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五/3)

18、兰州金天观位于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因地处兰州城正西,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因观内供有雷祖神像,又名“雷坛”。还有种传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攻入南京,夺取了明朝政权。建文帝帝神秘失踪,传说逃到兰州被肃庄王朱瑛匿藏在金天观内。有人认为金天观的观名就暗藏此意:“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建文帝可能匿于甘肃的传闻也传到朱棣那里,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诏,让孙碧云主持兰州金天观道场,暗地里打探建文帝消息。孙碧云系张三丰的高徒,文韬武略无一不精。朱棣与张三丰的关系在《中国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之一“武当山“中已作介绍,因此对其高徒孙碧云自然非常信任。肃王对此钦定金天观道长自然不敢怠慢。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望仙桥和雷坛,雷坛河就是因此而得名。孙在兰州居留了两年,没得到建文帝什么消息,后来便返回太华山。金天观曾是兰州最大的道观,也是早年道教在兰州传经圣地。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金天观山门,题匾为清代著名道学家悟元子刘一明据张

建1940年《重修金天观碑铭》载:金天观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金天观在唐代为云峰寺,宋代为九阳观。明建文帝朱允炆二年(1400),肃庄王朱瑛将肃王府由甘州(今张掖市)迁驻金城(今兰州市)山字石后,见此地有仙人舞袖之形,于是便于次年在九阳观废址上营建道观。因竣工于秋季,观址又位于金城之西,便取五行中西方“庚辛金”之意,命名曰“金天观”。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曾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毁于兵火,乾隆五十九年(1794)甘肃巡抚许容依原有规模捐款重修,嘉庆十一年(1806)甘肃督标中军副将刘管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增建阿公祠与三公祠,当时的金天观为兰州最大的道教宫观。占地54亩,观内殿宇崇巍,回廊曲折,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据记载,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清人郭朝祚的《金天观歌》云:“金天观里多乔木,黛色阴森无夏暑。大者十围围不周,小者亦复如车毂。状若怒龙喷浊浪,又如山鬼相撕扑”,即是描绘观内古槐夭健奇特之状。民国年间(1912—1949),观中部分建筑与塑像及壁画在内战中遭到破坏。解放后,1954年维修过一次;1956年,金天

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宗教活动停止。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仅存建筑又遭到彻底破坏,36株唐槐亦被砍伐殆尽,仅剩三株。2003年市政府投资进行过一次彩绘。2009年3月,金天观开始大修:文昌宫、雷祖殿、玉皇阁、三公祠、慈母宫等总计42座文物建筑,牌坊、钟楼、鼓楼、享殿、正殿及厢房等总计34座单体文物建筑得到了全面的修整,恢复最初的古朴风貌。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的雷坛庙会也已恢复。

老照片:兰州金天观今日金天观修复的殿堂有山门、山神殿、戏台院、九天门、黑虎殿、灵官殿。金天观山门为三间转五“牌厦”匾额,上有“金天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是清代著名道学家悟元子刘一明所写。灵官殿北是太乙救苦殿,此殿两侧有二十间长廊,有明永乐时的珍贵壁画。壁画体势颇有唐宋风格,形态逼真,副副有寓意。在雷祖大殿有壁画《雷祖巡游图》、《回宫图》以及蓝脸披发,执鞭骑麒麟雷祖法像。雷殿北是三清殿,明肃王曾有诗咏此殿:“羽客栖真庐,荫荫古殿幽。山楼依叠岩,道院旁清流。庭唳巢松鹤,林啼唤雨鹫。嗟予罹世网,徒慕赤松游。”

“文革”后重建的金天观“三清殿”金天观文物还有林则徐当年发配新疆路过兰州,为“性善堂”题联:“跳荡中原,万派激湍流剑外;萧疏斜日,四山苍翠落尊前”;圣母殿题联:“普物无心,万方共戴慈云遍;资生有道,百族同

