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0例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9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对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79例乳腺增生患者,使用温肾通阳活血化癖方,自拟消癖散剂治疗。
结果:79例患者8种临床症状均有改善。
结论:应用中医辨证内服外敷中药对乳腺增生有良好疗效。
标签:乳腺增生;消癖汤;温肾通阳;内服外敷乳腺增生在青年女性中可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约2倍,其中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则可升高至10倍以上[1-2]。
因此,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加入中医外治法,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9例女性患者均来自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卫生院门诊,其中已婚75例,未婚4例,年龄在19~51岁之间,病程1~2年以内者41例,2~4年19例,4~6年6例,6年以上13例,左侧发病12例,右侧发病10例,双侧发病57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9年,乳房肿块属片块型61例,结节型13例,混合型5例,患者大多数乳房肿块有疼痛感,经前加重31例,因情志变化或劳累加重者37例。
曾服中药及中成药逍遥丸治疗者9例,未曾治疗者70例,上述病例中的患者均有基本月经周期,近期内未用激素类及西药治疗。
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3] 体检时,触诊乳房肿块时应注意患者肿块的部位、大小、边界、质地、活动度。
触诊检查范围要广泛,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乳晕周围和腋尾部,如果被检查者存在副乳,副乳也要仔细检查,因为发生于乳腺的疾病同样也会发生于副乳,为了检查肿块和深部组织的关系,可要求病人两手叉腰,使胸肌处于收缩状态。
如果肿块侵犯胸肌筋膜或胸肌时,侧肌收缩时,甚至乳房抬高活动受限,当前锯肌及肋间肌受累时,肿瘤就完全固定于胸壁而无法推动[4]。
同时配合红外线乳腺扫描仪检查,肿块部位呈浅灰色模糊光影,血管变粗,彩色B超示乳腺体内部结构紊乱,分布不均,可见粗大低回声与细小强回声相互交错分布,腺体增厚,导管略增宽,成条索状改变,X线钼靶摄片,可见少许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同时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和其他良性、恶性乳腺疾病。
局部外敷法治疗乳腺增生效果观察乳腺增生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占乳房病变的75%左右,且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其有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经皮制剂局部外敷法治疗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我院采取中药贝甲乳腺贴对乳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增生的临床诊断标准:①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隐痛或刺痛症状,且以上疼痛变化与月经周期变化相关,患者的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②患者的一个乳房或者是两个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性状不一的肿块,推之可动,并伴随有刺痛感。
本次研究中排除了哺乳期的女性,排除了生理性乳房疾病患者,排除了乳腺癌、乳腺纤维和其他乳腺疾病患者。
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3例。
观察组63例,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为(34.68+6.12)岁,患者的病程为6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为(25.85+21.80)个月。
对照组63例患者,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为(35.02+6.18)岁,患者的病程为6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为(25.24+21.09)个月。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贝甲乳腺贴进行治疗,贝甲乳腺贴直接贴于患者的患处皮肤,每隔1天更换1次,连续治疗8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乳核散结片进行治疗,4片/次,3次/天,连续治疗3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判定依照《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肿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
痊愈标准:患者的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标准:患者的乳房疼痛症状消失,且乳房肿块缩小50%以上;有效标准:患者的乳房疼痛症状消失,且乳房肿块缩小,但缩小幅度小于50%;无效标准:患者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症状均未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中药外敷配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配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外敷,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乳腺治疗仪治疗,连续治疗14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
结果经过14d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药外敷配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外敷;乳腺治疗仪;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可发生于青春期之后的任何年龄段,以中年女性较为多见,常与月经周期、情绪波动等密切相关。
我院采用中药外敷配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良好,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1],并经红外线扫描确诊。
全部患者均有乳房胀痛、乳腺肿块,随月经周期变化相应加重或减轻。
同时排除乳腺纤维瘤、恶性肿瘤等其他乳腺疾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为(37.74±6.38)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为(3.22±1.28)年;其中已婚已育22例、已婚未育14例、未婚未育7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为(38.12±6.85)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为(3.45±1.62)年;其中已婚已育23例、已婚未育15例、未婚未育5例。
两组患者从年龄、病程、婚育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自拟中药散剂外敷,药味组成为夏枯草、蒲公英、地丁草、乳香、没药、全虫、红花、郁金、细辛等各50g。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单纯乳腺增生临床观察
张文平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2(028)012
