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关于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规则。
2. 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带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带小括号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2. 带小括号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和练习册。
2. 白板和笔。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规则。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讨论和分享解决过程和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规则。
3.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4.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2. 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规则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因为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和理解障碍的地方,也是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的地方。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1. 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应用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是学生在学习混合运算时遇到的第一个难点。
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6.3.2《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这一章节制定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 6.3.2章节,即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除加除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除加除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讲解知识点:讲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及时反馈并讲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除加除减)2. 板书内容:(1)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计算方法: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25 ÷ (10 + 5) × 4b. 81 ÷ (9 6) + 272. 作业答案:a. 25 ÷ (10 + 5) × 4 = 10 × 4 = 40b. 81 ÷ (9 6) + 27 = 81 ÷ 3 + 27 = 27 + 27 = 5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信息窗三(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青岛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课程背景
本节课是青岛市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中的一节,主题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本节课涵盖了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关于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概念。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概念;
2.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1.课本和练习册;
2.讲解板书及笔。
教学过程
Step1 引入
1.让学生看一道四则运算题目:“3 + 5 × (4 - 2)=?”;
2.询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
Step2 规则讲解
1.讲解运算符的优先级(乘除法优先于加减法);
2.引入括号的概念,并阐明带括号的运算的优先级;
3.让学生根据优先级把步骤写在黑板上,例如:“3 + 5 × (4 - 2)=3 + 5 × 2”;
4.让学生根据步骤完成计算,并给出正确答案。
Step3 练习
1.让学生完成一些基础习题,例如:“8 - 4 × (2 + 1)=?”;
2.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练习题,例如:“(5 + 3)\* 6 + 4 - 3 × 2 =?”。
教学反馈
1.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带括号的运算优先级和步骤;
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巩固学生的记忆;
3.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加强课堂氛围。
课后练习
1.让学生回家复习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
2.提供一些需要“快速心算”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迅速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西师大版秋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
教学内容1. 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及运算顺序2. 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够灵活运用小括号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及运算顺序。
2. 新课:讲解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通过例题进行练习。
3. 巩固: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1. 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
2. 提高题:让学生做一些稍有难度的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
3. 应用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小括号引起的重心转移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小括号进行混合运算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 小括号引起的重心转移原则。
3.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小括号引起的重心转移原则。
2. 教学难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小括号的重心转移原则。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适量练习中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出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 探究小括号的重心转移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小括号的重心转移原则,并总结出规律。
3. 讲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小括号进行混合运算,讲解计算顺序。
4. 课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小括号引起的重心转移原则。
3. 评价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
七、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其团队协作能力。
3. 听取学生的疑问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小括号在其他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问题。
3. 推荐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相关兴趣小组,提高其数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运算顺序为: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本节课将围绕这一运算顺序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示范法: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3.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算顺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运算顺序(10分钟)详细讲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强调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 示例演示(10分钟)通过具体示例,演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顺序。
4. 练习巩固(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
2. 设计一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并解答。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板书内容:(1)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2.能够正确进行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能够独立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学习新知本节课主要学习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包括以下内容:1.小括号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2.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及示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老师介绍一道游乐场门票优惠活动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导入新知,讲解小括号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老师通过黑板上的小白板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3. 讲解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
在黑板上讲解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并给出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
4. 进行练习。
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5.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掌握了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讲解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在练习中,学生表现积极,并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
但在应用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表现不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教案标题: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一)——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例如:小明有30元,他买了一本书花了15元,然后又买了一支笔花了5元,最后他还剩下多少钱?2. 新课讲解:讲解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正确进行计算。
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例如:30 - (15 5) = 30 - 20 = 10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40 - (20 - 5) = 40 - 15 = 254. 应用:让学生运用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有50元,他买了一本书花了20元,然后又买了一支笔花了10元,最后他还剩下多少钱?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实例,并尝试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当我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着一群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三年级学生,我知道我即将传授给他们的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具体包括小括号的作用,如何正确去掉小括号,以及如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并理解小括号在运算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运算中正确去掉小括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PPT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一共给了售货员5元钱,请问每个苹果和每个香蕉各多少钱?”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讲解完之后,我会让学生们做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我会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包括小括号的作用,去掉小括号的规则,以及运算顺序。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计算(4+3)×2,(42)÷2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让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是关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同时,我也会引导他们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这一课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细节。
5.2带括号的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计算的过程。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带括号的简单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的初步经验。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教学重点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理解为什么要加括号。
四、教学难点概括、归纳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那你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妈妈去卖水果吧!(二)讲授新课妈妈带50元钱去买水果,买香蕉用去22元,用剩下的钱买橘子,可以买几千克?1、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试着列出分步算式解答50-22=28(元)28÷4=7(千克)2、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鼓励学生试着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重点指导要先算买香蕉后还剩多少钱,就要用小括号(50-22)÷4=28÷4=7(千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小括号?生:不加小括号就不能先算50-22(三)重难点精讲幼儿园买来15千克橘子,28千克香蕉。
买的苹果是橘子和香蕉总千克数的2倍。
算一算:买来苹果多少千克?1、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解答①15+28=43(千克)43×2=86(千克)②(15+28)×2=43×2=86(千克)让列出分步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让列出综合算式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加小括号?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归纳小结带括号的混合运算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五)随堂检测1、把下面每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1)135-72=6363÷7=(2)164-96=683×68=2、王霞买来一本140页得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
小学数学新版三年级上册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小括号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2+7-5,这道题有()法,又有()法。
要先算(),再算()。
2、40-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先算(),再算()。
3、计算:32-8+8=. 36-5-5= 72+7+3=
谁来说说计算过程。
4、今天我们来学习带有括号的计算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你们观察了图,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汇报。
(1)有10个星星。
(2)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3)问题是:还剩几个?
2、学生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板书两种方法:(1)10-2-3,
(2)先算2+3=5,再算10-5=5。
讨论:“2+3=5,10-5=5”能否变成一个算式?学生可能列出“10-2+3”是错的,但又不能先算后面的加法。
师点拨:怎样解决运算顺序的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小组内互相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三、达标测评
1、算一算,比一比: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6-8+2= 16-(8+2)= 9+5+6= 9+(5+6)=
2、计算:
12-3+9= 54-5+30= 76-7+9=
87-9-10= 86-40-3= 39-(9+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
)
五、布置作业:课本练习
六、板书设计:
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3=5 10-5=5
10-(2+3)=5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