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7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引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制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震灾害的频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最新版,包括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抗震设计基础抗震设计基础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地震动参数、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的确定。
其中,地震动参数是指地震荷载的基本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周期和地震作用时间等。
地震烈度是地震的强度指标,表示地震波的破坏性程度。
场地类别是根据地震波传播特点和地质条件给出的分类标准,用于确定地震动参数的取值。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对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中,强度设计要求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力和变形。
刚度设计要求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刚度与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临界破坏控制要求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临界破坏模式和破坏强度的控制。
偏心剪力设计要求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剪力传递路径和偏心剪力的控制。
构造设计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还对构造设计提出了一些要求。
包括墙体结构的布置和加固、地下结构的设计和加固、屋面结构的设计和加固等方面。
对于特殊构造要求,例如柔性构造和耗能构造等,规范也有详细的设计要求。
设备设施设计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对建筑设备设施的抗震设计也进行了详细规定。
包括电力设备、通信设备、暖通设备、给排水设备等。
规范要求这些设备设施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不会对建筑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释 GB 50011-201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指南 GB/T 50011.3-2010。
总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对建筑的抗震设计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从基础、结构、构造到设备设施,都有相应的规定。
只有遵循规范要求,才能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建筑结构设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1.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可抗地震,采用一系列设计措施,从而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和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抗震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和构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尽可能减少应变和变形产生的破坏以及构件的疲劳损伤。
(2)建筑结构应能够随地震运动变形,但应限制变形,避免产生破坏性变形。
(3)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通过消耗地震能量,使建筑产生的波动尽量减少。
(4)建筑结构应避免在地震中引起人员、设备的滑动、倾覆、碰撞等现象,同时保持整体稳定性。
2. 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地震频率、地震波振动的道路、建筑的结构类型和高度、建筑重心高度的位置等,其中地震烈度和地震波频率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地震烈度等级是根据地震时所受烈度大小来确定的,不同地区的烈度等级是不同的。
在抗震设计中,应根据所处地区的烈度等级,合理选取梁柱结构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3. 抗震设计的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来保障建筑的安全:(1)合理的结构类型选择不同的结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并且适用于不同的地震区域。
设计师应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结构类型,如框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和内置柱群等,以达到较好的结构抗震性能。
(2)合理的材料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建筑抗震性能,一般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强度、韧性、耐久性、可靠性的材料,并进行质量检验。
对于较高的建筑,建议采用预应力钢筋,在建筑过程中形成预紧力,使预应力混凝土梁柱具有较好的耐震性和承载能力。
(3)考虑动态降震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态降震设备也越来越普及,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简介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的技术文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震环境和建筑工程技术。
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难以预测。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受损,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是确保建筑物抗震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根据地震波的性质和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等信息,确定地震动参数,作为设计的依据。
2. 抗震设计要求:规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荷载等要求。
3. 结构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规定结构的受力系统、节点连接、材料选用等方面的要求。
4. 细部构造规定:包括墙体、柱、梁等构件的细部构造规定,确保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5. 检验评定规定:规定抗震设计后的检验评定标准,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更新内容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新: 1. 基于最新地震工程研究成果对地震动参数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针对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了强化,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更新了结构设计要求,引入了更多的新型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4. 优化了细部构造规定,强调了细部构造的重要性,保证了建筑构件的可靠性。
5. 增加了对抗震设计后的检验评定规定,加强了对抗震设计成果的验收和评估,确保设计的安全可靠性。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措施要求肖龙发布时间:2023-06-07T04:26:23.361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3年6期作者:肖龙[导读]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要求不止步于舒适度方面,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团队需要提升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住宅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建筑单位要对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把握,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保证住宅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鼎正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要求不止步于舒适度方面,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团队需要提升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住宅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建筑单位要对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把握,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保证住宅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基于此,本文将对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抗震设计1 当前抗震设计理念中存在的问题1.1 设计理念过于保守当前,我国存在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理念方面受到传统想法的禁锢和限制,在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理念上缺乏新技术和新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和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的结合和融入。
