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2课时 分离定律(Ⅱ)教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878.50 KB
- 文档页数:11
《分离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为“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第一节。
这节内容的教学一般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主要涉及相关名词概念的教学、“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作为上一课的延伸和深入,第2课时除却情感渗透外,本节课应涵盖的知识点有:1、通过具体可见的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内容;2、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去验证孟德尔的假说;3、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沿着孟德尔当年的探索过程层层深入进而展开的,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材料,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独立地、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的科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是“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课时涉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终总结归纳出分离定律。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是课堂的两大核心内容。
此外,还应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应让学生深刻理解“假说——演绎法”的内涵。
其内容特点是理论性强,又很抽象,知识顺序上逻辑性十分严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此,如何既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则需对这节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的第一课,课程中出现了大量完全陌生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方法等,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强烈的冲击。
然而班上学生灵活、好问,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逻辑性虽然不很完善,但也已初步建立。
基于此,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将会充满着挑战性,但是适当的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条件分析所有教室均有多媒体一体化设备,均可接入互联网,支持音频视频等多种文件的播放与使用;这一节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小球、布袋等)实验室均有储备。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板书总结过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精原复制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变形精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染色体 2N 2N N 2N N NDNA 2C 4C 4C 2C 2C C C强调: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讲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示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并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判断分裂图象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
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示)。
肆分离定律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应分离定律■"是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基因分离定特的发现过程,是^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间题——分析间题、援出假说一一设计冥验、验证假说一一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丸竝索细易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館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二、本节內容出现在第一章內容中’在学生还未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井子基础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无形之中杲一种知识的跳跃和挑战,这反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懿的第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间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具育更高的抽冢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以不斷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思维閔目的性、建绽性和逻辑性也已禎步建立”只樂还不完譬•們需设计教师主导罰定向抜学活动.而且涉圧科学方袪方面的知识曲E常少-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懑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史的认知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并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像孟德尔一样尝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五、教学难点:尝试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假说;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
必修2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2课时)一、教学目标:1、阐明孟徳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与分离定律的解释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4、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逐步养成怀疑、批判、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教学难点: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方法:讨论举例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讣单因子杂交卖殓(植色丿P:紫花X白花紫花f 10F2紫花705白花224比例约3: 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讲解】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彖称为性状分离。
孟徳尔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都得出了3: b 可见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规律存在。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问】为什么在子二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的假设。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写出遗传图解,并强调遗传图解屮的符号书写。
)白花P 紫花配子F2【总结概念】配子F1 XCC X [cc.Cc紫花(§)/\.© '紫花CC白花关于基因.性状的概念及关糸基因控制性状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控制控制卜相对性状隐性性状丿等位基因分离 -------- 軽性状分离学生看课本,讨论回答:①性状是基因决定的。
显性慕因(A)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②配子形成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③受精后,雌雄配子又恢复成对。
显性基因(A)对隐性基因(a)有显性作用。
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
④等位基因相互独立⑤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受精机会均等。
七、板书:必修2笫一章孟徳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一、杂交实验的取材一一豌豆二、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解释、三、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一一测交四、显性的相对性八、作业设计。
