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21.20 KB
- 文档页数:1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前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腹痛病症之一,由于其病情变化快、严重性高,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这篇文档将介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上段的出血,其病因多样,包括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
这种病情的严重性在于患者可能会因为大量失血而出现休克、贫血等危险状况。
护理措施1.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存在大量失血的情况,因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情况、皮肤状况等。
若患者出现心率增加、血压下降、呼吸浅慢及皮肤苍白等状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保护患者安全急性出血的患者常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因此需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包括:设立护栏、保持床边清洁整齐、防止摔倒等。
同时,也要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保持体位的平稳。
3. 术前准备工作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护士要配合医生检查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
同时,还要配合医生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和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
4. 给予输液治疗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液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输液的目的是补充丢失的血液和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常用的输液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具体使用哪种输液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
5. 控制出血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控制出血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出血颜色等。
同时,根据医生的指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出血,例如冷敷、垂直位、胃复张压迫和药物治疗等。
6.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止血药物、抑酸药物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等。
在给予药物治疗时,护士应注意合理使用药物、掌握药物的用法和剂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
1.高危便血: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患者可能存在进一步出血的风险。
2.安全风险:由于大量呕血可能导致窒息和窒息的风险。
3.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大量失血可能会导致休克症状。
护理措施:
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以及血红蛋白、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
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症状的变化。
2.给予适当的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出血灶的刺激。
3.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并发感染的发生。
4.给予输血和输液治疗,以纠正贫血和维持血容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全血、浓缩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
5.给予止血药物,如血管加压素和血凝酶等,以减少出血量和休克的程度。
同时,注意止血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6.保持患者的安静与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以减少出血灶的刺激和出血量的增加。
7.给予流质或软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减少胃肠道的负担。
8.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出血的因素,如胃管和导管的留置,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刺激出血灶。
在护理查房中,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最后,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并且,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确保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措施简介消化道大出血是指由于消化道黏膜破损或血管破裂等原因导致的大量出血。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紧急抢救和全面的护理。
本文将介绍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措施,包括早期护理、治疗干预和后期康复等方面。
早期护理1.监护和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出血的性质。
2.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呕吐或咳嗽导致进一步食管和胃的刺激。
可辅助患者采取侧卧位,避免平躺。
3.输液维持水电解负平衡:根据患者失血的程度和体液的丢失,合理给予输液治疗,补充失血引起的体液减少。
4.禁食禁饮:对于患者严重出血的情况,应禁食禁饮,以降低胃肠道的刺激和减轻消化道的负担。
5.监测尿量: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尿量减少可能是肾血流减少的表现,需要及时干预。
6.保持休息和安静:在急性出血的情况下,患者需要充分的休息和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增加出血的风险。
治疗干预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止血药物或止血剂,如血管收缩剂、贫血纠正药物等,帮助止血、促进恢复。
2.内镜检查和止血:内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和程度的重要工具,可通过内镜下止血、电凝止血或注射止血剂等技术来止血。
3.介入治疗: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动脉栓塞或栓塞术等,以控制出血,减少手术的风险。
4.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内镜检查和介入治疗控制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修复或切除出血部位。
5.血液制品输注: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血红蛋白水平,合理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血浆等血液制品来纠正贫血和减少出血风险。
后期康复1.观察与监测:患者出血后需要继续观察和监测其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尿量、便次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合理指导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酒,保持消化道的健康。
3.药物管理: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酸药物、抗生素等药物,辅助治疗和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紧急处置与护理概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如果处置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1、消化管: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肛门(1)食管:食管在第6颈椎高度起于咽,穿过膈后续于胃贲门。
可分三段:颈段、胸段和腹段。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2)胃胃位于上腹部,介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
胃与食管结合部称为贲门,与十二指肠结合部称为幽门,皆有括约肌控制内容物流向。
介于贲门与幽门间的胃右侧称为胃小弯,左侧为胃大弯。
胃小弯和胃大弯平均分成三等份的连线将胃分成三个区:自上而下依次为贲门胃底区( U,Upper)、胃体区( M ,Middle)和胃窦幽门区( L,Lower)胃腺有以下主要分泌细胞:①壁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是维持胃pH的主要分泌细胞。
②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原。
③黏液细胞:主要分泌含碱性因子的黏液贲门腺分布在贲门,主要分泌黏液。
幽门腺主要分布在胃窦和幽门区,除了含有主细胞外,还含有: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嗜银细胞和其他内分泌细胞可分泌组胺、5-羟色胺和其他多肽类激素。
(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起于胃幽门,止于十二指肠悬韧带,长约25cm,呈C形环绕胰腺头部,是小肠中最为固定的部分。
十二指肠由近至远分为四部分:①球部:长约4~5cm,属腹膜间位组织,较活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急预案与流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内的黏膜破裂造成出血。
