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卒中管理规范-刘丽萍
- 格式:pdf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58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护理效果观察刘晓梅【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28【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卒中单元重症监护; 急性; 重症; 脑卒中; 护理效果【作者】刘晓梅【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大连 116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脑卒中是心脑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是脑出血、脑梗死的总称,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脑卒中发病人群更趋于老龄化[1]。
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或者破裂,使得脑血流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伤等,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是针对脑卒中患者所提供的一种特殊医疗管理单元,其宗旨在于提高患者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现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50例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与普通病房实施常规护理的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办理重症监护的5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0.3±10.4)岁;另选取相同时间范围内在普通病房进行常规护理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50例设置为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0.5±10.2)岁;本次研究工作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普通病房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中接受规范化、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病情观察: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入室后2 d内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每30 min,并定时监测其生化指标,及时控制和纠正异常的生理参数,进行对症预防,接触相关危险因素,若2 d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未有异常情况发生,监测可停止;②早期康复:早期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良资训练,即通过正确的摆放肢体位置和有效的运动动作来预防肌紧张异常。
德国康复理念及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Paul W.Schönle;单春雷;刘丽萍;潘锦宇;刘平【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24(39)4【摘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推动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要统筹预防、诊疗、康复,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
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1],我国现阶段适合推广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是三级康复网络。
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在卒中康复的临床实施阶段,目前正在制定相关的标准。
因此,国外的先进体系对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246-250)【作者】Paul W.Schönle;单春雷;刘丽萍;潘锦宇;刘平【作者单位】勃林格殷格翰霁达(成都)康复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康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相关文献】1.国际社区康复理念及其在中国社区康复中的应用2.认知康复的新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康复3.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4.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及其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理论架构、方法和应用领域5.迷走神经刺激术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前言董漪; 王伊龙; 刘丽萍;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9(014)007【总页数】2页(P690-691)【关键词】脑血管病; 管理; 推荐; 证据; 中国卒中学会【作者】董漪; 王伊龙; 刘丽萍;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作者单位】1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于2017年6月做出决议,制定和推出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为此,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了这套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管理等全方位的临床管理指南。
本指南分成7个主要部分:卒中组织化管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脑出血临床管理、SAH临床管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和卒中康复管理。
指南全文以专著形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9年6月正式出版。
为了更好、更快地在全国范围推广该指南,学会决定同步在学会官方中文期刊《中国卒中杂志》发布指南节选版,包括指南的推荐意见、流程图和其他重要内容。
1 指南目的及用途该部指南定位于提供全方位的卒中临床管理规范,主要供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使用,也为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相关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相关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2 指南制定方法学2.1 指南制定方法学原则中国卒中学会为了保证所制定指南、专家共识、科学声明等的科学性、规范性,组织专家委员会于2016年撰写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
本指南制定方法和全过程均依照该手册规定的原则;在指南撰写的形式上,则借鉴了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卒中临床管理指南2017》。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要点(全文)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我国现有卒中患者超过1700万例,高居全球首位。
重症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负担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针对重症脑梗死、重症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重症监护与管理、神经专科管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为重症卒中临床规范化诊治和研究提供指导。
关于卒中的重症管理,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01气道管理(1)应重视患者的气道管理,维持氧饱和度>94%(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出现急性意识障碍、呼吸功能衰竭时,应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辅助机械通气(Ⅰ级推荐,C级证据)。
(3)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评估拔除气管插管(Ⅰ级推荐,C级证据)。
(4)当患者拔管失败或插管超过14 d,应选择时机行气管切开(Ⅱ级推荐,C级证据)。
02血压管理(1)重症卒中血压管理尚缺乏充分证据,应密切监测血压,积极寻找和纠正导致血压升高的可逆原因,遵循现行指南进行个体化管理(Ⅱ级推荐,C级证据)。
(2)无研究证明LHI与其他脑梗死降压治疗不同,溶栓取栓患者应降至<180/100 mmHg,应减少血压变异,避免低血压,无出血转化的患者维持平均动脉压>85 mmHg(Ⅰ级推荐,B 级证据)。