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建筑减震、抗震设计工作时,没有对现场施工环境和建筑性能进行了解和把握,设计的内容过于死板和僵硬,导致设计方案比较刻板,难以有效提升抗震能力。
1.2 过于重视抗震结构强度,忽视性能建设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单位对住宅建筑的抗震结构和整体承载能力投入了过多的关注度,而对住宅建筑外部和内部的建筑结构和性能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许多设计人员学习的理论知识,大多内容为住宅建筑主体的抗震能力设计,却忽视了对住宅建筑在细微之处的抗震能力,缺乏抗震损失的经济评估准则。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2.1 考察施工地点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建筑抗震设计最新规范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与遵循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抗震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发展,建筑抗震设计的最新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与提升。
抗震设计的背景建筑抗震设计是为了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而产生的一项专门技术。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不断进行规范更新以适应工程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最新规范的主要内容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地震动参数确定:规定了用于地震设计的地震动参数的获取方法和应用范围,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设计基准地震动力作用。
2.结构设计原则: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结构设计原则,包括结构形式的选择、承载能力计算、抗震设防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3.耗能设备要求:强调了在建筑物中配置耗能设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耗能机构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减缓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4.抗震构造设计:对抗震构造的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墙柱结构的布置、梁柱连接节点的设计等方面,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
5.监测与加固:规范了地震后建筑物的监测与加固工作,强调了地震灾后复检与加固的重要性,及时修复和加固受损的建筑物,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实践中的应用建筑抗震设计最新规范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实践应用来验证规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工程实践中,设计单位应当对规范要求进行认真研究和理解,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进行设计分析和计算,并最终形成符合规范的详细设计方案。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最新规范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建筑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最新规范的变化和更新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规范要求,为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的建筑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简述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根据地理环境和地震活动等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过程。
抗震概念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物的质量、刚度和稳定性,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连接方式,以抵御地震力的作用。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结构等。
2. 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承载基础,地基的不稳定会导致建筑物受震时发生倾斜、沉降等问题。
因此,在抗震概念设计中,要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等。
3. 防震隔震设备:防震隔震设备通过减小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地震力的传递,减少建筑物的震动。
常见的防震隔震设备包括阻尼器、隔震支座和减震墩等。
4. 材料选择:在建筑物的建设中,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例如,使用具有一定抗震性能的混凝土、钢材和玻璃纤维等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5. 设计准则:抗震概念设计还要参考抗震设计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符合抗震要求。
这些准则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最大抗震烈度等。
抗震概念设计是抗震设计的起点,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措施采取,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引言建筑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地震灾害认知的增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最新要求和相关内容。
1.设计基础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是对地震力的合理估计。
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动参数和建筑结构特性等因素,采用合适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特殊性,比如建筑的重要性、高度、结构类型等因素,从而确定合理的设计地震烈度。
2.抗震设计方法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推崇性能设计的理念。
性能设计是根据工程结构的使用性能和目标可靠度要求来确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通常包括弹性设计和弹塑性设计两种方法。
2.1 弹性设计弹性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假设结构处于弹性阶段,通过控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
弹性设计要求考虑到结构的周期、层间位移和剪力分配等因素,从而保证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2.2 弹塑性设计弹塑性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结构的屈服和破坏机制,通过控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
弹塑性设计要求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能够在地震时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从而减小地震引起的损伤和破坏。
3.抗震设计要求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结构稳定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失稳和倾覆的重要要求。
规范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层间位移要求等。
3.2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用途的不同,规范对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了分类。
不同的设防烈度要求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3 结构抗震设计力学性能指标规范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结构的周期、地震反应谱和剪力分配等。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概念设计作为一种随机振动方式,地震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是难以把握的。
因此,要对建筑物遇到地震的参数与特性进行准确的预测是很困难的。
但就目前的结构计算软件来说,其模型设定因为程序限制会跟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建筑结构设计也存在很大难度。
本文主要从建筑概念设计的含义及重要性和防震概念设计及应用这两大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探究。
标签: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区域范围广,所以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尤显重要。
地震作为随机振动的一种形式,其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难以把握。
而目前的结构计算软件所构建的模型由于程序本身的限制作用很难达到准确对建筑物遇到地震的参数与特性进行预测的目的,这也加大了结构设计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防震概念设计得到了建筑结构设计师的肯定,成为了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涵盖了从用户需求分析到概念产品生成的设计活动全过程,这一系列设计活动是有顺序、目标和组织的。