【摘要】目的:观察用逍遥蒌贝散加减内服结合乳腺贴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单纯乳腺增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6片,每日3次.治疗组内服逍遥蒌贝散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外用乳腺贴外敷患处,每日更换1次.两组均以20天我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76.0%和96.0%,对照组则为40.0%和64.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逍遥蒌贝散加减内服结合乳腺贴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张文平
【作者单位】清徐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山西 030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5.8
【相关文献】
1.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9例临床观察 [J], 王明忠;戴明;马巧娟;曾斌芳
2.中药内服加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J], 袁培川
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J], 王祖蕊
4.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31例临床观察 [J], 杨婷
5.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临床观察 [J], 吴心芳;方益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作者:刘俊梅来源:《延边医学》2015年第16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理癖汤配合散结膏外敷辅助按摩对乳腺增生病治疗的疗效。
方法:讲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药对照组给予自拟的理癖汤配合散结膏外敷辅助按摩:对照组给予乳癖消和他莫夕芬口服,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总有效率中药组90%,对照组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中药内服外敷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无所不在,竞争在所难免,人们的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女性在社会的多元化角色,压力尤为突出,因此女性疾病逐年递增,例如,乳腺疾病的发生也不例外,在大城市育龄期妇女中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群都有此病,表现为乳腺疼痛,伴有乳房肿块、情绪急躁,甚至伴有其他疾病,与月经周期与情绪变化密切现相关,尤其高发在二十到四十五的年龄段,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健康。
乳腺病其实质在于女性下丘脑-垂体-乳腺性腺轴的失衡,雌激素单纯占优势,而引发的乳腺的的过度增生。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
[1]包括乳腺单纯性增生和囊性增生病两大类。
本人自拟理癖汤配合散结膏外敷辅助按摩,治疗乳腺病疗效确切,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来自于本人2011-2013就诊门诊患者六十例,年龄在二十到四十五岁间,发病时间三个月以上占百分之八十,单纯性增生的大约二十三例,伴有月经不调的有二十一例,伴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有十六例,排除乳腺癌,乳腺导管瘤以及乳腺纤维瘤等。
其中分证型冲任失调20例,肝气郁结24例,痰淤互结16例。
以本院乳腺彩超,钼靶x线检查确诊乳腺囊性增生或单纯性增生。
诊断标准:参照2002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制定:1)症状:乳房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隐痛,连续三个月或者间断三到六个月不缓解,与月经及情绪有关。
中药内服配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疾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外敷乳癖散结膏联合内服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方法:对84例患者采用内外服敷方式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及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后的乳房疼痛、肿块和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的乳房疼痛有效率高达97.63%,肿块有效率为71.43%,中医证候的有效率为83.33%。
结论:内服消乳散结胶囊联合外敷乳癖散结膏治疗乳腺增生,不仅能缓解其乳房疼痛、消散肿块,而且还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效果,大大提升治愈率。
【关键词】乳癖散结膏;消乳散结胶囊;乳腺增生【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19-01妇科疾病中乳腺增生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是造成乳腺癌发病的最首要因素[1]。
中医学中将乳腺增生归结于“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其表现以发生周期性的乳房肿痛,疼痛感为主,主要发生于月经前期[1]。
该病的多发年龄在21-43岁之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约占乳腺疾病的70%-78%,该病在近几年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2]。
本文采用内外服敷的方式治疗84例乳腺增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84例患者资料,年龄(21-54)岁,平均(32.5±4.2)岁;病程4个月-9a,平均(3.1±2.4)a。
其中,56例双侧乳腺增生,28例单侧乳腺增生。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标准,本组84例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的乳腺增生,符合中医的辩证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1.2病例排除标准1)排除严重月经周期紊乱、功能性的子宫出血;2)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3)排除乳腺良性和恶性肿瘤及其相关炎症性等疾病;4)排除男性;5)排除患有原发性的心肺肾等系统性的疾病;6)排除近期内服用避孕药和性激素等药物的患者;7)排除对试验药物的过敏体质者;8)排除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药物试验的患者。
2021中药垫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范文 乳腺增生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妇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25~45 岁为发病高峰期,在女性良性肿瘤中发病率占首位,而且有恶变可能。
笔者采用纯中药深加工制成中药垫外敷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女性乳腺增生患者 63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30 例和治疗组33 例。
