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分离定律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一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第一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一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杂交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知识点二分离定律知识点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考点一分离定律的实质及自交和测交的应用1.分离定律的实质下图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由图得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
2.自交法和测交法的应用 (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自交法:②测交法:(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①测交法:②自交法:待测个体――→⊗结果分析⎩⎪⎨⎪⎧a.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b.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易误提醒]对分离定律理解及应用的两个易误点(1)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 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 ∶a =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 ∶a =1∶1,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
原因如下: ①F 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必明考向]考向一 孟德尔杂交实验分析及应用1.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解析:选A本题的“题眼”为题干中的“验证”,即用隐性个体(纯合子)与F1(杂合子)测交,故“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最小;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的实验要求所选相对性状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否则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验证实验中所选的相对性状一定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样才符合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否则会导致实验误差。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孟德尔选取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及方法(1)豌豆的优点: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豌豆在自然状况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
(2)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干扰)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性状分离现象)3∶1(性状分离比)3.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3)理论预测(4)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64株豌豆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于1∶1。
(5)结论: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于1∶1。
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实验的条件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量比:显性∶隐性≈3∶1。
二、分离定律(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三、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甲、乙为一对相对性状)(1)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隐性纯合子。
(2)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设一对相对性状中,甲为显性性状个体,乙为隐性性状个体)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比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类型)方法一: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相关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A 或Aa(A -)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 ,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遗传因子组成。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分离定律的发现(基础+提升+情境训练,3层提升)1.下列对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B.豌豆花是单性花,花比较大,杂交时容易操作C.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D.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完成受粉解析:B 豌豆自花传粉,这样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A正确;豌豆花比较大,杂交时容易操作,但豌豆花是两性花,B错误;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易于进行观察,C正确;豌豆花是两性花,在花未开放时,它的花粉会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从而完成受粉,D正确。
2.(2023·江门高一期中)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为避免其自花传粉,孟德尔采取的措施是( )①花蕾期,不去雄蕊②花蕾期,去雄蕊③去雄后,套上纸袋④去雄后,不套纸袋⑤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物的花粉涂在雌蕊的柱头上⑥待花成熟时,拿开纸袋任其在自然状况下传粉受精A.②④⑥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③⑥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势。
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在开花前(花蕾期)已完成受精作用,所以必须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①错误、②正确;去雄后需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③正确、④错误;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物的花粉涂在去雌蕊的柱头上完成杂交过程,⑤正确;杂交实验需采集另一株植物的花粉涂在去雌蕊的柱头上,⑥错误。
所以②③⑤正确。
3.(2023·四川内江资中二中月考)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和玉米在自然条件下分别发生自交和杂交B.子一代显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未显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C.对于植物而言,不只有自花传粉属于自交,有些异花传粉也属于自交D.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表现显性性状解析:选C。
豌豆花是两性花,其传粉方式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条件下通常发生自交;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条件下可以发生自交和杂交,A错误。
孟德尔分离定律豌豆是白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精植物,且经过孟德尔两年的试种后更加保障了他所使用的品种是纯种(truebreeding)。
所谓纯种,是指相对于某一或某些性状而言在自交后代中没有分离而可真实遗传的品种。
这是保证他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用不同的纯种作亲本才能得到真正的杂种。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是在严格控制传粉的条件下进行的,并同时采用了正反交进行比较。
下面以结圆形种子的植株和结皱形种子的植株为亲本杂交为例,说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二亲奉杂交产生的F1代杂种植株的种子全部为圆形,而在F2中,除圆形种子外,也出现了与亲代一样的皱形种子,性状出现了分离(segregation) (图2—3),他统计了这些种子的数目,其中圆形种子5474颗,皱形种子为l 850颗,二者之比为2.96:1,接近3:1。
孟德尔将7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的表现都做了仔细的观察、记载,结果如表21所示,并且对有些性状一直进行到了第七代。
上面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显示下列共同的结果:(1)正反交的结果总是相同的;(2)所有的F1代只表现亲本的某个性状,整齐一致,但是这一性状不像亲本那样能真实遗传,在F1代中拥有在凹代中表达而在Fl中消失的亲本性状的潜力;(3)在F2代中总是出现Fl中表现的亲本性状,同时也出现在F1中不出现的亲本性状,这样使F2代变得不一致,这种现象叫性状分离,并且它们的比例总是接近3:1。
根据以上事实,盂德尔推测:每对相对性状是由细胞中相对的遗传因子(heredit—aryfactor)所控制的,因为没有观察到性状的混合,所以认为遗传因子的本质是颗粒式的。
他推测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配到不同的配干中去,每个配子只具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之一,这便是我们现在公认的“孟德尔分离定律”。
孟德尔进—-步推测在纯种豌豆中无论是卵子和花粉都带有一致的遗传因子,由于在F2中两个性状都可以看到,而在F1中仅能看到一个,因此在F1中一定含有这两种遗传因子,每——种因子控制一种性状,并且那个可见的性状遮盖了那个消失的性状,他将那个可见的性状叫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而将那个被遮盖的性状叫隐性性状(rec~s,sive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