依日月长”;华祖殿题联:“灵素阐真诠,断肠煎汤征异术;歧黄宣妙蕴,解头理脑媲神功”。金天观文物中仅存明清碑刻十余块和三株唐槐。明清碑刻中最著名的是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矗立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有次在一个阴天登上拂云楼,见此碑上隐隐血痕,随从告诉其缘由,左心有所动,遂令于府衙“节园”内建烈妃祠,又将肃王碑也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并为此作记,记中提到建祠之因由:“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又于祠旁撰一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肃王碑高2.3米,宽1.3米,上刻肃庄王朱瑛一首草书七律《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边城

春柳解婆娑,别殿香风舞彩罗。白简暂违双凤阙,丹衷直上五云阿。平戎漫讶龙堆远,策马频从乌道过。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该碑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移至墓西南稻香亭内。1976年,该碑所在地甘肃省政府大院翻修,又被移入金天观所在地市工人文化宫内。

碧血碑上肃王草书七律《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文革”中被砍伐仅存唐槐3株、最高的—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最高的—株唐槐高达20余米,周径近3米。19、天水市玉泉观全国名为玉泉观的道观有无锡玉泉观,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上;山东玉泉观位于费县城北17.5公里,上冶东岭西侧,紫荆河东岸;甘肃天水玉泉观。天水玉泉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曾经被称为城北寺、崇宁寺、卦山寺等,后由于它附近的山上有一处水质很好的山泉,名为玉泉,当时地方官向朝廷上书要求下令修建道观时,曾称赞这里的风景是“名山有玉泉”,后来就逐渐被人们称为玉泉观。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的天靖山脚下,天水地区的道教胜地。2006年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水玉泉观玉泉观创建于唐代,始称“北山观”,宋代改称“天庆观”、“玉泉观”,宋末时遭毁。据《秦州志》、《天

水县志》记载: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79),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玉泉观还有梁志通于元世祖至元丙子(至元十三年)(1281)所遗寺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另据现存的《创建玉泉观碑石》载:观内最高层建筑老君殿为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所建。明清时代玉泉观多次重修。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过一次大规模重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七年(1868)。现存殿宇多是嘉靖和同治年间建筑。玉泉观全盛时期为拥有80余座宫观亭阁的道教建筑群。自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文化大革命”以后,1981年7月起,当地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玉泉观昔日规模很大,占地面积4.15万平方米,以玉皇阁、三清宫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其位置总体上坐北朝南,倚山就势,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自下而上从中轴线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上清宫。两侧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

玉泉亭、静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

玉泉观小山门玉泉观位于山坡上,山门前有长长的石级;进入山门后有太阳和太阴小庙;再上有青龙、白虎(青龙和白虎都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殿;穿过这两座大殿,上面是牌坊式的玉皇阁大门,上面悬挂着写有“人间天上”几个大字的匾额。玉皇殿重修于清同治七年(1868),殿内原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两侧祀马、赵、温、岳四大元帅及雷公、电母等神立像,今均不存。玉皇殿左有张仙殿,右有三官殿,前有文昌阁。

今日玉皇殿老君殿玉皇殿后的三清宫是玉泉观主殿,也叫老君殿,老君殿始建于元代,重建修于明代,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老君殿是玉泉观上最高的建筑,建在64级台阶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文昌宫,西南有北斗宫。北斗宫前原有山门牌坊,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它和天水市飞将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条直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现在老君殿已重建,殿前高大的单檐悬山顶牌坊为清代建筑。

老君殿前仅存的清代单檐悬山顶牌坊明眼泉仓圣

殿轩庭下还有一泉。元代道士梁志通曾以泉水洗目疗疾,其效甚佳,故称“明眼泉”。当地称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

山泉亦称“天下第二泉”),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因其泉上建有八角攒尖顶亭,又称“八卦井”。数百年来,泉水不涸。清澈甘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两次重修,有碑记云:“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饮者可愈邦人之疾。树绕泉亭,檐楹蔽映,如在画图。观因景胜,名曰'玉泉’”。可知此泉是“玉泉观”得名的来历。原亭规式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秦州知州彦方捐俸重修泉亭。文化大革命中遭毁,泉被填埋。1981年修泉并于泉上重修八角攒尖顶亭一座。2000年5月圣水源公司投资重修圣泉,下挖至17.5米深,铸以水泥圈,水量保持在6米深度。