治疗组中,年龄 25 ~53 岁,平均39 岁,病程 3 个月~ 16 a,平均 6.1 a; 对照组中,年龄 27 ~ 55岁,平均 40 岁,病程 2 个月~18 a,平均 4. 2 a。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症状: 乳房疼痛,牵及上肢腋窝,伴有肿块,表现为胀痛,刺痛或隐痛。
体征: 肿块可局限于一个或多个象限,呈片状,条索状,颗粒状,边缘清楚,质软,与皮肤和深层组织不黏连,推之可移动,压之疼甚,多数患者病情与情绪波动、劳累或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加重,经后稍有缓解。
B 超检查的主要表现: ①边界光滑完整; ②腺体回声分布不均匀,部分呈粗大点状及斑块状高回声区,部分表现为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区,不规则低回声结节,甚至可有角状突起; ③如有囊性扩张,乳房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其后壁回声稍强;④CDFI:无特殊性,偶见血流信号增多,散在分布,无规律性。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②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方法检查和治疗者。
③B超超声声像有不规则低回声结节,囊性扩张,血流信号增强,散在分布,无规律性者[2]。
1.4 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年龄在 18岁以下或 55 岁以上者。
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④急性乳腺炎、乳癌患者及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⑤过敏体质或对中药药物过敏者。
⑥不愿配合超声检查和中药外敷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逍遥丸口服治疗,每次 8 粒,每日 3 次,于经前 1 ~ 3 d 开始服用,连续服用 2 个月经周期。
外敷结合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200例临床观察
徐勤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8(18)6
【摘要】众多研究证明,乳腺增生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女性月经周期雌激素增高,孕激素相对或绝对不足,黄体期缩短,使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而致生理性复旧不全。
病理上表现为增殖细胞数量增多,形态变异,排列紊乱,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一种乳腺疾病。
我们采用中药外敷患处,加乳腺治疗仪治疗,并口服中药乳增宁胶囊,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369-370)
【作者】徐勤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妇幼保健院,平阳,3254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药穴贴加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500例临床观察
2.中药外敷结合物理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312例临床观察
3.中药外敷结合磁疗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
4.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5.穴位贴压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服外敷加味丹栀逍遥汤治疗乳腺增生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加味丹栀逍遥汤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67例患者采用加味丹栀逍遥汤治疗,每日1 剂,每剂2 煎,早晚温服,经期停药, 1月为1 疗程,并用药渣外敷30分钟。
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5片,每天3 次,经期停药, 1个月为1 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5 %)、痊愈率(52.2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77 %)和治愈率(21.31 %)(P 0.05)。
1.2 临床诊断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1]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上有乳房肿块且多数伴有乳房疼痛等症状,连续3 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检查可触及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质地韧而不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结节,可有触痛,而且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
所有病例经过B超诊断,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 内服外敷丹栀逍遥汤: 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白芍12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5g、生姜(煨)6g、薄荷(后下)6g、炙甘草6g、穿山甲(冲服)5g、山慈菇15g、王不留行15g、香附10g。
水煎服,每日1 剂,每剂2 煎,早晚温服,经期停药。
连用1 个月,1月为1 疗程。
在口服的同时,用药渣外敷。
每次30分钟。
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片,每天3 次,经期停药, 连用1 个月,1月为1 疗程。
治疗期间,要求所有患者尽可能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1.4 疗效标准乳房胀痛、触痛及肿块消失,停药3 个月以上不复发为痊愈;乳房胀痛症状减轻, 条索状肿块缩小、变软为好转;乳房胀痛未减,肿块无缩小、或变硬增大者、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者为无效。
1.5 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作检验。
2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2.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率(21.31 %)( 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0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77 %)(P <0.05)(见表1)。
英枯散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86例,有效率96.5%,只需4味药,简单方便英枯散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86例张英杰周丽君崔国新(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东树林社区卫生服务站,024000)乳腺增生症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本病是乳腺组织的非炎症、非肿瘤的良性疾病。
笔者在临床中对近期的86例患者用自拟英枯散外敷治疗,取得确切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女性患者86例,年龄25-45岁;发病部位在乳房部内上象限27例,外上象限32例,内外均有27例;增生大者3.0 cm X 4. 5 cm,小者直径1-2 cm。
治疗方法自拟英枯散组方:蒲公英10g,夏枯草10g,制白附子7g,连翘7g,鸡蛋清适量。
将上药研为极细粉末,用鸡蛋清把药末调成糊状,敷于患者乳房患处约7 cm的直径区域。
