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409.51 KB
- 文档页数:30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卷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吴永林一、考试题目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二、考试方式说明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为论文撰写,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三、具体要求(1)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十个战略管理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融合十个学派的一些要素,在系统理解“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给出你自己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以及论述。
(2)论文字数要求在5000字左右。
(3)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逻辑清楚,论证充分。
(4)在大标题下可以自己拟定小标题或副标题(可以针对某一理论或学派)。
(5)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放在首页,论文(A4纸打印)顺序左侧装订在其后。
(6)论文要A4幅面打印,小4宋体,单倍行距,默认页边距及页面设置。
(7)行文格式、注释及参考文献等,严格遵照《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格式规范。
(8)论文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截止时间:2012年6月12日中午12点前,地点:四教814;电子版发至:*************.cn或者*****************.com四、成绩评定对论文的成绩评定包括九个方面,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如下表。
论文成绩评定表(本试卷只1页)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摘要战略管理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先后产生了多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什么是战略管理,本文以明茨伯格所归结的战略管理理论十大学派为依据,系统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梳理出了理论发展的大致规律,重点分析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本文认为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战略管理理论不断的趋于完善。
关键词:战略管理十大学派推动力量1 战略概念的界定和本文的研究范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对企业战略指出,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内涵,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简述与评价1998年,明茨伯格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企业战略研究方法论的十大学派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以及对前面九个学派进行组合的构造学派。
十大战略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各执一词,难以统一起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些战略学派也曾盛极一时,成为主流。
20世纪70年代,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是主流:80年代到90年代初,定位学派是主流。
在达到声誉的顶峰之后,这些学派又逐渐走下坡路。
而除构造学派的后面六个学派从80年代以来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其可操作性低,仍无法成为主流。
这种“各领风骚若干年”的现象其实也不奇怪,它说明三点;(1)战略的形成很复杂,不是那么容易弄清楚;(2)人们对战略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即使是现在,这个认识过程也还远远没有结束:(3)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可能超出了战略学派的适用范围,因而某些学派可能会显得过时。
(1)设计学派设计学派是典型的深思熟虑型战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环境稳定,目标明确。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兹尼克、安德鲁斯和纽曼,认为制定战略就是确定其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匹配,基本模型是SWOT,即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以及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前提条件是:(I)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II)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III)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战略家制定好一套完整的战略后交给其他人去执行;(IV)战略形成的模式应保持简单。
该学派没有明确的学科基础,但类似于建筑学。
比较机器隐喻的特征可以认为,设计学派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机器隐喻,战略家把组织当成机器,其战略思维具有机器隐喻的特征。
采用设计学派的组织往往是比较正规化的机构,这一点与机器隐喻也相吻合。
战略历程—战略管理十大学派设计学派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认为战略制定是个确切定义的过程[编辑]设计学派简介1 设计学派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整个发展过程比较波折,到20世纪80年代仅剩下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佛战略思想”。
它是以SWOT分析为基础,倡导“企业内外匹配”为座右铭的。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
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编辑]设计学派的理论模型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战略形成模型。
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
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进行匹配。
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
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
因此,该模型考虑了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机会(外部评价)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内部评价)。
有关这一模型的主要假定也反映了该学派的主张: (1)战略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
因此,企业组织既不能靠直觉发展战略,也不能以自然形成的方式实现。
相反,企业组织应当经过尽可能仔细慎重的考虑才能形成战略。
(2)主要的领导人应当承担整个战略形成过程的责任。
他不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但他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设计者。
(3)制定战略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
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
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
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
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
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
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
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
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
战略理论的十大学派,你站哪一派?如果战略的形成过程是一头大象,我们就是那群摸象的盲人.我们每个人都紧紧抓住大象的不同部位,以此试图描绘大象的全貌。
就像19世纪诗人约翰·戈弗雷·萨克斯在《盲人摸象》这首诗中写道的:众人互相责备,无视对方所指,没人见过大象,仍在唠叨不已!管理者通常被引导采用某种狭隘的视角来看待战略:规划或者学习、外部竞争分析或者内部“基于资源"的能力分析。
大多数的研究和建议都是片面的、不起作用的,管理者必须努力看到完整的大象。
纵览历史战略文献后,我们发现战略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出现了10个主要学派,包括3个规范性学派(“应该如何”)和7个描述性学派(“实际怎样”)01设计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构思过程肯尼思·安德鲁斯(in learned et al.,1951)比较清晰和全面地表达了设计学派的思想——把战略的制定视为在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与外部的威胁和机会之间取得基本匹配。
高管在深思熟虑之后制定清晰、简单、易于理解和独特的策略,以便每个人都能执行战略。
战略制定应该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既不是一个程序化的分析过程,也不是凭借直觉发展起来的.至少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直是战略制定过程的主导观点,有人可能会说,设计学派到现在还是一个主流学派,因为它对大多数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影响.但是,设计学派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而是与其他一些观点相结合,构成了其他学派.02计划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提出了计划学派的大多数假定,但不包括下面这个重要的假定:战略制定的过程不仅需要深思熟虑,还应该是规范化的,可以分解为明确的步骤,可以用审查清单的形式来描述每个步骤,并利用各种技术,特别是目标、预算、程序和操作计划等作为辅助手段。