这种情况下,患者丢失的大量血液往往会威胁其生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应急预案与流程,可以更好地应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情况,减少患者的风险。
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急预案1.建立应急小组:由一位主治医师、一位胃镜专家、护士长或主检护士组成。
主治医师负责征询相关资料和指导护士长或主检护士组织人员,胃镜专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2.建立应急情况报告制度:当发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时,护士长或主检护士必须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并附上病例简况、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预后等必要信息。
3.配置必要的设备与药物:保证急救箱内常备止血药物(如止血海绵、凝血因子)、静脉输液、各类导管和处理消化道出血器械(如胃镜、伤口夹钳)。
4.制定动员计划:做好监测设备的准备工作,提前安排职责,确保应急小组成员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急流程1.识别-患者的相关病史询问:包括之前的消化道出血史、胃溃疡、消化道肿瘤、胃镜检查结果等。
-临床表现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呕血、黑便、腹痛、呕吐等症状。
-体征观察: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
-检查:立即进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2.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尽快给予止血药物:维持患者的稳定血压,可以经口或静脉给予止血药物。
-给予液体支持:静脉输液补充体液和稳定患者的循环。
-胃镜治疗:根据胃镜检查结果确定出血部位的大小和性质,并使用相应的器械进行止血手术。
3.记录-记录患者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和处理过程。
-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与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的病情和处理情况。
以上是一套简单但有效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急预案与流程,旨在提供基本措施并减少患者的危险,保证及时有效的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抢救与护理标签: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我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2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1例,胆道出血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抢救处理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 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
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
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 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
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
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
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
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长抑素。
2.3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加1%polidocanoL(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
第一次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
3加强观察3.1 正确估计失血量一般大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l;柏油样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80ml;胃内积血量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般失血量在400ml以上时,才有循环系统失代偿的现象。
因此可根据症状、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等估计出血的程度。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1.病情观察:*定期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并记录。
*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大便颜色和数量,以便及时发现出血情况。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颜色及皮肤湿润情况。
2.保持静卧:*对于显性出血的患者,保持患者平卧位,减轻胃压,提高颈静脉回流,减少出血量,稳定患者的病情。
*着重协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防止进一步诱发出血。
3.给予吸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因出血量大导致贫血,给予吸氧能够缓解贫血症状,提高氧合血红蛋白含量。
4.停止肠道进食:*出血发生后立即停止患者的肠道进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降低出血风险。
*患者保持空腹至少24小时,直到出血停止或纠纷控制。
5.维持导尿:*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肾功能,酌情决定是否置管。
*经常检查尿液排出量及尿液性状,避免产生肾功能损害。
6.静脉输液:*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液可补充失血量,增加循环血容量。
*给予中性或碱性液体,以促进尿酸排泄,减少肾损害。
*输液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和皮肤黏膜颜色等情况。
7.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每2小时翻身1次。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保持机体的正常温度。
8.给予抗酸药物:*对于溃疡出血患者,可给予抗酸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降低胃酸分泌,减少溃疡刺激,促进溃疡愈合。
9.给予止血药物:*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选用适当的止血药物,如血管加压素、盐酸酮戊酸等,协助止血。
10.注意消化道镇静:*给予患者合适的镇静药物,如异丙酚等,以减少食道及胃肠道的活动,减轻出血刺激。
11.导管及封堵:*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择内镜下进行血管结扎、注射止血剂、封堵或电凝止血等治疗措施。
12.安排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无法控制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内镜下止血、溃疡切除术、胃旁路术等。
13.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出血量大、病情危重,容易造成患者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安慰和支持。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表现,常因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黏膜炎症、糜烂、溃疡或憩室、血管扩张、肿瘤引起。
少量出血时可无任何症状,慢性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头晕、腹部不适等。
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
一、概述二、病因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五、救治原则六、护理措施七、病情观察八、健康指导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
二、病因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可归纳如下:1.上胃肠道疾病(1)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卓-艾综合征、胃手术后病变等。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2.门静脉高压(1)各种肝硬化失代偿期。
(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
(3)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3.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4.全身性疾病(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2)尿毒症。
(3)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弹性假黄瘤等。
(4)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应激性溃疡败血症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脑病变,肺气肿与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三、临床表现1.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
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及脉搏快而弱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3.氮质血症。
4.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要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止血后2~3天才恢复正常。