第一节分离定律(Ⅱ)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验证 b b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显性的相对性 a a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与科学方法 c c课时要求1.阐明测交实验的设计目的,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弄清分离定律的实质。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根据孟德尔提出的基因相互分离的假设,能圆满的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理论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是怎样验证他的解释呢?孟德尔提出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的,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一种科学方法——“假设——推理〞法。
一、分离假设的验证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分离假设的验证方法——测交法(1)实验原理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白花亲本cc)进行杂交。
隐性亲本只产生c型一种配子,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出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实验预期(3)实验结果:F1×白花植株→85紫花∶81白花,接近1∶1。
(4)实验结论: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
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设是正确的,从而肯定了分离定律。
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以下遗传问题:1.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答案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答案让该高茎豌豆自交,假设后代全为高茎豌豆,那么该豌豆是纯合子,假设后代发生性状分离,那么该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该白毛公羊的基因型是纯合还是杂合?答案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那么该白毛羊的基因型为杂合,假设子代全为白毛羊,那么该白毛羊的基因型为纯合。
《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遗传与进化观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建立类推理与演绎的思维。
3.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分析,根据初中所学遗传的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
4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离定律的内容。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测交实验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测交,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d。
测交后,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
验证了假说。
2.假说——演绎法读书指导教材,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3.得出结论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自交、测交。
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
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孟德尔定律》教案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学案)生物组马仿华一、教学目标1、简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3、分离定律的实质4、显性的相对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解释与遗传实验有关的概念2、简述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实验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3、应用分离定律,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6、分离定律的应用(1)、杂交育种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①选育隐性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例:小麦、水稻矮杆性状的选育(aa)②选育显性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例:小麦抗杆锈病性状的选育(AA)思考:Aa 自交N次后代杂合子和纯合子所占的比例(用坐标曲线表示)(2)、医学上的应用——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推断已知亲本的的基因型,求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AaxAA AAxAa AAxaa Aaxaa AaxAa aaxaa①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等正常:AA 、Aa (携带者) 患者:aa②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等正常:aa 患者:AA 、Aa例:如图所示为某家族中白化病的遗传图谱。
请分析并回答(以A 、a 表示有关的基因):(1).该病致病基因是 性的。
(2)5号、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3)8号的基因型是 (概率为 )或 (概率为 );10号的基因型是 (概率为 )或 (概率为 )。
(4)8号与10号属 关系,两者不能结婚,若结婚则后代中白化病机率将是 。
(5)7号的致病基因直接来自哪些亲体? 。
3710 注:女正常男正常女患者男患者规律性比值在解决遗传性问题的应用1、后代显性:隐性为1 : 1,则亲本基因型为:2、后代显性:隐性为3 : 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3、后代基因型Aa比aa为1 : 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4、后代基因型AA:Aa:aa为1 : 2: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五、能力提升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2、我国科学工作者捕捉到一只稀有的雄性白猴,现要在短时间内利用这只白猴繁殖更多的白猴(已知棕色对白色是显性),你选出最佳方案是:()A、白猴与棕猴交配,选出后代中白猴B、白猴与棕猴交配,再F1自交C、白猴与棕猴交配,再F1测交D、白猴与棕猴交配,再让F1与棕猴交配3、基因型为AA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aa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
第2课时分离定律(Ⅱ)知识内容考试属性及要求考情解读必考加试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b b 1.概述对分离假设的验证,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接受“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显性的相对性 a a考点一分离假设的验证(b/b)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2.验证的方法——测交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cc)进行杂交(1)实验分析与预期:F1可形成C型和c型两种配子且比例是1∶1;隐性亲本只产生c 型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反而能使F1的配子中含有的隐性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
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Cc∶cc=1∶1,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紫花∶白花=1∶1。
(2)实验实际结果:F1×白花豌豆→85紫花∶81白花≈1∶1。
(3)实验结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从而证明了分离假设是正确的,即肯定了分离定律。
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A.环境条件的影响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D.另一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值解析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A错误;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隐性纯合子,B错误;由于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所以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决定了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C正确;另一亲本是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答案 C2.下图为基因型为Aa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 )Aa ――→①1A∶1a――→②配子间的4种结合方式――→③子代中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D .①②解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答案 A 【归纳总结】 分离定律(1)实质: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2)研究对象:一对等位基因。
