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预习习惯——学会使用《预习笔记》

①自学生字新词,标注注音,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②明确文章体裁,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③概括课文内容。④解决学习建议中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学会质疑。⑤摘录精彩语句。

2、查工具书的习惯

①读书、预习课文时遇到读不准确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词典。②要会利用课文(文章)的注释积累语文知识。

3、读书习惯

读书(文章)要做到有声(朗读)、有心(阅读目标)、有疑(发现问题)、有益(有收获、有所得,如解决了什么问题,完成了什么任务等)。

4、写字习惯

①一天一篇楷书,字要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②不涂改(文面清洁)。③书写要匀称。

④文字安排要美观大方。

5、写作习惯

①每天一篇随笔,最低要求200字。养成写点感想感受、描写、叙事之类的文章的习惯。②一周一篇周记,记录自己一周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最低要求500字。③两周一篇作文,课堂上完成。

6、积累习惯

①一天一成语,正确书写,理解含义,并用成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②平时阅读文章时,要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

7、课堂记笔记

①课堂笔记主要是把老师讲课时强调、补充的内容记下来。②听课时及时的补充、订正、修改自己的“预习”内容(直接在你的预习内容上添加或删减)。③它可以与《预习笔记》合用一个本子。

8、作业习惯

①作业要认真及时。②作业要独立完成。③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④做作业要分清主次先后。⑤作业不完成者,除补齐之外,还要交一份300字的认识书。

9、复习习惯

①一天下来,晚托班要把白天学习的课文、老师讲的东西复习一遍,不懂的知识要及时问老师、同学,或者自己记下来第2天找老师讲解。②睡觉前要在头脑里回顾一下(老师讲的字词、强调的语句、背诵默写的内容等语文知识)。③要能将学习的文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归纳、分类。

10、考试习惯

①考试前复习。②考风要端正,不弄虚作假。③要沉着、冷静,对自己要充满信心。④做阅读题要先浏览文章再看题目,要读题目内容。⑤答卷时做到先易后难。

11、询问习惯

①对不懂的字词、不理解的语句等知识要请教老师、同学,不能不懂装懂。②要养成与老师、同学交流的习惯。③对问题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2、说话习惯:

1、仪态大方,说话文明,根据说话目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2、勇敢的表达自己观点,不要怕说错;

3、要尊重听众,说话时要顾及在场每一位听众的感受;4合理的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我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

语文学习,是对一个人精神的重铸、灵魂的净化和品性的升华。若一个民族缺乏人文主义精神的烛照、对现实的独出机杼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浪漫的想象,那么这个民族怎会有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浸润在社会生活之中,贯穿于漫长的人生之旅。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各种良好的习惯。现在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无一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新课程课标的施实,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笔者连续多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一些浅薄的见解和简单的做法,现述诸于下,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语文学习应具备的良好习惯

一、事虽小,不为不成

(1)话清清楚楚地说,字工工整整地写

要学好语文首先就要养成清清楚楚地说话的习惯。说话要坚持说普通话,注意说话的语速和语态,抑扬顿挫,文质彬彬。能清楚地说话,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既可锻炼思维的敏锐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能为后来的人际交流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有些人之所以性情孤僻,怪异,甚至走到生活的对立面,很大程度上就是不会说话,不善于与人交流所造成的。

随着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年轻的一代正在一步一步失去书写的机会,书香灯影成了尘封的记忆。这里暂且不说由于汉字书写习惯的淡化,导致错字别字另类字泛滥成灾,更重要的是随着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汉字书写审美情趣的消散,那种严谨、平和、坚韧的治学心性如烟花般消解,起而代之的是简单、粗糙、浮躁的行为方式,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世俗化的、媚俗化的人生取向。

这对于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极端不利的。语文老师有让学生养成工工整整地写字的好习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大声地读书,认真地听课

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大声地读书。语文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美语言的学习,我想对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除了朗读之外,好像还没有一条最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不朗读就不能体味文字之妙、音韵之美、情思之深。所以要养成大声地读书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上课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语文课更是如此,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讲解,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能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高山可仰揖清芬,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3)多背几段书,一生都受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就是背功,要学好语文就要有背书的好习惯。那些在各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都有良好的背书习惯。苏步青先生读小学,天天背《左传》《唐诗三百首》,毕业时,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据说茅盾先生能倒背《红楼梦》。多背不仅贮存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记忆力,可谓一举多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十六七岁的年华是记忆力最强盛的年华,我们要让同学们养成积极背书的习惯。