但肝硬化和脾亢者,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5.发热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消化道出血实验室检查1)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诊断正确率为80%~90%。
内镜检查前胃灌洗和肠道清洁准备有助于提高内镜检查阳性率。
内镜检查见到病灶后,应取活检或细胞刷检,以提高病灶性质诊断的阳性率。
重复内镜检查可有助于明确初次内镜检查漏诊的出血病灶。
胃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部,从而了解出血部位、病因和出血情况。
一般主张在出血24~48小时进行检查,最好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尽可能先纠正休克、补足血容量、改善贫血。
结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结肠、回盲部病变的首选方法,诊断率高,可发现活动性出血,并取病理检查判断病变性质。
2)X线钡剂检查:仅适用于出血已经停止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阳性率不高。
食管吞钡剂可发现食管静脉曲张,但不能肯定是本次出血原因;可发现胃溃疡、胃癌,提示出血原因。
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发现40%的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应用气钡双重照影可提高检出率。
3)放射性同位素显像:近年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可发现0.05~0.12 ml/min的活动性出血的部位。
其方法是静脉注射99mTc标记的自体红细胞后,行腹部扫描,以探测标记物存在于血管外的证据,创伤小,可起到初步定位的作用。
4)血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慢性或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脏器的不同,可选择腹腔动脉、肠系膜动脉、门静脉造影,最好在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这样才可能发现真正的出血病灶,特别是小肠的出血病灶。
5)剖腹探查:各种检查均不能明确原因时应剖腹探查。
术中内镜是明确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小肠出血的可靠方法。
术中内镜可在手术中对小肠逐段进行观察,对确定息肉、肿瘤具有很大价值。
2、其他检查(1)化验检查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隐血试验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
(2)血象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
但在出血早期,由于血管及脾脏代偿性收缩,红细胞压积与血红蛋白均无改变,且因失血后的应激性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反而增加。
(3)血尿素氮急性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血尿素氮增高,一般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过14mmol/L,3~4日后才降至正常。
如出血停止4日以上,在纠正休克、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检查血尿素氮仍升高,甚至出现少尿、无尿症状,应考虑肾性氮质血症,其病因是严重而持久的休克可引起肾小管坏死,或失血加重了原有肾脏疾病的损害所致。
五、救治原则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治疗原则-主管护师辅导精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为临床急症,应采取积极措施,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给予止血治疗,同时进行积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积极补充血容量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平衡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快补充血容量。
尽早输血,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及有效循环,最好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肝硬化患者宜输鲜血,因库存血含氨量高,易诱发肝性脑病。
输液量可根据估计的失血量来确定,但低分子右旋糖酐24小时内不宜超过1000ml.止血措施1.药物止血治疗(1)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胃酸分泌,但对动脉硬化患者慎用,其方法如下:1)口服法: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00m1盐水中分次口服;或去甲肾上腺素1—2mg加入5.5%氢氧化铝凝胶20ml中口服,每日3—4次。
2)胃内灌洗法: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00ml冰盐水(4℃)中,自胃管内灌人,待30—45分钟吸出后再灌注,或经胃管滴注入胃,适用于胃、十二指肠出血。
(2)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它们均能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为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大的新药,可使胃液pH值近乎中性,促使出血局部血栓形成,因而达到间接止血作用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静脉给药开始冲击量为40mg,然后以40mg/12h进行维持。
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损害引起的出血。
(3)血管加压素10U加入5%葡萄糖2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使用不宜超过2次,可降低门静脉压,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及孕妇忌用。
(4)80年代以来采用生长抑素(施他宁)可减少腹腔内脏血流量30%~40%,对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较好,一般用其人工合成制剂奥曲肽(善宁)0.1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推注,继而以25~50ulg/h的速率静脉接续滴注24小时,最好用输液泵维持,止血效果较好。
2.三腔或四腔气囊管压迫止血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四腔管较三腔管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条在食管囊上方开口的管腔,用以抽吸食管内积蓄的分泌物或血液。
3.内镜直视下止血(1)对出血灶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凝血酶等止血药。
(2)内镜下局部注射止血:可于内镜下出血行人工局部多点注射达到止血目的,常用的局部注射止血药物有1:10000肾上腺素溶液、无水乙醇、高渗盐水等。
(3)注射硬化剂至曲张的食管静脉,达到止血效果。
可用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乙氧硬化醇等硬化剂。
(4)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出血不止者,可作高频电凝止血、激光光凝或微波止血。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为临床急症,应采取积极措施,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给予止血治疗,同时进行积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止血,如超过24—48小时未能止血者,应考虑紧急手术治疗。
六、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定时测生命体征。
(2)判断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表现。
(3)输液、输血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立即配血。
(4)卧床体息:大量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
呕血时头偏一侧,避免误吸,注意保暖。
(5)饮食护理:对急性大出血患者应禁食。
(6)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于大量出血患者应给予陪伴,以增加患者安全感,及时清除血迹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使之更好配合。
(7)三(四)腔管的护理: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用气囊止血。
七、病情观察: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评估(1)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5ml以上,出现柏油样便提示出血量50~70ml以上;(2)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3)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 ml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出汗等;如超过1000ml,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根据患者出冷汗,呼吸浅促,脉搏细速,血压降为80/60mmHg的情况,E.800ml最为准确。
八、健康指导:1.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2.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3.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禁烟、浓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咖啡等对胃有刺激的食物。
5.在好发季节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劳逸结合。
6.对一些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症状,甚至引起并发症的药物应忌用如水杨酸类、利血平、保泰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