玉泉观明眼泉(八卦井)元代四面道流碑“玉泉仙洞”洞西南有一碑亭“选胜亭”,内置“元代四面道流碑”一座。碑高1.53米,宽0.5米,碑额高0.8米,四面相等,面面皆有文字,四面落款时间皆不同,故称四面道流碑。四面分别为:《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全真祖宗之图》(本面落款“秦州玉泉观达玄子梁志通立石”);《全真道演变过程》;《祖师五篇秘语》(本面落款“大元国大德六年岁次壬寅仲秋下旬有二日玉泉观知观何道元任道芳等并十方道众同建

立石”)皆是记述有关道教、全真道之事,用楷体、瘦金体书写,字体精美,刀工纯熟。书法和史料价值皆极为珍贵。选胜亭和亭内元代“四面道流碑”赵孟頫草书诗碑

玉泉观碑廊中还藏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诗碑四块,(其中一方已残缺)碑高1.8米,宽0.78米。上面各书五言绝句一首:第一方为唐李白《夜下征虏亭》:“诗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边缘镌刻刘崙提跋;第二方为唐韦应物《西塞山》诗:“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第三方尚不知作者;第四方为宋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本方上下部分残缺),石下方落款“松雪”。字体行草相间,笔法圆润,潇洒秀丽,气韵流贯,大气磅礴。一洗赵书字体温雅、形质美妍之气。如此风格者,赵书存世甚少,为全国罕见之珍品。从跋语中得知碑镌成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大明嘉靖庚戌”。按现行古典诗歌刊本,李白诗碑误“江”为红,韦应物诗碑误“秋”为“西”,王安石诗碑误“至”为“到”,恐书时另有所本。赵孟頫草书诗碑:左为王安石《题舫子》

赵孟頫草书诗碑:左为《西塞山》,右为李白《夜下征虏亭》玉泉观内还有“玉泉仙洞”,相传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梁志通修炼羽化处,秦州八景之一。另外玉泉观现存古树名木50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10余株,500年以上古柏10余株,皆为珍贵的香柏。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的庙会。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玉泉观内的一些元代砖雕也极有文物价值。

玉泉观内的元代砖雕20、千山无量观千山无量观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北沟,亦名无梁观,传因初建时无梁而得名。是千山道观中建筑最早的一个,规模宏大,由清代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刘太琳创建,后屡有修缮。1962年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北著名的道教宫观。该观现为全真道十方丛林。

千山无量观无量观又称无梁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由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镇的徒弟刘太琳所建。据碑载:刘太琳“历十余载辛苦备尝,励志梵修、正已化人,至康熙十七年(1678)刘修无量观。此乃本观开山肇基之始也”。这里的道教宫观始建于隋唐,而兴盛于明清,有“九宫”、“八观”、“十三茅庵”之说,其中以“无量观”最为有名。据传,千山有天然古洞,名“古罗汉洞”。清康熙初年,有高道刘太琳、王太祥来居此洞修炼,因洞无砖石土木构造,因之称为“无梁之观”,后改称“无梁观”、“无量观”。后人在天然山洞周围依山势构建宫观,殿堂成阶梯状层层高升,虽高低交错,但紧凑严整,甚为壮观。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还有道教胜迹“一阁”、“一堂”、“一台”、“二洞”、“三塔”、。“一阁”,名西阁,“一堂”即斋堂,“一台”即聚仙台,“二洞”即罗汉洞、观音洞,“三塔”即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无量观整个建筑依山随景而筑,殿宇房舍