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1)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知识的积累,很难谈到能力的提高。一个苹果落在我们的头上也许就只是一个苹果,而落在牛顿的头上,却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灵感是知识碰撞所产生的火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若不完成对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的培养,那就是误尽苍生。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知识零散,涉及的面广泛,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勤动手、勤做笔记的习惯。2000年我代高三语文时就做了一个小实验,开学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写练笔文,一个做随堂笔记。高考以前,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把他们的练笔文与笔记本交给我看一看,结果56 位同学中有32人交了上来,后来对照了一下他们的高考成绩,这三十二人人人考分超过了100分,其中8人过120分,最高分135分。做好笔记与高考得高分真的并不矛盾啊!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积累不运用那也不行,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产生新的生命,文字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构造新的形象,思想只有在砺练中才能生发出新的思想。

写作不仅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舒展了性灵,开启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再认识。若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写作的习惯,把自己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随手写下来,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和激励,你终生会受用无穷。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礼记?中庸》中说做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新课程理念中“研究——探索型”为基本类型的学习方式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师生的互动性,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考习惯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去怒力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习惯。

(1)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

例如:“训兽”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对此我们有何感想。

从老虎骑摩托,走钢丝,联想到学习要勤学苦练。从啸傲山林的老虎被关到笼子里,我们还可想到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己。从凶猛的野兽驯服的神情中,我们还能想到人性的残暴凶狠,人性的扭曲改变了兽性的本来,这是人类的另一种悲哀。思考让我们变得无比的睿智。

(2)无疑处生疑,有疑处质疑

哥白尼离经叛道,写成了《天体运行》一书,创立了地动学说;爱因斯坦摆脱了经典物理学的束缚,相对论像一把利斧砸开了两个世界,把人类的视线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宇宙。真理与疑问互为滋养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推到绝顶。对于语文学习,我们更要培养好的质疑习惯。否则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我们的精神与品性就难以得到提升,我们就难以以一种与时俱进的风范去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厦。

(3)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发明创造往往是看到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真理,是从“无字句处读书”。若形成了关注自然,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的好习惯,那么你一定会拥有一个诗意、智慧的人生。

(二)如何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以上粗浅地谈了一些语文学习应具备的习惯,而要把这些习惯内化为学生一种不自觉的行动却更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迁移过程,是学生意志能力向非意志能力转化的过程,它是一种微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不仅需要学生的意志努力,更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与耐心指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做法,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一、一天一帖,谈练字

97年我担任高一(2)班的语文教学。开学后,我规定每一个学生去买一本庞中华的正楷钢笔字帖,买一摞薄一点的白纸,把白纸裁成三十二开,有自习课时就在自习课快结束时花十分钟临帖一张,写完就交,没自习时就在上课前花十分钟临一张,临完就收起来。并硬性规定,只能临帖,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写完,人人要写,每天一张。

每天一张,三十二开,量正好恰当,太多,时间不允许;老师监督写,避免有些学生胡乱应付;规定时间写完,学生就不可能草率行事。这样坚持了一年,有些学生的字虽写得不是那么美,但规范,工整,清楚。有些学生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很有艺术性,连人看上去都濡染上了几许淡淡的书卷气。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在练字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二、精选名篇,谈背诵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在背诵文章方面我也作了一些努力。1、从教材中选定背诵文章

高中语文新教材新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共有40篇:古文10篇,诗词曲30首。但我觉得这要求太低,我规定教材中的文言文必背,诗词曲必背。有些篇目如《劝学》《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过秦论》《赤壁赋》等要求默写。并请学生到黑板上写,特别是高三下学期更是严厉实行,这不仅仅是为了高考的名篇名句的默写,更重要的是为写作储备材料,提升他们的人文储备。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生时期不能背诵几首诗词,这是很遗憾的。

2、从教材外选定文章

咀华当代人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选定的标准是:一、千字以内。二、文采出众。

三、有意韵或哲思。文章短,学生才有信心背;有文采,学生才有兴趣背(高中生都喜欢有文采的文章);有意韵或哲思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启发他们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为了落实背诵,我把自习课分为三块,5分钟指导,30分钟背诵,10分钟练字。教材外选定的文章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当天要背的文章当天发并指定要背的段落,下一个自习课就检查背诵,亲自抽查,每篇文章抽查一段,这样就可以让多数学生有被抽查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形成了自觉背书的习惯。