这意味着一般计划人员取代了高管的位置,成为战略制定过程的主要角色。
03定位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第三个规范性学派通常被称为定位学派,其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管理领域成为主流。
浅谈:定位学派一、定位学派的提出定位学派的创始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
他提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所处行业的赢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
因此,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最有赢利潜力的行业,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在已经选定的行业中自我定位。
二、定位学派的理论认识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有着潜在高利润的行业。
围绕这一命题,该学派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
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波特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
这一模型说明行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及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五种因素。
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战略任务就是如何在已选定的行业中进行自我定位。
企业的定位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行业不理想、平均盈利能力低的情况下,定位适当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盈利。
此时,企业可以结合具体形势,选择适当的战略,以增强或削弱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等三种战略则为最常用的一般战略。
波特教授在其80年代出版的两本著作《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详尽地说明了这种战略过程。
三、定位学派的贡献波特所倡导的定位学派在提出之后以及后来的很长时间内,在对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方面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其贡献在于:位学派在战略形成方面的意义在于,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一种优先顺序,即先分析行业的状况,确定了企业所要进入的行业之后,再分析自身的状况,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就使得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合理选择企业自身适用的战略。
定位学派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第一次由企业自身转向了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主要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可以看出)。
定位学派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提供了诸如五种竞争力模型,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技术分析工具,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再加上从自身的能力考虑,从而更有效的指导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更好地推动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战略管理学派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管理学派分为十个学派,它们是:设计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权利学派(一)设计学派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
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
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战略形成模型。
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
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进行匹配。
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
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
因此,该模型考虑了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机会(外部评价)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内部评价)。
(二)定位学派定位学派的创始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
他提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所处行业的赢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
因此,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最有赢利潜力的行业,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在已经选定的行业中自我定位。
该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即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
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选定有吸引力的行业。
这就是说,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有着潜在高利润的行业。
围绕这一命题,该学派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
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波特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
[键入文字]关于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介绍下面是一篇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介绍,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关于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介绍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
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
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战略管理学派:设计学派简介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
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
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
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1。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战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大可用于国家,小可用于个人。
系统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目前战略管理理论已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孙子兵法》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也”。
外国人翻译成“战略是国家大事”。
而战略的概念在用于企业后,便成为指导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实力确定经营目标、分配关键资源、组织各类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一个好的战略管理,不仅是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变。
战略思想10大流派是战略管理上十分著名的思想。
由明茨伯格、阿尔斯塔兰德和兰佩尔等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及结构学派等十大流派。
但是只有把这几个学派整体来看,才是完全的理解战略管理。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0大学派的优缺点。
一、设计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是有控制、有意识的思想过程。
设计学派是一个精确定义的过程。
主张的是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
代表人物:安得鲁斯(哈佛商学院教授)1971年《公司战略概论》主要观点:战略规划是有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
企业战略管理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上佳的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主要贡献:SWOT 分析模型(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设计学派的优点:将战略当成概念化(conception)的过程,强有力的CEO在该学派论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设计学派在可操作性强,或稳定性强(不确定性小)的条件下比较适用。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战略思想十大流派(Ten Schools of Thought)战略管理学派发展的动因以竞争层次和范围变化为核心的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对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促使了战略学派不断地向前发展。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认为同质的,人是完全有理性的“经济人”,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古典管理学视为“黑箱”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和企业利益攸关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这些观点这在战略管理中的学习学派、文化学派和权势学派中都有所体现。