用纱布覆盖上而,胶布固定,每日敷1次,时间约2 min,取下后温水清洗。
15 d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肿块消除,半年以上不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肿块变小;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肿块无明显改善。
结果:86例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66例,占76. 7%;有效17例,占19. 8%无效3例,占3. 5%;总有效率96.5%。
典型病例患者,女,38岁。
长期情志不遂,半年前发现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和右侧乳房外下象限分别有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其中大者直径1.5 cm,小者约0. 5 cm,伴胸间肋胀,善郁易怒,心烦口苦。
曾在某医院治疗,疗效不佳,遂来本处就诊治疗。
体检:心电正常,肝脾未触及,锁骨上淋巴结、腋下淋巴结未触及,B超检查,左乳房外上象限1. 8 cm X 0. 9 cm扁平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活动度良好。
右侧乳房外下象限1. 7 cm X0. 8 cm圆盘状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中医诊断为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症。
给予英枯散外敷2个疗程,患者乳房肿块减小,3个疗程肿块消失,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痊愈。
134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8 年 7月 B 第 6 卷第 20 期Jul. B 2018 V ol. 6 No. 20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桂 荣,刘秀英(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对照组应用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观察组应用散结乳癖贴膏外敷治疗,统计2组患者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等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乳房疼痛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房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乳房肿块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房肿块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较好,可以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缩小患者的乳房肿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134.02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2组分别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对比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70例研究对象根据《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疾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均符合女性乳腺增生病相关诊断标准,经彩超检查发现乳腺腺体组织的回声紊乱,导管有囊性扩张。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发为肝郁肾虚型与痰凝血瘀证。
主症表现出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次症表现出胸胁胀满和月经量少色暗或血块,脉象弦细、涩。
2021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范文 乳腺增生主要由内分泌失调引起,临床多表现为乳腺疼痛、乳腺肿块等症状[1].据统计显示,超过80% 乳腺增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乳房疼痛表现,以双侧疼痛居多,在情绪变化频繁时可能加重[2].一般乳腺增生患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可能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的降低[3].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乳腺增生的发病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有研究显示,采取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患者,有其操作简单,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等优势[4].笔者观察了穴位敷贴对乳腺增生患者乳房疼痛、增生肿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 2012 年 2 月-2014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共 90 例,均为女性。
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5 例。
对照组,年龄29~49 岁,平均(40.1±0.6)岁;病程 1~4 年,平均(2.1±0.3)年;肿块面积(0.67±0.20)cm2;其中月经失调 12 例,痛经 33 例。
观察组,年龄 30~50 岁,平均(41.3±0.5)岁;病程 1~5 年,平均(2.2±0.2)年;肿块面积(0.69±0.18)cm2;其中月经失调 14 例,痛经 31例。
2 组年龄、性别、病程、肿块大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通过的乳腺增生诊断标准[5],符合现代中医乳房病学中乳腺增生诊断标准[6];②乳房有不同程度的隐痛、刺痛及胀痛感,单侧或双侧乳房有单个或多个大小非均匀肿块,有触痛感,且伴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③超声诊断可见乳腺回声结构紊乱;④烦躁易怒,两肋胀满,舌苔白、舌淡红,月经失调,脉弦。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口服逍遥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 8 丸,每天 3 次,3 月为 1疗程。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近年来,育龄妇女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占育龄妇女的50%[1]。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是本病两大特点,且病程长易复发。
为此,我们研制了中汤药内服并外用中药乳罩治疗乳腺增生病,获较显著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46例,年龄16-52岁,平均35.6岁;病程最短2.5个月,最长11年;乳房单侧患病12例,双侧患病34例。
对照组46例,年龄17-51岁,平均35.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5年;乳房单侧患病13例,双侧患病33例。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病例均参照《实用中医乳房病学》[2]的诊断标准,并经彩超检查,排除其它乳腺病变。
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自拟中汤药加减配合中药乳罩外用。
汤药方组成:柴胡12g、香附12g、当归15g、白芍12g、白术10g、莪术10g、全虫10g、贝母12g、鳖甲15g、海藻15g、穿山甲12g、仙矛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温服,经期停用。
