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4.6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三节二课目标:分析三大决战;体现灵活战术及人民主力作用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难点:三大战役过程及示意图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决战时机成熟:(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术:“临机处置一切”(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
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
“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
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黄花”);杜聿明(陈官庄,“装木土”)。
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
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
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
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火炬之光战役2.渡江战役3.北伐战役4.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5.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正文(篇1)一、火炬之光战役火炬之光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5 月 14 日,是中共中央发起的一场重要战役。
其目的是为了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推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这场战役使得全国上下的各种改革迅速开展,如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民教育、实施文化改革等。
火炬之光战役不仅在政治上把中国走向了新的社会,而且在经济上带来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开端,使中国脱离了落后思想和生活条件落后的封建时代,进入了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万五千抗日革命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远征进击。
经过 21 天的艰苦战斗,他们从湖北武汉中渡江,击败了国民党军,占领了上海、江苏等地,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抵制日本侵略的强烈斗争,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即将取得全面政治复员、统一国家地区,最终走向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北伐战役北伐战役发生在 1948 年 7 月 2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率先发动的一场战役。
在重重困难和激烈的斗争中,抗日军队击破了敌人的防线,开创了取得胜利的先河。
1949 年 5 月 15 日,三十八集团军完成了北伐任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伐战役决定了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大走向,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从这次伟大的战役中开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改革开放的先锋。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火炬之光战役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北伐战役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三大战役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的关键。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核心提示:“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5月25日第12版,作者:新华社,原题:《三大战役定乾坤》“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此后,中国一度露出和平曙光,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协议。
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
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指出: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
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三大战役精神
“三大战役”是难仗、硬仗、苦仗,不可能轻易取胜,必须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三大战役”破局开路,把“三大战役”打到实处、打出气势、打出成效,赢取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三大战役持续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辽沈战役,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
淮海战役书写了以少胜多的辉煌历史;
平津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定都北京举行了奠基礼。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人主力,最终取得全国解放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三大战役的详细过程、意义以及全国解放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战果;掌握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全国解放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战果;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的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战果。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战役,分析战役的特点、意义,并在全班进行分享。
4.讲授法:教师对三大战役进行总结,强调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5.提问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革命历经多年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宣告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但是背后,却有着三大战役的浴血铸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大战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大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新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它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由于国民党军的华东战役失败,毛泽东率领军队等诸多红军精锐部队乘机挺进,占领了大片领土,形成了扩大的战略大后方,国共两党在淮海一带的兵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规模。
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淮海战役行动,双方剧烈交火,国军靠着中央后方的物资优势一度占据了上风,但是在我军团结一致,矢志奋斗的情况下,逐渐消耗了国军的冲锋力量,最终在1949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入南京,成功结束了这场军事行动,彻底挫败了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
第二个大战役: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成功,为解放中国的北方及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起因,是由于解放战争进入了攻坚阶段,我军发动了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是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紧锣密鼓的组织防御体系进行突破,开始了对唐山、秦皇岛、北平和天津等地的攻击。
经过长时间缠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在对付残敌中完全控制了这片广阔的领土。
平津战役的胜利,在军政层面重大,代表了解放战争中我军战略转移的成功,极大地加强了全军士气,同时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成为了现实。
第三个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和个人的努力。
以下是关于新中国成立的一些故事:
1. 解放战争:1946 年至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们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组织农民和工人参与革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 人民的力量: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广大农民、工人、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开国大典: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新中国成立,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5. 国际认可: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许多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地位。
这些故事只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一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通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是什么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的三次重要战略会议所提出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这三次会议分别是“八路军会剿会”、“晋冀鲁豫会议”和“边区政府扩大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的转变。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的核心是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消灭日军主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无论地方党组织还是部队,都要服从中央统一指挥,加强内部建设,提高战斗力。
会议精神也强调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广泛动员和团结民众,巩固抗日根据地。
这些精神的实施,使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战略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三大战役会议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内部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日,共同为抗日胜利而努力。
这种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在当今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刘亚楼
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三大战役开展情况汇报材料战争是国家命运的考验,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开展了三大战役,分别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越战争。
这三场战役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这三大战役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是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8年之久。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进行了顽强的抗战斗争。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次是抗美援朝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到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历时3年零3个月。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也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尊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最后是抗美援越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对越南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支援。
从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越南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到1979年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撤出越南境内,历时了1个月。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越南人民军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取得了抗美援越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越南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也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尊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
这三大战役的开展情况汇报到此结束。
通过这次汇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三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也是对和平的坚定捍卫。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
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
计共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
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
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四十七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河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五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二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
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示意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
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
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辽沈战役的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
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
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