成阶梯状,层层而上,气势壮观,布局自然。山门是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石雕门枕上雕有小石狮一对,门上方悬挂“无量观”三字匾额,门两旁桂楹联,篆刻“灵谷空青元鹤起舞,仙华隐秀天赖齐鸣”。沿山门拾级而上至西峰,峰顶石台,名振衣岗,岗北山峰,古称拜斗台,昔为观内道士朝拜北斗之处。观之周围峰峦叠嶂,松海环绕,有南天门、钟楼、万年松、正直松、石龛松等众多名胜古迹。斋堂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五间,前面有回廊。南修配房二间,东修配房三间。斋堂柱枋之间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绘。西山墙上开一个小券门通往回廊,门券上刻有“抱元守一”四个字。玉皇阁玉皇阁建造在一直立的巨大岩石的顶部,是无量观最高的建筑,也是无量观最早的建筑。玉皇阁没有用一根木料,全部用砖瓦建成,故名无梁观。日久天长又衍化为无量观。千山无量观即由此而得名。玉皇阁为砖木结构,面阔一间,歇山式,正脊两头有鸱尾,滴水瓦雕游经,檐下有仿木砖砌斗拱,造型古朴,阁内供奉玉皇大帝像内奉玉皇,阁外有石经幢一甬,立于莲花座上。

千山玉皇阁老君殿老君殿建造于玉皇阁的大岩石旁,创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后经嘉庆九年(1804)、道光五年(1825)、同治元年(1862)多次重修。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塑像;殿门上悬挂“道教之家”四字匾额。殿内供奉着三

清像,两侧墙上则绘有老子过函谷关及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场面。殿内奉泥塑老君。殿外建有道士房三间。三官殿

在老君殿的右下方,是无量观最大的殿堂,因祀三官大帝而名。三官殿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7)。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面有回廊、石柱,柱枋之间嵌燕尾木雕,施彩绘。殿脊上砖雕游龙,斜脊砖雕跑兽。主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在三官大帝前面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和护坛土地,东侧是正在过海的八仙,西侧是居住瑶池的王母娘娘,左右两边的墙壁上绘有尧王访舜、大禹治水两幅壁画。殿两旁修东、西配房各三间。三官殿观音殿

出无量观山门,有“紫气东来”角门,门两侧有翼墙,进入二道门有一院落,建有观音殿。硬山式建筑,正脊两头有大吻,斜脊雕跑兽,前面有回廊,柱枋之间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绘。殿内奉有观世音、子孙娘娘等。殿外明柱上挂有清代光绪癸未年(1883年)木刻楹联“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这是千山盈联中文字最多的一幅。殿柱上挂篆体木刻盈联:“瀚月空山落,露风灵响海天高”。观音殿西面建有客房五间,殿后修有监院三间,殿前二道门外有钟楼,内悬挂铸铁钟一口。观音殿侧有观音洞,又称观音阁。是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工开凿。高约1.5米,宽约1.5米,深约1.5米。洞内奉观世音菩萨。一台三

塔指“聚仙台”和台东的八仙塔、祖师塔和葛公塔。“聚仙台”为观前山腰间有一黑色巨石,石上置石桌六个鼓形石墩,四周修筑八角形望柱、栏板,南、北各有一个门。相传昔日常有仙人羽客栖集于此,故人称“聚仙台”在聚仙台南面的石壁上横刻篆体“聚仙台”三个字,竖刻“震庚道人月潭题”。八仙塔建于清康熙初年,是当时盛京将军乌库礼为其道兄刘太琳静坐修真而建。因塔周边有砖刻八仙浮雕而得名。八仙塔为六面十三级密檐实心砖结构,高约30米,塔基为砖砌须弥座,塔基周围有砖砌仿木围栏,六角有砖砌圆柱。塔身南面有一拱门,高约2米,拱门上面有一石额,刻“道教无极”四个字,再上面有砖雕寿星像,北面刻有“万古长青”四个字,其余四面是砖雕八仙像,“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毁。祖师塔即无量观开山祖师刘太琳羽化之后的遗蜕墓塔。祖师塔用花岗岩石叠砌成,六面七级密檐实心塔,高约5米,底为须弥座。塔南面嵌有塔铭“皇清羽化先师刘公伟太琳之墓”。塔铭龛上横额刻“开基始祖”四个字。塔顶为圆形覆钵式。葛公塔位于祖师塔南,乃张学良为东北道教领袖葛月潭而建。为花岗岩石砌筑,六面七级密檐实心。塔基为须弥座,塔身六面均嵌汉白玉石板,塔后砌有石墙。南侧小龛内,嵌汉白玉塔铭:“太清堂上二十代律师月潭真人明新之墓”。龛外石刻“澹泊宁静”四个字,北侧刻有“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其余四面刻有