(3)脑出血患者降压至130~140 mmHg是安全的,可能改善预后(Ⅱ级推荐,B级证据);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降压目标尚缺乏证据,应个体化治疗和进一步研究(Ⅱ级推荐,C级证据)。
(4)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SAH的血压目标值,对已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应维持收缩压<160 mmHg且保持平均动脉压>90 mmHg,严格避免低血压(Ⅲ级推荐,C级证据)。
03体温管理(1)发热是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重症卒中患者的体温监测(Ⅱ级推荐,C级证据)。
(2)体温升高时应全面寻找发热原因,在治疗病因的同时可考虑降温治疗,脑梗死患者体温超过38 ℃,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式;物理降温应注意监测和预防寒颤,如发生寒颤,应考虑调整物理降温为药物降温(Ⅰ级推荐,C级证据)。
2024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评估及诊断缺血性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是否为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是否为缺血性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
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资料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 分型)。
初步评估《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推荐,应成立包括医师和护士在内的卒中评估团队,进行仔细且规范的神经系统查体,应用NIHSS评分评估卒中的严重程度,初步评估内容包括NIHSS评分、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心脏监护、体重等。
影像学检查所有疑似卒中的患者首次抵达医院时,在接受任何卒中特殊治疗前,都应接受紧急的脑影像学检查。
应建立专门的影像系统,以便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适应证的患者能够尽早进行脑影像学检查。
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后尽可能在30min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首先推荐急查NeCT排除脑出血,以尽快启动溶栓治疗。
影像学检查流程见表1。
表1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入急诊后头颅影响学检查流程入急诊30min内NCCT排除出血发病时间4.5~9h或醒后卒中DWl和FLAlR是否存在DWI阳性/FLAIR阴性不匹配,从而识别静脉溶栓可能获益的人群发病时间6~16h内前循环LVO CTP或DWI+/-MRP①识别可能从取栓治疗中获益的人群,符合DAWN标准②或DEFUSE3标准③发病时间16~24h内前循环LVO CTP或DvVI+/-MRP 识别取栓可能获益的人群,符合DAWN标准发病时间6~24h内急性基底动脉闭塞CTA或MRA或DSA识别取栓可能获益的人群,符合ATTENTIoN标准④或BAoCHE标准⑤注:①DWI+/-MRP:MRI(包括DWI检查),同时有或无MRP检查。
②DAWN标准:取栓治疗时间窗为6~24h,影像-临床不匹配的醒后卒中和超时间窗卒中,只能使用Trevo取栓装置。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重症监护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评价作者:李光清朱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重症监护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
方法:对我院的78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入院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2月,应用掷硬币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普通组,普通组给与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则给与重症监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脑神经功能评分为(62.5±4.2)分,意识评分为(61.9±3.8)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为(50.8±4.6)分,各项数据均高于普通组(P【关键词】急性重症脑卒中;重症监护;护理方法;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2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急重症,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该疾病的发病一般与基础性疾病相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等,以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为主要的病理表现,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损伤严重,后遗症较多[1]。
此类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往往比较低,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对其护理措施引起重视[2]。
文章将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重症监护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并选取了2017年6月~2019年2月我院的78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的78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入院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2月,应用掷硬币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普通组,普通组给与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则给与重症监护护理,每组39例患者。
研究组患者年龄在5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8±1.2)岁,包含女性21例,男性18例;普通组患者年龄在57~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1.9)岁,包含女性20例,男性18例。
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可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家属同意进行本次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展开此次研究。
刘丽萍教授点评:卒中临床和急救研究结果刘丽萍教授点评:卒中临床和急救研究结果作者:刘丽萍1卒中急救系列研究1.1溶栓“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小时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仍是获得FDA批准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的唯一有效方案,但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应用比例仍令人失望。
美国萨韦尔(Saver)教授报告了美国心脏学会(AHA)“Getwith the Guidelines(遵循指南)”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的最新分析数据。
该数据涉及1000所医院的33万例卒中患者,结果发现,接受溶栓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小时。
在美国,通过知识转化工程,在“黄金时间”内接受溶栓治疗的卒中患者达25%。
此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改善急诊和急救体系,缩短治疗延误时间的重要性。
1.2电话会诊改善社区医院的溶栓治疗一项关于城市教学医院卒中专家为社区、远郊或农村医院提供24小时电话会诊的研究(INSTINCT)显示,在美国社区医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无卒中小组的医院,电话会诊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比例。
最常见的会诊问题包括近期外科治疗或卒中症状波动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等。
1.3远程医疗网络缩短院内延误时间在缺乏卒中小组的医院,tPA溶栓治疗的延误时间更长,而远程医疗网络可缩短院内延误时间,虽然颅内出血风险略有增加,但出院时死亡和残疾的比例与卒中中心相当。
1.4利用影像技术预测卒中发病时间溶栓比例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无法得知患者精确的发病时间。
日本琼雅(Junya)教授等的研究连续纳入336例发病时间已知的患者,急诊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检查。
结果发现,若FLAIR为阴性(不论DWI阳性或阴性),46%的患者发病时间在3小时内,73%在6小时内,在大梗塞(>15mm)患者中,59%发病时间在3小时内,94%在6小时内。
这一研究提示,在无法获得发病时间时,FLAIR 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大多处于发病6小时内,对这部分患者可考虑进行溶栓治疗。