概念设计表现出了一个理念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粗到精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是从设计概念出发,以设计概念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
作为全面完整的设计过程,概念设计通过设计概念把设计师感性思维与瞬间思维统一上升为理性思维,进而实现整个设计。
在现代建筑业中,概念设计被广泛用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和重要性。
1.1含义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有理论设计与概念设计之分。
理论设计是指结构工程设计师在计算理论与规范的基础上,假设结构的计算模型与受力状态,并通过分析计算结构获得数据式结果,进而根据结果来进行结构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法。
而概念设计则是无需计算数值,只根据整体的结构体系和分结构体系间存在的力学关系、震害、结构被破坏的机理以及工程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设计基本原则及思想,来完成建筑结构整体布置和细部构造过程确定。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d=60~300km)和深源地震(d>300km)。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面波:沿地表或地壳不同地质层界面传播的地震波,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L波)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峰值(最大振幅)、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
最大振幅:可以定量反映地震动的强度特性;频谱特性:揭示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证;持续时间:考察地震动循环作用强度的强弱。
地震作用、地震反应: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如结构自振频率、阻尼等有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作为一个地区抗震释放一句的地震烈度。
我国建筑依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类别。
作用是对于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什么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遇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它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建筑物抗震概念设计中上部结构的抗震设计概念说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咱们大多数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设计成一个能顶得住地震的钢铁巨人。
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抗震设计可不是单单为了让建筑物能在地震时不倒塌,它还要保证即使地震来了,建筑里的住户能平安无事,甚至能让大家在震后尽量少受损害。
简单来说,抗震设计就像给建筑物穿上一套“防震衣”,让它像个强壮的大叔,虽然外表不一定华丽,但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大家。
尤其是上部结构的抗震设计,更是重中之重!说白了,这部分就相当于建筑物的“头脑”——支配着整个身体的平衡,怎么能不重视呢?先别急,咱们从头说起,了解一下上部结构抗震设计的要义。
上部结构其实就是建筑物中所有位于基础之上的部分,通常包括楼层、屋顶、墙体、梁柱等。
这些东西看起来都好像是建筑的“骨架”,但其实它们负责着建筑的稳定性,尤其是承受地震的冲击。
所以,设计师们在设计这些结构时,必须考虑到建筑物会如何在地震中摇晃、扭曲甚至变形。
你可以想象一下,地震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突然在你脚下跳个舞,大家想象一下,楼房会跟着地震的节奏摇晃,虽然不会到处乱跳,但也肯定不会是轻轻的摆动,像是甩头那种劲儿,得有劲儿!为了防止它“摇晃得乱七八糟”,抗震设计的任务就是确保建筑物在震动中“舞步”稳当,不容易塌方。
一个好的上部结构设计,不仅仅是让建筑能承受震动,还得保证这些震动传递的方式不影响到建筑其他部分。
如果上部结构设计得不合理,地震来了,震波会从上往下传,可能会把基础给弄垮,整个建筑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摧枯拉朽。
所以,设计师们总是得提前想好,怎么让震动分散掉,让它们不会集中在某个地方。
这就像是把打击乐器的音符散开,不让重低音闷在一个地方,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把“震音”传得均匀一些,避免某个部位受过多冲击,最终让整个建筑不至于一震就垮。
咱们得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建筑的“韧性”。
这个“韧性”可不是说建筑物能被拉伸或弯曲,而是它能承受一定的力,虽然它会发生变形,但并不会断裂,甚至还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增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新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23年将继续优化和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抗震需求和挑战。
1. 抗震设计背景现代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减轻地震对建筑造成的破坏,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建筑物的基本完整。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性主要体现在水平方向上的地震力以及垂直方向的重力作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要求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更新内容2.1 结构设计要求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进一步强调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包括材料选择、构造形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震烈度,规范将提出更为具体和严格的设计标准,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
2.2 抗震设防烈度最新版规范将根据最新的地震动参数和地震烈度分区图,更新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不同频率和幅值,合理设置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3 抗震构造设计规范将进一步完善抗震构造设计的要求,包括受力能力、变形能力、耐震性能等方面。
建筑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应考虑结构整体性、纵横向抗震设防等因素,确保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整体抗震性能。
2.4 抗震设防措施最新版规范将进一步明确抗震设防措施的要求,包括基础设计、柱、梁、墙体等构件设计,以及连接件和节点设计等细节。
规范将提出更为严格和具体的技术要求,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抗破坏。
3.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更新和完善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23年的发布将为建筑工程提供更为科学、严谨和可靠的抗震设计标准,推动我国建筑抗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建筑结构的地震抗震能力。
第四讲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的新规定龚思礼一、结构的规则性建筑结构的平、立面是否规则,对结构抗震性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设计首先遇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求,建筑师和工程师共同协调解决,因此,本次修订,除对工程师提供要求外,还对建筑师提出了一条要求,即规范3.4.1条。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规则的建筑结构体现在体形(平面和立面的形状)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对称。
规则与不规则的区分,本规范规定了一些定量的界限,如3.4.2条。
但实际上引起建筑结构不规则的因素还有很多,特别是复杂的建筑体形,很难用若干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
但是,有经验的、有抗震知识素养的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宜采用抗震性能好的规则的设计方案,不宜采用抗震性能较差的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不应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这里指出了三种不规则性的程度:不规则,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
不规则,指的是超过3.4.2条中一项及以上的规则指标;特别不规则,指的是表3.4.2-1和表3.4.2-2中多项不规则指标接近上限或超过规定指标较多,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将会引起不良后果;严重不规则,指的是体形复杂,各项不规则指标超过表3.4.2-1和表3.4.2-2中有上限值或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将会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
本规范3.4.2、3.4.3条规定已考虑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相应规定,并参考了美国UBC、日本BSL和欧洲规范。
上述五本规范对不规则结构的条文规定有以下三种方式:1、规定了规则结构的准则,不规定不规则结构的相应设计规定,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及欧洲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