各种形态的山石、兰花等,均为葛公生前精心题绘。塔身各层均用大石块凿成檐角叠砌,略有内收,塔顶为圆宝瓶。葛公塔的下面是地宫,宫门在塔基南面,深约2米,宫内与地面上的塔一样也是六面,相对的两面距离6米。地宫内安放着葛公的遗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葛公的遗体被掘出,随葬物品被盗走。塔前原有碑刻两通,碑文记载爱国将领张学良等筹款数万银元于民国22年(1933)建塔,这两通碑刻亦在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遭到破坏。

无量观外的八仙塔、祖师塔和葛公塔罗汉洞为一天然石洞,长约10米,宽约5米,高约6米,洞口安装木栅门,洞中间砖砌一道隔墙,留一个小门,形成南、北两个洞,北洞两侧塑十八罗汉,中间塑观世音菩萨;罗汉洞。清康熙初年,辽宁本溪铁刹山全真龙门派第八代祖师郭守真之徒刘太琳、王太祥二人至千山,在罗汉洞内修真养性。当时洞内有十八罗汉塑像,刘太琳又增塑真武大帝像,并在洞外刻了“释道同源”四个大字。刘、王二人被尊为无量观的开山祖师。南洞内砌有石板火炕一铺。

罗汉洞无量观景区内景点颇多,比较有名的诸如:夹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一线天、木鱼石、八步紧等。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 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 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 一、《总目》编纂宗旨 (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 (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 (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 (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三、《总目》著录对象 (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中国古代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12.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13.崔颢hào唐代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翰唐朝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凉州词》1首。 15.刘长卿唐朝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首。 16 杜甫唐朝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为“诗圣”。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 18. 岑参唐朝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19、韦应物唐朝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表达愤世忤wǔ时之作,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著名。简淡秀朗,意境高远,语言简洁,风格淡雅,富有诗情画意。大纲选其《滁州西涧》1首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

