾旻
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01期
韩浩涛是陕西户县鲁村人,今年52岁。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从户县农村走出的农民画家,多幅作品在省、市、县农民画比赛中获奖和在国内外巡展。
上小学时的一堂美术课,让韩浩涛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家中条件十分艰苦,家中没有足够的条件给他提供帮助,10多岁的他只好边卖画边画画,周末的时候经常在户县钟楼一代销售自己的作品,通过赚取一些费用贴补自己绘画的需要。
有一次,韩浩涛在卖画时,巧遇户县农民画的老画家徒成黎老师。
徒老师第一次发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对绘画如此热爱,就决定把他推荐给县文化馆。
果然,文化馆里的很多老师都对这个孩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破格收留他学习绘画。
韩浩涛先后师从丁济堂、刘群汉等名师,经过名师指点,再加上他的刻苦钻研,他的绘画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渐渐地在乡里有了名气,很多人家都请他到家中作画。
高中毕业后,不管是在乡里还是在工厂,韩浩涛都没有中断喜爱的绘画事业。
1992年,为了更好地学习,他独身一人来到云南,被纳西族传统民族艺术深深吸引,下决心在这里学习研究,并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店,专门经营纳西族民间艺术作品。
云南十年,韩浩涛大开了眼界,他不仅汲取了纳西族文化艺术的精髓,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回到家乡,当看到乡村的巨大变化后,他就开始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眼光绘制农村的新鲜事儿。
他创作的反映农村新人、新事和新面貌的作品,深受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喜爱,先后应邀在户县、宝鸡、咸阳、商洛等地的50多个村镇绘制各类题材的壁画达10多万平方米,上百幅巨幅壁画,为农村的村容村貌增添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