三、一周三练,谈练笔

从高一到高三上学期,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要交三篇练笔文,每篇不少于600字。这可能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训练,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文章,而老师最辛苦的也是批改学生的文章。但若成了习惯,学生就能体会到写作的愉悦;安排得合理,老师也许就可以解放自己。

1、每周指定写作范围,到了高二下学期,我就规定学生的练笔文每周必须有一篇是自己写的,另二篇可摘抄。摘抄也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2、规定交练笔文的时间。每个星期有三节自习课,我就按座位把学生分为三组,每节自习课收一组,二十本左右,当天改完,慢慢地学生交练笔文就成了习惯。

3、批改时,我把学生的练笔文分为六个等次,用“A、A下,B、B下,C、C下”标明,“C下”者个别交流,“A”者每周作文课作简单的评点,一个月集中展览一次。这样既可及时改完,又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老师也便于操作。

四、仿词造句,谈表述

有些老师总是感叹学生文章平庸,话语平淡,条理不清,却又无之奈何。其实,我们稍稍做一点工作是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在语言运用中炼字炼意的习惯的。

1、造句积累词语

其实造句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习惯的方法。

96年我在武汉听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六中洪镇涛先生谈语文教学的报告,深受启发。他认为语文就是学语言,积累语言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造句。后来,在教学中我试了试,感到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望其项背与望尘莫及”,“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这一类的词语我每天抄一组到黑板上,让学生造句,并当堂评定,一天学一个词,日积月累学生掌握的词汇就丰富了。

2、仿写文段锤炼语言

我曾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仿写题:

例句:酒是什么?就是是渲泻,放达,反叛之物。

学生写:茶是什么?就是超脱,静谧,归隐之物。

什么叫香烟?就是一头有火另一头有个自杀者的毒棍。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有这样仿句的习惯,那么表现人生大度、稳重、洒脱、温和、理智与聪睿的语言不都了然于胸了吗。

3、五分钟演讲,练说话

每个星期拿出三节课,在上课前,我让学生作五分钟的即兴演讲,也是以座位为序,人人有机会参与。内容自定,要求不少于50个字,表述准确而有条理,思想深刻有内含。

这样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都养成了大胆说话,说好话的习惯。

五、思考是自己的智慧

读书是别人的智慧,思考是自己的智慧,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标的人格魅力,超脱世俗的人文精神,创造未来的使命。要学好语文,并通过语文学习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养成整理笔记,整理摘抄的习惯

对笔记摘抄的整理实际就是对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的关注,对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想的理性思考。所以要按一定的条理整理笔记或摘抄以便自己随时提取,加以运用。

2、教给思维的方法

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与思考:提要勾弦,判断是非,比较异同,展开想象,引发感想。

(2)观察与思考:观形思神,观物思理,观此思彼,观果思因,观难而思解。

3、提供训练的平台

这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要结合具体的文章或生活事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有一次,班上两个同学吵架,我看到了,就问他们“野蛮与勇敢”有何区别。并即时在课堂上展开了大讨论。最后归结为几点:

A、对象不同

野蛮面对的常常是真的、善的、美的事物,甚至是弱者;

勇敢面对的常常是假的、恶的、丑的事物,常常是强暴的。

B、表现不同

野蛮粗野、残忍、粗狂,勇敢理智、文明、有节制。

C、结果不同

野蛮造成的是善的破坏,美的毁灭,造成人类心灵的创伤;

勇敢的行为虽然也会有破坏,甚至毁灭,但根本上是有利于建设,有利于进步,有利于人

类文明的提高。

这样一讨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自我的审视,品行得到了规范与净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假若我们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能力,他们一定会从恒河沙数的文化经典中,从纷繁多姿的社会生活中吸取精神的食粮,构建自己人生的蓝图。

当然,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提高学生对习惯培养的认识,优化习惯培养的内外环境,激发兴趣,培养意志,控制坏习惯等,成就一种好习惯很难,毁坏一种好习惯很简单。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学生培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如同开启了一扇扇临江的窗户,涌动的是创造的春潮,生命的壮观如一江春水,滚滚东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