中国历代王朝顺序表

中国历代王朝顺序表 中國歷代王朝順序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傳兩晉,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與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朝代演進表 黃帝 唐堯 虞舜 夏商周 春秋戰國 秦漢 三國 魏晉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國 宋元明清 中華民國 中國歷史朝代演進紀年 前27世紀至11 黃帝商朝間 前770與403 春秋戰國之起年 前221 秦統一 前206 漢初年 中西時分真湊巧西元正逢漢平元 265 晉時起 420 南北朝 589 隋統一 618 唐代揚 907 五代始 960 宋代皇 1279 元朝建 1368 明室創 1644 清人入關 1912 民國堂堂 《三字經》 1.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2.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3.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4.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5.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6.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7.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稅 8.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9.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10.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11.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12.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13.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14.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15.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16.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17.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18.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19.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20.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21.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22.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23.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24.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2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26.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27.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28.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29.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30.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简介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吉狄马加(彝族)、晓雪(白族)、阿尔丁夫·翼人(撒拉族)、舒洁(蒙古族)、木斧(回族)、阿尔泰(蒙古族)、列美平措(藏族)、南永前(朝鲜族)、娜夜(满族)、何小竹(回族)十位诗人获此殊荣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日前在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揭晓并颁奖,吉狄马加(彝族)、晓雪(白族)、阿尔丁夫·翼人(撒拉族)、舒洁(蒙古族)、木斧(回族)、阿尔泰(蒙古族)、列美平措(藏族)、南永前(朝鲜族)、娜夜(满族)、何小竹(回族)十位诗人获此殊荣。屠岸、喇海青、韩作荣、叶延滨、王必胜、吴泰昌、张清华、敬文东等为获奖者颁奖,洪烛、周占林、潇潇等参加颁奖活动。此次评奖活动历时一年,组织者从中国当代民族诗人创作群体中选择了十位,他们分属于九个民族,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诗坛前辈,也有人数较少民族的优秀诗人,更多的是活跃在诗坛上的成熟的中青年诗人,代表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获奖诗人诗歌集《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在颁奖仪式上举行首发式。老诗人屠岸欣然为该书作序,在序言中他写道,自古至今,少数民族作家、诗人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与汉族作家共同谱写着光辉的中华文学史。他认为,当今中国新诗界出现“双轨”现象:一方面,老中青三代诗人努力创作,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有些人走入诗歌误区,号召颠覆崇高,颠覆英雄,颠覆传统,颠覆语言。作为当代新诗诗人队伍中一支生力军,许多少数民族诗人抵制诗的堕落,坚守真善美的底线,在弘扬本民族特色的同时,把视野拓展到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以至于全人类,他们身上同样寄托着中国新诗的希望。 本书主编、诗人韩作荣表示,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史大抵是以汉语为中心的文学史,它不应当将一些出自少数民族的伟大作品排除在外。而获奖的这些诗人都是在中国当代诗坛或在本民族中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诗人。从他们的创作中,不难看出不同母语所生发的青枝翠叶,体现的民族基因与精神尊严。而这部选集只是个开始,以后每年都将编选一部民族诗人诗歌集,持之以恒,将形成一套有诸多代表性的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 评论家李敬泽则用“黄金少数”来形容这些获奖诗人和他们的创作,他认为,少数民族对于汉语的贡献并未得到充分的意识,这种贡献至今不曾停止,当诗人们在我们的文化中备遭质疑和嘲笑时,这些诗人们依然保持着“诗歌的荣誉”,庄重地体认自己的使命:记忆,想象,咏唱,传承。 在两天活动中,获奖诗人及与会者参观了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并参加了“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撒拉尔之乡活动。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简介: 吉狄马加: 当代著名诗人,彝族。1961年生,四川凉山人,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代表作有《鹰翅和太阳》等。2006年获俄罗斯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及证书,同年因诗《“睡”的和弦》获保加利亚作家协会颁发的诗歌奖。诗作被译成英、法、德、日、西等多国文字出版。 晓雪: 当代著名诗人,白族。1935年生于云南大理,原名杨文翰。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精品名师资料.doc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格式:作家——人生经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1)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人生经历:(公元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后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乱平,受降官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思想内容:前期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精神。诗豪壮雄阔,内容充实。后期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 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2)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人生经历:(公元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思想内容:其山水田园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景。内容并不丰富。 艺术特点:清远空淡,韵味深长,往往以自然清朗的格调表达深长意韵,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怀,给人一种清纯之美。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3)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飘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真率自然,清新飘逸 人生经历:(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属四川省江油)青莲乡。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李璘府,因璘败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诗人。深刻尖锐地揭露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荒淫,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表现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和美好的理想,主观感情强烈,个性特征鲜明,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艺术特点:往往给人开阔壮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勇气,也给人激动心胸的鼓舞。广泛采用民间神话传说,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使诗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情调,构成奇幻无穷、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语言往往冲口而出、真率自然、浑然天成,清新飘逸。 (4)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人生经历:(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 思想内容:盛唐现实主义诗人。真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揭露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描写和表现个人亲情以及朋友情谊,往往和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描写祖国河山和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一些寄情写景诗,有的渗透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是内在情感的折射。 艺术特点:善于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典型事件,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善于把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现实而深刻;在描写事物时体察事物特征非常细致,能鲜明地展示事物特征。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善于学习前人和民间语言而锤炼出优美的诗歌语言,自然而平易。风格沉郁顿挫。