同时研究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行为科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战略管理学派的发展。
比如认识学派中就借鉴了大量的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事件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
如关键行业解除政策管制、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
特殊事件对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环境学派的产生,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得西方企业普遍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让一些学者重新认识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0年代后期出现的环境学派最主要一个观点就是企业战略是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
加里·哈默和C.K.普瑞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指出,面向未来的竞争是多阶段的竞争,包括竞争产业远见与智力领先;竞争缩短发展路径;竞争市场地位与市场份额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竞争是构想给顾客带来何种崭新的益处或构想有何种全新的方法让顾客得到现有益处竞争;第二阶段的竞争就是如何积极使未来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竞争;第三阶段竞争重心已转向功能、成本、价格及服务都相当确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地位的竞争上。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权势学派(The Power School)•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1)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设计学派的观点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
战略历程之定位学派定位学派是管理学中的一种战略学派,它主张组织应该找到一个独特的市场位置来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定位学派强调,通过明确的定位,组织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并提供独特的价值。
定位学派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当时,由于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许多组织开始意识到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雷思(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1972年的著作《定位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定位概念。
定位学派主张,组织应该通过差异化和专注来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
差异化意味着组织应该通过提供独特的价值来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定位学派认为,与竞争对手进行直接的头对头的竞争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无休止的价格战。
相反,组织应该寻找自身的独特之处,以便在竞争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定位学派还强调组织应该专注于特定的市场细分,并针对该细分市场满足其特定需求。
通过专注于特定的市场细分,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和偏好,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定位学派认为,专注于特定的市场细分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强大的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度。
为了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定位学派提出了一种称为“定位三要素”的框架。
这三个要素是目标客户,差异化优势和市场定位。
目标客户指的是组织要满足的特定消费者群体。
差异化优势指组织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独特之处。
市场定位指组织如何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除了定位三要素外,定位学派还提出了一种称为“定位阶梯”的概念。
定位阶梯是指组织通过持续努力在市场中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定位。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积极推广和营销,以及建立并维护强大的品牌认知。
定位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专注于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帮助组织建立和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并避免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直接竞争。
战略管理理论之定位学派分析摘要:本文选取了十大战略管理学派中的定位学派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定位学派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定位学派的前提条件、基本模式和基本理论。
最后,站在全局角度,对定位学派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其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定位学派前提条件基本模式基本理论The Analysis of Orientation School of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Xie Shao long ; Fang Xiaohui(School of Man ageme nt and Econo mics of UESTC )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the orientation school of the Ten Schools in the strategic theory. Part one starts with the origins of the orientation school. Part two and part three introduce its premises, basic patter ns and basic ideas. Part four, on a whole perspective, makes some reviews on the orientation school, including its contributions and defects.Keywords: the orientation school; basic premise; basic pattern; basic theory0引言著名的管理学家明茨伯格、阿尔斯特朗和拉蒙珀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
其中,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过程的定位学派,在迈克尔•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以后受到了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推动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并由此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
明茨伯格纵论十大战略管理学派有人说,现在是战略管理的时代;更有人说,实时运作已经不够了,现在需要闪电式的战略决策。
但大多数人在津津乐道此“战略”彼“战略”的时候,对“战略”本身并没有确切的认识。
一般人会认为“战略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计划吧”;而企业家常会说“战略可不是人人都能讲的故事,它需要企业家的脑袋和思维”;而战略咨询顾问却会讲“战略需要特殊的技能,我们就是经过那些特殊技能培训并给人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聪明人”;更有极端的人会说“我从来就不相信战略,成功永远不能依靠战略一步一步规划而来。
”还会有更多的声音,但谁都无法真正说服谁!这时,明茨伯格及他的伙伴站了出来,发出一声呐喊“女士们,先生们,快过来看战略管理这只大象”。
明茨伯格认为,人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因为从未有人能够具备完整地审视大象的眼光。
每个人都仅仅依据自己的理解,或紧紧抓住战略形成的某一部分,同时对其他部分则一无所知。
明茨伯格反对将大象的各个部分简单地加以拼凑而试图得到完整的大象,但同时并没有完全抹杀“盲人摸象”的功绩。
他认为为了得到整体的认识,必须要理解局部。
从该认识出发,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分为十个学派,分别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利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设计学派就是设计战略制定的模型以寻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SWOT分析即是代表性观点。
对于设计学派,有几个前提条件:(1)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2)进行控制并保持清醒是CEO的责任,CEO就是战略家;(3)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4)战略应当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价成果之一;(5)当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时,设计过程才算结束;(6)战略应当是明确的,为此它必须保持简单;(7)只有当独特的、内容丰富的、明确而简单的战略完全制定好之后,才能得以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