每3周为1疗程,每例服3个疗程。
中药乳罩方药:柴胡、乳香、没药、香附、海藻、昆布、当归、淫羊藿、生牡蛎、冰片等分。
以上药物共碾成细末过100目筛,将此药物30g装入用纯棉细布制成的形似乳罩(中心是空的防止压迫乳头)的布袋中,将药袋放入一般乳罩内面紧贴于患处,每周更换药袋1次。
1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乳核散结片,每日3次,每次6片,每3周为1疗程,服3个疗程。
并且外敷消炎镇痛膏,1月为1疗程,治疗2疗程。
全部病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3]:治愈:乳房肿块及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内无复发;好转:乳房肿块缩小1/2以上,疼痛减轻或消失;未愈:乳房肿块缩小不足1/2或增大,乳痛无减轻。
3.2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1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11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73.91%。
局部外敷中药乐修乳腺贴治疗乳腺增生症150例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局部外敷中药乐修乳腺贴治疗乳腺增生症150例临床观察。
【方法】在门诊中选取150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乐修乳腺贴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乳核散结片进行治疗。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月,观察对比两组乳房疼痛、乳房增生肿块、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级变化、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在患者乳房疼痛缓解、增生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彩超检测下)方面均有较好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治疗后3月,治疗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8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乐修乳腺贴治疗乳腺增生,能够达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化痰消瘀、散结软坚的功效,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乳腺增生症中医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在中国,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0-44岁之间,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约占乳腺疾病70%-78%。
目前,临床相关的学者专家认为,乳腺增生属于癌前病变,其癌变的概率为2%~4%,因此,临床对于乳腺增生的治疗需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局部外敷中药乐修乳腺贴治疗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我院采取中药乐修乳腺贴外敷对乳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乳腺增生病患者。
均为女性,年龄18-50岁,有比较规则的月经周期,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隐痛或刺痛症状,且以上疼痛变化与月经周期变化相关,患者的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②患者的一个乳房或者是两个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性状不一的肿块,推之可动,并伴随有刺痛感。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方法:将7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采用中医外敷治疗,经一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7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2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4.29%。
结论:中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良好。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外敷、临床观察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乳腺病,有一种易诊、难治、易复发的特点。
发病率高达60%以上,且部分乳腺增生病由典型增生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有4%可发生癌变。
西医认为乳腺增生是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所致。
中医认为肝气郁滞是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以肿块、疼痛、经前加重为主要特征。
笔者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70例乳腺增生的患者以中药外敷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28-49岁;病程1-12年,平均4年:一侧乳房患病25例,双侧乳房患病45例。
全部病例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
1.2治疗方法
(1)外敷中药方组成;生大黄100克,乳香80克,没药80克,黄柏80克,香附50克,风化芒硝50克,三棱50克,莪术50克,
元胡30克,冰片40克。
(2)治疗方法;将以上中药经提取、浓缩加工为药膏,使用时直接敷于乳房皮肤上,每贴用8个小时,每盒4贴,4盒为1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评价参考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的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的疗效判断标准分为:(1)临床痊愈:乳痛及乳腺肿块消失。
(2)显效:乳痛消失,中型变为轻型,重型变为中型,乳腺肿块缩小>二分之一。
(3)有效:乳痛消失或减轻,中型变为轻型,重型变为中型,乳腺肿块缩小≤二分之一。
(4)无效:乳痛未减轻或反而加重,乳腺肿块未缩小或反而增大者。
2.2治疗结果
治愈:38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29%。
3讨论
乳腺增生病是西医学名称,中医称此病为“乳癖”。
女子以肝为天,每多有性情抑郁、多虑或心情烦躁、胸闷暖气、七情不畅则失条达,肝郁气滞则疼痛结块,本贴在治疗上配置香附、柴胡等舒气药材,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主要原则,可从根源上消除乳房病原。
同时贝甲乳腺贴是纯中药萃取,无毒,无刺激,无副作用,
治疗选用大黄化瘀通络;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和血理气;元胡止痛;风化芒硝软坚散结;黄柏燥湿。
制备成外用药贴发挥了中药外治
的优点,直接敷于病变局部,使药物直达病所,通过局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及经络气血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痛消炎的治疗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疗效确切,经济简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