中国历代王朝表

中国历代王朝表 皇帝、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周)、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 【共7帝立国491年】 第一代黄帝姬轩辕第九代舜帝姬姚重华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共19王立国440年】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共31王立国662年】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共37王立国879年】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大周王朝之东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阳)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春秋时代开始】 第26任敬王姬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春秋时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战国时代开始】 第31任考王姬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迁都洛阳西,失去天子国地位成为小国】 第37任赧王姬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共2帝3传立国15年 第1任秦始皇帝嬴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共1王立国5年】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共15帝立国215年】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共1帝立国15年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1000卷。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已散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160卷。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

小学生常见古代著名诗人

小学生常见古代著名诗人 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 仙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静宁)。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 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诗神——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故人称“诗神”,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诗圣——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诗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

中国历代着名诗人一览表 巍巍中华五千年出现了数不清的风流人物和诗词名家,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下面就跟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都有哪些着名的诗人吧。还可以点击相应链接查看其代表作品,希望对您鉴赏古文化有所帮助! 一、先秦至隋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2、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人。卫人称为庆卿,燕人称为荆卿、荆叔。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3、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 4、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5、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介绍及代表作】 6、李延年(?—约前90),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汉音乐家,善歌,又善创新声。 7、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

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丞相,封魏王。 8、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9、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0、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 1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着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1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13、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相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4、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15、吴隐之(?—414),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属河南)人。曾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中国历代王朝表

中国历代王朝表 篇一:中国历史的朝代大事年表一 中国历史的朝代大事年表一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 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中国古代30位著名诗人概述

要求:1.用记号笔标注重点,熟知著名诗人的生平,归纳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2.一周内容,每天积累六位诗人概述。 中国古代30位著名诗人概述 (1)陶渊明——先做几年小官,后辞官隐居——田园风光,平常生活——朴素真挚,悠然冲淡 人生经历:陶渊明(365—427),东晋末年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曾几度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自觉深受羁缚,后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直到病故。 思想内容: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作品主要表现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作为劳动者的喜悦,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和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还有的诗写他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 艺术特点:语言朴素,善用白描手法,情感真挚自然,意境优美,情致悠然冲淡。 (2)骆宾王——仕途受挫,起而造反——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擅长铺陈,圆熟流转 人生经历: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父死后,早年生活贫困。仕途上历经挫折和失败,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兵败,骆下落不明。 思想内容:曾久戍边城,写了不少边塞诗,抒写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或写边塞生活的亲切见闻。而《咏蝉》,则借蝉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艺术特点:五律工整精练,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3)王勃——少时家贫,出仕废官——怀乡送友——意境开阔,清新质朴 人生经历: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青年时代就迫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以后,又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水,受惊而死。 思想内容: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艺术特点:所作诗意境开阔,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4)陈子昂——慷慨任侠,株连下狱——忧国忧民,生不逢时——激情奔放,刚健质朴 人生经历: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对边防颇有些远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思想内容:其边塞诗表现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既有对将帅无能、统治者穷兵黩武

