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介绍ppt
- 格式:pptx
- 大小:548.84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节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I4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改变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社会中的地位,而尼西亚信经对信仰的统一也为基督教神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4世纪末5世纪初,基督教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奥古斯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
奥古斯丁出生时并未接受洗礼。
从7岁起,他开始按照热衷功名的父亲的愿望接受系统的教育。
17岁时,他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先后曾崇拜西塞罗、信奉摩尼教、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最后于386年皈依了基督教。
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他曾作过教师、神父,后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帝的使者”等等。
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上帝之国》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语录》、《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等。
一、论自我意识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上帝的路径。
在他看来,这条路径既离不开知识,同时又不能局限于知识。
为此,奥古斯丁必须一方面针对当时盛行的怀疑论而论证知识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指出知识的不足。
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
在《独语录》中,他与自己的理性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
――所以,你在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是千真万确的”。
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在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然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
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是黑人谈起形成西方神学的大神学家奥古斯丁(A.D.354-430),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白人。
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的北非塔加斯特(Tagaste)。
如果知道他是由北非出生的努米迪亚(族名)的黑人的话,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的。
正确地说,考古学证明他的脸是黑褐色(Dark Brown)。
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神学家--不仅在著述上,在思想的深度上,竟然是黑人,是值得惊讶的。
实际上形成初期西欧神学(与东方教会神学区别的西方教会神学)的拉丁神学教父们大部分都是北非出身的黑人。
正如,他的满有灵性忏悔的《忏悔录》(De Confession)所表现一样,他是一位经历过非常深刻的、真实的灵性矛盾和对"存在(生存)"冥思苦想过的人。
他继承母亲摩尼卡的敬虔品德,而寻求真理,渴求灵性之时沉迷于摩尼教(Manicheism),并成为了修辞学和新柏拉图哲学(Neo-Platonism)的著名教授。
另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世俗品性,沉迷于放荡的生活,甚至生了个私生子阿得奥达多斯(adeodatus)。
终于,母亲摩尼卡三十年流泪代祷得到应许。
有一天,正当奥古斯丁在米兰的一个花园里慨叹思索时,听到孩子们的童谣声音,“拿起来”(tole!),"读吧"(lege!)。
他环顾四周,发现一本圣经,顺手翻开圣经,偶然翻到了罗马书13:11-14的内容。
经上写着,"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从这一刻起,他革新换面成为另外一个新人。
所有的绝望,挫败之阴暗消失了,真光开始照耀他的心。
他在《忏悔录》中倾吐心声说“神啊,我的灵魂在您的怀中之前,决没平安可言”。
中世纪美学与文论——神学的“婢女”讲述三个重点:①《圣经》其书;②中世纪文艺思想特点;③几位代表性人物:圣·奥古斯丁、阿贝拉尔、圣·托马斯·阿奎那、但丁一、《圣经》其书从“两希”文化说起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第四章“希伯来主义与希腊主义”,二者对立又互补:希腊文化的最高理念是如其本然看世界,希伯来文化的最高理念则是行动和服从;前者热爱理性,讲究人性的自然发展,后者钟爱神性,讲究人性的约束和克制。
神圣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与互补。
从希伯来文化到基督教“两希”就像西方文明的“两翼”或“两轮”阿诺德:“基督教将行为高架于知识之上,丝毫没有改变希伯来主义的基本倾向。
自我征服、自我奉献,以及服从,不是顺从我们的个人意志,而是顺从上帝的意志,是这一形式的基本理念。
同样,它也是我们普遍叫做希伯来主义的那一学科的基本理念。
”《旧约》与《新约》《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希伯来圣经》。
《旧约》是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文学经典。
它弥足珍贵地以神圣书写的方式,记叙了从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罗马帝国的这段人类文明的远古史。
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把史诗、悲剧、历史、哲学、政治和抒情等等融为一体,进而将真实的空间、虚拟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结合起来,铸就了西方神圣传统的文化底蕴。
有人说,即便作为纯文学来读(即排除其神圣意义不谈),它也高于荷马史诗。
然否?《旧约》的时代谱系上帝“创世”→亚当和夏娃→该隐和亚伯→挪亚方舟→巴别塔→亚伯兰和撒莱→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士师记”开始→撒母耳→扫罗→大卫→所罗门→“列王纪”开始→以色列南北二分→分别被亚述、巴比伦所灭→波斯居鲁士大帝征服各国后,以色列人先后在所罗巴伯和以斯拉带领下回耶路撒冷。
The Judgment of Solomon《新约》是一个人的生死与荣光!大希律王时耶稣出生(前6-前5)→施洗者约翰给耶稣施洗(26)→耶稣收彼得等十二门徒→约翰被希律王斩首→耶稣预言自己将受难并复活降临(29)→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复活、升天、圣灵降临、基督教诞生(30) →保罗皈依(35) →雅各殉道、彼得入狱(44) →耶路撒冷会议(49-50) →保罗三次旅行布道(46-57) ,基督教从耶路撒冷到罗马→保罗、彼得遇害(67-68) →约翰被放逐,作《启示录》(90-95)Saint Sebastian,传统上认为死于公元287年1月20日。
圣·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简介公元354~公元430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最伟大的神学家。
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距沿海城河马以南45英里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
他父亲是个非基督教徒,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在襁褓时未受洗礼。
奥古斯丁甚至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
十六岁前往迦太基。
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位情妇,生了一个私生子。
十九岁时他攻读,不久便开始信仰摩尼教──由先知摩尼约在204年创立的宗教。
在年青的奥古斯丁看来,基督教天真单纯,而摩尼教深奥。
但是在随后的九年中,他逐渐对摩尼教感到失望。
他二十九岁时来到罗马,不久又到了意大利北方的米兰市,在那儿担任雄辩术教授,通晓了一门经过修正的哲学──新柏拉图主义,该学说是蒲鲁太纳斯在公元三世纪发展的。
当时米兰的主教是圣·恩布路斯,奥古斯丁听了他的一些说教,对基督教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到32岁时他改信基督教,由一度是基督教的怀疑者转变为基督教热情的支持者。
387年奥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即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391年奥古斯丁成为河马市主教的助手,五年后主教去世,当时42岁的奥古斯丁成了河马市的新主教,在随后的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
虽然河马不是一个重要城市,但是奥古斯丁才华卓越,很快就成为基督教界最受尊敬的领袖之一。
虽然他体质孱弱,但是却在速记员的帮助下写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
至今尚存的他的布道约有500篇,书信200多封,他的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论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后一部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自传之一,是他在四十多岁时写成的。
奥古斯丁的书信和布道中有许多是批驳摩尼教派(一个从基督教中分离出来的教派)和贝拉基教派(当时另一个主张异端的基督教派)的。
他同贝拉基教派的辩论是他的教说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