(3)发生时间:配子形成时。
(4)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5)适用的条件①F 1形成的两种配子生活能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③F 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力相等。
④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⑤基因间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测交实验遗传图解考点二显性的相对性(a/a)1.显性有三种类型类型F1的表现型F2表现型比典型实例完全显性表现显性亲本性状3∶1豌豆花色遗传,紫花×白花→紫花不完全显性介于双亲性状之间1∶2∶1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红花×白花→粉红花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同时间同空间)出现(A+B)=C1∶2∶1ABO血型遗传,I A I B控制AB型血2.人类ABO血型血型基因型红细胞上的抗原显隐性关系A I A I A、I A i A I A对i为完全显性B I B I B、I B i B I B对i为完全显性AB I A I B A、B I A与I B为共显性O ii 无隐性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如年龄、性别、生理与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生物体所处的外界环境,如温度、光照等也会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
因此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的血型遗传属于共显性遗传。
一对夫妻,丈夫是A型血,妻子是AB型血,他们的孩子的血型一定不是( )A.O型B.A型C.B型D.AB型解析丈夫是A型血,基因型为I A I A或I A i,妻子是AB型血,基因型为I A I B,故两人的孩子一定不是O型血。
答案 A4.一对灰翅昆虫交配产生的91只后代中,有黑翅22只、灰翅45只、白翅24只。
若黑翅与灰翅昆虫交配,则后代中黑翅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A.33% B.50%C.67% D.100%解析从题干知,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约为1∶2∶1,可推知翅色的遗传为不完全显性,可设黑翅基因型为AA,灰翅基因型为Aa,白翅基因型为aa,则黑翅AA与灰翅Aa交配,后代中黑翅的比例为50%。
答案 B★血型遗传I A、I B对i都为显性,所以完全有可能。
★水上水下的叶子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不同,所以叶形不一样。
1.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的( )A.基因型B.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产生配子的数量D.是否为纯合子解析测交时隐性亲本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故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但不能推测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 C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合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解析杂合紫花豌豆的基因型设为Aa,则白花豌豆的基因型为aa,Aa×aa→1Aa∶1aa,故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1紫花∶1白花。
答案 C3.(2017·绍兴期末)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 A.F2表现型的比为3∶1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C.F2基因型的比为1∶2∶1D.测交后代比为1∶1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F1Cc产生两种配子C和c,且比例为1∶1,直接体现了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C和c的分离行为。
答案 B4.下列有关遗传学的观点,正确的是( )A.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绝对的B.不完全显性、共显性不符合分离定律C.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切生物的遗传解析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均会影响显性的表现,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均符合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的遗传。
答案 C5.某植物有宽叶和窄叶(基因为A、a)一对相对性状,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宽叶和窄叶植株杂交,F1全部表现为宽叶,则显性性状是________,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若要验证第(1)小题中F1植株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方法,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测交过程。
解析若宽叶和窄叶植株杂交,F1全部表现为宽叶,则显性性状是宽叶,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
测交图解见答案,其中配子一行可以不写。
答案(1)宽叶aa(2)P F1植株窄叶植株Aa × aa↓子代宽叶植株窄叶植株Aa aa1 ∶ 1(时间:40分钟)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 ) A.显性性状B.性状分离C.相对性状D.隐性性状解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答案 D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F2(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F2性状分离比是3∶1C.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解析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孟德尔的实验现象,A错误;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是通过数学统计学原理得到的实验现象,B错误;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是孟德尔对假说进行验证的结果,D错误。
答案 C3.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A.性状分离B.基因分离C.完全显性D.不完全显性解析杂种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答案 A4.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B.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D.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解析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 C5.已知豌豆的种子圆粒对皱粒是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
从基因型Rr的豌豆自交产生的种子中随机抽取了4粒种子,结果前3粒都是圆粒,那么第4粒是圆粒的概率是( )A.0 B.1C.1/4 D.3/4解析这4粒种子各自独立,前3粒的情况不影响第4粒,故第4粒是圆粒的概率仍然是3/4。
答案 D6.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实验属于自交实验B.该实验属于杂交实验C.该实验称为测交实验D.该实验所得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解析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让F1(Dd)和隐性个体(dd)交配,称为测交实验;又因为双亲的基因型不同,故该测交实验也属于杂交实验。
答案 A7.对于紫花豌豆Cc测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Cc产生2种配子,且数量相等B.另一亲本一定是白花豌豆cc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D.测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解析Cc测交后代有2种基因型。
答案 D8.已知羊毛的白色对黑色是显性,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生下四只小羊,根据分离定律,这四只小羊的情况可能为( )A.三只白羊,一只黑羊B.三只黑羊,一只白羊C.全是黑羊D.以上三项均有可能解析从统计学上讲,两只杂合子白羊交配产生的子代中,白羊与黑羊的比例应为3∶1,但因为子代小羊数量少,不符合统计学要求,A、B、C三项均有可能。
答案 D9.下列有关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在相同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在相同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解析基因型相同,如果环境不同,表现型也可能不同,B错误。
答案 B10.白色安得鲁森公鸡和黑色安得鲁森母鸡杂交,生下100%的蓝色安得鲁森鸡。
当两个蓝色安得鲁森鸡交配时,理论上其后代可能是( )A.100%白色B.25%白色、25%黑色、50%蓝色C.25%白色、75%黑色D.25%白色、75%蓝色解析由题意判断:AA×aa→Aa(蓝色),故Aa×Aa→AA∶Aa∶aa=1(白色或黑色)∶2(蓝色)∶1(黑色或白色)。
答案 B1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由此可知,分离定律的直接体现是等位基因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