中国历代王朝简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起源 第二节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第二章奴隶社会 第一节夏朝 启——太康——仲康——后相——少康——季杼——槐——芒——泄——不降——扃(不降弟)——胤甲——孔甲(不降子)——皋——发——履癸(桀) 第二节商朝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第三节西周 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恭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夑(周懿王之子)——周厉王姬胡——周共和行政(14年)——周宣王姬静(47年)——周幽王姬宫涅(11年)第三章诸侯割据和兼并的时期——春秋 第一节周室衰微和郑、齐、晋 周平王宜臼(在位51年)——周桓王林(在位23年)——周庄王佗(在位15年)——周釐王胡齐(在位5年)——周惠王阆(在位25年)——周襄王郑(在位33年)——周顷王壬臣(在位6年)——周匡王班(在位6年)——周定王瑜(在位21年)——周简王夷(在位14年)——周灵王泄心(在位27年)——周景王贵(在位25年)——周悼王猛(在位不足年)——周敬王勾(中间亡字)(在位44年 有春秋五霸之称。五霸者,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第二节秦国和楚国 第三节吴国和越国 第四节鲁国三桓、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第四章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战国 周贞定王介(在位28年)、周哀王去疾(不足年)、周思王叔(不足年)、周考王嵬(15年)、周威烈王午(24年)、周安王骄(26年)、周烈王喜(7年)、周显王扁(48年)、周慎靓王定(6年)、周赧王延(59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第一节战国的形成和七国的政治改革 第二节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 第三节秦灭六国 第五章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第一节秦始皇和秦二世 第二节秦末起义与项刘灭秦(附录:秦世系表) 第六章楚汉相争 第一节项羽分封诸侯与刘邦计夺三秦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表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表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 生子蟜极 次子姬昌意帝子 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 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 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最新11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资料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先秦至现代) 【先秦】 屈原宋玉 【两汉】 枚乘贾谊司马相如王逸东方朔朱穆王褒刘彻班婕妤赵壹秦嘉班彪班昭班固扬雄张衡蔡邕蔡琰祢衡曹操孔融 【魏晋】 曹丕曹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璩应玚繁钦曹叡嵇康向秀阮籍何邵潘尼潘岳张翰张华张协张载傅玄陆机陆云石崇孙楚左思曹摅陶渊明郭璞刘琨卢谌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谢灵运鲍照谢朓鲍令晖孔稚珪萧衍江淹沈约范云何逊阴铿徐陵庾信江总朱超 【隋代】 杨素薛道衡陈子良卢思道孔德绍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上官仪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陈子昂杜审言朱弯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张九龄常建储光羲李颀高适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刘长卿韩愈柳宗元韦应物寒山拾得顾况李益卢纶钱起王建张籍孟郊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贾岛许浑李商隐杜牧李贺薛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罗隐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温庭筠韦庄王翰崔道融刘希夷徐氏张谓张继崔曙苏味道马戴刘叉崔颢王湾 王之涣贺知章崔护朱昼刘方平于良史聂夷中于鹄祖咏杨师道赵徵明张若虚袁郊崔涯张仲素秦韬玉李约王涯胡令能卢汝弼戎昱崔珏王驾黄巢崔国辅于武陵捧剑仆施肩吾花蕊夫人李郢皇甫松张祜綦毋潜张南史徐彦伯李珣冯延巳李煜 【宋辽金】 潘阆范仲淹苏舜钦欧阳修张先晏殊晏几道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李之仪张耒晁补之贺铸陈与义吕本中毛滂周邦彦李纲朱敦儒李清照朱淑真舒亶韩元吉胡铨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范成大

陆游杨万里陈亮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刘克庄元好问蒋捷文天祥王沂孙刘辰翁吴激蔡松年段克己戴复古李祁黄裳朱熹王观赵佶林逋张泌周密李克岳飞李重元康与之魏承班曾觌徐俯 阎选孙光宪黄公度周紫芝赵令畤 【元代】 萨都剌刘因关汉卿狄君厚范康高文秀金仁杰宫天挺孔文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孟汉卿尚仲贤石君宝张养浩刘致张可久贯云石卢挚郑光祖高明纪君祥郑廷玉张国宾岳伯川杨梓武汉臣王伯成赵孟頫王冕洪希文杨载杨维桢元好问 【明代】 刘基高启汤显祖陈子龙夏完淳袁宏道于谦王世贞李攀龙何景明李梦阳唐寅戚继光 【清代】 钱谦益吴伟业顾炎武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洪升孔尚任王士祯查慎行纳兰性德袁枚仓央嘉措黄景仁龚自珍黄遵宪秋瑾苏曼殊乾隆郑板桥曹雪芹刘鹗 【近代】 谭嗣同王国维梁启超李叔同柳亚子郁达夫斌宗法师太虚法师虚云法师 月溪法师连横丘逢甲 【现代】 20世纪20年代: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田间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臧克家 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 20世纪70年代: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